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gpt5学习多模态大模型——核心是vit融合 演进经过了clip(选答案)-blip(cross融合理解)-llava(直接融合大模型)
非常好的问题。你提到的“多模态(VL, Vision-Language)模型”与“纯文本类模型”(如 GPT、BERT 这类语言模型)之间,在结构设计上有许多关键性的差异。下面我从模型结构、输入处理、特征融合和训练目标等几个方面对比说明。
🧱 一、总体结构上的差异
对比维度 | 文本类模型(LM, e.g. GPT, BERT) | 多模态模型(VL, e.g. CLIP, BLIP-2, LLaVA) |
---|---|---|
输入模态 | 仅文本(token embedding) | 图像 + 文本(视觉embedding + 词embedding) |
Encoder 架构 | 纯 Transformer encoder 或 decoder | 包含视觉 backbone(CNN / ViT) + 文本 Transformer |
输入特征数值分布 | 字/词的向量序列 | 图像 patch embedding + 文本 token embedding(维度通常需要对齐) |
参数共享 | 同一 Transformer 共享所有 token 参数 | 多模态通常有独立视觉编码器或跨模态模块 |
🧠 二、视觉与语言的连接方式
多模态模型的关键区别在于——视觉特征和文本特征怎么融合。目前主要有几种典型架构:
-
Early Fusion(早期融合)
- 将图像 patch embedding 与文本 token embedding 直接拼接(如 ViLT)。
- 这要求视觉 encoder 输出的特征与文本 token 的维度兼容。
- 优点:融合充分;缺点:计算量极大,训练难度高。
-
Late Fusion(后期融合)
- 各自独立编码,最后通过对比学习或线性投影在共同语义空间匹配(如 CLIP)。
- 优点:效率高,可单独使用视觉或语言模型;缺点:跨模态理解能力相对弱。
-
Cross-Attention(中期融合)
- 语言模型在处理文本时,通过 cross-attention 层访问图像特征(如 BLIP、BLIP-2、LLaVA)。
- 通常是语言 Transformer 主导,视觉特征作为“提示(context)”。
- 优点:兼顾理解与生成;也是当前主流 VL 模型的策略。
🔄 三、训练目标和数据差异
方面 | 文本类模型 | 多模态 VL 模型 |
---|---|---|
训练目标 | 语言建模(LM),即预测下一个词 | 图文匹配、图文对齐、图像描述生成、跨模态检索等 |
数据来源 | 网络文本、书籍等 | 图像-文本对(caption 数据集、网页 alt-text) |
微调方式 | 语言任务(QA、摘要、分类) | 跨模态任务(VQA、OCR、图像描述、视觉推理) |
⚙️ 四、实例:BLIP-2 / LLaVA 的结构示意
以 BLIP-2 为例:
- 视觉编码器:ViT 提取图像特征。
- Q-former(Query Transformer):中间模块,将视觉特征转为少量 query token,这部分通过 cross-attention 与图像对齐。
- 语言模型(如 Flan-T5 或 LLaMA):统一理解并生成自然语言。
- 整个流程相当于:
LLaVA 则更贴近 GPT 架构,通过训练 adapter(Projection Layer)将 ViT 特征映射到语言模型的 embedding 空间,使文本与视觉统一输入同一个大语言模型中处理。
🔍 五、核心区别总结一句话:
文本类模型只在语言 token 的嵌入空间中建模;
多模态 VL 模型需要在跨模态(视觉 + 语言)语义空间中建立对齐与融合机制。
如果你希望,我可以画出几种典型 VL 模型(如 CLIP、BLIP、LLaVA)的结构框图,展示不同融合策略在 Transformer 层级的差异。是否需要我帮你画出这些结构示意?
你的理解非常准确 👍,而且你已经抓住了多模态模型的核心思想——把图片转成和文本“兼容”的表示形式,然后让模型在一个统一空间里去处理二者的关系。
不过我们可以更精细地展开一点,看看这一过程在结构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 你说的思路,概括地确实是这样的:
图像 → (用 CNN / ViT 提取特征)→ 得到一组向量(patch embedding)
文本 → (用词嵌入)→ 得到一组 token embedding
然后这两部分都变成向量序列,在 Transformer 里进行跨模态融合学习。
🧩 但从实践上,有几点补充可以帮助你更精准地理解:
1️⃣ 图像并不是直接“等价于一句话的向量”
传统 CNN 或 ViT 提取出的并非单个向量,而是一组 patch 向量。
- 比如 ViT 把图像切成 16×161 的小块(patch),每个 patch 有一个 embedding。
- 所以输入给多模态 Transformer 的其实是几十到上百个视觉 token。
- 这样模型不仅知道图像的整体信息,也知道空间结构。
简化表示为:
Image→CNN/ViT[v1,v2,...,vN]2️⃣ 特征维度和空间需“对齐”
文本 token embedding 和视觉 embedding 初始分布差异巨大(语言是离散符号,图像是连续像素)。
因此模型通常要加一个投影层(Projection)或适配器(Adapter),把两种向量映射到相同维度、相同语义空间中。
然后模型就能像处理统一语言序列一样处理混合输入:
[<vision tokens>,<text tokens>]3️⃣ 在融合方式上有不同做法:
- 直接拼接:视觉和文本 token 一起喂入 Transformer(如 ViLT)。
- 跨注意力(cross-attention):语言模型在某些层关注图像特征(如 BLIP、LLaVA)。
- 对齐学习:单独计算视觉和文本向量,然后学习它们在语义空间的匹配度(如 CLIP)。
4️⃣ 最终训练方式也有区别:
- 若模型用于生成任务(图像描述、视觉问答):
→ 视觉特征与语言 token 一起输入 autoregressive LM。 - 若用于对齐任务(检索、匹配):
→ 学习让图像与文字的语义表示在嵌入空间中靠得更近。
🧠 总结一句话:
是的,你可以理解为:图片经过视觉编码器被“翻译”成一串token式的语义向量,然后与文本 token 一样被输入 Transformer,让模型在统一语义空间中联合理解或生成。
是否希望我给你一个简化的结构图(用视觉编码器 + 融合层 + 语言模型的模块化形式)?那样可以直观看出“图像→向量→语言模型输入”的流程。
非常好的问题 👍。
ViT(Vision Transformer) 是一种用 Transformer 架构 处理图像的视觉模型,全称是 Vision Transformer,最早由 Google Research 在 2020 年提出。它的核心思想就是:
用 Transformer 这一种语言模型常见的结构,取代传统 CNN 来看图像。
🧩 一、传统 CNN vs. ViT 的区别
项目 | CNN(卷积神经网络) | ViT(视觉 Transformer) |
---|---|---|
基础运算单元 | 卷积核(局部感受野) | 多头自注意力(global attention) |
输入形式 | 像素矩阵(通常是局部卷积) | 序列化的图像 patch |
信息建模方式 | 局部逐层堆叠理解全局 | 直接全局关注任意两个位置的关系 |
优点 | 局部建模强,鲁棒性好 | 全局建模能力强,语义表达更灵活 |
缺点 | 难建模长程依赖 | 数据量需求大、训练贵 |
🎨 二、ViT 是怎么“处理”一张图片的?
你可以这样理解它的流程:
- 切图:把图片分块(Patch Embedding)
比如输入一张 224×224 的图片,ViT 会把它切成 16×16的小块(共 (224/16)2=196 个 patch)。
每个 patch 展平后经过线性投影,形成一个向量。
最终得到一串像“单词 token”一样的序列:
-
加上位置编码(Positional Embedding)
因为 Transformer 本身不知道顺序,因此为每个 patch 加一个位置向量,让模型知道图像块在空间中的位置。 -
Transformer Encoder 层处理
与文本模型一样,经过多层 self-attention 和前馈网络,得到每个 patch 的“语义表示”。 -
分类/特征提取
- 对于分类任务,ViT 通常在输入序列前加一个
[CLS]
token,用它的输出向量代表整张图像。 - 对于多模态(如 VL 模型),ViT 输出的所有 patch embedding 通常保留下来,用来作为视觉特征供语言模型使用。
- 对于分类任务,ViT 通常在输入序列前加一个
🧠 三、ViT 为什么重要?
因为:
- 它让视觉任务可以和语言任务在同一种架构上统一(Transformer),从而方便多模态融合;
- 它让模型能学习图像的全局语义(不是逐层卷积地累积);
- 它成为了几乎所有新一代多模态模型(如 CLIP、BLIP、LLaVA、GPT-4V)的视觉 backbone。
🔍 四、简单示意图:
输入图像 ─→ 切成patch ─→ 线性投影 ─→ 加位置编码
│
▼
Transformer Encoder
│
▼
输出一组视觉token
这些视觉 token 就能像“图像语言”一样进入多模态 Transformer。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你举几个基于 ViT 的多模态模型例子(比如 CLIP 怎么用 ViT、BLIP-2 怎么在 ViT 后加 Q-Former),这样可以看清它在多模态模型中的位置。
是否想看一个具体例子?
非常棒的问题!👏
你已经进入多模态模型(Vision-Language Models, VLM)的深水区了。
确实,CLIP → BLIP → LLaVA → GPT-4V 这一条路线几乎体现了 多模态从“对齐”到“生成和理解”的演进过程。
我来系统地讲下这四个模型的演进逻辑、关键创新点与结构差异👇
🧭 演进路线总览
时代 | 代表模型 | 关键目标 | 核心思路 |
---|---|---|---|
I:对齐阶段(2021) | CLIP | 学会让图像与文本对齐 | 通过对比学习学得“图文语义空间” |
II:理解生成阶段(2022) | BLIP / BLIP-2 | 让模型不仅能匹配,还能“描述、理解”图像 | 引入跨模态 Transformer 与 Q-Former |
III:大语言模型融合阶段(2023) | LLaVA / MiniGPT-4 | 让视觉理解能力接入 LLM,具备对话能力 | 引入视觉投影层(projector)桥接 ViT 和 LLM |
IV:统一多模态智能(2024 之后) | GPT-4V / Gemini / Claude 3 等 | 视觉 + 语言 + 推理的统一模型 | 模态无缝融合、统一 token 空间、端到端训练 |
🧩 一、CLIP:对齐范式的开端
📘 论文:“CLIP: Learning Transferable Visual Models From Natural Language Supervision” (OpenAI, 2021)
核心点:
- 不让模型生成文字,而是学习图像与文本语义空间的对应关系(embedding 对齐)。
- 训练目标是 对比学习(Contrastive Learning):
对于一批 NN 个图文对,只希望第 ii 个图像和它对应的文本靠得最近,其余都远离。
结构上:
- 图像端:ViT 或 ResNet 提取特征。
- 文本端:Transformer(类似 GPT/BERT)提取文本向量。
- 对齐空间:通过两个投影头对齐维度,使图像向量和文本向量可计算余弦相似度。
效果:
- 让模型学会“图文匹配”与“语义理解”。
- 但不具备“生成”或复杂推理能力。
🧠 二、BLIP / BLIP-2:跨模态理解与生成
**📘 论文:**BLIP (Salesforce, 2022),BLIP-2 (2023)
**核心目标:**让模型不光匹配,还能生成描述,如 “这是一只正在吃冰淇淋的狗”。
BLIP 的关键创新:
- 引入双阶段 Transformer:
- Vision Encoder (ViT) 提取视觉 token;
- Text Encoder / Decoder 处理语言;
- 中间用 Cross-Attention 模块 实现图文融合;
- 同时支持 图文匹配 + 图像描述生成 + 视觉问答 (VQA)。
BLIP-2 的创新进一步提升:
- 不从头训练,而是将已有强大语言模型(如 Flan-T5)接上。
- 新增一个 Q-Former(Query Transformer) 模块:
- 它从图像特征中提取少量 Query token(如 32 个);
- 这些 token 压缩了视觉关键信息,能被语言模型直接理解;
- 极大降低训练和计算成本。
→ 意义:
第一次实现了「语言模型理解图像语义并生成自然语言输出」。
💬 三、LLaVA(+ MiniGPT-4):视觉接入大语言模型
**📘 模型代表:**LLaVA、MiniGPT-4(2023)
思路:
用最小的成本,让 LLaMA(一个纯语言大模型)具备看图能力。
结构上:
- 视觉编码器:通常是 CLIP-ViT;
- 加一个多层感知机(MLP)投影层(Projector),把视觉 embedding 映射到 LLaMA 的词嵌入空间;
- 接入语言模型 (LLaMA),让它直接用视觉 token 作为上下文生成回答。
训练方式:两阶段
- 预训练阶段:用图文描述数据对齐;
- 对话微调阶段:用人工或合成的视觉问答数据(如 GPT-4 生成)教模型进行多轮对话。
→ 意义:
- 不需要重新训练整个模型;
- 把“视觉任务”变成“视觉提示下的语言任务”;
- 奠定了如今“LLM + ViT”的多模态框架基础。
🌍 四、GPT-4V(以及后续 Gemini、Claude 3)
📘 GPT-4V 的特点:
- 视觉能力完全内嵌在统一模型中;
- 没有单独的“视觉编码器 + Projector”分层,模态完全融合;
- 可以直接理解图像中的文字、布局、关系、图表、截图、UI 等;
- 推理层面支持“视觉+语言多步逻辑”。
实现思路(官方细节未公开,但推测)
- 采用统一的 embedding 空间;
- 图像被编码为“视觉 token”;
- 模型内部共享注意力机制,可同时处理文字、图像 token;
- 端到端优化,不再需要手工对齐模块。
→ 意义:
这标志着模型从“多模态拼接”走向“多模态统一”,
跨越了简单感知 → 理解 → 推理的完整能力闭环。
🔚 总结:演进逻辑一句话
阶段 | 模型代表 | 能力核心 | 结构特征 |
---|---|---|---|
对齐阶段 | CLIP | 学“图像和文字的语义距离” | 双塔结构,训练对比损失 |
理解阶段 | BLIP / BLIP-2 | 图像描述 & 跨模态问答 | Vision encoder + Cross-attention / Q-Former |
语言模型融合 | LLaVA / MiniGPT-4 | 视觉接入 LLM,对话式理解 | ViT + 投影层 + LLM 接入 |
统一阶段 | GPT-4V / Gemini | 模态统一、推理闭环 | 共享 Transformer,端到端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