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大全 2》读后感:代码质量,不止于 “能跑”

初读《代码大全 2》时,我正陷入一个棘手的项目困境 —— 团队接手的旧系统里,满是 “能跑但看不懂” 的代码,修改一行逻辑要耗费半天排查关联,新增功能更是像在 “雷区” 里铺路。直到翻开这本书,才惊觉自己过去对 “好代码” 的认知有多浅薄:我一直以为 “代码能实现功能” 就是终点,却忽略了软件生命周期中 “可维护、可扩展、可读” 才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对 “代码可读性” 的极致强调。作者史蒂夫・迈克康奈尔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给出了无数可落地的细节:比如变量命名要 “望文知意”,避免用 “temp”“data” 这类模糊的词,而要根据用途命名为 “userLoginTime”“orderTotalAmount”;再比如注释不是 “越多越好”,而是要 “解释为什么这么做,而非做了什么”。这些看似基础的建议,恰恰戳中了很多开发者的痛点 —— 我们总觉得 “自己写的代码自己懂”,却忘了几个月后回头看,或交给同事维护时,模糊的命名和缺失的注释会成为巨大的障碍。​
在项目中实践这些方法后,我真切感受到了变化。之前我习惯用 “i”“j” 作为循环变量,在嵌套循环里常常混淆逻辑,后来改成 “productIndex”“categoryIndex”,不仅自己排查问题时速度变快,同事协作时也少了很多 “这个变量到底代表什么” 的疑问。还有书中提到的 “函数单一职责原则”,过去我总喜欢把多个功能堆在一个函数里,导致函数动辄几百行,调试时像在 “拆盲盒”。按照书中建议拆分后,每个函数只负责一件事,不仅调试时能精准定位问题,新增需求时也能直接复用已有函数,效率提升了不止一倍。​
更让我反思的是,书中反复强调 “代码质量是设计出来的,不是测试出来的”。这打破了我过去 “先写功能,再补质量” 的误区。比如在开发一个用户积分模块时,我提前按照书中 “防御性编程” 的思路,对输入参数做了合法性校验,对异常场景做了兜底处理,结果上线后不仅没有出现预期中的 bug,后续需要增加 “积分过期” 功能时,也因为前期代码结构清晰,仅用了半天就完成了开发。​
读完整本书,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记住了多少编码技巧,而是建立了 “以质量为核心” 的开发思维。就像作者说的:“好的代码,应该让阅读它的人感觉愉悦。” 未来我会继续将书中的理念融入实践,不仅要写出 “能跑” 的代码,更要写出 “好读、好改、好扩展” 的代码 —— 这或许就是对自己、对团队、对项目最大的负责。​

posted @ 2025-10-31 19:28  白底纸板  阅读(2)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