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有感
如果只是一味地放松而不学习,自己都会有负罪感,ai的框架太多,暂时还不知道从那个入手
以前总觉得人工智能(AI)深不可测,是科学家才能搞的东西。直到我动手用了一些简单的AI框架我才发现,它的核心思想其实特别直观,就像教一个小孩认识世界一样。我的学习过程,就是从“神秘”到“哦,原来就是这么回事”的过程。
我的第一个巨大收获是理解了数据是燃料。你想教小孩认识猫,你得给他看成千上万张猫的图片,告诉他“这是猫”。训练AI也一样,你得先准备大量“数据”,比如猫和狗的图片,并且给每张图片贴上“猫”或“狗”的标签。数据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决定了这个AI宝宝能不能变得更聪明。这叫“数据标注”,是个辛苦活,但至关重要。
第二个收获是弄懂了模型就是那个“大脑”。框架提供了一种叫做“神经网络”的东西。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小孩的大脑结构。刚开始,这个大脑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我们做的,就是设计这个大脑有多少层、每层有多少个“脑细胞”(神经元)。简单的框架帮我们把复杂的数学计算都包装好了,我们只需要像搭积木一样,决定搭几层、用什么形状的积木就行。
第三个,也是最神奇的部分,就是训练就是“学习过程”。我们把图片喂给这个“大脑”,它瞎猜一个答案(比如看到猫说是狗)。我们 then 告诉它:“笨蛋,你错了,这是猫!”(这个步骤叫“计算损失”)。它呢,就会根据错误来调整自己内部“脑细胞”之间的连接强度(这个步骤叫“反向传播”和“优化”)。
就这样,重复几万甚至几百万次“看图->猜测->挨骂->改正”的过程后,这个“大脑”里的连接强度就调整到了最佳状态,猜得越来越准。最终,它就学会了识别猫狗!
通过学习,我最大的感悟是:AI并不神秘,它是一个通过数据来自动学习规律的超级工具。简单的AI框架把最复杂的数学都隐藏了起来,让我们只需要关注最核心的三件事:准备数据、设计模型、开始训练。
它让我明白,我不需要完全弄懂每一个数学公式,也能亲手创造出能“看”、能“读”的智能程序。这种亲手喂数据、看着模型的准确率从50%一点点爬到90%以上的过程,充满了成就感,也让我对人工智能有了前所未有的、实实在在的理解。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