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5214 2016-2017-2 《Java程序设计》第3周学习总结

20155214 2016-2017-2 《Java程序设计》第3周学习总结


教材学习内容总结

Chapter4

  • 一个原始码中可以有多个类定义,但只能有一个公开类,且文档中的主文档名必须与公开类名称相同。
  • 通过import java.util.Scanner,建立Scanner实例扫描标准输入。
  • 用于基本类型时,是比较两个变量储存的值是否相等。
    用于操作对象时,是比较两个参考名称是否参考统一对象。
  • 比较两个对象值是否相等时,需通过调用equals()方法。
  • 将基本类型打包在对象之中,可以操作这个对象,例如调用Integer类的doubleValue(),compareTo()方法。
  • 通过自动装箱可以将数据打包成基本类型
  • null代表一个特殊对象,任何类声明参考名称参考至null表示没有参考至任何实体对象。
  • 数组是对象,而不是单纯的数据集合。
  • 以“”包括的字符串,只要内容相同,JVM只会建立一个String实例。
  • 字符串对象一旦建立,没有任何方法能更改对象中任何内容,使用+连接字符会产生新的String实例。

Chapter5

  • 封装中如果没有定义私有数据,用户就可以自由存储类数据。
  • 封装使用户必须通过设计者提供的操作方法,定义的流程才能存取私有数据。
  • 如果没有撰写构造函数,编译程序会自动加入默认的无参数,内容为空的构造函数。
  • 方法的Overload可以根据传递自变量的类型、个数不同来设计,但不能定义返回值类型不同。

重载方法调用顺序:
1.未装箱前符合自变量个数与类型的方法
2.装箱动作后符合自变量个数与类型的方法
3.尝试有不定长度自变量(稍后说明)


教材学习中的问题和解决过程

数组对象参考实例问题

Integer[][] cords = new Integer[3][2];

建立了几个Integer实例?
答:0个Integer实例。建立Integer类时,所有数组对象参考至null,无实例。

字符串对象比较问题

String text1 = "Ja"+"va"; //text1并没有创建新的实例
String text2 = "Java"; 
System.out.println(text1 == text2);//text1,text2内容顺序相同,返回true

课程代码验证期间问题

编译程序蜜糖细节

  • P93 使用Integer.valueOf()建立Integer实例,若传入值在-127~128之间,会尝试Cache内有没有已打包的值。

  • 因此,

Integer i1 = 100;
Integer i2 = 100; //i2的值在缓存区间内,会将i2参考至已打包的相同值的i1的对象,i1 == i2;
...
Integer i1 = 200;
Integer i2 = 200; //i2的值在缓存区间外,i1、i2创建不同的实例,i1 != i2;从对象值方面,i1=i2=100,i1.equals(i2) 为true

代码调试中的问题和解决过程

浅层复制与深层复制

  • P106
for(int i = 0; i < c1.length; i++){
c2[i] = c1[i];
 /*浅层复制仅仅将c1每个索引所参考的对象,也给c2索引来参考。并没有实际复制,两个数组指向相同对象!
通过改变c1参考的对象属性,可以影响c2。
无论是System.arraycopy(),还是Arrays.copy()都是执行浅层复制。*/
}
...
for(int i = 0; i < c1.length; i++){
Clothes2 c = new Clothes2(c1[i].color,c1[i].size); 
/*深层复制将每个c1索引指向对象复制,并分别指定给c2的索引。两个数组指向相同属性的不同对象!
c1,c2对象属性互不影响*/
}

代码托管

上周考试错题总结

  • 本周小测没有找到答案总结

在当前目录下寻找前天修改的java文件
find . ctime 2 .java //看题不认真,忘记查找的是java文件,遗漏了.java。

其他(感悟、思考等,可选)

  • 对于类的对象和属性区分有了一定了解。
  • 但在处理对象私有数据没有黑箱操作的概念。

学习进度条

代码行数(新增/累积) 博客量(新增/累积) 学习时间(新增/累积) 重要成长
目标 5000行 30篇 400小时
第一周 38/38 1/2 15/15
第二周 294/332 3/4 30/45
第三周 763/1073 2/6 32/77


N「次数」 Y「计划学习时间 X「实际学习时间」 X-/+X/N
第一周 0 18 15
第二周 1 33 30 0
第三周 2 35 32 16-48

参考资料

posted @ 2017-03-12 18:54  曾士轩  阅读(185)  评论(2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