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新翻看了《计算机网络》一书,感觉一切都变得有了新的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理解: 
1. 服务与协议
服务:是指某一层向它的上一层提供的一组原语操作,定义了该层打算代表其用户执行哪些操作,但是它并不涉及如何实现这些操作,同时也会涉及两层之间的的接口,其中低层是服务提供者,而上层是服务的用户。
协议:一组规则,用来规定同一层上的对等实体之间所交换的消息或者分组的格式和含义。这些实体利用协议来实现它们的服务定义,它们可以自由地改变协议,但是不能改变服务,因为这些服务对于它们的用户是可见的。
总之:服务涉及到层之间的接口,协议涉及到不同机器上对等实体之间发送的分组。
   
换句话说,我们用编程的思想来看,服务就好像是面向对象语言中的抽象数据类型或者对象,它定义了在对象上可以执行的操作,但是并没有指定这些操作具体怎么做。协议则是这些服务的具体实现,但是它对该服务的用户是不可见的。
2. 传输层重要性的理解
传输层的基本功能:接受来自上一层的数据,并且在必要的时候把这些数据分割成小的单元,然后把数据单元传递给下层的网络层,并确保这些数据片段都能够正确的到达另一端,使得上面各层不受底层硬件技术变化的影响。传输层是真正端到端的层,所有的处理都是按照从源端到目标端进行的,在其下各层上,协议存在于每台机器与它的直接邻居之间,而源机器和目标机器可能不存在,而是被中间路由器隔离开来了。
用我的话说,传输层就象是一个定义的接口,而其下各层就像是函数模块,在具体的一次传输层对话中这个抽象的接口被具体的对象所实现(即传输层协议),它将其之上各层的各种服务所调用,在它之下各层就像来更具更倾向与硬件打交道的函数(各种控制硬件的协议和服务)来处理,这就是分层的逻辑思想,这之后变演化出了IP/TCP的简化参考模型。
3. Ethernet网为什么倾向使用冲突侦听方式(IEEE802.3)
首先,我们知道了Ethernet网的标准有(IEEE802.3、IEEE802.4、IEEE802.5),因为其发展中受到了已有标准的制约,之后因为IEEE802.3的简便性等诸多因素,使IEEE802.4基本退出了舞台,而IEEE802.5则主要使用在主干等变化远不剧烈的Ethernet网络中。
4. X.25、FR和ATM产生之初的原因
根据文献记载,是因为最初的普及化的计费方式继承于电话收费方式,网络服务如果是面向非连接的话,计费变得非常困难,同时有保证的、可靠地服务一样非常重要,否则没有人会需要一种玩具似的服务器,所以X.25、FR、ATM这些面向连接的网络随之被使用,并且被主要用于ISP和主干网络。
5.从物理层到数据链路层的跨度
实际上,物理层到数据链路层是一种从纯粹的硬件模型到可以理解的逻辑模型的提升,从“物理”层面到“数学逻辑”层面的抽象理解,也就是从各种各样的电子脉冲、光波频率和无线电波等介质到1、0的计算机二进制转换,终于我们的那些专家可以从“材料学家”成为“数学家”来处理稳定的数学模型了。
今天就到这里了……
1. 服务与协议
服务:是指某一层向它的上一层提供的一组原语操作,定义了该层打算代表其用户执行哪些操作,但是它并不涉及如何实现这些操作,同时也会涉及两层之间的的接口,其中低层是服务提供者,而上层是服务的用户。
协议:一组规则,用来规定同一层上的对等实体之间所交换的消息或者分组的格式和含义。这些实体利用协议来实现它们的服务定义,它们可以自由地改变协议,但是不能改变服务,因为这些服务对于它们的用户是可见的。
总之:服务涉及到层之间的接口,协议涉及到不同机器上对等实体之间发送的分组。
换句话说,我们用编程的思想来看,服务就好像是面向对象语言中的抽象数据类型或者对象,它定义了在对象上可以执行的操作,但是并没有指定这些操作具体怎么做。协议则是这些服务的具体实现,但是它对该服务的用户是不可见的。
2. 传输层重要性的理解
传输层的基本功能:接受来自上一层的数据,并且在必要的时候把这些数据分割成小的单元,然后把数据单元传递给下层的网络层,并确保这些数据片段都能够正确的到达另一端,使得上面各层不受底层硬件技术变化的影响。传输层是真正端到端的层,所有的处理都是按照从源端到目标端进行的,在其下各层上,协议存在于每台机器与它的直接邻居之间,而源机器和目标机器可能不存在,而是被中间路由器隔离开来了。
用我的话说,传输层就象是一个定义的接口,而其下各层就像是函数模块,在具体的一次传输层对话中这个抽象的接口被具体的对象所实现(即传输层协议),它将其之上各层的各种服务所调用,在它之下各层就像来更具更倾向与硬件打交道的函数(各种控制硬件的协议和服务)来处理,这就是分层的逻辑思想,这之后变演化出了IP/TCP的简化参考模型。
3. Ethernet网为什么倾向使用冲突侦听方式(IEEE802.3)
首先,我们知道了Ethernet网的标准有(IEEE802.3、IEEE802.4、IEEE802.5),因为其发展中受到了已有标准的制约,之后因为IEEE802.3的简便性等诸多因素,使IEEE802.4基本退出了舞台,而IEEE802.5则主要使用在主干等变化远不剧烈的Ethernet网络中。
4. X.25、FR和ATM产生之初的原因
根据文献记载,是因为最初的普及化的计费方式继承于电话收费方式,网络服务如果是面向非连接的话,计费变得非常困难,同时有保证的、可靠地服务一样非常重要,否则没有人会需要一种玩具似的服务器,所以X.25、FR、ATM这些面向连接的网络随之被使用,并且被主要用于ISP和主干网络。
5.从物理层到数据链路层的跨度
实际上,物理层到数据链路层是一种从纯粹的硬件模型到可以理解的逻辑模型的提升,从“物理”层面到“数学逻辑”层面的抽象理解,也就是从各种各样的电子脉冲、光波频率和无线电波等介质到1、0的计算机二进制转换,终于我们的那些专家可以从“材料学家”成为“数学家”来处理稳定的数学模型了。
今天就到这里了……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