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7月2日实习
24年7月2日
一、问题
1.关于工序交接点
可以统计出一个人一天到底干了哪些工序,但这不是这个人负责的机器设备所有能完成的工序。比如说他负责的工序有6道,但是今天要加工的产品,在他这里只需要3道工序,就可以转出了。这种情况已经不能说是普遍了,而是每天生产加工的一个实际状态。在实际过程中,这个人一天加工的产品种类有多种,工序也不一样,如果只统计出一种产品在他这里的最后一道工序,他明天有可能生产别的产品了,那么他负责的最后一道工序就可能会变。
因此,我觉得要统计出,这个人,他操作的机器设备实际能完成多少道工序,找出这些工序的最后一道工序,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之后,他就可以把这些产品运到下一组设备,也就是下一个人那里。但是深究,也有一种可能情况,一台大设备,这台设备实际上由多人共同协作完成。比如这台设备他能完成7道工序,A负责前三道,B负责后4道,这样的情况,一般是大设备,也需要统计。甲方所给的数据表格,只是进行了一个绩效和工作量考核,存在的问题是数据残缺,并且里面的工序名称和系统工序库中的标准工序名称对应不上,因此这部分数据,需要去车间,去实地问,实地统计。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一种很普遍的情况,某几道工序,会被反复调用。比如说:抛光——清洗——抛光,这里就用到了两次抛光,并且设备一样。对于这部分,我觉得可以把二次抛光,也就是重复的工序,不用特殊化考虑,正常算成本即可。
2.关于未转出的产品
就是该班组或个人,未按照规定完成他的产量。拖期后会有一个下次交付时间,这个交付时间是根据机器的产能,车间定的。
待问:
系统工序库的顺序是否就是全工序生产的一个顺序。
二、改进:
起步阶段,没必要向甲方索要全部数据。这就好比我是一个厨师,我要去饭店应聘,人家怎么知道我做的饭菜好不好吃?人家也不可能一上来就向我提供所有的食材。正确的思路应该是:我先做一道菜让人家尝尝。做的不好吃,ok我走,做的好吃,甲方认可了,ok,继续做下一道菜,这时候,我要什么食材他就会提供什么食材,因为最重要的起步阶段,他认可我了。要是一上来他就提供所有食材,做的不好吃,对于对方来说,就是浪费资源,浪费时间。所以,正解应该是,起步阶段,先把已有的数据按照我的思路,提供出一个解决方案,一个模型。获得初步认可。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