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系统方法
1.耗散结构理论简介
耗散结构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动态性
耗散结构是一种动态结构,而不是静态结构。 这里所谓动态结构是指:第一,构成系统的物质、能量要素是不断更新的, 但其结构关系不变。如生命结构、生产结构都是如此。第二, 系统是不断发生质变的。如在蚕的一生中,其内部结构不断改变:卵 -成虫-一一蛹-一蛾一一卵,这就是一种动态结构。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 所谓静态结构即指构成的物质、 能量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均不发生变化的结构, 如晶体结构即属静态结构, 静态结构不属于耗散结构的范畴。
(二)有序性
耗散结构是一种有序结构。 有序与无序是描述系统之间和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概念。 有序是指系统内部诸要素和系统之间有规则的联系或转化;无序则指它们之间混乱而无规则的组合以及系统运动转化的无规则性。 耗散结构是有一定秩序的,是按一定方向(不可逆性) 运动的。
(三)宏观性
耗散结构是一种宏观结构。 这里所谓宏观是指由分子以上水平的物质要素的相互关系形成的结构。 分子以下水平的结构称为微观结构 (包括分子结构)。例如,细胞结构、组织结构、 社会中的家庭结构等都属于宏观结构,亦为耗散结构。总之,耗散结构是一种宏观有序的动态结构。
协同学简介
协同学是由原西德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在1973年提出来的一种学说。协同学的创立是继耗散结构理论之后对自组织系统理论的又一重大发展。
协同学的研究对象
协同学的研究对象同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一样,也是自组织现象,不过研究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罢了。 协同学主要是从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上去研究自组织机制, 而耗散结构理论则主要是从系统内部及其和外部环境的关系上去研究这一问题的。 就研究内容而言, 协同学要比耗散结构理论更丰富一些: 协同学不仅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而且研究平衡态的封闭系统, 它不仅研究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 而且也研究系统从有序到无序的演化规律,并首次将有序与无序辩证统一起来 。协同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类比, 即根据不同系统间存在的相似性进行类比。 其理论适用的范围有非生物、生物、社会、心理等领域, 这比耗散结构的适用范围要广大。
第五章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