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ernice

导航

程序语言的常见设计错误

程序语言的常见设计错误(1) - 片面追求短小

我经常以自己写“非常短小”的代码为豪。有一些人听了之后很赞赏,然后说他也很喜欢写短小的代码,接着就开始说 C 语言其实有很多巧妙的设计,可以让代码变得非常短小。然后我才发现,这些人所谓的“短小”跟我所说的“短小”完全不是一回事。

我的程序的“短小”是建立在语义明确,概念清晰的基础上的。在此基础上,我力求去掉冗余的,绕弯子的,混淆的代码,让程序更加直接,更加高效的表达 我心中设想的“模型”。这是一种在概念级别的优化,而程序的短小精悍只是它的一种“表象”。就像是整理一团电线,并不是把它们揉成一团然后塞进一个盒子里 就好。这样的做法只会给你以后的工作带来更大的麻烦,而且还有安全隐患。

所以我的这种短小往往是在语义和逻辑 层面的,而不是在语法上死抠几行代码。我绝不会为了程序显得短小而让它变得难以理解或者容易出错。相反,很多其它人所追求的短小,却是盲目的而没有原则 的。在很多时候这些小伎俩都只是在语法层面,比如想办法把两行代码“搓”成一行。可以说,这种“片面追求短小”的错误倾向,造就了一批语言设计上的错误, 以及一批“擅长于”使用这些错误的程序员。

现在我举几个简单的“片面追求短小”的语言设计。

自增减操作

很多语言里都有 i++++i 这两个“自增”操作和 i----i 这两个“自减”操作(下文合称“自增减操作”。很多人喜欢在代码里使用自增减操作,因为这样可以“节省一行代码”。殊不知,节省掉的那区区几行代码比起由此带来的混淆和错误,其实是九牛之一毛。

从理论上讲,自增减操作本身就是错误的设计。因为它们把对变量的“读”和“写”两种根本不同的操作,毫无原则的合并在一起。这种对读写操作的混淆不清,带来了非常难以发现的错误。相反,一种等价的,“笨”一点的写法,i = i + 1,不但更易理解,而且在逻辑上更加清晰。

有些人很在乎 i++++i 的区别,去追究 (i++) + (++i) 这类表达式的含义,追究 i++++i 谁的效率更高。这些其实都是徒劳的。比如,i++++i 的效率差别,其实来自于早期 C 编译器的愚蠢。因为 i++ 需要在增加之后返回 i 原来的值,所以它其实被编译为:

(tmp = i, i = i + 1, tmp)

但是在

for (int i = 0; i < max; i++)

这样的语句中,其实你并不需要在 i++ 之后得到它自增前的值。所以有人说,在这里应该用 ++i 而不是 i++,否则你就会浪费一次对中间变量 tmp 的赋值。而其实呢,一个良好设计的编译器应该在两种情况下都生成相同的代码。这是因为在 i++ 的情况,代码其实先被转化为:

for (int i = 0; i < max; (tmp = i, i = i + 1, tmp))

由于 tmp 这个临时变量从来没被用过,所以它会被编译器的“dead code elimination”消去。所以编译器最后实际上得到了:

for (int i = 0; i < max; i = i + 1)

所以,“精通”这些细微的问题,并不能让你成为一个好的程序员。很多人所认为的高明的技巧,经常都是因为早期系统设计的缺陷所致。一旦这些系统被改进,这些技巧就没什么用处了。

真正正确的做法其实是:完全不使用自增减操作,因为它们本来就是错误的设计。

好了,一个小小的例子,也许已经让你意识到了片面追求短小程序所带来的认知上,时间上的代价。很可惜的是,程序语言的设计者们仍然在继续为此犯下类 似的错误。一些新的语言加入了很多类似的旨在“缩短代码”,“减少打字量”的雕虫小技。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这些雕虫小技所带来的,除了短暂的兴奋,其实 都是在浪费你的时间。

赋值语句返回值

在几乎所有像 C,C++,Java 的语言里,赋值语句都可以被作为值。之所以设计成这样,是因为你就可以写这样的代码:

if (y = 0) { ... }

而不是

y = 0;
if (y) { ... }

程序好像缩短了一行,然而,这种写法经常引起一种常见的错误,那就是为了写 if (y == 0) { ... } 而把 == 比较操作少打了一个 =,变成了 if (y = 0) { ... }。很多人犯这个错误,是因为数学里的 = 就是比较两个值是否相等的意思。

不小心打错一个字,就让程序出现一个 bug。不管 y 原来的值是多少,经过这个“条件”之后,y 的值都会变成 0。所以这个判断语句会一直都为“假”,而且一声不吭的改变了 y 的值。这种 bug 相当难以发现。这就是另一个例子,说明片面追求短小带来的不应有的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在一个类型完备的语言里面,像 y=0 这样的赋值语句,其实是不应该可以返回一个值的,所以它不允许你写:

x = y = 0

或者

if (y = 0) { ... }

这样的代码。

x = y = 0 的工作原理其实是这样:经过 parser 它其实变成了 x = (y = 0)(因为 = 操作符是“右结合”的)。x = (y = 0) 这个表达式也就是说 x 被赋值为 (y = 0) 的值。注意,我说的是 (y = 0) 这整个表达式的值,而不是 y 的值。所以这里的 (y = 0) 既有副作用又是值,它返回 y 的“新值”。

正确的做法其实是:y = 0 不应该具有一个值。它的作用应该是“赋值”这种“动作”,而不应该具有任何“值”。即使牵强一点硬说它有值,它的值也应该是 void。这样一来 x = y = 0if (y = 0) 就会因为“类型不匹配”而被编译器拒绝接受,从而避免了可能出现的错误。

仔细想一想,其实 x = y = 0if (y = 0) 带来了非常少的好处,但它们带来的问题却耗费了不知道多少人多少时间。这就是我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小聪明”。

思考题:

  1. Google 公司的代码规范里面规定,在任何情况下 for 语句和 if 语句之后必须写花括号,即使 C 和 Java 允许你在其只包含一行代码的时候省略它们。比如,你不能这样写

    for (int i=0; i < n; i++)
       some_function(i);

    而必须写成

     for (int i=0; i < n; i++) {
       some_function(i);
     }

    请分析:这样多写两个花括号,是好还是不好?

    (提示,Google 的代码规范在这一点上是正确的。为什么?)

  2. 当我第二次到 Google 实习的时候,发现我一年前给他们写的代码,很多被调整了结构。几乎所有如下结构的代码:

     if (condition) {
       return x;
     } else {
       return y;
     }

    都被人改成了:

     if (condition) {
       return x;
     }
     return y;

    请问这里省略了一个 else 和两个花括号,会带来什么好处或者坏处?

    (提示,改过之后的代码不如原来的好。为什么?)

  3. 根据本文对于自增减操作的看法,再参考传统的图灵机的设计,你是否发现图灵机的设计存在类似的问题?你如何改造图灵机,使得它不再存在这种问题?

    (提示,注意图灵机的“读写头”。)

  4. 参考这个《Go 语言入门指南》,看看你是否能从中发现由于“片面追求短小”而产生的,别的语言里都没有的设计错误?

程序语言的常见设计错误(2) - 试图容纳世界

之前的一篇文章里,我谈到了程序语言设计的一个常见错误倾向:片面追求短小,它导致了一系列的历史性的设计错误。今天我来谈一下另外一种错误的倾向,这种倾向也导致了很多错误,并且继续在导致错误的产生。

今天我要说的错误倾向叫做“试图容纳世界”。这个错误导致了 Python,Ruby 和 JavaScript 等“动态语言”里面的一系列问题。我给 Python 写过一个静态分析器,所以我基本上实现了整个 Python 的语义,可以说是对 Python 了解的相当清楚了。在设计这个静态分析的时候,我发现 Python 的设计让静态分析异常的困难,Python 的程序出了问题很难找到错误的所在,Python 程序的执行速度比大部分程序语言都要慢,这其实是源自 Python 本身的设计问题。这些设计问题,其实大部分出自同一个设计倾向,也就是“试图容纳世界”。

在 Python 里面,每个“对象”都有一个“字典”(dictionary)。这个 dict 里面含有这个对象的 field 到它们的值之间的映射关系,其实就是一个哈希表。一般的语言都要求你事先定义这些名字,并且指定它们的类型。而 Python 不是这样,在 Python 里面你可以定义一个人,这个人的 field 包括“名字”,“头”,“手”,“脚”,……

但是 Python 觉得,程序应该可以随时创建或者删除这些 field。所以,你可以给一个特定的人增加一个 field,比如叫做“第三只手”。你也可以删除它的某个 field,比如“头”。Python 认为这更加符合这个世界的工作原理,有些人就是可以没有头,有些人又多长了一只手。

好吧,这真是太方便了。然后你就遇到这样的问题,你要给这世界上的每个人戴一顶帽子。当你写这段代码的时候,你意识中每个人都有头,所以你写了一个函数叫做 putOnHat,它的输入参数是任意一个人,然后它会给他(她)的头上戴上帽子。然后你想把这个函数 map 到一个国家的所有人的集合。

然而你没有想到的是,由于 Python 提供的这种“描述世界的能力”,其它写代码的人制造出各种你想都没想到的怪人。比如,无头人,或者有三只手,六只眼的人,…… 然后你就发现,无论你的 putOnHat 怎么写,总是会出意外。你惊讶的发现居然有人没有头!最悲惨的事情是,当你费了几个月时间和相当多的能源,给好几亿人戴上了帽子之后,才忽然遇到一个无头 人,所以程序当掉了。然而即使你知道程序有 bug,你却很难找出这些无头人是从哪里来的,因为他们来到这个国家的道路相当曲折,绕了好多道弯。为了重现这个 bug,你得等好几个月,它还不一定会出现…… 这就是所谓 Higgs-Bugson 吧。

怎么办呢?所以你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正常人”单独放在一个列表里,其它的怪人另外处理。于是你就希望有一个办法,让别人无法把那些怪人放进这个列表里。你想要的其实就是 Java 里的“类型”,像这样:

List<有一个头和两只手的正常人> normalPeople;

很可惜,Python 不提供给你这种机制,因为这种机制按照 Python 的“哲学”,不足以容纳这个世界的博大精深的万千变化。让程序员手工给参数和变量写上类型,被认为是“过多的劳动”。

这个问题也存在于 JavaScript 和 Ruby。

语言的设计者们都应该明白,程序语言不是用来“构造世界”的,而只是对它进行简单的模拟。试图容纳世界的倾向,没带来很多好处,没有节省程序员很多 精力,却使得代码完全没有规则可言。这就像生活在一个没有规则,没有制度,没有法律的世界,经常发生无法预料的事情,到处跑着没有头,三只手,六只眼的怪 人。这是无穷无尽的烦恼和时间精力的浪费。

posted on 2018-10-26 16:21  blogernice  阅读(180)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