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终人生的思考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自己开始逐渐意识到人会老,人会死。应该是在高中的时候吧,某个哥们发神经似地问“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当时居然都答不上来,他发神经就算了,还搞得我也跟着发起了一阵的神经。后来由于忙着准备高考,然后忙着上大学,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就逐渐把这件事情抛诸脑后了。还是有前段时间,同班的一些哥们在我们寝室闲谈,从学校生活谈到工作,从工作谈到社会问题,从社会问题谈到人生问题,谈人生问题就无法避免地谈生老病死的问题,最后越谈越悲凉,直勾起我,当然也是很多人心中最深层次地恐惧了,也就是那个哲学的经典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为什么会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啊。因为人会死,不管你是王孙贵族还是贩夫走卒,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当然可能会有医疗条件上的差异,但是终都会一样的尘归尘、土归土。在战国初期最早实现中国大一统的秦始皇,最后在晚年的时候,也是不断派人去寻长生不死之药,但是最终也还是难逃一死,当然作为始皇帝,他可以拉下很多人殉葬,但是还是无法改变他死的事实。

  以前查阅历史或者观察生活,好多事情和现象都不是太理解。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有那么多舍生取义的义士;汉代,为何司马迁可以忍受腐型而著史;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何选择了刘备,而不是当时势头正旺的孙权或者曹操;为何生活中的爷爷奶奶们都是慈详和坦然的;为何这个社会上那么多人会选择自杀;为何某某官员会变质……还有,太多了。这些事情可能在我们小的时候,都想不明白。但是当自己逐渐长大,逐渐明白人是会生老病死,而且总有一天会降临到自己身上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发现这个事实总不经意间左右着你的想法和行为。这个社会上为何有小三,为何这么多人想要房子,为何要结婚,生孩子。等等。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变老,而且都终会死去,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能做的顶多在这个生命时限上下波动一些时限,但是最终结果却无法改变,所以“天生我材必要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花开堪折直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还有前些日子看的《走向共和》,里面袁世凯也算是近代历史一代枭雄,作为北洋新军的创始人也是个接受了新思想的人,为何后来居然也会要选择逆历史潮流去称帝呢,里面有个场景比较记忆犹新,在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称帝并取得成功后,袁世凯在在他的夫人面前无可奈何地哭着说“我终于让你当了一回皇后了”,其实袁的称帝不同于封建皇帝,而是欲效法英国和日本的君主立宪,说白了,也是为了在有生之年过一把当皇帝的瘾,人生何其短啊。

  人生短暂,所以“不死药”,“修道寻仙”成了很多人的追求,这点在文学影视作品中体现的比较多。秦始皇求不死药这在如今的影视作品中已经成为经典的神话题材了;文学作品中有大家比较熟悉的《西游记》,唐僧为何那么抢手?就是因为吃了他的肉可以长生不老。无论是秦始皇还是妖怪们,在寻求永生的过程中,都没有得到过好下场。当然也有影视作品中讲一些得到永生的人,但是显然他们在得到永生后,却也并不是那么的快活,比如香港片《我和僵尸有个约会》,美国机器科幻片《变人》,得到永生的要么是吸血的僵尸人,要么就是没有体温的机器人,他们得到永生的代价就是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而且还要忍受身边的人慢慢老去,然后一个个地离开自己的痛苦。当然,你也可以认为这是导演们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在作祟,但是我想说的是长寿真的不见得是什么好东西。记得在我读高三的那年吧,中国文坛的参天大树巴金倒下离开了我们。当时媒体上到处登载着他的事迹和作品。里面有段话,我印象深刻“巴金说:‘长寿是一种罪过,但活着是一种责任。’他爱他的国家他的生命他的周围的亲人和人民。可是他同时代的人相继的离去了,他的爱人也去了天国,就剩下他孤独的挣扎着,我相信他最后的岁月不是为自己而活着,因为这样活着太痛苦了。”所谓的永生的吸血僵尸人和所谓的不会生老病死的机器人,从广义上来讲都还不算永生,只是说是一种广义上的“长寿“而已,因为他们只是形体上超越了生老病死,但是他们的身体还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着,而且还是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终究会有一天也会永远消失的(这个会在下一节中解释),眼看着身边的人相继离去,最后也会只剩下他孤独的挣扎着。

 
<二>

//*******************来自于网络的零散摘录拼接*********************

  太阳系产生的时间为45.68亿年前,而地球产生的年龄要比太阳系晚30万年到4500万年左右,大约为 45亿年前左右。在我们人类产生之前,地球上的霸主是恐龙。百科上是这么说的“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而人类呢,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古猿转变为人类始祖的时间在700万年前,也就是说的人类的历史才不过上千万年,人类这个群体将能在地球上存在多长的时候还不知道。

  好吧,那么我们就假想人类作为一个特别的群体,这个群体一旦产生于地球上,那么就休想有人从地球上将其消灭,除非一天地球没了。OK,我们再讨论地球的寿命问题。地球本身的寿命几乎是无限的,但地球离太阳很近,所以,地球寿命还受太阳寿命的制约,在太阳进入红巨星状态时(目前是主序星),被急剧膨胀的太阳的光辉所淹没,离太阳更近的水星金星那时已是太阳的盘中餐。有些科学家认为或许地球不至于会成为太阳的一部分,但地球上大部分物质也都会被高温汽化,地球的体积也会缩小。之后太阳会进入一个体积不断变化(扩大再缩小再扩大再缩小……)的变星 不稳定状态。这期间太阳会把大部分物质抛离自己,可能残活下来的地球和其他行星也会被一股股太阳的呕吐物吹离自己原有的轨道。由于太阳的体积不够大,所以其本身的燃料无法支撑其核聚变的继续,所以太阳也无法继续成长,也因此不会有后续的超新星爆炸出现在太阳身上。最终太阳应该会在高温高热物质都抛离自己后逐渐缩小冷却,留下一个冰冷的内核 一颗小的白矮星,大小和现在的地球没什么大的出入,同时太阳的光辉也会永远的消散。整个过程时间推测会持续50亿年以上。 地球最后的结局不是被太阳吃了,就是孤单地飘落在荒茫的宇宙空间中。被其他恒星捕获的几率太低。 太阳大概还有50亿年的时间,也就是地球作为一颗物质星球的存在,可以存活的上限也是50亿年。当然,这50亿年地球经得起折腾,我们人类经不经得起折腾就不敢说了,不过,我们也可以假想人类这个群体太特殊了,经和起各种折腾。好,就算太阳系没有了,地球也很侥幸没有被太阳给吃掉,而且我们人类也很侥幸在这样的折腾下面活下来了。(真是巧合啊,这个概率,让我想起了网上的一个有趣的比方,其“侥幸”程度就象我双手在键盘上乱敲,而打出一部《鹿鼎记》。即使,就那么“侥幸”了,“而且我们更幸运的是,地球也恰好被另外一颗行星给捕获了”,那么概率就如是拉只猴子来电脑前打部《鹿鼎记》。这可能吗?),OK,就算世界上真的有这么巧的事,拉只猴子来在键盘上乱敲,它还打出了一部《鹿鼎记》了。我们再讨论一个更大尺度的,宇宙的寿命。

  目前的主流宇宙学说。宇宙的最初源头是一个奇点,即所谓的“宇宙蛋”,它凝聚了所有的时空质能,孕育着未来物质世界的一切,包括天体和生命。大约150亿年以前,宇宙蛋在一场无与伦比的大爆炸中猝然爆发。大爆炸震撼出时空,物质世界破壳面出,宇宙史的纪元从此开始。

  刚刚诞生的宇宙,空间从无到有并急剧猛增,仅仅10-32秒后,就暴胀到大约1光年的直径。在1 秒钟时,由于大爆炸产生的极强高能辐身均匀地充满整个空间,宇宙成为100亿k高温的熔炉,所有物质被熬成一锅基本粒子汤。 紧接着,一场肆虐的原始宇宙风暴开始了,基本粒了之间发生猛烈撞击,中了熔入质子形成了氦核。这个过程延续了大约三分钟,直至所有的中子消耗殆尽为止。有约22%质量的物质聚合成氦核,余下的物质几乎为没有聚合的质子,即氢核,仅有十万分之几属于同位素氦3和氘,百亿分之几归之于锂。原始星云形成――星系形成――恒星形成――生命的形成与进化 …………宇宙的终结。

  19世纪50年代,克劳修斯和威廉.汤姆逊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它指出,一个孤立系统,无论其初始条件和历史如何,它的一个状态函数-熵会随时间的推移单调啬,直到达到势力学平衡态时趋于极大,从而指明了不可逆过程的方向性,即“时间箭头”只能指向熵增加的方向。20世纪以来,在电磁学和量子力学中也发现了时间之矢,振荡电磁所产生的电磁波只能从点源向无限远处辐射传播,而不能从无限远处向点源集合;在原子内部,电子能从高激发态能级自发地跃迁到低能级,相反的过程却不能自发发生,必须受到外力的激发。

  1965年,克劳修斯将热力学第二定律应用于宇宙演化,提出了著名的“宇宙热寂论”,认为整个宇宙的总能量是一个常量,随着熵的不断增大,所有的能量形式,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命的都将转化成热能,而热又总是自发地由高温部分流向低温部分,直到温度处处相等的热平衡状态(此时宇宙的熵趋于极大值);而一旦达到这一状态,任何进一步的变化都不会发生了,于是宇宙就进入了一个热的,然而是死寂的永恒状态。

  下面是网上一段关于宇宙终结的一段描述:

  宇宙的未来命运如何?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个目前被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宇宙作为物质世界的全部,也就遵守物质自身和规律;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得出的结论实在令人难以接受:宇宙将在遥远的未来走向死亡——永恒的死亡。

  设想在非常非常遥远的未来,所有恒星因缺乏燃料而熄灭,宇宙一片黑暗。在这漆黑的浩瀚太空中,潜伏着许多带自转的黑洞、离散的中子星和黑矮星,另外还有一些行星级的天体,它们在引力的作用下进行着一场战争,战争的结局是星系解散了,绝大多数天体被引力弹弓抛入星系际空间,永远漫游在膨胀着的太空中;而星系中心的黑洞取得了兼并战的局部胜利,它吞并了百分之几的天体,形成了更大的黑洞。这场战争持续时间长得超乎想象,大约是今天宇宙年龄的十亿倍。

在又一段长长得超乎想象的时间里,当宇宙背景辐射由于膨胀降至足够低的程度时,所有的黑洞最终都会在一阵快辐射中一下子化为乌有,在宇宙永恒夜幕中划出一道道瞬现即逝的闪光;而其它天体也将在这漫长和时间里发生衰变而渐渐蒸发,直至完全消失,变成正电子或其它粒子;宇宙变成一锅令人难以置信的稀汤,其中有光子、中微子及数量正在逐渐减少的电子和正电子。宇宙曾经拥有的辉煌,包括闪烁的群星及智慧生命创造的无数奇迹,都湮没在这荒凉而又空虚的宇宙中,不留下任何记忆,只有时间在无休止地流逝,空间在无止境地膨胀……

  “热寂说”提出一百多年来,无论是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各种争论此起彼伏,无休无止。有许多赞同者,也有许多反对者。他们都在孜孜不倦地寻求着这一疑难的最后答案。然而,最终都令无数英雄竞折腰。难怪大哲学家罗素(B.Russel)发出这样悲观的感叹,一切时代的结晶,一切信仰,一切灵感,一切人类天才的光华,都注定要随太阳系的崩溃而毁灭。人类全部成就的神殿将不可避免地会被埋葬在崩溃宇宙的废墟之中--所有这一切,几乎如此之肯定,任何否定它们的哲学都毫无成功的希望。唯有相信这些事实真相,唯有在绝望面前不屈不挠,才能够安全地筑起灵魂的未来寄托。即使是像控制论之父维纳(N.Wiener)这样的科学巨匠,最终也“控制”不住自己沮丧的感情,几乎是在绝望中悲叹,“我们迟早会死去,很有可能,当世界走向统一的庞大的热平衡状态,那里不再发生任何真正新的东西时,我们周围的宇宙将由于热寂而死去,什么也没有留下……

  当然,关于“宇宙热寂论”也有很多反对的观点。比如“大爆炸”理论。

  长期以来,对“热寂说”疑难的回答,无论从科学上看还是从哲学上看似乎都未能切中要害,缺乏说服力,因而一再爆发争论。然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自从“大爆炸”宇宙模型逐渐得到天体物理学界公认以来,对“热寂说”疑难的讨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这一时期成了“热寂说”争论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

1994年10月,《科学美国人》杂志以“宇宙中的生命”为主题隆重推出了一期专刊,其中登载了四位著名科学家的综述,全面介绍了当代天体物理学界关于宇宙起源与演化问题的研究成果--大爆炸宇宙模型。该理论认为,宇宙大约是在100~200亿年以前,从高温高密的物质与能量的“大爆炸”而形成。随着宇宙的不断膨胀,其中的温度不断降低,物质密度也不断减小,逐渐衍生成众多的星系、星体、行星等,直至出现生命。“大爆炸”理论中指出,经典热力学的结论是不考虑引力,在静态空间下证明的,不适用于引力占主导地位的膨胀宇宙。所以宇宙热寂也是不会发生的。于是,人类终于从百年梦魇中醒来,爆发出热情的欢呼,“宇宙不但不会死,反而会从早期的热寂状态(热平衡态)下生机勃勃地复苏”,“热寂说的一页,已被翻过去了”!然而,人类的欢呼似乎来得早了一点。尽管热力学意义上的宇宙“热寂”状态永远不会到来,但宇宙的命运却不会因此而变得更加令人乐观。宇宙的结局完全取决于它的初始条件,宇宙的创生与终结始终紧密相连。大爆炸理论发现了宇宙起源的真相,同时也预言了它遥远的未来。

  在大爆炸理论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参量Ω=ρ[,0]/ρ[,c],其中ρ[,c]是与哈勃常数密切相关的一种宇宙临界密度,ρ[,0]是现在的宇宙密度。若ρ[,0]<ρ[,c],即Ω<1,表明宇宙是膨胀的,并且一直膨胀下去;若ρ[,0]>ρ[,c],即Ω>1,表示宇宙起初膨胀,到达一定时刻后,就将转化为收缩。若ρ[,0]=ρ[,c],则宇宙处于两者之间的临界状态。由于大多数人承认的观测结果是Ω<1,因此宇宙一直永远膨胀下去成为最可能的一种状态。假使如此,未来所有恒星上的热核反应都将逐渐停止,留下的将是各种各样的宇宙“熔渣”--黑矮星、中子星和黑洞,而宇宙的背景辐射温度将不断下降,以至于无限地趋近于绝对零度,最终达到另一种意义上的“冷寂”。宇宙另一种可能的状态是,当膨胀达到最高点,背景辐射的温度降到最低,此时宇宙开始收缩,温度又重新上升。当宇宙不断收缩至愈来愈接近它的最后阶段时,环境条件同大爆炸后不久起支配作用的那些条件越来越相似,宇宙又重新回到处于“热寂”状态的基本粒子“羹汤”状态。这实际上是一个反演过程。在宇宙暴缩的最后时刻,引力成为占绝对优势的作用,所有的物质都将因挤压而不复存在,包括时空本身在内的一切有形的东西统统将被消灭,只剩下一个时空奇点。无论宇宙最后出现哪一种状态,其结果对人类来说都将是灭顶之灾。

  这就是大爆炸理论为人类预言的宇宙未来和世界末日。由于这一理论也不合人们的期望,因而当它提出之日起同样也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并认为它是一个“倒了头”的宇宙“热寂说”。然而,自然规律毕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必须正确对待,最好的心态是,“我们决不能忽视物之有生亦必有死的事实,死亡或许正是为创生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当然,还存在着一些其他并非毫无科学根据的宇宙模型,也许会带给人类新的光明和希望。人类不应该气馁。“我们的后代也许还有数十亿年甚至数万亿年的时间来对付这场最后的大屠杀。在这段时间里,生命能够扩展到整个宇宙……并对它加以控制,因此他们可以调整自己的位置,支配一切可能的资源来对抗这场大危机”。

//************************ *************************

  以上关于宇宙的演化都为网络的零散摘录拼接而成。可能有理,也可能无理,而我也没有时间去搜集那些资料了,我觉得那些也不是重点了。就像一个人死快要死了,但是他却是想知道他的房子将来会是什么样子的结局,但是这个房子不管是什么结局,都一点都不能改变他将要死的这个事实一样,探究这个房子的归宿的作用仅是让其死得瞑目一点点而已,也就是满足一下人类小小的好奇心罢了。所以,谁对谁错,暂时不属于本文讨论的内容吧。

<三>

  以前高中时候有段时间迷上了卫斯理科幻小说,在《天书》里面见过一句话“不知道外面世界的阿米巴是幸福的阿米巴”。(注:阿米巴是一种生活在泥水中的原虫,一种没有思考能力的原虫)。我们可能觉得阿米巴这种没有任何思维能力的小虫的一生是多么的无趣和可笑,但是知道了宇宙的人类难道就不可悲了么?

好吧,上一节说完了大尺度了的宇宙,再回到我们的小尺度的个体人生:10的二次方年的时间尺度,10的一次方米的身高尺度,光一秒就能绕7圈的地球范围内的活动空间尺度。

  再说说我们大学生作为一个普通个体的生活吧,每天上上网,女生喜欢看看电视剧,男生喜欢打打游戏,明天我还要英语口语考试,后天还有数学作业要交,马上就要过年,马上就经毕业,马上就要找工作,马上就要离开校园,马上就要开始可能是日复一日的划直线的工作,马上为了房子操劳奔波,马上要结婚,马上要生小孩,马上要养小孩,马上要抱孙子,马上要老去,马上要死去……一切的一切在宇宙时间尺度上用“马上“来形容都觉得太过了。

我想大家一定都还记得高中课本上苏轼的那篇《赤壁赋》吧。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里面的这段关于有限人生和无限时空的对比的伤感,想必当时高中的我们很难体会出来吧,因为,我们当时只知道我们在长大,只有“生”没有“老病死”的概念,是无法体会到一个人到中年却官场失意的人的心境的。但是,事情就是这么有戏剧性,只有当我们体会不到这种心境的时候,恰恰是我们最幸福快乐的时候。

所以有人说“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很幸福的动物”也是有道理的。

<四>

  前面说了那么多,好像也一直没有给出如何解开“死亡的困惑”这个结的方法。我也给不出,我不是哲学家,我想哲学家估计也不好给出吧。

  前些天,看了一个关于YALE大学的关于死亡的开放课,我只看了一集,里面那个大胡子先讲了关于那种宗教的灵魂永生,等等,但是后来他说,他开这个课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你们这是错误的。其实相信有永生的灵魂是没用的,只有真正从内心上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才能坦然面对死亡,否则,你即使有宗教信仰,你还是因为对死亡的恐惧才去信仰的。

  关于面对死亡,有一些其它描述。比如以前在大二的时候,听“四大名嘴”赵林的西方哲学史的时候,好像古希腊有个哲学家的人生信条是“生时我还没死,不用怕;死后时我又什么都不知道了,不会怕”。还有,奥斯卡·王尔德的“生就当从来没有死,死就当从来没生过”。

  或者有一个自己坚定的信仰。在科学技术极为发达的美国,信仰基督教的人仍然很多,因为科学往往只能从物质上给人带来便利,而不能直接从心灵上给人带来生活上的幸福感。

  曾经有个网友,向我推荐过一部动漫,由日本著名动漫大师手冢治虫创作的动漫作品《火鸟》。这部动漫从哲学的高度来讲不同的人对待生死的态度。网上有评语“作品吸收了大量的神话故事,传说及史实,为读者展示了各个时代人类面对生与死的不同态度,笔力之厚重,主题之深邃均前所未有”。手冢自己也对其进行过概括:“一定要说这部作品的主题那就是:‘在某个时间的某个地方,有某个生命在发出声音……’”是啊,武士和强盗,机械人和外星生命……它们共同演绎的是生命的主题,在时空的大河里一个生命可以渺小的连沙子都不如,但并不代表它不存在。美好的梦想可以眨眼间被打得粉碎,但整个宇宙的生命大合唱却生生不息,永无休止,就好像火中的凤凰……(自己两年前没看太懂,现在也没有时间看,所以只作推荐,不作评论了)

  还有,关于宇宙终结论,还有一些说法。比如平行宇宙,时间穿梭,空间虫洞,可以会使得人类一直停留在某个时间段中,而达到局部的死循环,但也不知这是喜还是悲,喜的是人类因此会得到永生,不会消亡。悲的是,日复一日的循环,会不会终究有一天会完成一个周期而进入下一个周期,从此的除了时间上是重复,事件上也是在重复了?

 

<五>

  上面说的那些东西,好像还是离我们的生活还是很远。那么就在这个地方说下上面那些思考对我自己现实生活的影响吧。

  正如我在开始本文的时候,我就提到,在高中的时候,我就因为一个神经兮兮的哥们的一个问题也跟着他神经兮兮了好一阵。后来我好像是找到了一个心理寄托点了吧。因为当时的历史书上有这么一句话“有的人流芳千古,有的人遗臭万年”,虽然人生只有短短几十载,但是如果成为一个特别优秀的人,还是可以达到流芳千古的所谓“不朽”,这个想法比较天真吧,呵呵。后来我在看一本书《美的历程》的时候,居然发现还有个家伙也有这样的思想,那就是魏文帝曹丕。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产生的东西。“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显赫一进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辞章并不依赖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文章不朽当然也就是人的不朽。当时还在高中的自己,思想也比较简单,看到书上的那些人,就想,自己一定要努力,将来也要让自己的名字成为书本的一部分,以达到所谓的“不朽”。当然,现在这个时候再看,希望是越来越渺茫了呃,都快和要一只猴子乱敲键盘打出一部《鹿鼎记》差不多的概率了。唉,不过还是很佩服当年自己的勇气的,果然是年少轻狂啊。不过,我大学还有位室友有这样的想法,而且还有声有色地努力着,真为他感到高兴,他现在还可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国的控制事业奋斗终生”这样的豪言壮语,但是我不能了,我只能在内心深处弱弱地对自己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吧。

  在大尺度的时空长河里面,我们真是太渺小太渺小了。其实有时候想想,名和利的追逐,势力的攀比这都不是自找难受么?其实最实在的就是自己酿造自己生活中的幸福了。

  一代人只做一代人的事,一个时期只做一个时期的事,任何时期都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坏的一面,不要有过多的欲望,不能顾此失彼,顾彼失此。

  未来无法改变,所以我要积极快乐而自由地生活。以前在CCTV体育频道上看到过一句广告词,很喜欢: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终点,而是沿途的风景及欣赏风景的心情。以前自己总是喜欢等待,过了多少就到了什么什么日子,然后再等多少多少天就到了另外一个什么好日子了。于是在这样的不断翘首盼望中,好多大好时光从眼前悄悄溜走了。所以,以后,不要让太多时间在等待中流失了,珍惜好时间,尽量过好每一天,让自己留下尽可能多的美好回忆。

  一个星期前的研究生元旦晚会,虽然那些节目都不算专业,有些甚至还有些蹩脚,但是每个节目都会让看的人感到快乐和幸福同时还会带一点小小莫名的感动,因为我们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年轻真好”,因为年轻,我们精力充沛;因为年轻,我们可以肆意而为;因为年轻,我们会自己包容自己的犯傻同时还很享受。

  好了,还有一年半的校园生活了,接下来的打算就是要尽力过好每一天。

…………

<六>

  心中一直积压着这个结,终于利用这个晚上畅吐出来了。好生痛快。

2011-1-3

posted @ 2011-01-03 05:16  一点一滴的Beer  阅读(1329)  评论(1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