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oding=utf-8:在编程中,coding=utf-8 这一行通常出现在Python脚本文件的开头,尤其是在Python 2的脚本中。它的作用是告诉Python解释器,该脚本文件使用的字符编码是UTF-8。UTF-8是一种针对Unicode的可变长度字符编码,能够用1到4个字节表示任何Unicode字符,并且兼容ASCII编码,在Python 2中,默认的源文件编码是ASCII。这意味着,如果你在你的Python脚本中使用了非ASCII字符(比如中文、日文、特殊符号等),并且没有指定文件的编码,Python解释器在读取文件时会因为遇到无法识别的字节而抛出SyntaxError异常。
2、TorchVision是PyTorch项目中的一个开源库,专门为计算机视觉任务设计和优化。它提供了多种功能来支持计算机视觉项目的开发和实验,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加载与处理、预训练模型、图像增强、可视化工具等。
3、ImageFolder 是PyTorch中torchvision库的一个类,它用于加载图像数据集,特别是当数据集按照类别分文件夹存储时。按照ImageFolder的要求组织数据集,即将每个类别的图像放在以类别名命名的文件夹中,并确保所有文件夹都在同一个根目录下。
4、SummaryWriter是PyTorch提供的一个用于记录和可视化深度学习实验数据的工具。它允许用户在训练过程中将各种指标(如损失值、准确率、权重分布等)记录到日志文件中,并通过TensorBoard进行可视化展示。这有助于用户跟踪模型的训练过程,理解模型的行为,并进行性能调优
5、transforms在PyTorch的上下文中,特指torchvision.transforms模块,这是一个用于图像数据转换和增强的工具集。transforms模块提供了一系列的数据预处理和增强操作,这些操作可以帮助用户将原始图像数据转换为适合神经网络训练的格式,并且通过数据增强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from torchvision import transforms # 定义转换操作
transform = transforms.Compose([ transforms.Resize((256, 256)), # 缩放图像大小 transforms.RandomCrop(224), # 随机裁剪图像
transforms.RandomHorizontalFlip(), # 随机水平翻转图像
transforms.ToTensor(), # 将PIL图像转换为Tensor
transforms.Normalize(mean=[0.485, 0.456, 0.406], std=[0.229, 0.224, 0.225]) # 归一化 ]) # 应用转换操作(通常在数据加载器中) # ...
6、 transform=torchvision.transforms.ToTensor()
将图像数据(无论是PIL图像还是NumPy ndarray)转换为PyTorch张量。
将图像的像素值从[0, 255]缩放到[0.0, 1.0]。这是通过除以255来实现的。
将图像数据的维度从HWC(高度x宽度x通道数)转换为CHW(通道数x高度x宽度),这是PyTorch中卷积层所期望的输入格式。
from PIL import Image import torchvision.transforms as transforms # 加载一张PIL图像 image_path = 'path_to_your_image.jpg' image = Image.open(image_path) # 定义转换操作:将PIL图像转换为Tensor
transform = transforms.ToTensor() # 应用转换操作
tensor_image = transform(image) # 输出转换后的Tensor的形状和类型 print(tensor_image.shape) # 例如:torch.Size([3, 256, 256]),表示有3个通道,高度和宽度都是256
print(tensor_image.dtype) # torch.float32,表示数据类型是浮点数
7、train_data.class_to_idx
在PyTorch的torchvision.datasets中,当你加载一个数据集(比如CIFAR10, MNIST, ImageFolder等)时,返回的Dataset对象(比如CIFAR10的实例)会有一个属性叫做class_to_idx。这个属性是一个字典,它将每个类别的名称(或更准确地说是类别的“标签”或“标识”)映射到该类别在数据集中的索引。
{ 'airplane': 0, 'automobile': 1, 'bird': 2, 'cat': 3, 'deer': 4, 'dog': 5, 'frog': 6, 'horse': 7, 'ship': 8, 'truck': 9 }
这意味着在数据集中,所有被标记为“airplane”的图片都会被赋予索引0,所有被标记为“automobile”的图片都会被赋予索引1,依此类推。
print(train_data.class_to_idx)
loss = nn.CrossEntropyLoss().cuda() 这行代码做了两件事情:
创建损失函数实例:首先,它创建了 nn.CrossEntropyLoss() 的一个实例,这个实例会被用来计算多分类问题的损失。
将损失函数移动到 GPU:通过 .cuda() 方法,这个损失函数实例被移动到了 GPU 上。这是因为在深度学习中,为了加速计算,我们通常会使用 GPU 来处理数据。.cuda() 方法确保了这个损失函数实例在 GPU 上执行,前提是 PyTorch 能够检测到 GPU 并且你的代码运行在支持 CUDA 的环境中。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使这个损失函数正常工作,你的模型(即产生 logits 的网络)和目标标签(即你希望模型预测的类别标签)也需要被移动到 GPU 上。这通常是通过调用 .to(device) 来实现的,其中 device 可以是 'cuda'(如果 CUDA 可用)或 'cpu'。
一个完整的例子可能如下所示:
点击查看代码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 假设我们有一个简单的模型
model = nn.Linear(10, 5) # 假设输入特征有10个,输出类别有5个
#假设我们有一个损失函数 loss_fn = nn.CrossEntropyLoss()
# 检查CUDA是否可用,并设置设备
device = torch.device("cuda" if torch.cuda.is_available() else "cpu")
# 将模型和损失函数移动到设备 model = model.to(device)
loss_fn = loss_fn.to(device) # 注意:对于损失函数和大多数其他nn.Module,这一步其实是多余的,因为损失函数通常不需要在设备上
# 假设我们有一些数据和标签
inputs = torch.randn(32, 10).to(device) # 32个样本,每个样本10个特征
targets = torch.randint(0, 5, (32,)).to(device) # 32个样本的标签,范围在0到4之间
# 前向传播 outputs = model(inputs)
# 计算损失 loss = loss_fn(outputs, targets)
# 反向传播和优化(这里假设一个优化器optimizer
# optimizer.zero_grad()
# loss.backward()
# optimizer.step()
8、optimizer = torch.optim.SGD(model.parameters(),lr=0.0001,)
在PyTorch中,torch.optim.SGD 是一个实现了随机梯度下降(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 SGD)算法的优化器。SGD 是一种常用的优化算法,用于在训练过程中更新模型的权重,以最小化损失函数。
模型参数:model.parameters() 返回模型中所有可训练参数的迭代器。这些参数是优化器需要更新的对象。
学习率:lr=0.0001 设置了学习率,这是一个超参数,它决定了在优化过程中权重更新的步长大小。较小的学习率意味着权重更新更缓慢,可能需要更多的训练迭代次数来收敛,但也可能有助于模型找到更好的局部最小值。相反,较大的学习率可能导致权重更新过快,从而在最优解附近震荡,甚至发散。
优化器实例:optimizer 创建的 SGD 优化器实例,它将用于在训练循环中更新模型的权重。
点击查看代码
for epoch in range(num_epochs): for inputs, targets in dataloader:
# 将数据和标签移动到正确的设备(CPU/GPU)
inputs, targets = inputs.to(device), targets.to(device)
# 清除之前的梯度 optimizer.zero_grad()
# 前向传播 outputs = model(inputs) loss = loss_fn(outputs, targets)
# 反向传播 loss.backward()
# 优化器更新 optimizer.step() # 可以在这里添加代码来验证模型在每个epoch结束时的性能
9、epochSum =100整个训练集应该被用来进行前向传播、计算损失、进行反向传播以及更新权重这一完整流程共100次。
10、add_scalar是 PyTorch 的 TensorBoard 集成(通过 torch.utils.tensorboard 模块提供)中的一个函数,用于在 TensorBoard 的标量面板上记录单个的标量值(如损失、准确率等)。这个函数允许你在训练深度学习模型时跟踪这些关键指标,并通过 TensorBoard 的可视化工具来观察它们如何随着训练的进行而变化。
add_scalar 函数的基本用法如下:
python复制代码
writer.add_scalar(tag, scalar_value, global_step=None, walltime=None)
tag(字符串):数据的标识符,它将在 TensorBoard 的标量面板上作为图表的标题显示。你可以使用它来区分不同的标量值,比如 'Train Loss' 和 'Validation Accuracy'。
scalar_value(标量):你想要记录的数值。在 PyTorch 中,这通常是一个通过 .item() 方法从 PyTorch 张量中提取的 Python 数值。
global_step(整数,可选):通常表示当前的训练迭代次数或epoch数。这个参数用于在 TensorBoard 的图表上沿着 x 轴定位你的标量值。如果未指定,则会自动递增一个内部计数器(但通常建议明确指定它以确保一致性)。
walltime(浮点数,可选):记录该标量值时的实际时间(以秒为单位,自 Unix 纪元起)。如果未指定,则使用当前时间。
以下是一个使用 add_scalar 的示例,该示例在训练循环中记录训练损失:
点击查看代码
from torch.utils.tensorboard import SummaryWriter
# 初始化 TensorBoard 写入器
writer = SummaryWriter('runs/experiment_1')
# 假设这是你的训练循环
for epoch in range(num_epochs):
for i, (inputs, targets) in enumerate(dataloader):
# ...(前向传播、损失计算等)
loss = loss_function(outputs, targets) # 假设这是你的损失计算
# 记录训练损失
writer.add_scalar('Train Loss', loss.item(), epoch * len(dataloader) + i)
# 关闭写入器以释放资源
writer.close()
注意,在上面的示例中,global_step 被设置为 epoch * len(dataloader) + i,这意味着每个批次的损失都会被记录下来,并且它们的 global_step 会根据当前的 epoch 数和批次索引来唯一确定。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你可能只想在每个 epoch 结束时记录一次损失,或者只记录特定条件下的损失值。
11、_, predicted = torch.max(output, 1)
output 是一个张量,它包含了模型对于输入数据的预测结果。假设这是一个分类任务,output 的形状可能是 [batch_size, num_classes],其中 batch_size 是批次中的样本数,num_classes 是类别的数量。
torch.max(output, 1) 会沿着第二个维度(dim=1,因为索引从0开始)计算最大值。这意味着对于批次中的每个样本,它都会找出哪个类别的预测得分最高。
这个函数返回两个值:最大值本身和这些最大值在 output 中的索引。由于你只对索引感兴趣(即哪个类别被预测为最有可能的类别),因此你使用 _ 来忽略第一个返回值(最大值)。predicted 变量现在包含了每个样本的预测类别索引。
12、accurate += (output.argmax(1) == targets).sum()
这行代码的目的是在模型对一批输入数据进行预测后,计算并累积这些预测中正确预测的数量。
output.argmax(1):output 是一个形状为 [batch_size, num_classes] 的张量,其中 batch_size 是批次中的样本数,num_classes 是类别的数量。argmax(1) 函数沿着第二个维度(即类别维度)计算每个样本的最大值的索引。这意味着对于批次中的每个样本,它都会找出得分最高的类别的索引。这些索引代表了模型对每个样本的预测类别。
(output.argmax(1) == targets):这个操作将上一步得到的预测类别索引与真实标签 targets 进行比较。targets 应该是一个形状为 [batch_size] 的张量,包含了批次中每个样本的真实类别索引。比较操作会生成一个布尔张量,其中 True 表示预测正确,False 表示预测错误。
(...).sum():最后,.sum() 函数计算布尔张量中 True 的总数,即正确预测的数量。在 PyTorch 中,布尔张量在求和时会将 True 视为 1,将 False 视为 0。
accurate += ...:这个累加操作将当前批次中的正确预测数量加到 accurate 变量上。accurate 应该是在循环之前初始化为 0 的一个变量,用于在整个训练或评估过程中累积正确预测的总数。
在编程和数据处理中,表达式 epoch == epochSum - 1 and j <= 6 通常用于在循环或条件语句中检查两个条件是否同时满足。这里,epoch 和 j 是两个变量,而 epochSum 是一个常量或已经计算好的值。让我们分解这个表达式以更好地理解它的含义:
13.epoch==epochSum-1 and j<=6 ):
epoch == epochSum - 1:这个条件检查当前的 epoch(通常指的是训练或迭代的轮次)是否等于总轮次 epochSum 减去 1。换句话说,它检查是否正在执行最后一轮迭代之前的那个轮次。在许多情况下,最后一轮迭代可能需要特殊处理,比如不记录日志、不进行验证集评估等,但在此之前的轮次可能需要执行这些操作。.
j <= 6:这个条件检查另一个变量 j 是否小于或等于 6。j 的具体含义取决于上下文,但它可能代表当前批次(batch)的索引、某个计数器或其他任何需要跟踪的数值。这个条件可能用于限制某些操作只在 j 值较小(即在前几个批次)时执行。
epoch == epochSum - 1 and j <= 6:当且仅当上述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整个表达式的结果为 True。这意味着,它通常用于在几乎达到训练或迭代结束的时刻,并且 j 值仍然处于某个特定范围内时,执行特定的代码块。
这种表达式在训练深度学习模型时非常有用,因为它允许开发者在模型训练的几乎结束时执行一些额外的步骤或检查,但仅限于特定的批次或迭代。例如,它可能用于在最后一个 epoch 的前几个批次中调整学习率、记录额外的模型状态或进行特殊的日志记录。
14、plt.subplot( 2,3,j )
在 Matplotlib 库中,plt.subplot(nrows, ncols, index) 函数用于在一个图形窗口中创建子图网格,并激活其中的一个子图以供进一步绘图。这里,nrows 和 ncols 分别指定了网格的行数和列数,而 index 指定了要激活(即当前绘图将绘制在其上)的子图的编号。
当你看到 plt.subplot(2, 3, j) 这样的代码时,它的意思是:
在一个图形窗口中创建一个 2 行 3 列的子图网格。
激活并选中网格中编号为 j 的子图进行绘图。
15、子图网格
在 Matplotlib 中,子图网格(subplot grid)是一种布局方式,允许你在一个图形窗口中绘制多个子图(即多个图表),这些子图以网格的形式排列。这对于比较多个数据集或展示多个视图(如时间序列数据的不同部分)特别有用。
16、plt.tight_layout()
在 Matplotlib 中,plt.tight_layout() 是一个用于自动调整子图(subplot)参数的方法,以充分利用图形区域并避免子图之间的重叠或标签被裁剪的问题。当你在一个图形窗口中创建多个子图时,这些子图及其标签(如标题、轴标签、刻度标签等)可能会相互重叠,导致图形难以阅读。plt.tight_layout() 试图通过调整子图之间的间距来解决这个问题,使得整个图形更加紧凑且易于理解。
17、plt.imshow( numpy.transpose(test_img[0].numpy(), (1, 2, 0)) )
在 Matplotlib 中,plt.imshow() 函数用于在轴(axes)上绘制图像。
访问图像数据:test_img[0].numpy()。这里假设 test_img 是一个包含图像数据的对象,可能是某个图像处理库(如 PyTorch 的 torch.Tensor 或 TensorFlow 的 tf.Tensor)中的张量(tensor)。.numpy() 方法用于将这些张量转换为 NumPy 数组,因为 Matplotlib 可以直接处理 NumPy 数组。test_img[0] 表示从这个数据集中取出第一个图像。
调整图像数据的维度:numpy.transpose(test_img[0].numpy(), (1, 2, 0))。这一步是因为图像数据的维度可能不符合 Matplotlib imshow 函数的期望格式。在深度学习中,图像数据通常被组织为 [C, H, W] 格式,其中 C 是通道数(例如,RGB图像的3个颜色通道),H 是图像的高度,W 是图像的宽度。然而,plt.imshow() 期望的图像数据是 [H, W, C] 格式。因此,这里使用 numpy.transpose() 函数来调整数组的维度顺序。
显示图像:plt.imshow(...)。最后,使用 plt.imshow() 函数将调整后的图像数据绘制出来。
from torchvision import transforms
在 PyTorch 的 torchvision 库中,transforms 模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提供了一系列用于图像预处理的函数和类。这些预处理步骤在训练深度学习模型时非常关键,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模型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图像数据。
transforms 模块中的函数和类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成更复杂的预处理流程(通过 transforms.Compose 类)。这些预处理步骤包括但不限于:
图像转换:如裁剪、旋转、缩放等。
图像标准化:将图像的像素值从 [0, 255] 缩放到 [0.0, 1.0] 并减去均值(通常是RGB三个通道的均值)再除以标准差(RGB三个通道的标准差),以使得数据符合一定的分布,有助于模型的训练。
转换为Tensor:将PIL图像或NumPy数组转换为PyTorch的Tensor格式,这是模型训练所必需的。
数据增强:如随机裁剪、随机水平翻转等,这些技术可以增加训练数据的多样性,有助于模型学习更加鲁棒的特征。
点击查看代码
from torchvision import transforms
# 定义一个预处理流程
transform = transforms.Compose([
# 将图像转换为PIL图像(如果输入不是PIL图像的话)
transforms.ToPILImage(),
# 将PIL图像裁剪到224x224大小
transforms.Resize((224, 224)),
# 将PIL图像转换为Tensor,并自动将像素值从[0, 255]缩放到[0.0, 1.0]
transforms.ToTensor(),
# 对Tensor进行标准化处理,这里以ImageNet的均值和标准差为例
transforms.Normalize(mean=[0.485, 0.456, 0.406], std=[0.229, 0.224, 0.225])
])
# 假设你有一个PIL图像或NumPy数组图像(这里用PIL图像作为示例)
# image = PIL.Image.open("path_to_your_image.jpg")
# 应用预处理流程
# processed_image = transform(image)
# 注意:上面的image变量是一个假设的变量,你需要用你自己的图像来替换它
# 并且,由于这里没有实际加载图像,所以`transform(image)`这行代码不会执行
from torch.optim import lr_scheduler, optimizer
在PyTorch中,lr_scheduler 是一个用于调整学习率(learning rate)的模块,它可以根据不同的策略在训练过程中动态地改变学习率,以帮助模型更好地收敛。lr_scheduler 不是直接使用的类,而是包含多个用于创建学习率调度器的工厂函数(factory functions)的模块
def len(self):
在Python中,len() 是一个特殊方法(也称为“魔术方法”或“双下划线方法”),它允许一个类的实例能够被内置函数 len() 调用,以返回该实例的某种“长度”或“大小”。这个方法应该返回一个整数,表示对象的某种元素数量。
def getitem(self, idx):
在Python中,getitem() 是一个特殊方法(也称为“魔术方法”或“双下划线方法”),它允许类的实例对象可以像使用列表(list)、元组(tuple)、字典(dict)等内置容器类型那样,通过索引、键(对于字典)或切片对象来访问其元素或属性。
torch.is_tensor(idx)
这行代码用于检查变量 idx 是否是一个PyTorch张量(tensor)
idx = idx.tolist()
在PyTorch中,如果你有一个张量(tensor)idx,并且你希望将其转换为Python的列表(list)
img = cv.imread(image_path, cv.IMREAD_GRAYSCALE
在OpenCV中,cv.imread() 函数用于读取图片文件。当你调用这个函数并指定 cv.IMREAD_GRAYSCALE 作为第二个参数时,你告诉OpenCV你想要以灰度模式读取图片。这意味着图片将被转换为单通道图像,其中每个像素的亮度值将基于原始彩色图像中的颜色信息计算得出。
dec4 = torch.cat((dec4, enc4), dim=1)
在PyTorch中,torch.cat 函数用于沿指定维度连接张量(Tensor)序列。在你给出的代码片段 dec4 = torch.cat((dec4, enc4), dim=1) 中,dec4 和 enc4 是两个张量,它们被沿着 dim=1 这个维度连接起来。
images_batch, target_labels = \ sample_batched['image'], sample_batched['mask']
访问批量数据:sample_batched 中包含了当前批次(batch)的所有数据项。这些数据项可能是以字典的键值对形式组织的,其中键对应于数据的不同类型或属性(例如,'image' 表示图像数据,'mask' 表示图像的标签或掩码等)。
提取图像和标签:通过访问 sample_batched['image'] 和 sample_batched['mask'],这行代码从 sample_batched 中提取了当前批次的图像数据和对应的标签(或掩码)。这些数据通常是以张量(Tensor)的形式存在的,并且它们的形状(shape)会根据批次大小(batch size)、图像尺寸(例如,高度和宽度)以及可能的颜色通道数(对于图像数据)或标签的维度(对于标签数据)而有所不同。
赋值给变量:提取出的图像数据和标签被分别赋值给 images_batch 和 target_labels 这两个变量。这两个变量随后可以用于训练过程中的后续步骤,如前向传播、计算损失、反向传播和参数更新等。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