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路由信息协议)
一、RIP的介绍
1-1 引入
在出现动态路由协议之前,网络中使用的都是管理员手动配置静态路由。静态路由有两个缺陷:
-
当网络规模复杂,静态路由的配置工作及其困难
-
当网络发生故障,静态路由需要重新修改,否则无法正常工作
这时动态路由协议出现了,它就是RIP,可以自适应网络变化,无需人工修改路由表。
1-2 介绍
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动态路由选择协议,基于距离矢量算法
,使用“跳数”(16跳不可达)
来衡量到达目标地址的路由距离,属于内部网关协议(IGP)。
RIP封装在UDP(520)
报文中,主要用于一个AS(自治系统)内的路由信息的传递,每30s
发送一次路由信息更新。组播地址:224.0.0.9
二、RIP的原理
RIP包含以下三个要点:
🔶 和谁交换信息? --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
🔶 交换什么信息? --自己的路由表
🔶 何时交换信息? --周期性交换(例如每30S)
RIP选路原理:
🔶 RIP认为好的路由就是“距离短”的路由,也就是所通过路由器数量最少(通过跳数计算)的路由。
🔶 当达到同一目的网络有多条“距离相等”的路由时,可以进行等价负载均衡。
RIP防环机制:
🔶 水平分割:不会从自己端口接收自己发出的报文
🔶 反向毒化:自己端口发送报文后,将端口设置255(即无法接收自己的报文了)
三、RIP的报文
3-1 RIPv1报文格式
3-2 RIPv2报文格式
3-2 RIPv1和RIPv2的比较
🔶 RIPv1是有类(不带掩码)
路由协议;RIPv2是无类(带掩码)
路由协议,可以通过抓包验证
🔶 RIPv1不支持VLSM(可划分子网掩码);RIPv2可以支持VLSM
🔶 RIPv1没有认证的功能;RIPv2可以支持认证,并且有明文和MD5两种认证
🔶 RIPv1没有手工汇总的功能;RIPv2可以在关闭自动汇总的前提下,进行手工汇总
🔶 RIPv1是广播
更新;RIPv2是组播(224.0.0.9)
更新,可以通过抓包验证
🔶 RIPv1对路由没有标记的功能;RIPv2可以对路由打标记(tag),用于过滤和做策略
🔶 RIPv1发送的updata最多可以携带25条路由条目;RIPv2在有认证的情况下最多只能携带24条路由
🔶 RIPv1发送的updata包里面没有next-hop属性;RIPv2有next-hop属性,可以用与路由更新的重定
四、RIP的应用
rip适用于中小型网络
,因为rip是基于距离矢量算法(D-V算法),16跳不可达。
当网络规模达到中大型,一般会使用ospf协议(接下来的博客介绍)
五、RIP实验
实验要求
实验配置
AR1:
system-view
sysname AR1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1
ip address 192.168.10.254 24
qiut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0
ip address 192.168.12.1 24
quit
rip 1
version 2 //RIPv2
network 192.168.10.0 //宣告邻居192.168.10.0网段
network 192.168.12.0 //宣告邻居192.168.12.0网段
AR2:
system-view
sysname AR2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1
ip address 192.168.23.2 24
qiut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0
ip address 192.168.12.2 24
quit
rip 1
version 2
network 192.168.12.0
network 192.168.23.0
AR3:
system
sysname AR1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1
ip address 192.168.20.254 24
qiut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0
ip address 192.168.23.3 24
quit
rip 1
version 2
network 192.168.20.0
network 192.168.23.0
实验结果
(注意:ENSP中路由器使用RIP时,默认开始水平分割防环机制)
PC1 成功ping通 PC2
查看AR1、AR2、AR3路由表信息:display ip routing-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