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大三(转)

疯狂的大三(转)

原文地址:http://www.ustcjz.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9510&page=1&authorid=10289

    (编者按:恩威并施,从儿子说说里搞得一篇长文,是那厮大三选课、保研、考试等一系列经历的汇总,供科学家们批判、借鉴。那厮说:学弟学妹千万别学我,不要走不归路。呵呵,既如此就作为反面典型吧。忠实原著,只做了些许删改,文笔粗鄙芜杂之处还望海涵)

这很可能是一部非正式的数院保研北京指南

从初中开始,每年7月都会搞一篇长文挂在qq空间置顶的位置,2016年破例,是因为167月份我去南京玩了20天玩疯了,把丘赛都翘了(脸面丢尽),不小心忘写东西。现在大四上学期都结束,这个坑我很想填,但不知道该怎么下笔。

大三这一年过得比较单调,精力几乎都用在修数学课、看数学书、忙活保研上,而且把自己折腾得不轻。大二学华班H课,同班同学总是那30多人;而大三选了几门更加冷清的课,同班同学总是那几个人、有的课甚至是孤军奋战”——这也使得我脱离数院大家庭、大班集体,好多大一的时候非常熟的同学, 到了大三甚至一整学期没见过面。

回头翻了一下我的那篇大二年终总结,那里面说过我大三要每学期40学分,这有些夸张,实际上真没那么多,也就30左右。不过这也挺多了。

数院的学神们大二上学期就开始选微分流形、交换代数等研究生课,而且吊打研究生。当时有人问我是否愿意组队一起去选研究生课,我是拒绝的,因为对自己不是很有信心——退而求其次,只陪他们选了微分几何【H】(提前修大三的课,那时我不是华罗庚班)。大二上学期结束时,我听到了好多大神在议论该学期所选的研究生课程,比如微分流形讲了***,总体感觉还不错,就是有些***代数拓扑给分***之类的。而我完全插不上嘴,但能感觉到他们学到好的数学的那种成就感、愉悦感。

搞得我心痒痒,也想尝试。大二下学期,选了一门、也是我的第一门研究生课【李代数及其表示】。当时只是因为时间不冲突就随便选了,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李代数。一学期下来,这门课学得很累,但最后期末给分很厚道,使我尝到了一点甜头。(事实上,李代数应该算是本科4年来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门课,修读此课我深感幸运)而且该学期作死选的另一门课电动力学,也让我尝了许多甜头。

于是,大三这一年,胆子大了,欲望强了。疯狂选课大作死。

H:华班课程  MA:数学研究生课  PH:物理研究生课

 

·大三上学期9门主课:

泛函分析(H英,必修)

高等实分析(MA,作死)

微分流形(MA,作死)

概率论(必修)

组合学(凑学分)

高等线性代数(PH,打酱油+虐菜+凑学分+刷绩点)

量子力学(A,作死)

时间与空间(凑学分)

华罗庚讨论班(H,必修+作死)

 

·大三下学期6门非常硬的4学分数学课,代数、几何、分析各2

 

微分方程IIH,必修+作死)

调和分析(MA,作死)

拓扑学(H,必修+作死)

复几何(MA,作死)

代数学(MA,必修+作死)

群与代数表示论(MA,作死)

 

以上,我的大三。

以后再单独写一篇文章,把上述课程全部吐槽一遍。

 

选课一时爽,期末火葬场。感叹当时是有何种毅力才能撑过黑暗的期末考试月。尤其是大三上学期量子力学A与泛函分析H考试相邻,大三下学期代数学与微分方程IIH考试相邻。现在想想简直太恐怖,前者是本学期最变态的数学课与物院最难的专业课,后者是两门风格迥异的、并列的数院(必修的)最难课程。另外,复几何好难。。。大三下学期的这6门课都好恐怖。。。

  每门课都学到了些东西,但都没学好(虽然某些课程最后总评给得不错,但摸摸自己的良心,还是觉得自己太弱),毕竟精力有限。不过总体上还是学到了相当多的东西,感觉特别过瘾。更重要的是,在经受如此洗礼之后,我仍然打算学基础数学,并且对自己更加有信心。

  大三干的另一件事,是保研。这是我自己主动做出的决定(正如同我高三时放弃保送南大、上交的资格,而选择科大),虽然好多同学、甚至班主任都惊讶于我居然不出国(读研)。搞得好像保研很丢人占用保研名额是罪恶的一样。谁说我不出国,出国是将来迟早的事情,躲不掉。

  大一的时候就觉得,随大流刷GPA刷托福刷科研经历,只是为了出国、为了一纸offer,没啥意思,能不能有点更高的追求。大二时决定不走寻常路,把精力用在学无用的数学、物理上,虽然这会严重耽误英语学习、严重影响GPA,用精致利己的说法简直吃力不讨好。

一直想保研北大数学院,大三的时候下决心一定要保上,否则我就留级一年,准备出国。(所以,别逼我出国)。还好,一不小心走狗屎运,阴差阳错去了清华。

大三下学期的4月份,北大清华中科院的人都会亲自来科大数院,组织保研的选拔考试。通过考试者将被预录取。如果再拿到科大的保研名额,就能够保研成功。

是否拿到科大保研名额,取决于三年的学习成绩、综合排名;而是否通过选拔考试,只取决于那次考试的发挥,与GPA无关。这两者【相互独立】,且必须都通过。

拿保研名额十分容易,数院140人,除去30多个出国的不参与保研竞争,剩下100多人——而保研名额有46个左右。我们这一级貌似GPA2.8就可以拿到资格,而我的成绩远远高于此,甚至可以冲击美国名校,拿来保研有点浪费。

但是,通过选拔考试很难,真的是考验数学水平(但如果数学功底扎实,就会觉得保研考试特别简单,甚至可以不用专门准备)。出国的GPA可以刷,托福可以刷,但这个不容易刷。北大每年招10多人,被录取的人GPA平均3.5左右,中科院每年也是10多人,GPA平均也在3以上。而清华很奇葩,每年都只招一两个,而且特别难进,以往被录取的都是GPA 3.9+的大神——这可以不用想了,我发誓我从来没有打算保清华,根本没敢去想。(只觉得北大也许有戏,中科院可以保底,都保不上的话别逼我出国)

  是否通过保研考试,与GPA无关(他们根本不会过问成绩),只与数学水平有关。把GPA列出来,仅供参考。

   20164月,北大和清华的选拔考试第一轮笔试,在同一天考。考试地点在科大东区。上午考北大,下午考清华。考试范围只有数学分析和线性代数两门基础课程,如果底子扎实,可以不用专门去准备,直接裸考就行。

但我太想保北大,为此专门花一周,针对北大考试的特点进行有计划的准备。果然,目的性太强容易遭报应。考场上慌张、急躁,没有发挥出真实水平,上午考完之后我就知道自己没戏。中午,有两个人收到北大面试通知,并在面试结束后当场拿到北大的预录取通知书(这才是最早的offer——这也太快了,北大办事效率真tm高。顿时羡慕嫉妒。先当场预录取两个,剩下还有若干去北大参加复试名额,估计也没我的份。总之,笔试阶段就被淘汰。

顿时感到天塌了下来,有种强烈的要失学的感觉——北大没戏、清华别想了、中科院啥时候考试还不知道。一个人在东区游荡,偶遇同样考北大失利的大喵喵同学,我们结伴而行,互相说了许多负能量的话,一起吃了午饭,然后在大喵喵的提议之下,去操场跑步消愁。

4月的中午,太阳很毒。狂奔5圈,瘫倒在地。

我问大喵喵,下午的清华你还考吗,他不考。

我也不怎么想考。

浑身是汗,一脸懵逼。下午不知道干什么好,感觉反正都失学了。一个人发呆,直到心率恢复正常。然后有一种预感,感觉应该去参加清华考试,打打酱油。

 

下午没有任何心理负担,随便考,反正觉得自己考不过。对这次考试毫无感觉,只记得最后一题虽是线性代数,但有李代数的背景,我大二读GTM009的时候check过它——它在GTM009中是一句比较难读的话。

考完清华,毫无感觉。从东区回到西区寝室,倒头就睡。这学期我还有6门非常硬的数学课,折腾保研浪费一个多星期,把课程耽误了。

倒头就睡,但就是睡不着,辗转反侧。到半夜00:40还没睡。这时,奇迹出现,手机震动,收到一条短信。大半夜的真有趣,会是啥呢。卧槽,居然是清华的面试通知,说我笔试通过,让我去参加今天9:15的面试。完了,这更睡不着觉了。

如果我那天早睡觉,没有看到该短信,那将更有意思。现在想想,我真的很幸运。

面试通知来得那么突然,根本没时间准备。其实根本没想到能通过清华笔试。

本来想今天赶紧补救落下的课程,结果又要开始忙活保研。

 

  就在科大进行面试。到了考场,发现数院一共只有4个人通过笔试,来参加面试,另外3人都是GPA远高于我的大学霸。一个一个地进入考场,接受审问

这是第一轮面试。面试的老师是张友金与周坚教授,他们两个都是科大校友,现在在清华大学数学系担任教授,研究方向分别是数学物理与微分几何。他们相当和蔼,并没有出题来刁难我,只是来与你谈谈心。老师反倒是讲了好久,介绍清华大学数学系,并且希望我到清华。我就傻呵呵地站在讲台上听老师的介绍。然后象征性地问了我几个问题。

Q你学过哪些课?

A数学研究生课选了好多,四大力学也选过

Q对哪些方向感兴趣?

A数学物理、几何拓扑

Q学过李代数吗

A嗯,了解一点

Q你知道我们是研究什么方向的吗?

A不知道

也许老师们对我的前三个回答相当满意。这两个老师一个是做微分几何的,一个是做数学物理的。。这个事实,面试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根本没时间准备面试,更没工夫去打听面试考官的身份。然而,运气就是特别好。

然后与他们胡扯闲聊了好久。

Q你英语怎么样?有没有申请出国?

A英语并不是太差,如果真想准备出国现在早就出去了。想出国,但并不想本科毕业就出国

Q昨天上午北大考得不错?

A无可奉告。

………………

在第一轮面试,数院4人当中,一个人当场被拒,另外两个获得去北京参加第二轮笔试+面试的资格。而我中了大奖,获得5月中旬去北京,免去第二轮笔试直接参加第二轮最终面试的资格。

        然后就是准备申请材料,尤其是两封推荐信。好纠结该找谁写。首先想到张希老师。我大二的时候提前修读他的微分几何(H),大三又作死选他的复几何。关于复几何,改天会在别的文章里吐槽,总之这门课对我影响也非常大。

       张希老师果然气度不凡,在推荐信中写道,该同学对CalabiYau定理十分感兴趣。

       卧槽,这么高端的东西,我一点都不懂,真的没看过。。老师求你别写这个。。。

      难道你对它不感兴趣?没看过就赶紧看呀接着就把Yau的那篇著名的论文扔给我。

      咦,好像你还要参加面试哟。如果面试官看到我这推荐信,问你相关的问题,你怎么办呀。所以趁这段时间,抓紧看看吧

       好吧。为了这封推荐信,多学点东西也不错。读这篇论文,将花费2学分的精力。

 

         另一封推荐信不知找谁写。只记得考笔试的时候,在考场上见到左达峰老师。我就联想到了他。当时对左老师并不是很熟悉,只是大三上学期选过他的微分流形,大三之前根本没有注意他的存在性。

       小心翼翼地给他发邮件,大概是说我要保清华,导师想跟张友金。左老师欣然同意。

       运气呀运气,找左老师真是找对人了。后来才知道,左当年在清华念博士后,导师正是张友金。某种意义上,左是我师兄。这封推荐信异常顺利,也顺便带来其他收获,比如左老师表示愿意指导我的毕业论文,以及大四时我可以当他数学分析A1的助教。

 

五月中旬,北京。这将很有意思。参加最终面试的有16人,来自科大、南大、川大、哈工大、大连理工、山大、北师大等高校。我代表科大中等偏上水平,其他人也许代表他们学校顶尖水平吧。感觉压力好大,就我最渣。我也许会被刷下去,也许会与他们成为未来的同学。

于清华园,数学系楼。考场上十几位面试官。我们一个一个地进去接受面试。我在外面,听到教室里仿佛是考生与十几个考官唇枪舌剑撕逼对骂,那架势让人害怕。看他们一个个走出考场,一副药丸的表情,弄得我更加紧张。

轮到我了,面对清华数学系十几位教授,先做自我介绍。我代数、几何、分析、物理课程都学过一些,GTM看过几本,这句话仿佛开了地图炮,紧接着,十几位教授轮流问我各种问题。

说一下有限生成Abel群的分类(近世代数)

说一下什么是半单李代数的根系(李代数)

说一下Gauss-Bonnet-Chern定理(微分几何)

说一下什么是Carldon-Zygmann分解(调和分析)

还问了我一个点集拓扑的问题。还好只是考察基本概念,目的是考察一下,除了数分线代,到底还懂多少东西。也许是因为国内好多大学的数学系学生,除了数学分析和线性代数,其他基本不会。如此面试可谓用心良苦。

最后,有个教授问道:说说你对清华数学系的认识

我说:清华数学系虽然规模小。。。。

打住!你凭什么说清华数学系规模小,小在哪里?

主要是因为贵校的概率统计系貌似规模很小。但是我不打算学概率统计,它规模小对我影响不大。。。。

回答得很好!你知道我们清华数院的概率统计系在哪里吗?

真不知道

哈哈哈!十几位教授全都大笑起来,我们数院没有概率统计!

 

所以,最终的面试就通过了?嗯嗯。

 

从北京回科大,该开始准备我的6门硬课了。万一期末考砸、挂科,拿不到科大的保研名额,照样完蛋。

 

5月份,中科院数学所的招生通知终于下来了。闲的蛋疼,我去考着玩。反正老子我已经保清华了,中科院随便考考。笔试通过,面试通过,预录取也拿到。异常顺利。但最终还是决定去清华——我不去,科大数院今年就没人去。导师也钦定,就跟张友金——第一次毫无保留地相信一个人。

 

然后,全身心迎接【黑暗的期末考试月】。

 

519- 623日,把GPA守住!

 

大三上学期量子力学(A)的成绩有点难看(虽然没挂),遂放弃成绩。大三下学期,不想再放弃任何一门。为补《代数学》作业刷了一夜,《调和分析》后半部分是借研究生学姐的笔记速成的。

犹记得《代数学》考试前夕,我下午在东区图书馆自习。外面天昏地暗,突然轰隆一声雷。心想完了,目测有人遭雷劈,但愿是因为代数学老师出题太难。变态的课程配上奇怪的天气,简直绝配,明知什么都没学扎实,却根本复习不下去。拓扑学考后,更是负面情绪到极致。

当初选课的时候雄心勃勃、渴望力量,学习、看书的时候感到相当舒服,然而到考试月,画风突变,要为守卫GPA而战。从来没想过主动去成绩,但不得不守卫成绩,保证成绩不能太难看。某种意义上,其实我非常在意成绩。

数学有那么多优美的分支值得花一辈子来欣赏,一旦与GPA、综合排名、优秀率这些东西挂钩,味道就不一样了。有时候我也发牢骚,选这些课自虐到底是干什么,少选点课、选点简单的课,把成绩提上去,少看几页GTM,抽出精力搞托福多好。但是选课的时候就是忍不住、手贱呀。毕竟这条路是我自己选的,后悔也是活该——但至少目前我没后悔。某些绩点特别高的学霸,因为华班必修《代数学》这门课,而吵着闹着要退华班——这种事我干不出来。

大三选课太多,超出我的承受能力,准备期末考试期间不得不使用我所不屑的备考技巧。造成的不良后果是,所有的课程都掌握得不扎实,甚至只学会一些名词用来装逼。(但我还是觉得收获更多,利大于弊)也决定大四上学期继续选课:最后一学期作死,要把成绩看开、放下,顺着自己的感觉,用心去体会,期末要和平收场与世无争

谁年轻的时候没有疯狂过,逃课、喝酒、打架、学数学.

Anyway,大三就这样吧。

大作死,必有后福。

 

2017.1.14初稿

 

还有几篇别的长文,会陆续发表。

 

 

疯狂的大三

    (编者按:恩威并施,从儿子“说说”里搞得一篇长文,是那厮大三选课、保研、考试等一系列经历的汇总,供科学家们批判、借鉴。那厮说:学弟学妹千万别学我,不要走不归路。呵呵,既如此就作为反面典型吧。忠实原著,只做了些许删改,文笔粗鄙芜杂之处还望海涵)

 

 

这很可能是一部非正式的“数院保研北京指南”

 

从初中开始,每年7月都会搞一篇长文挂在qq空间置顶的位置,2016年破例,是因为167月份我去南京玩了20天玩疯了,把丘赛都翘了(脸面丢尽),不小心忘写东西。现在大四上学期都结束,这个坑我很想填,但不知道该怎么下笔。
大三这一年过得比较单调,精力几乎都用在修数学课、看数学书、忙活保研上,而且把自己折腾得不轻。大二学华班H课,同班同学总是那30多人;而大三选了几门更加“冷清”的课,同班同学总是那几个人、有的课甚至是“孤军奋战”——这也使得我脱离数院大家庭、大班集体,好多大一的时候非常熟的同学, 到了大三甚至一整学期没见过面。

 

回头翻了一下我的那篇“大二年终总结”,那里面说过“我大三要每学期40学分”,这有些夸张,实际上真没那么多,也就30左右。不过这也挺多了。

 

数院的学神们大二上学期就开始选微分流形、交换代数等研究生课,而且吊打研究生。当时有人问我是否愿意组队一起去选研究生课,我是拒绝的,因为对自己不是很有信心——退而求其次,只陪他们选了微分几何【H】(提前修大三的课,那时我不是华罗庚班)。大二上学期结束时,我听到了好多大神在议论该学期所选的研究生课程,比如“微分流形讲了***,总体感觉还不错,就是有些***”、“代数拓扑给分***”之类的。而我完全插不上嘴,但能感觉到他们学到“好的数学”的那种成就感、愉悦感。

 

搞得我心痒痒,也想尝试。大二下学期,选了一门、也是我的第一门研究生课【李代数及其表示】。当时只是因为时间不冲突就随便选了,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李代数。一学期下来,这门课学得很累,但最后期末给分很厚道,使我尝到了一点甜头。(事实上,李代数应该算是本科4年来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门课,修读此课我深感幸运)而且该学期作死选的另一门课电动力学,也让我尝了许多甜头。

 

于是,大三这一年,胆子大了,欲望强了。疯狂选课大作死。

 

H:华班课程  MA:数学研究生课  PH:物理研究生课

 

·大三上学期9门主课:

 

泛函分析(H英,必修)

 

高等实分析(MA,作死)

 

微分流形(MA,作死)

 

概率论(必修)

 

组合学(凑学分)

 

高等线性代数(PH,打酱油+虐菜+凑学分+刷绩点)

 

量子力学(A,作死)

 

时间与空间(凑学分)

 

华罗庚讨论班(H,必修+作死)

 

·大三下学期6门非常硬的4学分数学课,代数、几何、分析各2

 

 

 

微分方程IIH,必修+作死)

 

调和分析(MA,作死)

 

拓扑学(H,必修+作死)

 

复几何(MA,作死)

 

代数学(MA,必修+作死)

 

群与代数表示论(MA,作死)

 

 

 

以上,我的大三。

 

以后再单独写一篇文章,把上述课程全部吐槽一遍。

 

 

 

选课一时爽,期末火葬场。感叹当时是有何种毅力才能撑过“黑暗的期末考试月”。尤其是大三上学期量子力学A与泛函分析H考试相邻,大三下学期代数学与微分方程IIH考试相邻。现在想想简直太恐怖,前者是本学期最变态的数学课与物院最难的专业课,后者是两门风格迥异的、并列的“数院(必修的)最难课程”。另外,复几何好难。。。大三下学期的这6门课都好恐怖。。。

 

  每门课都学到了些东西,但都没学好(虽然某些课程最后总评给得不错,但摸摸自己的良心,还是觉得自己太弱),毕竟精力有限。不过总体上还是学到了相当多的东西,感觉特别过瘾。更重要的是,在经受如此“洗礼”之后,我仍然打算学基础数学,并且对自己更加有信心。

 

  大三干的另一件事,是保研。这是我自己主动做出的决定(正如同我高三时放弃保送南大、上交的资格,而选择科大),虽然好多同学、甚至班主任都惊讶于我居然不出国(读研)。搞得好像“保研很丢人”、“占用保研名额是罪恶的”一样。谁说我不出国,出国是将来迟早的事情,躲不掉。

 

  大一的时候就觉得,随大流刷GPA刷托福刷科研经历,只是为了出国、为了一纸offer,没啥意思,能不能有点更高的追求。大二时决定“不走寻常路”,把精力用在学无用的数学、物理上,虽然这会严重耽误英语学习、严重影响GPA,用精致利己的说法简直吃力不讨好。

 

一直想保研北大数学院,大三的时候下决心一定要保上,否则我就留级一年,准备出国。(所以,别逼我出国)。还好,一不小心走狗屎运,阴差阳错去了清华。

 

大三下学期的4月份,北大清华中科院的人都会亲自来科大数院,组织保研的选拔考试。通过考试者将被预录取。如果再拿到科大的保研名额,就能够保研成功。

 

是否拿到科大保研名额,取决于三年的学习成绩、综合排名;而是否通过选拔考试,只取决于那次考试的发挥,与GPA无关。这两者【相互独立】,且必须都通过。

 

拿保研名额十分容易,数院140人,除去30多个出国的不参与保研竞争,剩下100多人——而保研名额有46个左右。我们这一级貌似GPA2.8就可以拿到资格,而我的成绩远远高于此,甚至可以冲击美国名校,拿来保研有点浪费。

 

但是,通过选拔考试很难,真的是考验数学水平(但如果数学功底扎实,就会觉得保研考试特别简单,甚至可以不用专门准备)。出国的GPA可以刷,托福可以刷,但这个不容易刷。北大每年招10多人,被录取的人GPA平均3.5左右,中科院每年也是10多人,GPA平均也在3以上。而清华很奇葩,每年都只招一两个,而且特别难进,以往被录取的都是GPA 3.9+的大神——这可以不用想了,我发誓我从来没有打算保清华,根本没敢去想。(只觉得北大也许有戏,中科院可以保底,都保不上的话别逼我出国)

 

  是否通过保研考试,与GPA无关(他们根本不会过问成绩),只与数学水平有关。把GPA列出来,仅供参考。

 

   20164月,北大和清华的选拔考试第一轮笔试,在同一天考。考试地点在科大东区。上午考北大,下午考清华。考试范围只有数学分析和线性代数两门基础课程,如果底子扎实,可以不用专门去准备,直接裸考就行。

 

但我太想保北大,为此专门花一周,针对北大考试的特点进行有计划的准备。果然,目的性太强容易遭报应。考场上慌张、急躁,没有发挥出真实水平,上午考完之后我就知道自己没戏。中午,有两个人收到北大面试通知,并在面试结束后当场拿到北大的预录取通知书(这才是最早的offer)——这也太快了,北大办事效率真tm高。顿时羡慕嫉妒。先当场预录取两个,剩下还有若干去北大参加复试名额,估计也没我的份。总之,笔试阶段就被淘汰。

 

顿时感到天塌了下来,有种强烈的要失学的感觉——北大没戏、清华别想了、中科院啥时候考试还不知道。一个人在东区游荡,偶遇同样考北大失利的大喵喵同学,我们结伴而行,互相说了许多负能量的话,一起吃了午饭,然后在大喵喵的提议之下,去操场跑步消愁。

 

4月的中午,太阳很毒。狂奔5圈,瘫倒在地。

 

我问大喵喵,“下午的清华你还考吗”,他不考。

 

我也不怎么想考。

 

浑身是汗,一脸懵逼。下午不知道干什么好,感觉反正都失学了。一个人发呆,直到心率恢复正常。然后有一种预感,感觉应该去参加清华考试,打打酱油。
 

 

下午没有任何心理负担,随便考,反正觉得自己考不过。对这次考试毫无感觉,只记得最后一题虽是线性代数,但有李代数的背景,我大二读GTM009的时候check过它——它在GTM009中是一句比较难读的话。

 

考完清华,毫无感觉。从东区回到西区寝室,倒头就睡。这学期我还有6门非常硬的数学课,折腾保研浪费一个多星期,把课程耽误了。

 

倒头就睡,但就是睡不着,辗转反侧。到半夜00:40还没睡。这时,奇迹出现,手机震动,收到一条短信。大半夜的真有趣,会是啥呢。卧槽,居然是清华的面试通知,说我笔试通过,让我去参加“今天”9:15的面试。完了,这更睡不着觉了。

 

如果我那天早睡觉,没有看到该短信,那将更有意思。现在想想,我真的很幸运。

 

面试通知来得那么突然,根本没时间准备。其实根本没想到能通过清华笔试。

 

本来想“今天”赶紧补救落下的课程,结果又要开始忙活保研。
 

 

  就在科大进行面试。到了考场,发现数院一共只有4个人通过笔试,来参加面试,另外3人都是GPA远高于我的大学霸。一个一个地进入考场,接受“审问”。

 

这是第一轮面试。面试的老师是张友金与周坚教授,他们两个都是科大校友,现在在清华大学数学系担任教授,研究方向分别是数学物理与微分几何。他们相当和蔼,并没有出题来刁难我,“只是来与你谈谈心”。老师反倒是讲了好久,介绍清华大学数学系,并且希望我到清华。我就傻呵呵地站在讲台上听老师的介绍。然后象征性地问了我几个问题。

 

Q:“你学过哪些课?”

 

A:“数学研究生课选了好多,四大力学也选过”

 

Q:“对哪些方向感兴趣?”

 

A:“数学物理、几何拓扑”

 

Q:“学过李代数吗”

 

A:“嗯,了解一点”

 

Q:“你知道我们是研究什么方向的吗?”

 

A:“不知道”

 

也许老师们对我的前三个回答相当满意。这两个老师一个是做微分几何的,一个是做数学物理的。。这个事实,面试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根本没时间准备面试,更没工夫去打听面试考官的身份。然而,运气就是特别好。

 

然后与他们胡扯闲聊了好久。

 

Q:“你英语怎么样?有没有申请出国?”

 

A:“英语并不是太差,如果真想准备出国现在早就出去了。想出国,但并不想本科毕业就出国”

 

Q:“昨天上午北大考得不错?”

 

A:“无可奉告。”

 

………………

 

在第一轮面试,数院4人当中,一个人当场被拒,另外两个获得去北京参加第二轮笔试+面试的资格。而我中了大奖,获得5月中旬去北京,免去第二轮笔试直接参加第二轮最终面试的资格。

 

        然后就是准备申请材料,尤其是两封推荐信。好纠结该找谁写。首先想到张希老师。我大二的时候提前修读他的微分几何(H),大三又作死选他的复几何。关于复几何,改天会在别的文章里吐槽,总之这门课对我影响也非常大。

 

       张希老师果然气度不凡,在推荐信中写道,“该同学对CalabiYau定理十分感兴趣。”

 

       卧槽,这么高端的东西,我一点都不懂,真的没看过。。老师求你别写这个。。。

 

      “难道你对它不感兴趣?没看过就赶紧看呀”接着就把Yau的那篇著名的论文扔给我。

 

      “咦,好像你还要参加面试哟。如果面试官看到我这推荐信,问你相关的问题,你怎么办呀。所以趁这段时间,抓紧看看吧”

 

       好吧。为了这封推荐信,多学点东西也不错。读这篇论文,将花费2学分的精力。

 

 

 

         另一封推荐信不知找谁写。只记得考笔试的时候,在考场上见到左达峰老师。我就联想到了他。当时对左老师并不是很熟悉,只是大三上学期选过他的微分流形,大三之前根本没有注意他的存在性。

 

       小心翼翼地给他发邮件,大概是说我要保清华,导师想跟张友金。左老师欣然同意。

 

       运气呀运气,找左老师真是找对人了。后来才知道,左当年在清华念博士后,导师正是张友金。某种意义上,左是我师兄。这封推荐信异常顺利,也顺便带来其他收获,比如左老师表示愿意指导我的毕业论文,以及大四时我可以当他数学分析A1的助教。

 

 

 

五月中旬,北京。这将很有意思。参加最终面试的有16人,来自科大、南大、川大、哈工大、大连理工、山大、北师大等高校。我代表科大中等偏上水平,其他人也许代表他们学校顶尖水平吧。感觉压力好大,就我最渣。我也许会被刷下去,也许会与他们成为未来的同学。

 

于清华园,数学系楼。考场上十几位面试官。我们一个一个地进去接受面试。我在外面,听到教室里仿佛是考生与十几个考官唇枪舌剑撕逼对骂,那架势让人害怕。看他们一个个走出考场,一副药丸的表情,弄得我更加紧张。

 

轮到我了,面对清华数学系十几位教授,先做自我介绍。“我代数、几何、分析、物理课程都学过一些,GTM看过几本”,这句话仿佛开了地图炮,紧接着,十几位教授轮流问我各种问题。

 

“说一下有限生成Abel群的分类”(近世代数)

 

“说一下什么是半单李代数的根系”(李代数)

 

“说一下Gauss-Bonnet-Chern定理”(微分几何)

 

“说一下什么是Carldon-Zygmann分解”(调和分析)

 

还问了我一个点集拓扑的问题。还好只是考察基本概念,目的是考察一下,除了数分线代,到底还懂多少东西。也许是因为国内好多大学的数学系学生,除了数学分析和线性代数,其他基本不会。如此面试可谓用心良苦。

 

最后,有个教授问道:“说说你对清华数学系的认识”

 

我说:“清华数学系虽然规模小。。。。”

 

“打住!你凭什么说清华数学系规模小,小在哪里?”

 

“主要是因为贵校的概率统计系貌似规模很小。但是我不打算学概率统计,它规模小对我影响不大。。。。”

 

“回答得很好!你知道我们清华数院的概率统计系在哪里吗?”

 

“真不知道”

 

“哈哈哈!”十几位教授全都大笑起来,“我们数院没有概率统计!”

 

 

 

所以,最终的面试就通过了?嗯嗯。

 

 

 

从北京回科大,该开始准备我的6门硬课了。万一期末考砸、挂科,拿不到科大的保研名额,照样完蛋。

 

 

 

5月份,中科院数学所的招生通知终于下来了。闲的蛋疼,我去考着玩。反正老子我已经保清华了,中科院随便考考。笔试通过,面试通过,预录取也拿到。异常顺利。但最终还是决定去清华——我不去,科大数院今年就没人去。导师也钦定,就跟张友金——第一次毫无保留地相信一个人。

 

 

 

然后,全身心迎接【黑暗的期末考试月】。

 

 

 

519- 623日,把GPA守住!
 

 

大三上学期量子力学(A)的成绩有点难看(虽然没挂),遂放弃成绩。大三下学期,不想再放弃任何一门。为补《代数学》作业刷了一夜,《调和分析》后半部分是借研究生学姐的笔记速成的。

 

犹记得《代数学》考试前夕,我下午在东区图书馆自习。外面天昏地暗,突然轰隆一声雷。心想完了,目测有人遭雷劈,但愿是因为代数学老师出题太难。变态的课程配上奇怪的天气,简直绝配,明知什么都没学扎实,却根本复习不下去。拓扑学考后,更是负面情绪到极致。

 

当初选课的时候雄心勃勃、渴望力量,学习、看书的时候感到相当舒服,然而到考试月,画风突变,要为“守卫GPA”而战。从来没想过主动去“刷”成绩,但不得不“守卫”成绩,保证成绩不能太难看。某种意义上,其实我非常在意成绩。

 

数学有那么多优美的分支值得花一辈子来欣赏,一旦与GPA、综合排名、优秀率这些东西挂钩,味道就不一样了。有时候我也发牢骚,选这些课自虐到底是干什么,少选点课、选点简单的课,把成绩提上去,少看几页GTM,抽出精力搞托福多好。但是选课的时候就是忍不住、手贱呀。毕竟这条路是我自己选的,后悔也是活该——但至少目前我没后悔。某些绩点特别高的“学霸”,因为华班必修《代数学》这门课,而吵着闹着要退华班——这种事我干不出来。

 

大三选课太多,超出我的承受能力,准备期末考试期间不得不使用我所不屑的“备考技巧”。造成的不良后果是,所有的课程都掌握得不扎实,甚至只学会一些名词用来装逼。(但我还是觉得收获更多,利大于弊)也决定大四上学期继续选课:最后一学期“作死”,要把成绩看开、放下,顺着自己的感觉,用心去体会,期末要“和平收场”,“与世无争”。

 

谁年轻的时候没有疯狂过,逃课、喝酒、打架、学数学….

 

Anyway,大三就这样吧。

 

大作死,必有后福。

 

 

 

2017.1.14初稿

 

 

 

还有几篇别的长文,会陆续发表。
posted @ 2017-04-21 06:13  汉学  阅读(500)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