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改变世界

设计模式与代码的结构特性

2019-12-07 11:00  cgr  阅读(15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什么是适配器模式

定义:适配器模式将某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端期望的另一个接口表示,主的目的是兼容性,让原本因接口不匹配不能一起工作的两个类可以协同工作。其别名为包装器(Wrapper)。

属于结构型模式

主要分为三类:类适配器模式、对象的适配器模式、接口的适配器模式。

本文定义:

需要被适配的类、接口、对象(我们有的),简称 src(source) 
最终需要的输出(我们想要的),简称 dst (destination,即Target) 
适配器称之为 Adapter 。

一句话描述适配器模式的感觉: src->Adapter->dst,即src以某种形式(三种形式分别对应三种适配器模式)给到Adapter里,最终转化成了dst。

使用场景:

1 系统需要使用现有的类,而这些类的接口不符合系统的需要。 
2 想要建立一个可以重复使用的类,用于与一些彼此之间没有太大关联的一些类,包括一些可能在将来引进的类一起工作。 
3 需要一个统一的输出接口,而输入端的类型不可预知。

类适配器模式:

定义:Adapter类,通过继承 src类,实现 dst 类接口,完成src->dst的适配。

我们现有的src类:

 

 dst接口:

 

 适配器类:

 

Client类: 

 

 

 

 

 

小结:

Java这种单继承的机制。 
所以类适配器需要继承src类这一点算是一个缺点。 
因为这要求dst必须是接口,有一定局限性; 
且src类的方法在Adapter中都会暴露出来,也增加了使用的成本。

但同样由于其继承了src类,所以它可以根据需求重写src类的方法,使得Adapter的灵活性增强了。

 

适配器模式:

一句话描述:Adapter类,通过继承 src类,实现 dst 类接口,完成src->dst的适配。

对象适配器模式(常用):

 

 

 

 

 

 

 

 

小结:

对象适配器和类适配器其实算是同一种思想,只不过实现方式不同。 
根据合成复用原则,组合大于继承, 
所以它解决了类适配器必须继承src的局限性问题,也不再强求dst必须是接口。 
同样的它使用成本更低,更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