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前面第一章已经对在以太网传输过程中分包进行了说明:分包是在IP层做的。

那么怎么分?什么时候分,怎么合?什么时候合?

 

先给出一个自己在windows上测试MTU的情况:当IP包的大小超过1472后就需要分包。  那这个1472和前面说的1500有什么关系呢?且看下面分解

 

 

TCP、UDP数据包大小的确定

MTU最大传输单元,这个最大传输单元实际上和链路层协议有着密切的关系,EthernetII帧的结构DMAC+SMAC+Type+Data+CRC由于以太网传输电气方面的限制,每个以太网帧都有最小的大小64bytes最大不能超过1518bytes,对于小于或者大于这个限制的以太网帧我们都可以视之为错误的数据帧,一般的以太网转发设备会丢弃这些数据帧。

由于以太网EthernetII最大的数据帧是1518Bytes这样,刨去以太网帧的帧头(DMAC目的MAC地址48bit=6Bytes+SMAC源MAC地址48bit=6Bytes+Type域2bytes)14Bytes和帧尾CRC校验部分4Bytes那么剩下承载上层协议的地方也就是Data域最大就只能有1500Bytes这个值我们就把它称之为MTU。

 

 UDP 包的大小就应该是 1500 - IP头(20) - UDP头(8) = 1472(BYTES)
TCP 包的大小就应该是 1500 - IP头(20) - TCP头(20) = 1460 (BYTES)

 

 如果我们定义的TCP和UDP包没有超过范围,那么我们的包在IP层就不用分包了,这样传输过程中就避免了在IP层组包发生的错误;如果超过范围,既IP数据报大于1500字节,发送方IP层就需要将数据包分成若干片,而接收方IP层就需要进行数据报的重组。更严重的是,如果使用UDP协议,当IP层组包发生错误,那么包就会被丢弃。接收方无法重组数据报,将导致丢弃整个IP数据报。UDP不保证可靠传输;但是TCP发生组包错误时,该包会被重传,保证可靠传输。

    UDP数据报的长度是指包括报头和数据部分在内的总字节数,其中报头长度固定,数据部分可变。数据报的最大长度根据操作环境的不同而各异。从理论上说,包含报头在内的数据报的最大长度为65535字节(64K)。

 

    我们在用Socket编程时, UDP协议要求包小于64K,TCP没有限定。

 

    不过鉴于Internet上的标准MTU值为576字节,所以建议在进行Internet的UDP编程时,最好将UDP的数据长度控制在548字节 (576-8-20)以内。

 

 

 

就具体函数而言:

 

    用UDP协议发送时,用sendto函数最大能发送数据的长度为:65535- IP头(20) - UDP头(8)=65507字节。用sendto函数发送数据时,如果发送数据长度大于该值,则函数会返回错误。  

 

    用TCP协议发送时,由于TCP是数据流协议,因此不存在包大小的限制(暂不考虑缓冲区的大小),这是指在用send函数时,数据长度参数不受限制。而实际上,所指定的这段数据并不一定会一次性发送出去,如果这段数据比较长,会被分段发送,如果比较短,可能会等待和下一次数据一起发送。

 

在我们常用的以太网中,MTU 一般是 1500,而无线路由器默认一般是 1492,蓝牙官网的默认值是 672(这个速度很慢了,大约 20k/s 左右)。

 

 

 

 

 

 

 

转载:https://blog.csdn.net/u014805066/article/details/50546708

https://blog.csdn.net/bandaoyu/article/details/116712932

https://blog.csdn.net/bandaoyu/article/details/116718437

 

posted on 2023-01-06 18:28  shiyuan310  阅读(18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