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读后感

前言

第一次读《狼图腾》其实是十几年前,当时好像连序都没读下去。只记得这本书当时名气挺大,很多地方都推荐。
今年再次拿起来读,竟觉得非常有意思,读起来一点不累,很轻松也很有趣。
今年也是断断续续的读,这是一部600多页的大部头,是今年读的第一部大部头,也可能是唯一一部。
非常建议一读。让我打开了新的思路。

每个人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感悟,以下只是我的个人的想法,要真正体会这本书,还是建议亲自读一读。

开始

在我看来,这本书讲述的是狼、人、草原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与平衡,主要的故事发生在内蒙古额仑草原,那里原本水草丰美,盛产著名的蒙古乌珠穆沁战马,史称突厥马,这里的牛羊健康,所产的羊毛、牛奶、肉都是上好的品质,产量也高。

而恰恰是在这个地方,有最凶狠、狡诈的蒙古草原狼。

狼在我原本印象中,是可怕、狡诈甚至邪恶的。看完这本书后,我的想法改变了。

作者所在的草原和大队,之所以能产出这么好的牛羊马,狼功不可没。

狼虽然吃杀牛羊马群, 但同时也吃别的毁坏草原的动物,如鼠、兔、獭子、黄羊等。

在过去几千年里,在狼和牧民的共同努力下,额仑草原保持的还算好,还有丰美的水草、环境。供养各种动物和人。几千年来,世代在草原上繁衍生息。

狼吃牛羊马,会损害人类的利益,因为那是牧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牧民每年要不断地与草原狼战斗,来保护他们的牛羊马群。对狼,要时刻提防,晚晚需要守夜,家家养大狗,人狗每晚守夜,睡不安稳,身心疲惫。 但同时也让牧民更懂自然、战斗,也让牛羊马更健硕。

或许也因此,老牧民们对狼敬畏、崇拜、向狼学习,但有时却也杀狼。 刚开始我对此不太理解,觉得这是挺矛盾的。

牧民崇拜腾格里(就是老天爷),他们认为狼是腾格里派来保护草原的。 狼确实在草原的生态平衡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额仑草原的老牧民们,死后都进行天葬,即将他们的尸体抛在野外有狼出没的地方,让狼吃掉。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让他们魂归腾格里。

后来我的理解是,在草原上,人、狼等动物,都自觉投身于这巨大的平衡中,充当生态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互相制衡,也共同努力。各种动物都是为了生存,恰恰让草原的生态达到一种奇妙的平衡,得以长久的存续。 而对于这个平衡,人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或消极或积极的作用。

故事中后期,迫于上级的生产压力,也因不懂草原的外来户掌握了生产队的控制权,掀起了浩大的打狼灭狼活动,甚至后来请来了特等射手、更先进的武器装备。 最终很遗憾,狼被打杀了很多,剩余的残部也逃离额仑草原。 懂草原的老牧民-毕力格阿爸眼泪横秋,但是也无法改变大局。

结果匆匆数十年后, 存在了几千年的额仑草原,草场退化严重、已严重沙化。 正常放牧都难以维持, 更不用谈当初的目标:“增加牛羊马的产量”了。 那时的牧民要么已经弃牧从农,或当起牧场地主(有部分牧场所有权,出租他的牧场),或是苦苦支撑。

虽然到后来,牧民们不用整晚守夜防狼打狼,放牧也不必担心狼的偷袭。 但是,却连靠放牧维持生计都困难, 而且放眼望去,也已经没有曾经美丽广阔的草原。

收获

好吧,其实这里开始才是我最想说的。

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收获,下面只写印象比较深刻的。

总结起来,主要是两点: 事物总有多面性平衡

事物的多面性

一个东西,是善是恶,有利还是有弊,有时候真的很难下定论。

  1. 从羊的角度看

羊,即受众。 从受众的角度看, 狼是有利还是有害?

狼吃羊。 血淋淋的事实。
对于那些被吃掉的羊,狼肯定是大害了。历来,羊把狼当做敌人、天敌,这应该也没什么争议。
但是没了狼, 草原也快没了, 羊的生存空间都快没了。 这又是有利了?
同时, 有了狼, 羊会更健康,不那么健康的,跑不快的,会被吃掉。 保持一定的紧张,能增加运动量,减少病羊。
对羊群或牧羊人(书中其实叫羊倌)来说,是痛苦的来源,却又间接的有些益处。

太复杂了。
但有条简单的结论, 没有狼, 长远来看,羊也好不了。

抽象一下,是不是可以这么说:

“敌人”,会带来困难、痛苦、威胁,对一些个体来说,是绝对的大害,即那些被“吃掉”,或被淘汰掉的个体。但是因为外部威胁的存在,带来了优胜劣汰,迫使一个群体中的每个个体求生、进步, 因为不断进步才能生存。 慢慢地可以导致整个群体的平均水平提升。

但这个敌人也不能过于强大,否则就变成灭顶之灾了。如人之于狼。 所以,一个恰到好处的敌人,对一个群体而言,应该是利大于弊。狼对羊,就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敌人。

  1.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

如果置身于狼羊的关系之外看狼。狼到底是对外界环境是有益还是有害?
以我这个书的读者看,算是在书本和故事之上,以上帝视角来审视,对于羊,那么我会觉得狼有益多于有害。
以书中的老牧民的视角看,狼是草原的保护者,总体是有益,但是狼多的时候,吃的牛羊多的时候,也需要杀一点狼。但总体来说,还是益多于害。
而睿智的老牧民毕竟是少数。
故事中一些年轻牧民,或一些外来户的眼中,狼是有害的。因为狼吃牛羊,让他们蒙受损失,还他们担惊受怕,让他们半夜睡不好,白天也小心翼翼,心力交瘁。 虽然也挺老人们说狼的好处,但在有些年轻牧民和大部分外来户的印象中,狼是有害的。

但如果狼对草原来说,应该大部分人都能认可是有益的,简单的道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狼吃各种吃草毁草的动物。

有益还是有害,为了节省字数,让我们先用“善”与“恶”暂时替代。

狼对羊是善是恶都很难定性, 狼对人也一样。 那么狼,是否有一个客观、绝对的善与恶呢?

至少我是找不出一个客观、绝对的善或恶。 只能找出相对的善或恶。

不管是狼,还是生活中的各种东西,应该都是如此。 对一种东西是善,可能同时对另一种东西是恶。 即使对同一种东西,可能也是有善有恶。

如果仅仅是单一的定性某一样东西是善或是恶,很可能有所偏颇,如果真要这样单一的定性,在此之前,要注意多思考和审视要被定性的事物,对各种其他事物的影响。

当我们回到生活中,不再具有上帝视角,其实不太容易看清周遭事物的善恶。

平衡

草原和草原狼,以及上面的各种生灵,存续了数千年。 他们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平衡。 缺少了任何一环,这个平衡都可能被打破,导致全盘崩溃。

感觉就像太极图中的阴与阳,虽然因素的个数不同,但都是共同组成一个平衡,各因素之间互相矛盾、又互相依存。

其中的任一方无止尽的壮大,会破坏平衡,也可能导致平衡崩溃,就像狼消失后,牛羊马鼠兔獭子没有制约的不断发展,最终压垮了草原。而他们自己,也都慢慢无法存活。 这个崩溃的进程有可能非常快。 看那草原,原本好好的存在了几千年,却因为狼群消失,在短短几十年后,就退化、沙化得这么严重。

当一切达到平衡的时候,我想到一个词: 生生不息。

草原上的各种动植物(包括人),就这么生生不息的存续了几千年。 过去的牧民们,遵循腾格里的规矩,也就是老天爷和大自然的规矩,在规矩之内放牧、狩猎、活动,也参与到维持平衡之中,所以平衡能一直持续。

平衡也不是那么的脆弱,平衡有自己的张力, 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个平衡能自我调节。 如牛羊少了,狼多了, 狼自然会饿死一些,来年狼就会少一些。但如果平衡被偏离过多,超出它的承载能力,那么平衡就会被破坏。草场对牲畜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如不加限制的繁殖牛羊,导致超出草原的承载能力,草原就会退化。过度杀狼,会导致其他破坏草场的动物数量得不到控制,也会时草原退化和沙化,等等。

书中接近结尾的地方,牧民巴图在已退化的草场上,依然在放牧,但是放牧的数量不追求无止尽的增长,他说了一句话,我觉得很好,大概是:“我们小组的人家还是用草原蒙古人的老法子,草好就多养羊,草赖就少养羊。养羊跟着腾格里走,跟着草走,不跟人的贪心走。”

思考

还是多面性

看书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狼对羊,有利也有弊。因为我们处于书外的上帝视角。

但是当我们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没有了上帝视角后,我们还能这么客观的分清什么东西是对我们有利或有弊的吗?

让我们再用“善”和“恶”这两个字眼。

很多时候,让我们痛苦、给我们造成麻烦或损失的人事物,我们当将之定为

看完书后,我未必就会对我原本认为是“恶”的东西马上改变判断。但是或许可以变得更从容、包容一点。从更多角度审视那些原本被认为是“恶”的东西。

即使依然认为是“恶”,也不急着去抗拒、排斥。因为有些“善”与“恶”,是需要时间来慢慢观察的,也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

且让子弹多飞一会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是一句我们都知道的话,我觉得和书中讲的一些故事,也能契合。

对羊如此,对人也如此。

书里的打狼活动,是希望找到一条一劳永逸的办法,解决狼的威胁,同时也可以让放牧生活更轻松,不用防狼、不用守夜,而且短期内还能得到更高收入(损失的牛羊马少了)。

实际生活中,我们面对很多问题,都会想彻底解决某些问题、困难、敌人。希望从此得到太平、安逸的生活,不必再痛苦、劳累、挣扎。

说到底,就是想摆脱当下的痛苦、辛劳,获得长久的安逸、轻松。

但是,从书里的故事看, 草原没了狼以后, 首先是牧民养的大狗没用了。被外来户偷去杀了吃。 慢慢的,马也不行了,马的数量虽然多了,但没了狼的追逐和威胁,马不用跑了,练不出乌珠穆沁战马了。羊的得病率也高了(羊这个不是书中说的,而是之前有过一些科学研究发现的现象)。牧民也受到影响,蒙古牧民在和狼的长年累月斗争中,也训练得狼性十足,而没了狼以后,也不必再不断和狼斗争,也无法从狼身上学习,他们的吃苦耐劳、坚韧的性格也有所软化。甚至有少数牧民变得好吃懒做,终日酗酒,靠出租牧场勉强度日。

给我的感觉就是,我们在与困难的斗争中变得坚强,却在安逸中变得软弱。 而世界很大,也在不断变化。当新的威胁来临,习惯了安逸的人,还能抵挡得住新的威胁和困难吗? 如果抵挡不住,就会被打败甚至淘汰。

从历史上看,国家如此;看近一点,企业和人貌似也是如此。特别是互联网行业大潮起起落落。人和企业更迭更快。

让我们跳过举例或论证阶段吧。 说说我想说的结论。

这里只说人,但是我觉得团队或企业,或许也有相似的地方。

以自我发展为例,如果当下,有一些困难、挑战,正让我们发愁,时刻要与之作斗争。要学习、要克服。如正参与一个难度很高的项目,项目中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包括不限于所用技术、工具、人际关系、工作流程。 每天的工作可能充满紧迫、紧张、煎熬,过来人都知道,这可能将是我们成长飞快的一个阶段。

(但是话分两头,上面也说过,过于强大的敌人,可能会消灭我们。 所以这里不打鸡血,扛得住就抗,扛不住就不扛,适当的放松减压,量力而为。)

如果扛得住, 这个阶段给我们的成长,可能会让我们受益很久。 如果把困难和挑战当养分,也许能让我们坚持得稍微轻松点。

又如果我们已经过了那段辛苦的日子,现在的处境非常安稳、舒适。现在的技术、业务、团队、流程都熟悉且驾轻就熟,那么这时我们反而可能要稍加警惕起来。 当然舒适的日子谁不喜欢? 但是如果舒适安逸时间过长,却不是好事。

这时或许我们可以主动去寻找点(在承受范围内的)困难和挑战。 当然不是没事找事。要找也要找些有价值的事情。

如主动探索不熟悉的领域,不限业务或技术; 也可以寻求一些新的挑战,如更有难度的项目。 也可以尝试与不熟悉的人、团队合作。

这样,也许能让我们更长久的保持竞争力。

也和狼图腾中提到的类似,老牧民们追求的,不是一时一地的战胜狼群,或者某一时期靠畜牧迎来高收入甚至暴富,他们追求的是长久的存续,自然地平衡。

在工作或职业发展过程中,我现在认为,相比追求一时战胜某个强大对手,或许现在我更希望达到的是上文中提到的那个词: “生生不息”。

俗一点讲,就是: 不光人人有功练,还人人有工开。

尽量避免某几年过得非常好, 过几年却莫名其妙被淘汰。

最后

本来没想到会写这么长。 谢谢看到这里。

简单总结一下,就是:

把困难当营养,把挑战当机会。有困难要上,没困难就主动找点困难。不追求一时的盛极,找到与困难之间的平衡,进而追求长久的存续。

posted on 2025-10-02 17:37  bee0060  阅读(13)  评论(0)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