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兵败PDM? 5 --转载

Posted on 2005-06-21 11:45  白色果树  阅读(91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3.效益评估。由于软件项目大部分实行招标投标模式,在激烈竞争的压力下,软件厂家,往往夸大软件功能,夸大经济效益,迁就用户的不合理要求,其目的是先拿到合同为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则采取一推二抹的办法,缩小项目的范围。招标之前无所不能,签订合同后处处是困难。以笔者之见,由于软件厂商对企业情况难于充分了解,企业对软件也难于在短时间消化应用,包括一系列配套措施难于跟上,软件真正可带来的效益只能是软件功能的一半,软件实施的周期一般是厂家提出周期的两倍,且不小于1年。软件实施费用也要超过一倍。根据此标准确定工程价格底线,再拍板,不可通过软件厂家做的规划或做的分析确定其使用价值和效益。如果算下来没有效益就应放弃。

  企业信息化并非立竿见影,也不是拯救企业的灵丹妙药,信息化是双刃剑。不成功的信息化,也是劳民伤财,把企业推向火坑,国内外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失败案例并不鲜见。因此效益的评价还要考虑周期、成功的概率等。

  (三)软件选型应宁缺勿滥
  1.软件选型要重视需求和市场。首先软件选型不应针对各家软件功能上的优劣、多少进行比较。先将本企业的需求按重要程度排序,根据排序前三位选型。第二要看软件厂商能完成哪些功能,特别要弄清已经完成且投入应用的软件。最能满足要求、最成熟的功能为最优。为了扩大合同额,得到合同,软件厂商往往描绘出非常动人的蓝图和构想,但实际上从美好的构想到合格的产品需要漫长岁月和巨额投资,非一蹴而就,把一个合格产品应用到生产实际还有漫长的路。即使实力超群的微软公司,老产品更新一个版本往往还需要2年,其间还要有各种“补丁”。我国微型小型软件公司,要在半年或一年把宏伟蓝图变成产品,无疑是天方夜谭。用户追求这样的信息化肯定是“找死”。

  2.软件选型要重视产品质量,不能光是比较选优,而应有底线标准,宁缺勿滥。我国软件产业相对落后,管理性软件开发,手工作坊较多,规模偏小,软件企业往往缺少测试工具和流程,把测试工作留给了应用企业,用中测,边应用边修改,没完没了,行业全部不合格的产品并不少见,“择优录取”不行。应只选择成熟的软件或成熟的模块。许多软件企业为了提高销售额,开发自我配套的多个功能产品或模块,只有少数模块成熟,其他模块较差,并不成熟,但迎合了那些盲目追求集成度的企业,这样其实中看不中用,用起来漏洞百出,许多软件安装不久就发现许多问题,新版本、新补丁是永远的期待。随着试验周期延长和内容扩大,问题层出不穷,进退两难。

Copyright © 2024 白色果树
Powered by .NET 8.0 on Kuberne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