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太阳能光伏企业遇到硅原料价格上涨和供应瓶颈、边际利润大为缩减的情况下,总部设在上海的南通强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目前国际最新技术的25兆非晶硅太阳能薄膜光伏电池生产线,将于今年2月份投入批量生产。该生产线单线产能为国内最大,他们率先提出用三年时间,将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降至每度电1元人民币,一时间引起了行业一场不小的“地震”,更引起国内外主流新闻传媒的强烈关注,公司董事长沙晓林也成了近期太阳能行业热门的新闻人物。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经过这几年来的前一轮上市热之后,由于最近一段时间持续的投资热助推硅原料和设备采购价格飞涨,直接导致几家大企业毛利率下降,目前正处调整期,在安全行业一直独占鳌头的强生轻工集团,为什么在此时的高调进入,会不会遇到强大的阻力?带着种种的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强生轻工集团董事长沙晓林。

    记者:很感谢沙董事长在百忙中抽空接受我们中国新能源网、《中国新能源》杂志的采访,我了解到贵公司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安全手套龙头企业,请问您为什么要选择进入太阳能行业的?

    沙晓林:众所周知,太阳能被公认为最终破解困境的“无限能源”,用业界普遍的讲法:太阳的能量有22亿分之一到达地球,而人类只要利用其中的20万分之一,其发电量就相当于全球所有发电厂的总和。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化石能源引起碳排放危机,全球都在积极寻找可替代能源,太阳能以其取之不尽、清洁无污染而作为理想的可再生能源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国家发改委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正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光伏发电的国内市场发展:一、启动送电到村工程,解决无电村的用电问题。目前,世界银行、国家西部开发办正在做方案;二、在特殊工程上运用光伏发电,如世博会、奥运会等;三、在沙漠地区建更多的光伏电站;四、准备动员一些城市,启动屋顶太阳能发电计划,现在,上海、北京等城市都在探讨这一问题;五、研究制定提高光伏发电竞争力的电价政策。可以这么说吧,发展太阳能事业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光荣使命,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强生轻工集团在此重要时期,作出进入新能源领域、开发上马非晶硅薄膜电池项目,既是抓住机遇的明智之举,也是强生为开发新能源作出贡献的重要举措。

    记者:您为何会选择发展非晶硅薄膜光伏电池而不是多晶硅或单晶硅?

    沙晓林:目前95%以上的太阳能生产厂家和产品均为晶体硅电池,自去年以来,多晶硅价格大幅上涨,从去年初的50几块美元,涨到100美元,最高的时候涨到了300美元,现在基本在250到300美元这样的水平。全世界的多晶硅光伏电池的产能上得十分快,而原料产能增长不快,出现了原料紧缺、供不应求的问题。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源头材料高纯度晶体硅技术门槛高,工艺复杂,且核心技术被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掌握,同时投入资金多、耗电高、有污染。我们算了一下,生产一兆瓦多晶硅光伏电池,需要30-33吨多晶硅,需耗1000万度电左右,如果光伏电池使用20年,那么生产中就消耗了20年所产生电能的一半。巨大的电能消耗,与我国节能降耗的战略十分不符,与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也不相符。如果中国要上18000吨硅材项目,节能减排是个大问题。如果再把大部分多晶硅电池出口,将加剧国内电力资源的紧张,并有相当大的污染,可能得不偿失,这就给太阳能这个清洁能源打了很大的折扣。另一方面,高纯度晶体硅资金投入也比较大。目前来看,一吨多晶硅的投入,大概在100万人民币。也就是说,投资一个1000吨的项目,差不多要10亿人民币。在今年国家宏观调控、货币从紧的背景下,企业是不是还能按照原来的计划仍然组织到那么大量的资金去投入,这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据说,原来一些投资多晶硅积极性很高的企业,现在碰到了不少问题。还有部分企业,处在半停顿的状态。当然,我们希望多晶硅和非晶硅同步、更好的发展。但目前对晶体硅的投入,可能出现的一些困难我们也不能低估。 

    由于多晶硅电池70%的成本为晶体硅,原材料不断上涨,导致组件成本不断增高,光伏发电的成本也就增高了,现在一般多晶硅电池发电成本每度电4到5元,是一般的火力发电成本的10倍以上。目前国外市场上多晶硅的组件,每瓦价格在3.7美元左右,与2007年初相比并没有什么增长,这导致了中国的一些光伏企业利润越来越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样一个情况下,高纯度的晶体硅的价格和供应问题,就成了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一个瓶颈。要解决这一矛盾,晶体硅原料必须降至每公斤50美元,甚至30美元,这一目标什么时候可以达到,目前还很难讲。我认为,即使达到每公斤30美元,多晶硅组件成本也要接近1.5美元/瓦,与火电成本还是有较大差距。

    而非晶硅薄膜光伏电池技术采用自动化生产,工序简单,耗能少,发电量高,制作成本低。薄膜太阳电池用硅量极少,更容易降低成本,根据目前测算,每瓦成本可降到1.2美元。同时,它既是一种高效能源产品,又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更容易与建筑完美结合。在国际市场硅原材料持续紧张的背景下,薄膜太阳电池已成为国际光伏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热点。硅薄膜电池已经到了产业化阶段,这种电池不用硅片,只需要1-2微米的硅,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硅晶太阳能电池必然为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所取代。现在大多是单晶硅和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的很少,而且昂贵。 要建一个4口之家用电量的家用太阳能电站,要10-15万元。据《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报告》介绍,目前光伏发电成本约每度电4元,到2010年可降至每度3元,到2030年才能与常规火电电价竞争,与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相协调。截至去年,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450兆瓦,但其中95%以上为多晶硅电池,由于价格高,90%以上只能出口。 行业专家一致认为,非晶硅薄膜电池所用沉积原料,是多晶硅电池的1%;生产1瓦电池所用电量只占晶体硅的7%—8%,发电能力却远高于晶体硅电池。同时,非晶硅薄膜电池的片基可以是玻璃、活性塑料或不锈钢,既可单独建造电站,也可与建筑装饰连成一体,给光伏发电带来更大的降价空间。

记  者:目前有部分太阳能光伏企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您如何看待暂时的困难?

    沙晓林:这些企业出现亏损,可能有多种原因。我认为,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今年多晶硅电池的市场变化比较大。大型公司可能有很多的下游安装公司和项目,签订了3至5年的合同。他们没有预测到多晶硅原料这么暴涨。原来德国2006年下半年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每瓦售价是3.2、3.3美元。很多人预测,可能要降到3美元以下,甚至2.8美元。但事实相反,后来变成了3.6、3.7美元,日本的多晶硅电池每瓦要卖到4美元。所以这跟他们原来的计划成本就出现了差异,因此出现了亏损。这个不能说明太阳能市场萎缩了,或者说整体行业在走下坡路。我认为,太阳能的瓶颈问题,仍然在于价格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大的突破。高纯度多晶硅每公斤200到300美元这样的价位,生产的电池就必须卖到3.5、3.7美元,甚至4美元。再加上一倍的安装费用,3.7美元的电池,全部安装好一瓦就要达到7.4美元的成本。这么高的价钱,生产的电就要达到0.4到0.5美元。当然,因配置、环境不同,成本也不一样。原来德国政府通过均价电法来鼓励开发太阳能电池,通过政府的补贴来平衡光伏电池高成本。当时的预测,就是投资在12到13年可以回收。这是基于每瓦3美元成本计算的。而现在光伏电池价格提高以3.7-3.8美元,这样回收期就大大加长了。占光伏市场一半的德国,政策规定上网的电价每年要递减5%到6%。就是说,2007年的电价比2006年低,2008年的电价比2007年低5%。多晶硅组件出现涨价的情况下,安装太阳能装置的回收期就拉长了。如果多晶硅电池使用20年,成本回收包括银行利息、维修费用要达到17、18年,下游市场就不会有太大的积极性了,那将会严重影响光伏产业的发展。

    记者:据了解,硅片在太阳能电池中的成本已经占到了70%,因此中国太阳能企业的利润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太阳能电池制造商的利润已经从高点开始下滑。您认为它的影响有多大?

    沙晓林: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多晶硅光伏电池生产国,但光伏发电的应用却很少。目前由于原料紧缺,而下游市场不太旺盛,这就导致光伏组件卖的价钱上不去,也不能再抬高。所以,生产企业的空间越来越小。中国的组件企业现在超过了300家,其中将近200多家,80%以上都是后道做组装的,是比较简单的劳动密集型操作,没有很多的核心技术。有很多是转行到光伏电池产业来的,对光电的市场营销经验都比较缺乏。所以在多晶硅原料一涨再涨的情况下,就出现了无利甚至亏本的状态。在多晶硅原料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之前,也就是说它的成本大幅下降成为可能之前,对中国已经投产的多晶硅光伏企业,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记者:最近,有评论认为“太阳能光伏产业风光不再”,请问你对此有何评论。

    沙晓林:我不认同目前行业“风光不再”的说法。无论哪个产品,开始的发展中都会有很多的企业进入。随着市场的变化,会逐步优胜劣汰。而多晶硅的急剧变化,在产业里还是比较突出的。原料一下涨了5、6倍。确实让人受不了。但我认为多晶硅的光伏电池在今后数年,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里,它还是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主导产品。虽然有其他的很多新产品出来,但它作为主导产品的地位,在今后的5至10年中是不会也大的改变的。但问题是,企业现在上马太多,甚至出现了一拥而上的情况。我认为可能会出现一个洗牌。但这个洗牌在什么时间,现在还很难讲。可能在2008年,也可能延续到2009年甚至再过一段时间。有一些小企业进入这个行业,虽然遇到了高成本的困难,但他坚持一年、两年的能力还是有的。不是说原料一涨,它就会马上停产。而且现在的大型企业也在采取一切的有效措施,比如向上游延伸,做投资、做晶体硅原料,同时提高转换效率,扩大产能等等。所以,我认为在2008年,原来一批做得比较好、比较强的企业,在硅原料逐步缓解的情况下,它的空间会逐步增大,它的利润通过其他的措施会得到一些补充。尤其是一些在国内、海外的上市公司,他们还是有巨大的实力的,还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在国际上还有很强的伙伴,在市场营销中的能力也很强。所以这部分企业,我认为在2008年会走上一个比较好的发展阶段。但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产品,都会出现分化,一部分企业越做越强、越好,还有一大批企业,小型的缺少恒心的企业出现下马,这也是正常的。我倒是希望通过一热一冷的整合,使中国的光伏企业能够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能够在做大产能的同时,加大科技投入,使我们中国的多晶硅光伏产业更具有市场竞争能力。

    记者:有人指责我国太阳能产业盲目跟风,已经出现了泡沫,请问你认同这一观点吗?

    沙晓林:所谓泡沫,是指完全脱离市场实际的预期,从一个侧面看,市场上原来预期的理想、目标没有达到,大批企业和产品出现亏损才能说是泡沫。我认为“泡沫”这个词用在光伏电池这个产业,目前还不太恰当。现在仅仅是产业发展过程中阶段性出现的困惑。这一阶段,正好碰到了很多问题,一个是原料的急剧上涨,第二个就是很多企业看到这是一个好产品,一拥而上,也导致了品质质量的控制的问题。比如,原来用的提炼的高纯度晶体硅,现在有的掺和了较多回收的硅片。这就影响了产品的品质,也影响了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信誉。所以就出现了两个情况,一个是原材料大幅增长,货供不应求,而又因为生产产品的小企业太多,互相杀价,以次充好,也导致了市场对中国多晶硅光伏产品的信用的负面影响。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不可怕。但必须引起我们中国光伏行业自身的足够重视。我认为这不是称为泡沫。太阳能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今后十几、数十年内,会是一个爆炸性的增长行业。它可能是电子产品以后增长最有潜力的产业。现在的油价、煤价增长幅度这么大,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呼声这么高,新能源需要越来越多。而太阳能以它独特的规模和能量,稳定性等优势,它是水能、风能、生物能是不可比拟的。太阳能迟早要作为一种主要的替代能源,也是最终实现人类太阳能低成本发电的主要产品。目前太阳能在总体的发电领域里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的。目前多晶硅光伏企业在这个过程中碰到一些具体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会随着市场的发展慢慢消化,也会逐步解决高成本的问题。我倒是认为,多晶硅目前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成本怎么下降。如果成本逐步下降跟发电厂一样接近,这就会给多晶硅发电带来一个春天。但目前这么高的原料成本,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是有非常大的难度的,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的。

记者:那么,你认为哪一类光伏企业有比较优势? 

    沙晓林:我认为上得早的、规模大的、有比较强的技术和资金实力的,尤其是在国内外上市的一些公司还是具备一定优势的。这些企业经过2007年这个寒冷的“冬天”,我觉得从2008年开始,会出现一个比较好的缓解,逐步转向良性的发展。

    我认为,非晶硅薄膜电池这个新兴行业的企业优势更为明显,它可能成为一匹“黑马”,冲破目前太阳能高成本的瓶颈,发挥其十分巨大的优势:一是它不受原料控制。生产中的承接材料和主要产品,在市场上都有充裕的供应。二是它的耗电很低。非晶硅在生产过程中的电耗大约为多晶硅的8-10%。三是非晶硅薄膜电池具有弱光效应,在早晚比较昏暗的光线下,甚至在雾天也可以发电。所以,它的全年整体发电量,要比多晶硅高出12%至15%。四是多晶硅在高温下,尤其25度以后,会出现一个比较大的衰减曲线。而非晶硅不明显。凡是光照好的地方,温度都比较高,采电量才高。而非晶硅在25度以上的衰减速度比较小。在阳光照射比较强烈,尤其是荒漠地带的电站,它比多晶硅具有更多的优势。五是非晶硅薄膜电池现在有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即采用非晶硅和微晶硅叠层工艺,可使转换率提高到8一10%,将使成本进一步降低。六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也是最关键的一个优势,就是它的成本低。目前看,非晶硅1瓦电的制造成本大概是多晶硅的30%。由于非晶硅有低成本的特点,所以一瓦电池可能会更接近1元人民币钱1度电的成本,更接近欧洲、日本的火电上网电价。随着产能的扩大,产品转换率的进一步提高,它的制造成本还会进一步降低。上网电价也会进一步的下降。我相信,再通过3年、5年乃至再长一点的时间,薄膜电池的发电成本、上网电价一定可能达到目前中国的上网电价的水平。  

    记者:现在国际上对发展大规模非晶硅薄膜电池项目持什么观点?采取了哪些行动?

    沙晓林:现在各国越来越认识到薄膜电池的潜力和对太阳能普遍应用的重要性。所以,世界各个国家都纷纷的提出了扩大非晶硅的生产计划。美国FIRST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薄膜电池生产商,2007年产量为277兆瓦,到2009年产能要达到910兆瓦,2012年进一步扩大到3000兆瓦。日本夏普公司将在大阪建造一座规模巨大的工厂,使其薄膜电池产能从现在的每年15兆瓦,提升到2010年的1000兆瓦。德国几家企业目前正在对单线10-30兆瓦产能的薄膜电池生产线进行评估,预计很快会作出单线扩大到50-100兆瓦产能的规划。其他象日本三洋和欧美一些大型石油、电力公司,都提出了拓展非晶硅电池的宏伟计划。我相信非晶硅可能是唯一的可以作为替代能源来普及应用的新产品、好产品,非晶硅在光伏市场的份额将会快速上升。

    记者:南通强生光电用两至三年时间,将建成世界级的非晶硅电池工厂,产能要达到500MW。请问你们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去实现这个目标?

    沙晓林:我认为,公司的持续快速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你一开始就抢先一步,而在于如何准确地把握经营节奏。我们强生光电进入太阳能行业不算早。但是,我们进入非晶硅薄膜电池行业,在国内还算早的,尤其是我们引进的生产线,单线产能最大,技术含量高,投资省,使我们掌握了进入行业的先机。目前全球的非晶硅电池企业的产能,占了太阳能光伏产品的5%到7%。市场发展的潜力很大。

    另一方面,我们强生光电引进的非晶硅薄膜电池的转换率还是比较高的。下一步我们计划要抓住这个先发的优势和机会,加快产能的扩大。现在我们已经跟一些投资银行、基金达成的协议,希望2008年增加两到三条线,使2008年底我们的产能达到100兆瓦。到2009年,再上8到9条线。到2010年再上8条线。到2010年底,我们的产能要达到500兆瓦,我们希望在这个基础上,再用两年时间的努力,使现有的产能再翻一倍,使非晶硅的产能达到1000兆瓦,进入世界薄膜电池生产的前十强,成为中国非晶硅薄膜电池的世界级的生产企业和基地。

    再一方面,现在我们正在与美国、欧洲、澳洲联系到一批世界级太阳能光伏产业方面的科研机构以及专家建立关系。我们计划在2008年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太阳能非晶硅薄膜电池的研发中心。我们也跟国内几家主要的在薄膜电池研究机构、著名大学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同时,计划设立薄膜电池、光伏电池博士生工作站。一边通过引进人才,一边通过培养人才,来支撑我们的项目不断向前发展。

    通过我们的技术创新,使我们的转换率从目前的5.5%、6%尽快达到7%、8%。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使非晶硅薄膜电池达到10%以上的转换率。现在开发的非晶硅微晶硅叠加技术,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科技成果。我们正在与他们洽谈,进行技术、资金方面的合作,争取在在转换率上进一步提升。如果转换率能提升到7%到8%,甚至9%到10%,这将为薄膜电池创造更大的优势。

    记者:强生光电的生产线是国外引进的,那么你们有没有积累自主知识产权?

    沙晓林:除了产能扩大、薄膜电池转换率提高外,我们强生光电还将坚持自主创新、积累自主知识产权、实施原材料及制备技术国产化。

    我们强生原来是生产安全手套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们的安全手套出口已经接近1亿美元,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安全手套的生产工厂。我的体会是办好一个企业,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所以企业的精准管理很重要。我们要用微利行业做手套的经营管理经验移植到做非晶硅薄膜电池中来,千万不能大手大脚,要把确保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作为第一要义抓紧做好。我们也跟国外设备供应商在沟通,希望共同合作,在中国进行生产,进一步的降低生产线的投入成本,加快投入回收。反过来,也会使产品成本得到进一步的降低。

    市场营销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强生手套99%是出口的。我们在欧洲、在美国以及其他的地方,建立了一个比较大的销售网络和客户群。我们在国际贸易销售中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包括营销经验、品牌经验、跟客户的合作经验。现在做太阳能非晶硅薄膜电池,我们也会在世界建立起强大的合作网络, 2008年,希望通过我们多方面的努力,尽快使光伏发电的成本有一个明显的下降。
    记者:目前我们太阳能光伏产业是“两头在外”,请问沙总如何“消化”如此大的产能?

    沙晓林:一个是通过我们原来已经完善的国际销售网络和客户群出口国外,另一个就是计划在我国西部地区建发电站,从目前情况看,我们的方案特别可行,建设同样一个电站,因为西部一些地区阳光照射强,产生的电就多,电能不同收益也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找一些光照好、符合电站建设要求的地方。我们现在正在与甘肃的发改委在联络,并计划与西部其他一些省的发改委、能源办联系,介绍强生建设光伏电站的全套方案,争取能在明年在西部地区建设10MW的数个电站。在国外,我们与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的相关企业联系,计划合作建设1-3MW光伏电站。再一个重要条件是投资成本,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好的西藏,西藏他们搞的一个示范项目,一个兆瓦投资约在6000人民币,我们提出2400万,差不多是它现在的40%,两年以后降到1600万。2400万的电站投资,如果按照20年的使用,电价应在9毛到一块钱,到底是并网还是独立电站,我们还要根据当地情况具体洽谈,我们现在对建设电站有全套方案。强生的方案是从薄膜电池板生产、配件生产,一直到负责设计、安装、培训、服务一条龙,交钥匙工程,使电站建设又好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