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
我是一名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学生,日常多半在教室,寝室辗转。调试代码的间隙,耳机里的轻音乐是最好的 “解压剂”;完成一个作业时,会喜欢看些小说放松。若说值得一提的闪光点,当属 “坚持” 二字。这份坚持藏在两处:一是专业里,对着报错日志反复排查,从基础语法到框架应用,一步没敢懈怠,二是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也会坚持。
听歌时的专注、阅读时的沉淀,反倒让我更懂坚持的意义 —— 就像训练模型需要迭代优化,成长也藏在日复一日的积累里。这份坚持,让代码敲得更稳,也让平淡日子有了专属的重量。
现有专业能力:
编程语言基础:掌握 Python 基础语法,能独立完成简单的数据处理脚本(如数据清洗、简单爬虫);了解 Java 基本结构,能实现面向对象的简单类设计,了解 MySQL 基础语句,能编写简单的增删改查(CRUD)操作。能成功部署Linux系统,并能使用XShell或HexHub等工具通过SSH(格式如 ssh username@ip)远程连接服务器,并掌握一些Linux的基础命令如文件目录操作和文件查看与编辑等。
兴趣方向:对后端开发抱有兴趣,尤其好奇数据在服务器间的流转机制、高并发场景下的系统设计逻辑。未来计划深入学习 Java 生态(如 Spring 全家桶)或 Python 后端框架(如 Django、Flask),探索后端技术底层原理与实践应用。
待补充的能力:技术深度不足:对编程语言的高级特性(如 Python 的装饰器、Java 的多线程)理解模糊,缺乏实际应用经验。工程化思维欠缺,从未参与过完整的项目开发流程,对 “需求 - 设计 - 开发 - 测试 - 部署” 的全链路认知空白。算法基础薄弱,仅了解冒泡、选择等基础排序算法,对复杂问题的算法设计能力不足。调试与排查能力较弱,遇到复杂Bug时容易陷入盲目尝试,缺乏系统性排查方法。
在这门课程中打算掌握Python基础语法,包括变量、数据类型(列表、字典、元组、集合)、控制流(if条件判断、for/while循环),了解Pandas库的基本操作,能够使用pd.read_csv()读取数据,并使用dropna(), fillna()等进行简单的数据清洗了解NumPy数组的基本概念和操作。在课程实践中,我希望能够担当数据清洗与特征工程的角色,或者参与可视化分析部分的工作,为团队贡献一份力量。
未来方向选择:我计划毕业后进入互联网或科技行业,从事数据分析师或业务分析师相关的工作。
当前准备与优劣势分析:优势: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韧性,愿意花时间钻研技术难点。对数据有好奇心,能够从业务角度思考问题。劣势:缺乏相关的实习经历和大型项目的背书,算法和统计理论基础相对薄弱。
本学期规划:夯实基础完成课程要求的所有实践项目,确保每个知识点都动手编码技能补充每周固定时间学习统计学基础和算法知识。
当前代码量:Python约 1200 行(主要为数据处理脚本、简单爬虫及练习项目);行业目标代码量:根据行业公开信息,入职一流互联网或人工智能公司的后端开发岗位,通常需要累计 1-2 万行高质量的实战代码量(非重复练习代码),且需包含至少 1-2 个完整的项目开发经历。
每周时间投入:20 小时(含 6小时上课时间,10小时自主学习,24小时项算法练习)。
选择项:D(比以前课要多很多,直到达到目标为止)。
代码量目标:课程结束时累计完成 8000 行有效代码,平均每周完成约 500 行。
WOOP 方法落地:
第一步 Wish(愿望)独立完成一个可部署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数据分析原型项目。:,且项目代码通过助教的规范审核,同时 LeetCode 刷题量达到 50 题。
第二步 Outcome(结果):首先提升Python基础语法和数据结构能力,然后重点学习数据处理Pandas用于数据清洗、聚合)、NumPy(用于数值计算)和Matplotlib/Seaborn(用于数据可视化)。在此基础上,理解并应用线性回归和决策树等基本算法逻辑,这可以通过Scikit-learn库来实现。通过实际项目驱动,例如从Kaggle等平台获取真实数据集,完整地实践数据清洗、探索性分析、建模和结果可视化的全流程,从而将分散的知识点融会贯通。
第三步 Obstacles(障碍):最主要的障碍是 “注意力分散与拖延”。具体表现为:写代码时容易被手机消息打断,拿起手机刷短视频后忘记时间;遇到复杂的 bug(如接口调用失败、数据库死锁)时,会因挫败感而逃避,转而浏览无关技术的内容,导致任务拖延。
第四步 Plan(if-then 计划):如果写代码时手机消息弹出,那么立刻将手机调至 “专注模式” 并放在视线外,每完成 1 小时开发再集中回复消息。如果遇到 bug 调试超过 30 分钟仍未解决,那么先在笔记中记录 “当前问题、已尝试的解决方案”,然后向同学请教或在课程群提问,而非漫无目的地浏览网页。如果因拖延导致当天任务未完成,那么当晚睡前列出 “未完成清单及优先级”,第二天早起 1 小时优先处理,弥补进度。
我会选择D:经常提问题,平时就经常给老师和助教提反馈,数据分析涉及大量概念和工具的使用细节,仅靠听课和完成作业往往不够。经常提问能帮助我即时澄清疑惑,比如在数据清洗时遇到Pandas方法参数的具体含义,或在理解线性回归假设时遇到困惑。及时求助能避免错误理解积累,确保知识基础扎实。同时,这个过程也能锻炼我精准描述问题、追溯问题根源的能力这对数据分析工作至关重要。
这篇随笔既是对过去的梳理,更是对未来的承诺。我知道从“基础入门”到“合格开发者”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途中一定会遇到无数 bug 和挫折,但我会带着持久的耐心、梳理信息时的严谨,一步一个脚印地追赶。期待在这门课程中,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成长,把 “代码量目标”变成“项目成果”,把 “技术偏好”变成“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