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po的核心是一堆老师来奖励学生 这样评价更客观

dqn\ppo\grpo区别
 
 
GPT-5
 

非常好的问题 👍 —
你提到的 DQN、PPO 和 GRPO(在强化学习中都非常核心)其实代表了强化学习技术的三个不同“进化阶段”。
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是否使用值函数/策略函数、是否连续动作空间、是否稳定更新、以及是否用在大语言模型(LLM)中。

下面我们一步步讲清楚 👇


🧩 一、总体概览对比

表格
 
特性DQNPPOGRPO
算法类型 基于值函数 (Value-based) 基于策略优化 (Policy-based),带 Actor-Critic 框架 PPO 的改进版,更稳定、更高效
动作类型 离散动作为主(如上下左右) 支持连续/高维动作(如机器人控制、语言生成) 同 PPO,面向大模型输出动作(tokens)
核心思想 学习 Q(s,a)Q(s,a),选取使 Q 最大的动作 学习策略 $\pi_\theta(a s)$ 来最大化奖励期望
稳定性 较低(需经验回放、目标网络等技巧) 高,使用“截断概率比率”限制步长 更强,更新更平滑,泛化好
使用场景 游戏、控制任务 自动驾驶、机器人、LLM对齐(RLHF) LLM对齐优化(通义千问、ChatGPT 新版)
代表论文 DeepMind, 2015 (Nature) OpenAI, 2017 阿里巴巴/Anthropic 自研改进 (2024前后)

🧠 二、三者的工作原理简析

1️⃣ DQN(Deep Q-Network)

来自 DeepMind(2015 年),是强化学习里程碑式算法。

核心思想:

  • 估计 每个动作的长期价值:
Q(s,a)=r+γmax⁡a′Q(s′,a′)Q(s,a)=r+γamaxQ(s,a)
  • 使用神经网络近似 Q 值。
  • 利用 经验回放(Replay Buffer) 消除样本相关性。
  • 利用 目标网络(Target Network) 防止梯度震荡。

🎮 典型案例: 让AI玩 Atari 游戏,从像素中学策略(比如打砖块、吃豆人)。

📉 局限:

  • 仅适用于离散动作空间;
  • 对超大连续输出(如自然语言 token)处理困难;
  • 更新不稳定。

2️⃣ PPO(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

由 OpenAI (2017) 提出,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强化学习算法,特别在 RLHF(人类反馈强化学习) 中。

核心思想:

  • PPO 是一种 策略梯度法,直接优化策略 πθ(a∣s)πθ(as)。
  • 为防止每次更新步幅太大导致策略崩坏,引入 裁剪策略比率:
L(θ)=min⁡[rt(θ)A^t,  clip(rt(θ),1−ϵ,1+ϵ)A^t]L(θ)=min[rt(θ)A^t,clip(rt(θ),1ϵ,1+ϵ)A^t]

其中
rt(θ)=πθ(at∣st)πθold(at∣st)rt(θ)=πθold(atst)πθ(atst)
是新旧策略的“概率比值”。

🧩 简言之:PPO 让更新“不走极端”,每次只迈小步 → 保持稳定收敛。

💬 在 LLM(如 ChatGPT、通义千问)中的用途:
强化学习从人类反馈(RLHF)的第三阶段主要用 PPO 来微调策略模型,使生成内容更符合人类偏好。


3️⃣ GRPO(Group Relative Policy Optimization)

这是近年来的新算法,被 阿里巴巴、Anthropic、DeepSeek 等 团队改进推出,用于优化 大语言模型训练中的 RLHF 阶段。

核心思想:

  • 属于 PPO 的改进版。
  • 通过在一个样本组(group)内部进行归一化比较,降低奖励方差,更稳定地指导策略优化。
  • 避免单样本方差大、奖励分布不平衡导致的不稳定。

🔬 主要改进要点:

  1. 分组标准化(Group Normalization):
    将多条候选回答的奖励在组内归一,使奖励信号更平滑;
  2. 相对奖励(Relative Reward):
    不用绝对分数,而是学习相对好坏;
  3. 更好的效率与泛化能力:
    在 RLHF 场景(语言生成)中收敛更快,不容易“模式崩坏”。

⚙️ 三、从“游戏AI”到“大语言模型”的演变

表格
 
阶段算法典型用途核心挑战
2015 前后 DQN 玩游戏、离散策略控制 样本效率低,泛化差
2017-2022 PPO 机器人、自动驾驶、RLHF 更新稳定性/样本效率
2023 至今 GRPO 大语言模型对齐(如千问) 奖励方差、语义复杂度、稳定性

🧩 总结一句话帮你记:

  • 🧱 DQN:我学的是每个动作值有多好。
  • 🎯 PPO:我直接学“该怎么做”,但每次更新得小心点别走太远。
  • 🧬 GRPO:我不仅学“怎么做”,还看同组谁做得更好,从对比中成长。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你画一个图,用流程图直观展示 DQN → PPO → GRPO 的结构演化与公式对应关系。
要我画一张吗?

 
grpo里的g如何理解、
 
 
GPT-5
 

非常棒的问题 👏,你已经抓到了 GRPO(Group Relative Policy Optimization) 的核心:
这个算法的关键其实就藏在那个字母 “G” —— Group(组) 里面。

下面我一步步解释清楚这个 “G” 到底意味着什么,它为什么重要,以及相比 PPO 到底改进了什么。


🌟 一、G = “Group”,即「分组」的核心思想

在传统 PPO(或 RLHF 中的 PPO)里,我们通常是这样做的:

对每个输入(prompt)→ 模型生成一个输出 → 人类或奖励模型给出一个分数(reward)→ 用这个单一 reward 更新策略。

但这样会有两个很大的问题 👇

  1. 奖励噪声大:
    奖励模型本身可能评估不精确,有偏差。
  2. 不同提示之间 reward 不可比:
    某些 prompt 内天生 reward 范围大,有的范围小,不能直接全局用一个奖励标尺。

于是 GRPO 想到了一个改进方法——
不再单独看一条样本,而是 “成组对比”。


🧠 二、Group 的意义:组内相对比较,而不是全局绝对分数

GRPO 将训练样本按 prompt 分组,
例如:

表格
 
PromptAnswerReward
“解释量子隧穿” A1 0.8
“解释量子隧穿” A2 0.7
“解释量子隧穿” A3 0.2
“解释量子隧穿” A4 -0.1

这 4 条样本构成一个 Group。
在训练时,GRPO 不直接使用 reward 的绝对值,而是在组内标准化或排序比较:

r~i=ri−mean(rgroup)std(rgroup)r~i=std(rgroup)rimean(rgroup)

或使用排序分数:排名越靠前,奖励越高。

这样一来,模型不再受 不同 prompt 之间 reward 尺度差异 的影响,关注点变成:

“对同一个问题,让输出更像人类偏好的那一个!”


⚙️ 三、引入 “Group” 带来的三个直接好处

表格
 
优点解释
✅ 相对标定更公平 每组内部有自己的标准,不混淆难易问题
✅ 降低奖励噪声方差 不依赖奖励模型给出精确标量
✅ 使优化更稳定 更新梯度方向更一致,避免训练崩坏

这就是为什么 GRPO 非常适合大语言模型(LLM):
LLM 的输出是自然语言,奖励模型评估存在主观与偏差,用“组内相对比较”能显著提高学习信号的质量。


🧩 四、简化理解

可以这样打一个比喻:

  • PPO:老师给每个学生一个分数,学生自己看分数多少去调整表现。

    但有时老师标准不一,一个班的 80 分 ≠ 另一个班的 80 分。

  • GRPO:老师让一组学生比一比谁表现更好,再按相对名次奖励。

    这样不管原始分数偏不偏,都能学到“相对更优”的表现方向。


💡 五、“G”的数学体现(简化形式)

GRPO 的优化目标类似于 PPO,只是引入组内标准化的优势函数:

L(θ)=E(s,a)∼πold[min⁡(rt(θ)A~t,  clip(rt(θ),1−ϵ,1+ϵ)A~t)]L(θ)=E(s,a)πold[min(rt(θ)A~t,clip(rt(θ),1ϵ,1+ϵ)A~t)]

其中的
A~tA~t 来自组内归一化奖励(即 Group-relative advantage)。


📈 六、总结一句话:

GRPO 的 "G" 代表 “Group”,即在同一输入下,对多条回答进行组内相对比较与标准化,通过相对奖励信号来优化策略,从而降低方差、提升稳定性、增强泛化。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给你画一张小图,展示:

  • PPO 如何用单样本奖励;
  • GRPO 如何在同一 prompt 内分组、计算相对奖励;
  • 以及优化方向的差异。
posted @ 2025-10-28 17:47  bonelee  阅读(5)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