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变配与快照变配
云数据库的“原地变配”和“快照变配”是两种调整实例规格(如CPU、内存、存储、版本等)的常见方式,核心区别体现在操作逻辑、对业务的影响、适用场景等方面,具体如下:
1. 操作逻辑不同
-
原地变配:
直接在原实例上修改配置,不迁移数据,仅调整实例的底层资源(如升级CPU/内存、扩容存储、切换版本等)。
操作过程中,实例可能经历短暂重启或“热变更”(部分云厂商支持无重启变配),但数据始终存储在原实例的存储介质中,不涉及数据迁移。 -
快照变配:
基于原实例的快照(某个时间点的数据备份)创建新实例,并在新实例上配置目标规格,最终通过切换访问地址(如DNS、VIP)将业务流量迁移到新实例。
本质是“新建实例+数据恢复+流量切换”的组合操作,原实例的数据不会被直接修改。
2. 对业务的影响不同
-
停机/中断时间:
- 原地变配:多数场景下停机时间较短(秒级到分钟级),部分云厂商支持“无感知变配”(通过双实例切换实现)。
- 快照变配:耗时较长,主要包括“快照恢复新实例”(取决于数据量,可能几分钟到几小时)和“流量切换”(通常秒级)。期间原实例可正常提供服务,直到切换完成后才下线。
-
数据一致性:
- 原地变配:数据实时一致,变配过程中不会丢失原实例的最新数据(除非变配失败导致异常,但概率极低)。
- 快照变配:新实例的数据基于“快照时间点”,快照之后到切换完成前的新数据需要通过额外同步(如binlog同步、增量备份)补全,否则可能存在短暂的数据差(需业务层兼容或提前停写原实例)。
3. 适用场景不同
-
原地变配:
适合快速调整规格、对停机时间敏感的场景,例如:- 临时扩容应对流量高峰(如电商大促);
- 日常小幅度调整配置(如从2核4G升级到4核8G);
- 无需保留原实例、希望简化操作的场景。
-
快照变配:
适合风险敏感、需要保留原实例或跨类型/跨版本大幅变更的场景,例如:- 跨规格族变配(如从“通用型”切换到“内存优化型”,部分厂商不支持原地跨族变配);
- 大版本升级(如MySQL 5.7升级到8.0,部分厂商通过快照重建实现更安全);
- 原实例可能存在异常(如性能瓶颈、隐性错误),希望通过重建实例“修复”并变配;
- 需要保留原实例作为备份,避免变配失败影响业务(变配失败可直接回退到原实例)。
4. 风险与成本不同
-
风险:
- 原地变配:若失败可能直接影响原实例(如重启失败、配置不兼容),但云厂商通常会做前置校验,风险较低。
- 快照变配:变配过程不影响原实例,即使新实例创建失败,原实例仍可正常服务,风险更低。
-
成本:
- 原地变配:通常只产生目标规格的费用,无额外成本。
- 快照变配:变配期间新旧实例可能同时运行(直到切换完成),会产生双倍资源成本(需注意及时释放原实例)。
总结
简单来说,原地变配是“直接改原实例,快但有小风险”,快照变配是“新建实例再切换,慢但更安全”。实际选择时需根据业务对停机时间、数据一致性、风险的容忍度,以及变配的幅度(小幅度调整 vs 大幅跨规格)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