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的区别
1)流量控制
- 流量控制是通过滑动窗口来实现的。滑动窗口分为发送端窗口和接收端窗口。
- 窗口有大小限制,窗口大小是接收端用来告诉发送端目前接收端能接收的最大字节数。
- 窗口的大小在TCP协议头里,大小为16位。然而在TCP协议的可选项里,还可以定义窗口的比例因子,因此实际的窗口大小可以超过64KB。窗口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接收缓冲区的大小。
- 发送窗口维护了发送端发送的已被接收端ACK的序号,以及已经发送的最大序号,这样就可以知道还能发送多少的新数据。
- 接收窗口维护了已经ACK的序号,以及所有接收到的包序号。
- 窗口大小在特定的一次连接通信过程中,大小是不变的。而滑动窗口是一种机制,滑动窗口的大小在发送端代表的是可发送的数据大小,在接收端代表的是可接收的数据大小,它们是动态变化的。
2)拥塞控制
- 拥塞控制是通过拥塞窗口来实现的。拥塞窗口指发送端在一个RTT内可以最多发送的数据包数。
- 拥塞控制一般包括慢启动、拥塞避免两个阶段。
- 慢启动阶段是从1开始指数增长到限定大小的过程。
- 拥塞避免阶段时超过限定大小之后线性增加的过程,以及发现丢包后将拥塞窗口改为1,并把限定大小减半的过程。
注意:
1)流量控制解决的是发送方和接收方速率不匹配的问题,发送方发送过快,接收方就来不及接收和处理,为了让接收方能来得及接收。采用的机制是滑动窗口的机制,控制的是发送了但未被Ack的包数量。(作用于接收方,是端对端通信量的控制)
2)拥塞控制解决的是避免整个网络资源被耗尽的问题,通过大家自律的采取避让的措施,来避免网络有限资源被耗尽。当出现丢包时,控制发送的速率达到降低网络负载的目的。(拥塞控制是全局性的,涉及到所有的主机和降低网络性能的因素)
3)主要区别在于目标对象(控制范围)和触发原因。
-
流量控制是“接收方对发送方的限速”,解决局部问题(接收方处理能力)。
-
拥塞控制是“网络对发送方的限速”,解决全局问题(网络资源竞争)。
- 协同工作:发送方的实际发送窗口取rwnd和cwnd的较小值:发送窗口 = min(rwnd, cwnd),即同时受限于接收方处理能力和网络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