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在呆呆的家

我说我想说的,做我想做的;当我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我呆在呆呆的家。(版权所有,转载必须经过书面同意)

  博客园 :: 首页 :: 博问 :: 闪存 :: 新随笔 :: 联系 :: 订阅 订阅 :: 管理 ::

老吴在路上(敢问路在何方)

    上篇把公司给注册了,并且开始挖到第一桶金,本篇将讲述公司成立第一年的事情。有人问这故事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以及公司目前的现状,麻烦您辛苦地从第一篇看起。

   DZ公司的系统交付后,我女朋友继续在外面联系PDM的意向客户。如果换着现在的我,肯定会先分析下DZ公司所在行业,是否能继续做下去,然而,那时候觉得自己的PDM技术和功能很不错。

   我们的PDM,涵盖了产品的设计过程,特别是核心部分之一电子图纸的管理(EDM),很具有特色。那时候找了国外的一个破解版的控件,可以支持各类图纸,比如UG,AutoCAD,SolidWOrk,ProE等,同时支持Word,Excel等办公文件。我对那个控件进行了二次封装,就达到了连中国的电子图版CAXA也可以浏览。另外,我深入研究过ObjectArx(那时候只有C++可以开发),对DWG文档结构也比较熟悉,配合OpenDWG组织的开源组件,可在没安装AutoCAD的情况下,可以读取DWG文件。其中做地最多的就是,属性块的读取和写入。读取的作用很很明显,比如将一堆DWG文件放在一个文件夹,里面有装配图也有零件图,装配图可以是多级的,用户可以直接选择这个文件夹进行导入,系统根据用户的简单配置,就可以生成一个BOM树结构。也可以在已存在的BOM树中,新建图纸,制图员会自动填入DWG的表中;图纸审核后,审核人也会自动签入到DWG的表中。"SmartSoft 技术管理系统" 兄应该很了解我说的。

   对比当时市场上的PDM,我们觉得自己的产品是最好的,所以,我们并没有去做DZ公司行业的管理系统,而是继续去推PDM。

   那时候我们经常坐公交车去各个公司,其中去过春风实业,钱江制冷等。有一次我们去西离集团,在乔司那边,那时候还没有公交车直接到乔司,我们先坐车到公交总公司,然后坐车到临平,再换中巴到他们公司,需要将近4个小时。在那边,他们技术总监很喜欢我们系统,一直在谈合同。我记得合同金额是16万。我记得跑那边跑了N多次,好在回杭州是坐他们公司的大巴,要不就要晚上9点多才能到家。貌似在这家公司耗了2个月,最后的结果是,他们告诉我们,公司暂时没有这个计划了。

   其实,我现在是理解了:他们不选择我们也是有道理的,毕竟一个大集团的产品和图纸管理,我们这个小公司还是不够实力的。作为CTO,不能,也不应该去冒这个险。

  自DZ公司的业务外,我们一直没有接到新的业务。中间,我和女朋友都说过放弃,好在不是在同一时间点:她说放弃的时候,我给她鼓励;我说放弃的时候,她给我鼓励。

  直到那一年快过年了,和我们曾经签订第一个合同没有付款的W老板,电话给我,叫我去一趟。那一次,也没有多谈,就是把1W款给我,叫我第二天装软件,功能就和DZ公司一样的。

  后面也就没有故事了,安装,培训,直接到用起来,支付剩下的1W。那时候,已经到了过年厂里放假时间了。

  当你年龄大了的时候,你没有女朋友,事业不确定,最怕的一件事情,就是过年。到了过年,就是做总结和展望的时候。总结起来,我那些同学工资都涨了,随便哪个收入都比我们两个加起来还要多(我们今年两个人总收入才4.5W),除掉开销,没剩什么钱,连外债都没有钱还;展望未来,实在还没有想出来。敢问路在何方?

  放弃?坚持?最困难地不是太累无法坚持下去,而是你不知道你坚持的东西是否有价值。

  犹豫,矛盾,吵架,烦躁:看来我们都不是伟人。后来,我们还是静下心来分析:

  1)能上PDM都是大公司,而且选型都是技术部经理,没有采购决定权,那么如果选择我们失败了,责任重大;如果选择一个大公司的产品,即时是失败了,那么也情有可原;另外,技术部经理到老板审批,周期太长,变数太多;

  2)DZ公司所在行业G是否有可能作为新方向

  对,换个思路,就有活路!

  上网查下G行业现有的管理系统有谁家在做,做地怎么样。找了找,对手真地很少,就只有3家,而且客户量都很小。然后小心地问了W老板,他当然给我描绘了这个系统多有前景。再分析了下,这个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比机械行业落后不只一个级别,大部分用Excel在下单,都没有什么管理系统。既然我们做了2家了,有了成功案例,为什么不往这个方向去挖呢?

  总算,又能平静下来,恢复了激情。一个寒假(厂里都放假了),我就重新把系统给重构了一遍,自己全部重新测试,完善功能点,期待明年这个产品能让我们度过难关。

  如果已开公司的兄弟姐妹们,既然已经开始了,就要坚持住。不过,坚持的时候也要去分析下市场,是否要调整产品,不要舍不得抛弃自己的劳动成果,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产品和服务。


 

前面有人问道老吴现在如何,目前人员30,办公面积330平方;在进军互联网和CIMS,去年投资300W进行行业自动化设备研发。我们依然在路上。虽然可能会有风险,不过,我坚信自己的信念。不管今年中国经济多危机,未来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必然,设备自动化大有前途。

个人一点小建议:如果现在有人想去做技工,除非你的活,机器无法替代你;如果机器能替代你的,那么迟早会替代你,除非你愿意比使用机器还便宜。

欢迎加盟我们,我们最崇拜稻盛和夫和Google公司,有兴趣的发邮件到wuchunfu#hzpal.com

 

 

推荐 点一下,免费又健康!

posted on 2012-03-29 18:23  呆在呆呆的家  阅读(3505)  评论(31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