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机制里的qkv
非常棒的追问!👏 你问得特别关键 —— “设定三个权重矩阵” 其实是注意力机制中最核心的 可学习参数 部分。
我来帮你把这个点彻底讲清楚。
💡 一、这三个权重矩阵是“学出来的”,不是随意“设定”的
当我在例子里写:
WQ, WK, WVWQ,WK,WV并人为给了它们数值(比如 W_Q = [[1,0],[0,1]]),那只是为了举例计算方便。
在真实的模型里,比如 Transformer 里的 Self-Attention,它们 不是我们手动设定 的,而是模型在训练过程中 自动学习 的参数。
在代码层面,它们长这样:
W_Q = nn.Linear(d_model, d_k)
W_K = nn.Linear(d_model, d_k)
W_V = nn.Linear(d_model, d_v)
每个 nn.Linear 模块内部就有一个矩阵 —— 那个矩阵一开始是随机初始化的,然后在训练反向传播时不断更新。
🧠 二、为什么要有三个不同的矩阵?
想象你的输入序列是句子中的词向量:
X = [x₁, x₂, x₃, ..., xₙ]
我们希望:
- 当模型去 “询问” 某个词(Query)时,它的视角可能不同;
- 而每个被“询问”的词(Key)也有自己的特征;
- 最后输出的信息(Value)又可能是其它维度的特征。
因此我们用三个不同的线性层:
Q=XWQ,K=XWK,V=XWVQ=XWQ,K=XWK,V=XWV每个矩阵 WW 让同一份输入 XX 投影到不同空间中,捕捉不同的语义信息。
比如:
- WQWQ 把词向量转成“我想关注什么特征”的表示;
- WKWK 把词转成“我有哪些特征可被关注”;
- WVWV 则保留“我真正要传递的内容”。
🚀 三、这些矩阵是怎么“学”的?
在训练 Transformer 时(比如翻译或文本分类任务):
- 我们让输入序列经过 Self-Attention → 输出。
- 和真值(label)计算损失(比如交叉熵)。
- 反向传播更新参数,包括
- 所有层的权重;
- 包括这里的 WQ,WK,WVWQ,WK,WV。
 
最终模型会逐渐学会:
- 如何生成合适的 Query;
- 如何映射词语的 Key;
- 如何提取最有用的 Value。
📊 四、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下图结构
在思路上可以这样类比(一个词向量流经三条线性变换路径):
      ┌─────────┐
x ───▶│  W_Q    │──▶ Q  (我要看谁)
      ├─────────┤
x ───▶│  W_K    │──▶ K  (我是谁)
      ├─────────┤
x ───▶│  W_V    │──▶ V  (我能提供什么)
然后再通过 QK^T / sqrt(d) 得到注意力分数。
要不要我帮你画一个图示出来(比如展示 X→[Q,K,V]→Attention→OutputX→[Q,K,V]→Attention→Output 的流程)?
那样更容易看出这三个矩阵各自的作用位置。
 
这个图清楚地展示了注意力机制中 Q、K、V 的生成与交互过程,从输入到输出的完整计算流程。
非常棒,你这一步已经问到注意力机制的「灵魂」了 🔥
前面我们讲过数学形式和矩阵运算,现在我们来用一个小小的文本例子,看看注意力到底是如何改变信息表示的。
💬 例子:一句话 “The animal didn’t cross the street because it was too tired.”
我们要理解这句话中 “it” 指的是什么。
直觉告诉你,“it” 是指 “the animal” 而不是 “the street”。
而注意力机制,神奇的地方就在于:模型能自动学出这种语义依赖!
⚙️ 一、输入表示(词向量)
假设我们把句子拆成 tokens:["The", "animal", "didn't", "cross", "the", "street", "because", "it", "was", "too", "tired"]
每个词有一个向量表示,例如(简化为二维):
| 词 | 向量 (embedding) | 
|---|---|
| The | [0.2, 0.1] | 
| animal | [0.9, 0.8] | 
| street | [0.7, 0.1] | 
| it | [0.5, 0.5] | 
| tired | [0.1, 0.9] | 
🔁 二、计算 Self-Attention(理解 “it”)
当模型在处理当前位置 “it” 时:
- 它会生成一个 Query 向量 Q₍ᵢₜ₎。
- 同时,每个词也都有自己的 Key 向量 K(即它“展示给别人看”的信息)。
然后模型计算每个 Key 对 “it”的相关程度:
| 被关注的词 | 相似度(Q·Kᵀ) | 含义 | 
|---|---|---|
| The | 0.2 | 几乎不相关 | 
| animal | 0.9 | 非常相关 | 
| street | 0.1 | 不相关 | 
| it | 1.0 | 自身最相关 | 
| tired | 0.3 | 稍有关系 | 
Softmax 之后得到注意力权重:
| 词 | 注意力权重 | 
|---|---|
| The | 0.05 | 
| animal | 0.45 | 
| street | 0.02 | 
| it | 0.4 | 
| tired | 0.08 | 
🧩 三、加权求和(汇聚语义)
然后将这些权重乘以它们各自的 V(Value 向量)——
也就是每个词真正包含的语义特征。
加权求和之后,“it”的新表示中:
-来自 “animal” 的特征占了近一半;
-来自 “it” 自身占了 0.4;
-几乎不受 “street” 影响。
最终结果表示:
“it” 的含义 ≈ “animal” 的语义。
🌈 四、这体现了注意力的关键特点
| 特点 | 说明 | 
|---|---|
| 动态性 | 不同位置的 Query(例如 “it” 或 “street”)会关注不同词。 | 
| 信息聚合 | 当前词的表示由全局上下文加权求和得到。 | 
| 可解释性 | 你能可视化看到 “it” 关注了哪几个词。 | 
🧭 换句话说:
注意力机制让模型在“理解一个词时”,不只是看它自己,而是去找句子里谁和它最有关系。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