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暗花明——软工实践个人总结博客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 https://edu.cnblogs.com/campus/fzu/SE2024 |
---|---|
这个作业要求在哪里 | https://edu.cnblogs.com/campus/fzu/SE2024/homework/13315 |
这个作业的目标 | 软件工程学期个人总结 |
学号 | 042201401 |
一、学期回顾
1.1对软工课程的想象
上学期选课的时候:哦跨专业选修课,那就是随便读读就能拿到学分了。
这学期上课:哦莫,诈骗。理论课确实不算难,但是实践作业实在是花费了我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时间和精力。课前我对自己的期望是亲手写代码完成一个软件。回顾这一学期,实在是有太多的大作业了,特别是软件工程一个接一个的实践,让我无暇亲手一个一个敲代码,我很大部分的代码是在ai的帮助下产出的,这一方面我没有达到预期。
1.2回顾我在这门课中的投入与产出
根据我粗略且主观的估计,在软工实践课程当中我编写了6000行代码。
在团队项目中我参与了福小旅评论区的设计与开发,我在其中所承担的角色:团队菜鸡,别人让我干啥我就干啥。
软工实践的各次作业分别花费的时间:
作业 | 花费时间 |
---|---|
第一次个人作业 | 1(h) |
第二次个人作业 | 20(h) |
第一次结对作业 | 15.3(h) |
第二次结对作业 | 191.9(h) |
第一次团队作业 | 10(h) |
第二次团队作业 | 66.1(h) |
现场编程作业 | 5(h) |
团队作业beta冲刺 | 70(h) |
在软件工程课程上花费的时间:
累计实践 | 实际周均时间 | 预计周均时间 |
---|---|---|
378h | 27 | 16 |
1.3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次作业或哪一场答辩?为什么这次作业或这场答辩令你印象深刻?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作业是限时编程做的记账软件。刚接到这个任务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写软件怎么还跟考试一样限时三小时!” 当时我心里真的很慌,因为对于我的编程能力,我有清晰的认识,自己常常担心会做不完。由于时间限制非常紧迫,我那时几乎没有办法停下来思考,只能全力以赴去完成每一步。团队的其他成员都非常有经验,大家紧密合作,最后成功地提交了作业。尽管过程非常急促,但也让我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强大力量,大家互相补位,帮助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能够最终顺利交上作业,真的是一次值得记住的经历。
总结收获
2.1展开说说你的软工实践故事
每次做原型设计的时候完全没有考虑以我自己的水平到底能不能实现这个功能,光想着做得花里胡哨,“先把这次搞好再说”。然后下一次作业面对自己画的大饼无从下手。
-
个人编程作业
我做过一个仿羊了个羊的游戏。在开始时,我觉得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三消游戏,完全不担心。然而,在实际编写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消除图案后,新图片没办法正确出现在已经消失的位置。经过多次调试,我还遇到了一些页面闪烁的问题,最后通过回退到某个稳定版本,重新调整代码,才勉强完成作业。这次作业让我意识到,表面上简单的项目其实潜藏着许多技术挑战,也让我更加注重细节和调试过程。
-
结对编程作业
我和林烨同学在这次作业中组队,我们最初设计的是基于APP的原型,但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发现Web平台更加适合我们的需求。因此,我们调整了原型,并成功实现了原型中的主要功能,如搜索、存储、更新和聊天等。在合作过程中,我发现同样是使用AI工具,有的人能够更好地与AI沟通,获得更准确的反馈,而我却经常与AI的沟通陷入僵局。尽管如此,通过不断地尝试和交流,我也逐渐掌握了如何更高效地使用AI,这对我的编程水平提升有了极大的帮助。
-
团队编程作业
我认为十个人对于小组作业来说有点太多了,不方便管理也不方便沟通。第一次团队作业我和另外两个同学负责做原型设计,我们做了相当艺术且美丽的原型,做的时候完全没考虑之后是否真的能用代码实现这么好看的前端(后来组员真的做出来了!超厉害!),后来的团队编程当中我负责评论区和帖子详情内容部分。这次的作业我们使用了hbuilder和阿里云的技术,之前的 作业并未涉及这一部分,因此我花了一点时间上手。这部分的js技术是我之前没怎么接触的,一直会从云数据库当中读取全部的数据,在网上学习了部分知识后修改理论这个bug。在这个作业当中,林烨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没有她我的软工作业会更痛苦的。
2.2 介绍学习到的新技术或生产力工具以及它们给你带来了哪方面的帮助?
- AI技术的应用:我真正开始使用AI技术帮助我的学习生活。以前我只是从新闻和热点事件中了解AI的进展,但从未真正使用过它。现在,我不仅在软工课程中使用AI,甚至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开始依赖AI辅助我的研究和写作。AI不仅帮我节省了时间,也使我能够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 软件开发的实践:以前我对软件开发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知道一些基础的编程语言和算法,但从未真正参与过软件的完整开发过程。通过这些软工作业,我得以亲身体验了从原型设计到实际编码,再到调试和部署的整个过程,虽然做的产品远不如市面上的应用精致,但那份完成软件的成就感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这些实践,我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未来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 课程的价值转变:最初,我将这门课程视为“跨专业选修课”,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但随着作业的逐步深入,我发现这门课程不仅让我学到了实用的技能,还改变了我对课程的认知。我开始真正理解到软件工程的复杂性和其背后的学术价值,进而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计算机科学的兴趣。
2.3技术之外,这门课程还给你带来了哪些方面的提升?
- 团队合作的能力:在这一系列的作业中,我与许多同学密切合作,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通过分工合作,我们不仅提升了编程能力,也增强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 压力管理与心态调整:面对紧急的DDL(Deadline)时,我学会了如何保持冷静,合理分配时间,按时完成任务。这个过程让我变得更加自信,也提高了我在高压环境下工作的能力。
- 工具使用的熟练度:通过这门课,我学会了如何熟练使用墨刀、HBuilder、阿里云等工具,在原型设计、前端开发和云平台使用等方面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三、致谢
特别感谢我的队友们,没有她们,我肯定会在这一学期的作业中感到十分痛苦。能和她们组成一队,我感到非常幸运。每次我们都能在困难中找到解决方法,debug成功,最终圆满交上作业。她们的帮助让我不仅仅学到了技术,更学到了团队合作和坚持不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