开发小结-团队管理类

Code Review

Code Review 很有必要,在Code Review时,要按既定的原则与目标进行,不炫技,不挑刺,找出代码的缺陷和需求理解不到位的地方,相互学习代码设计与思路。

要做到对每个人的每次提交都做严格的code review机制,这需要一个强大的制度流程保证和团队leader的主力推进。否则很难在实际工作中推行。

关于这点,我有一个思路,在每周四下午,进行集中式的code review,抽检范围为上周四至本周四,对提交记录中随机挑选3条,先由对应提交者讲解,然后大家针对本次提交,提出各自的观点看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点来展开:

  • 判断提交类型,是Bug单、需求单还是优化单?
    • 若是Bug单,则要理清Bug的产生链条,修改的思路和影响分析
    • 若是需求单,则需要讲解自己对该需求的理解,完成需求的任务分解和基本解决方案。
    • 若是优化单,则要讲解优化的动机、具体手法和影响范围。

其他同事可对讲解者的当前做法提意见,若没什么意见,老员工可就业务流程进行一些适当的延伸,不管是技术原理讲解,还是业务规则梳理,都可以。整体时间控制在1小时左右,每个commit平均分配20~30分钟即可。

每两周一次业务分享,可以是新技术研讨,也可以是现有架构介绍:团队定期进行新技术的研讨,保持对新技术和新业务的敏感度,业务分享需要提前一周确定分享主题。这个可以和code review每周交替进行,一个月四周,两次code review,两次业务分享。

团队协作

当使用他人提供的接口或者模块时,如果现有功能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即使可以看到他人的具体流程(有源码的情况),也不能去贸然去修改,要将改动的动机以及自己的看法通过邮件或者QQ截图传达给原作者,让他去评估是否做修改。回到自己的工作上,可以自己组合接口基本功能,提供函数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不是所有的Bug的最终走向,都以修复为结束,对于那些暂时不予修复的Bug,需要和产品、测试沟通确定后,将结果落在Bug单中,以备查验。

接收其他部门发来的设计文档、接口文档等原始文档,一定要纳入本地的版本管理系统。纳入版本管理后,才能走下一步。
一定不能去改动原始文档,因为一旦有修改,那么该文档的有效性就由其他部门转给你身上,以后由该文档的错误导致的问题,也会归责到你身上。如果觉得有必要将分散在各个文档的零碎信息汇总到一起,那么,自己应该在本地建立汇总文档,不要将自用的汇总文档覆盖原始的接口文档。

跨部门的协作,如果别人通过群发邮件来咨询问题,当自己知道解决答案时准备回复,需要群发回复,让每一个接收者都知道该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以防其他人浪费精力解决已解决的问题。

在实现功能时,有一些细节地方,在需求文档里面没有明确指示的,在A做法也行,B做法也行的时候,一定要向产品经理提出疑问,等待反馈后,将得到的反馈到JIRA需求单例去,根据JIRA需求单来做,做到凡是修改要有记录和可回溯性。

在团队合作中,作为基层员工,你只需要对你自己负责的模块负责。在平时开发工作中发现其他模块的坏味道时,不要想着自己发现别人的问题,然后尝试偷偷地去解决这些问题。这里犯了大错,错在不通知他人的情况下,擅自改动他人代码。
自己的贸然改动,修好了,没有人会知道你的劳动成果,修的不好,一旦发布后出去问题,层层追责后定位到是此模块的问题,这就会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即便出现的问题不是因为你的修改直接造成的,但因这其中有你的改动,就不好说清楚因果关系,自己曾经犯过这类错误,以后必须时刻谨记,谨记。不要自作聪明。好心办坏事。

从开发者的角度来看待改动,除非改动的影响范围极其有限,否则是无法拍胸脯保准自己的修改不会带来任何问题,就算是增加一行空行,也无法确保
对于测试人员来说,开发的任何修改对他们都是黑盒的存在,是不可信的,即使开发说本次改动只影响某个模块。在团队作战中,自测是对开发人员最为基本的要求,除了自测之外,还要让测试人员知道我们所做的修改影响的模块或者范围,不能闷头做事,自己提交代码一时爽,测试人员两行泪。

重构时一定要有边界,做什么,在哪里提交,分几次提交,在哪里记录,在哪里反馈等等,在这里,不谈具体重构手法,而谈谈重构的一些注意事项。

当自己发现其他人代码(亦或是自己的代码)中一些坏味道、腐朽的迹象时,心里动了重构的念头,此时,有三种心态:

心态一: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发现这些坏味道,只要不影响自己负责的模块,就不提出。但在本地有记录,此处可以如何如何改进,等以后告知相关模块负责人。

心态二: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也可以说是程序员洁癖,看到一些不合时宜的代码,则要对外抛出,主动给自己或其他人找事做。

心态三:本着投入产出比来说,要看情况抛出。比如,重构这块代码能够带来显著的效果,并且自己已有一套重构方案,那就可以提出,如果这块代码不痛不痒,而当前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去做,那就视而不见。

这三种心态,没有绝对的对错,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执行不同的选择吧了。

这里面抛出的意思时,把准备要改动的范围提出,改动带来的好处和可能的影响也一并提出,至于具体要不要完成,不是重构实施者来决定,而是有团队小集体来决定。

自己的体会,写代码是创造,改代码是修补,读代码是吸收。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读代码和改代码上。产品人员提需求,开发人员提重构,测试人员提Bug。

当发现现有软件的Bug时,整理清楚问题复现的路径和环境,告知测试人员,让他们推送Bug的产生。如果发现问题出现在自己负责的模块,那么理所应当要修复它们,这里不是指的马上修复,而是将可复现的路径告知测试,提Bug单后,照单修复。做到在SVN上的每一次提交,都有对应的Bug单、需求单或者重构优化单,这些单才是开发对接产品、测试和运维的依据。

针对关键组件,可以由老带新,以结对编程的方式,传承经验。

对于重要的修改,可以用patch的方式先做做code review,确认无误后再提交。

每个具体模块都要有模块责任人,每个人对自己的模块负责,当其他模块出问题时,直接告知对应责任人即可。可将每个人与负责的模块汇总成表格,给测试或者是其他团队成员来查看,方便测试人员快速对接问题的开发人员。

周报管理

在每周的工作总结,不仅仅要写已完成的工作内容,哪些未完成的工作,遇到棘手问题的工作内容更加有记录价值的。自己针对该问题和哪些人有讨论,分析遇到的问题,这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

一项任务进度的描述,不能只有未开始和已完成两种状态,在汇报任务进度时,先要将任务分解为若干子任务,目前已经完成了哪些子任务,还剩下哪些子任务待完成。

在指定年度工作计划时,个人工作目标需要和团队(或者说是部门)的目标一致。
比如说,部门目标是注册用户量过20W,每天交易量要保证是5亿,那么对于负责交易模块的同事,要围绕上述目标来设计。工作内容职责范围均以此为依据,对于其他技能的提高,也要结合当前工作职责来描述,为了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而学习,不要脱离工作职责范围而去胡乱学习,切记写些个人爱好学习之类与工作不相关的内容,这会让审阅者认为你在不务正业。记住,公司不是请你来学习的,而是要你来解决问题的。

在梳理工作小结时,需要有逻辑条理,不能一上来就写你完成了什么功能,还有那些功能没有完成,让别人一下子进入太具体的工作细节描述,很容易绕晕的,不好从更高层次看清你目前工作的全貌。可以按照总分总的逻辑顺序来整理工作内容和工作完成情况。

放权问题

合理放权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一个人可在直接高效管理6个人,对每个团队成员能够很好管控。随着团队规模扩大到12个人,事必躬亲就略显吃力,各个员工管理起来开始困难,当规模快接近20人时,如果管理者还想着每天和20个人都有技术和项目的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管理者要善于发现下属中是否有职业规划走技术管理、项目管理的员工,有的话,注意及时给与机会成长,这样一来,既可以建立层级梯度团队,又可以留下优秀员工,同公司一同成长。

做领导要合理放权,也要用于承担责任。

在此分享一篇好文章:IT小团队管理者的突围之道

技术思维

技术思维是总从技术的角度去考虑事情,凡事必追求确定性,容不得半点含糊,一是一,二是二。而真实世界的事情不是if-else或者 switch-case就可以解决的,往往存在权衡和取舍。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只有针对当前场景最适合的解决方案。比如产品经理提出了一个对用户很有价值的事情,但是从技术角度上面去实现,会很复杂,这种情况下,如果技术人员不考虑实际用户的需求,以实现复杂性或者影响框架等作为简化需求的理由,就是典型的技术思维,而不是产品思维。技术人转行做产品经理的,技术是他的优势,如果摆脱不了技术性思维,那么将会极大的制约产品的发展。

多向身边各行各业的人学习,多接触别的领域,很多时候在你没接触之前就贸然说自己不感兴趣,来不了之类的话,那只是你在未你的懒惰找借口而已,只有接触过,亲自尝试才有资格说不感兴趣。

管理者视角的期望

在工作中,我隐约感觉到,如果是从领导者的视角出发,一个听话、可控的下属比一个厉害、总是做一些不可控事情的下属更加可靠。老师喜欢听话的乖孩子,医生喜欢配合的病人等等,道理都是相同的。

因此,领导不要求下属有多厉害,而是要求下属在领导可控的范围内,干明确的、可控的事情。就像都是本领高强的人士,二郎神和孙悟空就代表了两个极端。可控意味着结果可控,即使结果未如人意,领导也能够承担下来。最怕那些愣头青,不清楚影响范围的改动,会给其他人员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

在平时的工作中,当遇到的问题时,自己要将尝试的解决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解决结果,梳理清楚,如果一两天还是无明显进展,需要及时反馈上级,让上级知道下属当前走到的哪一步,碰到的哪些问题。作为上级,他能够给予哪些帮助和指导,让他有参与感进来,而不是让下属一个人努力完成所有工作。

在职场中,做的多,并不一定意味着做的好,如何有效的汇报自己的成果,是需要反复斟酌、思考的。要做到能力比薪水高一点点,就要事事超出老板的期待一点点. 预知或者预设老板的期望值,然后超越它,这就是向上管理中的重点。

在平时的工作中,除了完成自己本职工作外,也要善于发现现有项目、团队中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沟通。有一些工作可以先做一部分,初步整理形成可行方案,准备怎么做,预计多长时间,影响的范围有哪些,带来的好处和坏处有哪些,把这些权衡点一一分析梳理清楚后,在合适的时机向领导提出,如果领导支持,可以申请资源来协助自己进一步改进完善,如果领导暂时不同意,那这个想法暂时按下不表,等待时机。

反思

没有总结和反思,经历永远不能成为经验,看别人的总结反思像是在看电影,看的时候很爽,看完一抹黑,能记住的不多。很多坑,非要自己跳进去挣扎一番后,跳出坑后,这些总结反思才会深入骨髓,帮助自己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在任何工作中,要想成为专业人士,必须要掌握一套良好的做事方法和工作习惯,而这些做事方法和工作习惯,一方面通过自己在工作中不断踩坑、反思、总结,来迭代成长,这样获得的经验教训,往往比较深刻。

还有一种是有一个好的导师来带你,时不时给你的工作上给与指导,指导肯定是有依据的,因此,如何提供这些依据,就显得较为重要。这里面有两个细节:

第一个细节:自己在完成一项任务时,要记录自己在完成这项任务时遇到的问题,自己尝试的解决方法以及最后采取的解决方法,将这些工作过程有条理的汇总记录,作为导师给与指导的依据。

第二个细节:在向上级汇报时,要主动将工作记录给上级过目,同时,向上级提出要求,看自己在本次工作过程中哪些地方有改进的空间和地方。

posted @ 2019-02-28 17:31  浩天之家  阅读(36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