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入门

导论

语言学入门主要讨论语言的性质、语言的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为提高语言理论水平、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语言课程奠基必要的语言理论基础。

  • 课程内容主要关注:
    1. 语言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语言的结构(语音、语汇和语义、语法)
    3. 语言的发展

章节概述

  • 【第一章 语言的功能】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语言符号系统的性质和特点、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语言符号系统为人类所独有
  • 【第三章 语音和音系】语音和音系的区别和联系、语音的自然属性、音系学内容(发声原理、音位和音位辩题、音位的聚合、语音单位的组合——音节、语流音变)
  • 【第四章 语法】讨论语言的结构和规则,包括语法单位、语法的组合规则、语法的聚合规则(参见[[现代汉语I]]II语法部分)、语法结构的变换关系 →Grammar(语法) Syntax(句法)
  •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语义和语用。主要讨论词汇和词义以及词义的各种关系,以及词的语义特征和语义场理论。
  • 【第六章 文字】文字与语言的关系、文字的产生和书面语的分析。
  • 【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语言分化的过程及其结果。
  •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语言接触的几种主要表现。
  •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语音的演变、语法的演变、词汇语义的演变。

语言学的最基本概念

定义

  • 语言学是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以人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语言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规律,具体地说,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性质、作用、结构,语言的发展变化,使人们懂得有关语言的理性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水平。
  • 定义
    • 语言就是人说的话,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语音符号。(布版现汉)
    • 从结构上,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形式),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索绪尔)
  • 语言的存在形式:口语和书面语。
  • 语言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规律,使人们懂得关于语言的理性知识。
    • 现代语言学主要任务是描写各种语言的现状(结构规律)、追述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探索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
    • 人们直接面对的不是一般的语言,而是语言现象。语言是本质
    • 语言学属于基础研究。
    • 语言学是理科。

对于语言和语言学定义的理解

  • 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 语言是用于人类交际的一种任意的、口语的符号性系统。有其自己的规则。
  •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思考:动物的语言真的存在吗?)
  • 语言是交际工具,用来传递信息。
  •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 语音是第一性的。

语言学的分类

  • 语言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从一个横断面描写研究语言在某一个时期的状态的语言学是共时语言学(论文);研究一个语言的发展流变的语言学是历史语言学,也就是语言学史。
    2. 专语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以一种具体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是专语语言学。普通语言学则是研究语言学的普遍规律。

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 语言交际的过程:语言交际过程可分“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
  • 语言学关心的核心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 语言学的应用价值:
    1. 语言学有助于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
    2. 语言学有助于认识和分析语言现象,为语言规划提供借鉴。
    3. 语言学有助于人文社科领域和应用科学领域的发展。

语言学发展历史

  • 中国、印度、希腊-罗马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 我国的小学:小学是我国古代语文学的统称,特点是重视对字的研究。由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三部分组成。
    • 训诂学解释字义
    • 文字学分析字形
    • 音韵学研究字音
  • 与之相对,西方所创造的体系是书面语。
  • 语文学:为古代经典作注释。为了古代典籍的传承。研究对象侧重古代书面语而非现实口语。这个时候,语言学还不是独立的学科,也即“前语言学阶段”。
    • 参考书目: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萨丕尔《语言论》、乔姆斯基《句法结构》
    • 蕴含共性:有A就有B,反之亦然(?)
      • OV or VO?
      • 结构主义
      • “格”的标记

第一章 语言的功能

语言的社会功能:信息传递、人际互动

  •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
    1. 纽带;
    2. 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3. 思维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1.1 语言的社会功能

  • 语言的存在形式:
    • 口语和书面语
    • 副语言(也可以单独拎出来)
      • 在各种信息传递之中,手势等非语言的形式独自传递的信息有限,多半是辅助语言来传递信息。
  1. 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语言是联系社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是为社会成员互相之间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协调社会成员行动一致的工具。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就无法沟通,彼此无法交流思想,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无法进行生产活动,社会就会因此而崩溃。
  2.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语言,人类社会以外的社会无所谓语言。注意社会和社会现象两个概念。
    • 注意语言不是自然现象:
      • 第一,与社会有着紧密联系;
      • 第二,从音义关系看也不是,不然世界上的语言应该是一样的,同样的语言有不同的方言;
      • 第三,社会发展变化对语言影响,随社会而分化或统一。
    •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社会现象可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类,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要么属于经济基础,要么属于上层建筑,而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这两者的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语言。 所以,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阶层,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的成员服务,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性特点。
    • 语言具有全民性,语言没有阶级性。 可从这样几个方面思考,首先是看语言工具的服务对象,是为特定的阶级服务还是为大众服务。其次是结合语言自身的结构考察,观察语言在哪一方面体现成了阶级性特征没有。再次是看语言产生的社会环境,语言产生于没有阶级的社会,社会上连阶级都没有,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更谈不上有阶级性了。当然,语言没有阶级性,用语言表达的思想是有阶级性的。
  3.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 人类传递信息,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除了使用语言外,还可以使用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以及身势、表情等,在一定场合使用,可以弥补语言的一些不足。
    • 但是这些交际工具使用范围有限,有的仅用于特定的范围,最重要的是,这些交际工具,都离不开语言,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没有语言,这些手段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

1.1.1 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

  • 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再编码形式;手语、旗语是在语言或文字基础上的再编码形式。
  • 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1.1.2 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流程:语言祈使→语言沟通→语言表现→语言发泄

  • 语言的异变
    • 对同个事情发表截然相反的看法:处于主观
    • 目的不是要传递某种确定的信息,而只是用以达到人际互动的目的

注意:一个人自言自语的时候,他还是以接收者的存在为前提说话的,这时候仍然保有其社会功能

1.2 语言的思维功能

1.2.1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 思维
    • 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思考过过程
    • 思维是人的大脑对于客观事实的反映,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
  •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形影相随、不可分离
    1. 工具
    2. 结果
    3. 思维发展对语言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 同一思维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
      1. 简单调换句子成分的顺序不影响阅读 他在花园里学英语
      2. 通俗意义上的约定俗成 “太阳晒小王”与“小王晒太阳”
    5. 思维要符合逻辑,语言要符合语法,但语言不一定需要符合逻辑(见上例分析)

1.2.2 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 & 1.2.3 儿童语言习得与思维的发展 & 1.2.4 关于聋哑人的语言和思维

  • 大脑的分工:人类语言功能区主要位于左半球
  • 儿童语言习得(这部分不是考试的重点,参看皮亚杰的书吧)
    • 儿童语言的习得和心智的发展是同步的,并且有所谓“临界期”。→当人出生后过了一定的期限,如果没有后天的正常的社会环境,其语言习得和心智发展的潜能就失去了。这一临界期和大脑的分工时间也是一致的。
      • 儿童语言习得的关键两步:独词句阶段 和 双词句阶段 。
  • 聋哑人的思维
    • 聋哑人是能够思维的
    • 聋哑人能够用别的感觉器官来补充语言器官传递和接收信息,表达思想。
    • 聋哑人的思维由于语言器官受限而受到限制

1.2.2 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 思维能力没有民族性,全人类都一样。
    • 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密切相关,两者的普遍性是一致的。
    • 思维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依托于语言的,语言的差异会导致思维方式的差异。
  • 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同语言的性质是密切相关的。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从这一章开始是语言的结构性质。

2.1 语言的符号性质

  • 符号的含义:符号就是由一定的形式构成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记号或标记,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其作用是指称现实现象。符号是人们用来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
  • 符号的构成:符号是由形式和意义两个部分构成的结合体。形式就是符号外在的形状、结构,它是以某种物质的方式存在的,或者是声音,或者是线条,或者是色彩,等等。意义就是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内容,任何一个符号,都有一定的意义。形式和意义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中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

2.1.1 语言和说话

  • 语言只是“说话”这种复合现象中的一个方面。
    • 语言不等于说话,语言也不等于言语。
    • 言语具有个人性、物质性和具体性。
    • 语言具有全民性、非物质性和抽象性。
  • 行为—(运用)—工具—(生成)—产品

2.1.2 语言与符号

  • 符号:表征物
    • 物质实体:约定俗成、特定的(社会)意义
    • 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体
    • 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触觉符号……(注意区分形式和物质材料)
  • 语言符号:从本质上看,语言也是一种符号,也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具有符号的一切特点。(语言符号用人发出的声音作为自己的形式)
    • 语言符号=声音形式+意义内容
    • 语言符号是音与义相结合的统一体,是说的和听的。
    • 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这正是世界语丰富多彩的原因)。同一般符号一样,用什么样的声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一样,是使用语言的社会集团的成员共同约定的,大家共同遵守。 没有本质上的必然联系——任意性
  • 语言符号又不同于一般符号。
    • 首先,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说的和听的;
    • 其次,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却是非常复杂的,可分不同的层级;
    • 再次,一般符号由于构造简单,因而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而且这种内容是简单而固定的,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
    • 最后,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的生成机制,具有生成新的结构的能力,一般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固定的,因而不能生成新的意义。
  • 客观现实和心理现实
    • 客观现实
    • 心理现实
    • 现实与语言符号的关系
      • 语言符号的意义是对心理现实的概括
      • 语言符号与心理现实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
      • 心理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的
  • 征候
    • 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传递的某种信息,可以通过它自身的物质属性来判断。例如中医“望闻问切”
    • 征候和它反映的事物之间有必然的联系,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征候具有自然属性。符号和它所标记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具有强制性、任意性,是社会约定俗称的。符号具有社会属性。 例如:浓烟是起火的征候,但经过约定可以成为报警的符号
    • 征候跟符号的相同之处:都可以使人获得信息。
  •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线条性的特点。(重点理解任意性)
    • 任意性
      • 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为什么人类会有这样多形形色色的语言?这也只能从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意义联系的任意性角度来解释。
      •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包括的内涵很丰富
        1. 语言符号的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
        2. 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音义结合具有不同的特点。
        3. 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表示不同的意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
        4. 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方言。
      • 任意性的体现:相近的概念,不同语言中发音完全不同。相似的发音,不同语言中意思完全不同。
    • 线条性
      •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交际使用过程中,其声音形式只能一个一个依次出现,一个音素或一个音节发出来才能紧接着发出另一个音素或音节,形成线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延伸,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同时在空间范围内展开。
      • 依次呈现的语言符号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一般不能随意调换位置。这就有了语法。

2.2 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

  • 层级体系,也就是所谓的系统性
    • 【上层】语法层:语素→词→词组/短语→小句→句子
    • 【底层】音系层:音位→音节→音步→……语调段
  • 注意以下问题:
    • 这是普遍规律,具体语言的分析和上述规律相差不大,但会有差异。
    • 语言系统两层性的一大特点:形式层的最小单位一定大大少于符号层的最小单位 语言里的音位只有几十个,音素却有几千
    • 声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载体
      • 音位也就是义位,是根本
      • 语素(一级)和词(二级)是音义结合的符号
      • 词组(三级)和句子(四级)是符号的序列

2.3 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

  • 语法就是语言的结构规则。
  • 横向和纵向
    • 横向:组合关系(词类)
    • 纵向:聚合关系(句法真要说还得区分语法和句法,这里强调的是词以上的语言规则,所以说句法,没有问题
    • 语法是语言中个国际单位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基本关系。组合关系侧重的是符号和符号怎样组合成一句完整的话;聚合关系侧重的是如何替换现有符号创造出更多的句子。
  • 句子的无限与材料、规则的有限
    • 语言研究的任务是要把说话中反复使用的语汇材料和规则找出来,即把隐藏在无数话语中的语言找出来。
    • 具体句子——无限;组成具体句子的材料和规则—有限
    • 语汇材料有限——语言中词是有限的;词组合成句子规则有限——语言中语法规则是有限的

2.4 语言符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 信息的传递一般的生物都有,但是语言符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
    • 根本性质:任意性。
    • 人类语言符号与其他动物的交际方式区别:
      1. 任意性
      2. 单位的明晰性
      3. 结构的二层性
      4. 能产性
      5. 传授性
      6. 不受时间、地域环境的限制
  • 语言是其他动物和人类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第三章 语音和音系

参看[[现代汉语I|现代汉语I]]
重点注意音素-音标-音位的相关知识。

3.1 语音的基础知识

  • 什么是语音
    •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
    • 由口腔发出的语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外壳。
    • 语音是代表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由人体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任何符号的构成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以一定的物质材料为载体,这样与意义统一于一体,才能构成完整的符号。语音就是语言的符号形式。
    • 语音的四要素:音质(音色、音品)、音高(音调)、音重(音强、响度)和音长。
  • 人类的发音器官
    • 人类的发音器官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动力部分、发音体、共鸣腔。
    1. 动力部分:人类发音的动力主要来自肺部的空气,肺部呼出的气流经气管到喉头,撞击声带,发出声音。
    2. 声带是主要的发音体,声带由两片构成,前端与甲状软骨相连,后端与两片勺状软骨相连,勺状软骨在肌肉的牵引下可以开合,控制声带,声带中间的通路叫声门,气流就从中间通过。
    3. 共鸣腔,即口腔、鼻腔、咽腔,这一部分主要是调节气流,起共鸣器作用,人类各种音色的音素,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发音器官的活动变化形成的。
  • 音素和音标
    1. 音素: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它是人类语言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每个音素都有不同的音质,我们在发音时,发音器官稍微有所改变,就发出了不同的音素。
    2. 音标:记录音素的标写符号叫做音标
      • 音标也是符号系统。(形式:书写符号,内容:语音)语音的标写符号需要专门制订。
      • 我国的注音字母、汉语拼音方案就是标写[[现代汉语I]]语音的音标。
      • →世界上最通行的音标是国际音标。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差别较大,例如辅音,只有f、s、n、l、m五个相同,元音只有i、u、a相同。 要求掌握常用的国际音标的书写及认读,期末复习重点注意汉语拼音方案中的符号同国际音标符号的区别,不能混淆。
      • 使用国际音标需要注意的问题:
        • 分清国际音标与字母
        • 注意区分形态相似的音标
        • 要了解国际音标记录语音有宽式和严式的区别
  • 元音和辅音 区别在于受不受到阻碍,而不在于气流振不振动声带。都要振动的。
    • 元音
      • 发音时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或咽腔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叫元音。
      • 一般简写为V
      • 元音的发音:元音的音色是由舌位的前后、舌位的高低、圆唇与否三个方面决定的。
        • 任何一个方面的改变,都能发出不同的元音。
        • 在掌握汉语普通话元音的基础上,重点掌握8个基本元音的发音,和汉语普通话中所有的元音如y、-i、-i、e等,这样既可以弄清楚不同元音之间的差别,又可以为学习其它元音打下基础。
    • 辅音
      • 发音时气流在口腔或咽腔受到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叫辅音。
      • 一般简写为C
      • 辅音的发音: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方面来认识。
        1. 发音部位:发辅音时,气流通过口腔受到阻碍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人类语言所能构成阻碍的部位约有十余种,汉语普通话有六种发音部位,从前往后依次是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后、舌面前、舌面后。 (有问题,[[现代汉语I]]明确说了还有舌尖中,d、t、n、l就是)
        2. 发音方法:发音方法就是发音时形成阻碍和解除阻碍的方式。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不同,也能形成不同的音素。辅音的发音方法主要有塞音、檫音、塞檫音、鼻音、边音、颤音、闪音,汉语普通话有前五种发音方法。此外,根据发音时声带是否振动,辅音还分清音和浊音两类,根据发音时呼出的气流的强弱把辅音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两类,一般也把这两种方式归入发音方法来认识。

3.2 语音学和音系学

语音学:从自然属性出发、针对所有人类语言的语音进行研究。

  • 语音的自然属性和语音学(Phonetics)
    • 语音分三个环节: 发音——传递——感知
    • 对应三项自然属性:生理——物理——心理
    • 分三个语音学研究分支:发音语言学——声学语言学——听觉语言学

音系学:从社会属性出发,针对语音在某一个具体语言的系统中起什么作用进行研究。

  • 音系学(Phonology)
    • 语音在不同语言中的作用和组织方式
    • 各种语言使用哪些材料,如何使用
    • 一个语言中哪些音是必须区别的,不同的音的出现条件是什么,它们的组合规律是什么,节律和语调又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3.3 音位

同一个语音系统里的音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 同一个语音系统里的音位,依靠某些特征相互区别。
  • 同一个语音系统里的音位,依靠某些特征相互联系,聚合成群。

3.3.1 音位

  • 音位
    • 定义
      • 现代汉语:音位是某一语言中能区分意义的最小语音结构单位。
      • 语言学:音位是某一语言中能区分词的语音形式的最小语音结构单位。
    • 表示: /这样表示/
    • 音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 辨义作用归纳出的义类
      • 语音的社会属性
      • 文化说成vén化也可以,但是并不影响我们把它们判断称一样的东西,不影响我们把它们放进一个因为,本身就属于自由变体。
    • 音位总是属于一定语言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研究音位就没有意义。
  • 音位的对立和互补
    • 对立和互补是划分音位的重要的原则。判断一个音素是不是音位,判断几个音素是属于一个音位还是几个不同的音位,我们不能凭空下结论,而必须拿出根据来,以理服人,这就需要运用对立和互补的理论说明问题。
    1. 对立:相同语言环境+区别意义+聚合关系+对立。即改变了原来音节所表示的意义,那么这里互相替换的几个音素,就是一种对立关系,它们不能划为一个音位,而要看作是不同的音位。
      • 最小对比对(minimal pairs):音位具备区别词义的功能,彼此对立的语音,要确定它们是不同音位还是某个音位的变体,就需要通过呈现“最小对立对”的方式。如果两个词其他环境一模一样,仅仅是在同一位置上(比如开头或者结尾)有一个音不同,而且两个词表达的是不同的语义,那么它们就构成了最小对立对。
    2. 互补:所谓互补,是指几个音素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它们的出现环境各有分工,我出现在甲处,你出现在乙处,他出现在丙处,各守一个地方,出现的环境相互补充,彼此处于互补关系之中。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几个音素,每个音素都不是独立的音位,它们可以共同归纳为一个音位,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对立关系,不能构成对立,互相可以替换,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替换以后不影响一个音节所代表的意义。(“互补”是对“对立”原则的补充) 不具有辨异功能
    • 语音相似原则:属于同一音位的几个音素不但能互补,而且在说这种语言的人的听感上必须音质相似(赵元任,“土人感”)——音位
  • 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由音高、音重、音长等形成的音位) ——调位、重音、时长
    • 调位:能区别语素的语音形式进而区别意义的音高可以归纳出调位。如普通话中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位,也可以写作/55/、/35/、/214/、/51/
    • 重位: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进而区别词的意义的词重音可以归纳出重位,也叫势位、力位。如英语中'concert(音乐会) con'cert(协商)
    • 时位: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进而区别词的意义的音长可以归纳出不同的时位。如英语中pick[pik](挑选) peak[pi:k](山峰)

3.3.3 音位的聚合

  • 音位的聚合
    • 音位的区别特征:音位可以定义为一组区别特征的集合;都是二元偶分组,每个二元偶分组都表示某一方面上两个彼此对立的语音特征。
    • 可结合元音和辅音的发音特点来理解认识。
    • 元音的区别特征表现在舌位和唇形上;辅音的发音特征表现在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
    • 一个音位具有哪些区别特征,要把它放到特定语言或方言的音位系统中去考察。
  • 聚合群
    • 音位聚合群语言中的音位不是孤立的,每个音位都通过自已的区别特征和其他有共同特征的音位联系着,聚合成群。
    1. 聚合群的种类:双向聚合、单向聚合。双向聚合占多数,所以平行对称是音位系统的重要特点。
    2. 单向聚合的音位往往是语言习得中最晚习得的音,是历史演变中最不稳定并且变化方向多变的音。
    3. 同一聚合群中的音位具有相同的组合关系。
    4. 少量的不平行不对称的现象是语言演变处于某个阶段的表现
    5. 双向聚合中的音位发生演变时,整个群中的成员都发生相应的演变。 单向聚合中的音位变化不影响其他音位。

3.3.2 音位与音素

如果不同的音素在同一语音环境中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那么这些音素就归为一个音位。

  • 有对立关系的音素,分属不同的音位。
  • 具有区别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进而区别意义的作用,是划分音位的主要依据。
  • 有互补关系的音素归为一个音位,不能区分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当然不能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

3.3.3 音位变体

  • 音位变体:音位变体就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
    • 音位分条件变体自由变体两种。
    • 条件变体:条件变体指属于一个音位的各个变体,其出现的场合要受一定条件限制,必须具备一定的语音条件才出现(没有相应的语音条件,这个变体一般不会出现)。
    • 自由变体:指处于同一位置上的几个音素相互可以自由替换,没有条件限制,这样的几个音素就是同一音位的自由变体。

3.6 语音单位的组合

  • 音位的组合
    • 音节: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在由音位的组合构成的结构中最重要的就是音节。

3.6.2 语流音变

  • 语流音变
    • 语流音变是音位和音位组合时发生的语音变化。
    • 这种变化是由于受相邻的音位的影响或说话时的快慢、高低、强弱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 顺同化、逆同化
    • 亚运会 三声还是四声?高元音打头→半元音/零声母
  1. 同化
    • 定义:一个音位受到相邻音位的影响而在某个区别特征或音位整体上趋同的现象。
    • 同化音/被同化音——顺同化/逆同化
      • 后面的音受到前面的音影响而发生音变,叫顺同化;
      • 前面的音受到后面的音影响而发生音变,叫逆同化。
  2. 异化
    • 定义:与同化相反;两个邻近的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如果连着发音有困难,则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变得与临近的音不相同或不相近,这种变化叫异化。
    • 也有顺异化和逆异化
    • 典型例子是汉语声调的变读
    • 同化与异化的共同点:指向语流音变的意义(同化是为了追求发音的顺口,异化是为了避免发音的拗口。)
  3. 弱化
    • 定义:音量的减小就是弱化。
    • 表现
      1. 辅音弱化表现为阻力减小
        1. 清→浊
        2. 塞擦→塞/擦
        3. 塞/擦→边
      2. 元音弱化表现为发音的用力程度减弱
        1. 复元音→单元音
        2. 单元音→央元音
        3. 英语有些词有强式弱式两种发音,弱式发音出现在非重读音节里
    • 往往发生在轻声(汉语)、弱读(重音类型语言)中
    • 可能造成音位脱落,更进一步可能发生音位合并(合音)
  4. 脱落
    • 定义:语流中某些原有的音消失了,这种现象叫“脱落”。
    • 脱落常出现在语速较快的话语里,而且往往是进一步弱化的结果。
  5. 增音
    • 定义:在语流里连续发音时,有时加进原来没有的音素,叫做增音。
    • 意义:避免发音部位过快变化。
    • 特点:往往出现在连读强化(与弱化相反)处,比如普通话中“啊”的变调(“啊”前面有别的词的时候,刻意强调)

第四章 语法

  • 重点注意的问答题:
    1. 什么是词缀,什么是词尾,二者有哪些区别?举例说明。
    2. 什么是单纯词、合成词、复合词、派生词?举例说明。
    3. 什么是语法意义,什么是语法形式?二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4. “马路宽”和“宽马路”的语法意义有什么不同?是通过什么样的语法手段体现的?
    5. 举例说明什么是形态,并举例说明形态变化有哪几种情况。
    6. 举例说明时、体、级三种语法范畴的形态变化。
  • 注意概念的辨析

4.1 语法和语法单位

定义 语法:语法就是词的构造、变化的规则和用词造句的规则。

语法是语言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种规则是客观存在于一种语言之中,是语言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说这种语言的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

4.1.1 语言结构是有规则的

定义 结构主义语言学:语法规则主要是指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4.1.2 语法的组合规则与聚合规则

定义

  • 组合规则:语法单位一个接着一个组合起来的规则叫做语法的组合规则。词连接起来组成话要符合语法的组合规则。
  • 聚合规则:能够出现在某个位置的语法单位(词、短语等)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聚合。聚合规则实际上是语法单位归类规则。

4.1.3 语法单位

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段都是语法单位。
语素、词、词组和句子是不同结构层面上的语法结构单位(四级)。 #定义

  1. 句子:句子是语言中最大的语法单位,又是交际中基本的表述单位。从形式上看,句子的最大特点是有一个完整的语调。句子按语气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类型。
  2. 词组:词组是词的组合,它是句子里面作用相当于词而本身又是由词组成的大于词的单位。词组分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两类,自由词组是临时组合,固定词组是固定组合,其中的成分不能更换和增删,次序不能变动。
  3. :词是造句时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 辨析:词与语素不同,词可以独立运用,语素不能独立运用。词与词组也不同,词是最小的单位,不能扩展,中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否则意义就会改变,例如“黑板”不能扩展为“黑的板”、“黑色的板”,扩展后意义不同于“黑板”;词组不是最小的单位,中间可以插入别的成分,例如“黑布”是词组,可以扩展为“黑的布”、“黑色的布”,扩展后意义等同于“黑布”。(“独立运用”和“最小”两个修饰语缺一不可,这是其与语素和词组的差异所在)
    • 从意义和作用看,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 词在语言结构中处于枢纽地位,语法结构通常以词为界,词以上的规则叫做句法,词以下的规则叫做词法。
    • 语义三角
  4. 语素: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 分类
      • 按音节数目分类
        • 单音节语素:大、小、花儿
        • 双音节语素:猩猩、幽默、拷贝
        • 多音节语素:可口可乐、马拉松
      • 按功能分类——根据构词能力
        • 成词语素
        • 不成词语素
          • 不定位(位置不确定,能与其他语素自由组合构词)
          • 定位(与其他语素组合时,其位置固定)
          • 剩余语素:与剩余语素 X 组合的另一个成分 Y 不仅是可对比的,并且至少应该真有以下两种性质之一
            1. Y能出现在不定位双项对比的言语片断中(苹-果)。
            2. 与 Y 组合的 Z 能出现在不定位双项对比的言语片断中(骰-子)。
      • 根据在词中的不同作用,一般把语素分为词根、词缀、词尾三类。
        • 构词语素:词根和词缀具有构词功能,是构词语素,二者合称词干,词缀根据位置可分前缀、中缀和后缀。【英语中:词根决定单词意思,前缀改变单词意思,后缀决定单词词性】
          • 词根(root/stem):成词语素与不成词语素构词时表示词的基本意义,合称为词根。
          • 词缀(affix):定位不成词语素构词时,只表示附加意义,又称为词缀。(可周延与不可周延)
        • 变词语素:词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能构成新词,是变词语素。汉语语素大部分是词根语素,词缀比较少,没有词尾。
        • 这里涉及到十个名词概念,要注意结合词语实例进行分析,弄清楚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注意辨析“冬奥会”“奥林匹克”等。词尾不同于词缀:从位置看,词尾只能出现在整个词的后面,不能出现在其它位置上,而词缀有的在词的后面,有的在词的前面,少数还在词的中间;从功能看,词缀可以构成新词,是词的构成部分,是固定在词的结构中的,是构词的语素,词尾不是词的构成成分,不能构成新词,它只是改变词的形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词尾一般只在具体的句子中才出现,单独一个词,没有语境,没有与具体的语法意义相联系,也没有相应的语法形式,当然就不可能出现词尾。汉语没有词尾。
    • 提示
      • 同形异素:同一个汉字代表不同的语素。例如“老虎”“老师”是“老”+成词语素,“老头”“老伴”是“老”+不成词语素。
      • 离合词
        • 陆志韦(1957)最先提出“离合词”这一概念
        • 离合词的“离”与“合”给语素、词和短语的句法锚定造成了困难:难以确定语素与词的句法地位;划不清词和短语的界限。
        • 对离合词的分析办法:短语词(吕叔湘 1979);扩展前为词、扩展后为词组(朱德熙 1982);词到短语存在一个渐变过程(李临定 1990)……(朱德熙词本位:词→扩展→短语)
      • 词语的判定:使用扩展法插入动量成分
        • 汉语中存在离合词。
        • 插入的成分必须是有效的成分。
  • 区分语法(grammar)、词法(morphology)和句法(syntax) #定义
    • 词法和句法是语言学中文法(也就是语法)研究的两个基本层面,各自关注不同的语言结构单位。
    • 词法也称为字法,主要研究的是词的内部结构和形态变化。以语素作为基本单位,探究词的构成规则,包括词的来源(如合成、派生、转化等),词形变化(如词的屈折变化、词缀的添加等)以及词类的确定等。词法关注的是词如何形成,如何变化,以及如何通过各种形态来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
    • 句法:研究的是句子内部的构造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以作为基本单位,分析句子中词语的组合规律,探究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句子类型、从句的嵌套、主谓一致等问题。句法关注的是词如何在句子中组合,以及这些组合如何形成表达特定意义的句子结构。
    •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 研究对象不同:词法研究的是词的内部结构和形态变化,而句法研究的是句子内部的结构和词语之间的关系。
      2. 基本单位不同:词法以语素作为基本单位,句法以词作为基本单位。
      3. 关注范围不同:词法关注的是词的构成、变化和形态,句法关注的是词在句子中的组合和相对位置,以及这些组合如何形成具有特定意义的句子。

4.2 组合规则

在形态比较丰富的语言中语素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构词的词缀(派生词缀)和构形的词尾(屈折词缀)比较多,因此为了突出这些比较特殊的语素类型,也可以把这些语言中的语素只分为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

  • 语素的确定一般使用替代法。两个基本原则:
    1. 可以被其他语素替代,也可以替代其他语素;
    2. 替代过程中,必须保持意义的一致。

4.2.1 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

  • 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可分成词根词缀两种语素。
    • 词根(root)是词的核心部分,是词义的主要承担者,是词的必有成分。可以单独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也可以和词缀一起构成词。
    • 词缀是只能黏附在词根上的语素,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词缀主要表示语法意义和某些附加意义。
    • 词根决定单词意思,前缀改变单词意思,后缀确定单词词性。
    • 除了常见的前缀(prefix)和后缀(suffix)外,部分语言还有中缀(infix)和环缀(circumfix)。
  • 词缀按功能可以分为派生词缀屈折词缀
    • 派生词缀(构词语素):派生词缀黏附在词根语素上构成新词,也即增加了新的词汇义内容或改变了词的类别归属。前缀和后缀属于此类。
    • 屈折词缀(变词语素、词尾):屈折词缀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能构成新词。也即屈折词缀增加的是表示句法范畴的意义,并且总是不改变词的类别归属。比如屈折语中表示“数”(-s)和“状态”(-ing/-ed……)的后缀。——古代语言的曲折程度更高,古汉语方面要更加明显些。
  • 单纯词与合成词
    • 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构成单纯词的语素都是也只能是词根语素。
    • 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构词语素构成的词。根据构成合成词的语素的性质,合成词又分复合词和派生词两类。
      • 复合词:由词根语素按一定规则组合起来的词(复合词根据内部语素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并列式、偏正式、补充式、支配式、陈述式五类)
      • 派生词:由词根语素和词缀组合构成的词(派生词根据构词词缀在词中的位置可分前附式和后附式两种,以后附式为最多。)
  • 词的构造
    1. 单纯词
      1. 一个词根语素
      2. 一个词根语素+屈折语素
    2. 合成词:两个或两个以上构词语素构成
      1. 复合词:词根+词根 (汉语里占优势)
        • 由词根语素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合成词称为复合词。
        • 包括几种类型:并列、偏正、主谓、动宾、补充([[现代汉语I]]中的五种词语结构!)
      2. 派生词:词根+词缀 (英、俄、德占优势)
        • 各种派生构词法、附加法,西语中占优势
        • 由词根语素和派生词缀组合起来构成的合成词成为派生词。
      3. 重叠词
        • 由词根语素通过重叠形式而构成一个新词。
        • 注意
          1. 区分叠音词(重复同一个音节)和重叠词(重复同一个词根语素)。一个是从音节(音)来谈,另一个是从语素(义)来谈。
          2. “看看、试试、个个、次次”严格来说是语法的重叠形式
        • 汉语的重叠式三种类型:
          1. 名词性重叠词:爸爸、姐姐
          2. 副词性重叠词:刚刚、仅仅、偏偏、渐渐、常常
          3. 多重重叠词:骂骂、婆婆妈妈、形形色色
叠音词 重叠词
本质不同 单纯词
由相同的不成词语素的音节重叠而成
复合词
由相同的词根(语素)重叠而成
构词特点不同 由两个相同音节重叠而构成的词为AA式叠音词,如“猩猩、姥姥、翩翩”等。这一类词的特点是音节必须重叠,不重叠则不成词,如“猩猩”在一起表示“灵长目人科猿类的一种”,但一个“猩”并不表达意义,与其重叠表意更没有什么关系。 由两个相同词根重叠构成的词为AA式重叠词,如“妈妈、仅仅、历历、悄悄”等。这一类词的特点是无论其非重叠式是否能独立成词使用,都表达着与其重叠义相关的意义(相关的意义就可以了,并不要求一定得意义相同),如“妈妈”和“妈”都表示同一个意思。
  • 汉语合成词的构造类型:要求能分析合成词的构造,指出词中的构造成分,分析汉语词的结构类型。

4.2.2 词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词与词的组合,可以是两个词的简单组合,也可以是许多词的复杂组合,但无论怎样组合,根据词与词的语法关系看,最基本的结构类型只有五种,即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语言中的各种句子,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结构类型互相套叠形成的,因此,对这五种结构类型应熟练掌握,要弄清楚各种结构内部的语法关系,相互区别,并能结合语言实例进行分析。这是层次分析的基础。

  • 词间组合(类似词内组合)
    1. 主谓结构:反映主体与主体的动作、状态、性质关系。
    2. 述宾结构:反映动作和受动作支配的事物的关系。
    3. 偏正结构:反映修饰和被修饰关系。
    4. 联合结构:构成成分在语法上平等。
    5. 述补结构:反映述语的程度、结果、趋向等意义。
  • 语法形式
    • 类的选择和次序(类的配列)
      • 类的选择和次序也叫类的配列,主要体现为词与词组合成时,对词类的选择以及词的排列顺序。
      • 例如:主谓:【名词+动词】;述宾:【动词+名词】或【名词+动词】
    • 形态的一致性配合:形态的一致性指的是词与词组合成时,参与组合的实词在谊性变化上有匹配的要求。
    • 虚词五种常见的词与词组合基本结构类型主要是由实词与实词相互组合的,虚词在其中起着协助实词组合的作用。

4.2.3 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

  1. 语法意义: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相对而言,是语法单位在组合中所产生的关系意义。例如“大眼睛”是偏正结构,“大”修饰“眼睛”,“眼睛大”是主谓结构,“大”陈述“眼睛”怎么样,这里的修饰与陈述,就是语法意义。 同样的结构单位,反映了不同的语法意义,这是通过不同的词序来体现的。
  2. 语法形式:语法形式相对于语法意义而言,是表达语法意义的外部形式标志,也就是说,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就是语法形式。例如汉语“同志们”中的“们”和英语“books”中的s,语法意义是复数,它们就是复数这一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 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语法形式表现语法意义,语法意义必须通过语法形式才能具体表现出来,二者以对方为存在条件。
  3. 语法手段:语法手段是对语法形式的进一步概括归类,它是根据表达语法意义的同一性质的语法形式所概括出来的类别。例如英语动词“making(看)”附加上词尾ing,表示进行体,英语形容词“reder(红色的)”附加上词尾er,表示比较级,这两种语法形式不同,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同,但它们语法形式的性质是相同的,即都是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所以可以把这两种具有相同性质的语法形式概括为同一个语法手段,即词形变化,也即形态变化。 常见的语法手段主要有选词、词序、虚词、词形变化。词序和虚词是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如“好学生”和“学生好”,词序不同,语法意义不同。

4.2.4 句法组合的层次性

语言里,词与词组合构成词组或者句子。组合后的词彼此还会发生结构关系,产生一个个孤立的词之上的形式表现和意义。

组合的层次性:语言中的句子,无论结构有多复杂,用了多少个词,它们的组合都是有规律可寻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词组成句子,不外乎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这几种结构类型,简单的句子,用一两种结构类型,复杂的句子,用多种结构类型。句子就是各种结构类型层层组合起来的,具有层次性。句子的每一个层次都是由两个次一层次的单位组合起来的,这些组成更大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直接成分。

  • 句子分析的方法:分析句子用直接成分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是分析句法结构层次的方法,它利用图形分析句子或词组的结构,把结构层次和结构类别都标示出来,以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显性意义。对于一些有歧义的句法结构,这种分析法也可通过层次分析来加以说明。
  • 步骤
    1. 先找出它是由哪两个最大的部分直接组成的,确定这两部分是什么关系(即结构类型)
    2. 用同样的方法逐一分析这两大部分,找出它们各由哪两部分组成,又分别是什么关系
    3. 一层层分解下去,直到全部都是单个词为止
  • 类配列的层次性:结构关系可以体现为类的配列,句子的结构和层次也可用类配列的方式表示,这被称作类配列的层次性。(联系[[现代汉语I]]布.ver)
    • 许多语言的句法成分与词类有严格对应关系——主语、宾语—名性成分 谓语、述语—动性成分(一动一静)(语法分析时,只要标出结构成分的类,出现的次序,就可以推导出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
    • 谓词性、体词性(两大类:名—体;动—谓)
  • 组合的递归性与开放性
    • 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一种有限手段可以反复使用的规则。
    • 递归性是语言富有组合上的弹性,能根据表达的需要而屈伸自如。
    • 组合的开放性指结构中某个单位可以不断被一个同样功能单位替换结果可以使基本结构里面的项扩展成非常复杂的结构,但作用仍与原来的项相等。语法结构的递归性使我们能用有限的规则支配相对有限的词去造出数量上无限多、长度上不受限制的句子。

4.3 聚合规则

词类和词形变化都属于聚合规则。

  • 词汇学
    • 对应语义学和形态学部分的内容
    • 词汇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词汇,并围绕词汇这一中心议题,展开对词的性质、词的结构及其规范、词的理据、新词形成的途经和方法、词的词义特征、词义分类、词的起源、词形的历史演进及词义的演化、词的用法等方面的探究。
    • 词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从广义上讲,词汇学还包括词源学、词义学、词典学和修辞学。
      • 从狭义上讲,词汇学涉及到词内(intra-word)的内部构造、词的发展及规范、词际(inter-word)的词义联系、词义演变和词义系统等。
  • 词汇语义学
    • 词汇语义学是语义学的分支领域之一,主要研究词的意义(词义是如何构建的、词在语法系统中是如何工作的、词与词是如何互相组合的、词的字面意义和语用之间的关系等等)。
    • 语义学研究通常是在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上进行的。在词汇层面上的语义学就是词汇语义学。结构语义学的首要部分就是词汇语义学。在(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纳入语义问题以前,语义学基本上一直在词汇层面上研究。

4.3.1 词类

  • 定义:词类是按照词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即句法功能分出来的类。
  • 解释:把语言中具有相同功能的词聚合在一起,归为一类,并给以一个名称,这样从语法角度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就是词类。划分词类,功能第一,凭借语法功能、词与词的组合特点,我们也能把汉语的词类划分出来。

4.3.2 形态(词形变化)

  • 定义:形态是指词与词组合时词的形式上发生的变化,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 解释:在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中,词的形态变化是词的组合结构关系所要求的,可以表示多方面的语法意义。具有相同词形变化的词形成一个聚合,可以划分为同一词类。词形变化主要有附加词尾、内部屈折、异根几个方面,要求熟悉词形变化,并能举例分析说明。
  • 意义:辅助概括句法格式和发现语法规则;有助于深化对句法的描写(语法层面上说)

4.3.3 语法范畴

  • 定义: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归类,是对语法意义的类别的概括,是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方面的聚合。
  • 举例:如英语形容词bad(坏的)的语法意义是原级,worse的语法意义是比较级,worst的语法意义是最高级,把这三个级的意义概括为一类,叫做“级”,这里的级就是语法范畴,是对形容词几种级的语法意义的概括性称呼。
  • 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的关系:语法范畴和语法意义具有上下义关系,语法意义隶属于语法范畴。
    • 每一种语法范畴都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第一,有共同的意义领域,如单数和复数都是数;第二,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是互相对立的、排斥的;第三,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项所表示的意义不仅取决与它本身,而且也取决于它和其它项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 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体、时、态、人称、级等。要求弄清楚常见语法范畴的概念内涵,能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其中时、体、级要作为重点来掌握,能够加以说明。
    • 每一种范畴都有如下几个特点
      • 有共同的意义领域
      • 同一范畴里的各个变化形式是对立的
      • 同一范畴里各个变化形式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自已,也取决于它与其他项之间相互制约的的关系,某个项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其他的项往往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项的增加和减少也会引起其他项的变化
  • 常见的语法范畴
    1. 性:和生物学上的性别概念不一定一致。有的语言把名词分为阴性和阳性,有的语言分为阴性、阳性和中性。例如英语分为两性(但在现代英语中已消失,只保留个别词的词缀形式上),德语分为三性。
    2. 数:数量,一般分为单数和复数。(英语的单数变化比较经典,汉语的单复数变化是通过数+量表示的,与“性”同样属于词汇范畴。汉语实际上只有人称名词和部分代词有数的区别,而且还不是单数和复数的对立,而是不计数量和复数的对立)
    3. 格: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和其他词的关系。
    4. 时: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这个时间往往以说话的时刻为准,分为现在、过去、未来。汉语的时是通过外挂副词来表示的。
    5. 体:体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各种阶段和状态,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普通体、进行体、完成体)
    6. 态:也称语态,表示动作和主体的关系,一般分为主动态和被动态。(主宾联系)
    7. 人称:表示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一致关系的一组特征。

4.4 变换

本节重点注意句法同义、句法多义,并能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变换。

  1. 句式变换
    • 句内变换: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主动句、被字句、把字句的变换;一般句和强调句的变换;结构成分顺序互逆的变换。
    • 句间变换:陈述句与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的变化;
  2. 变换之用
    • 句法同义:有些句型表面形式虽然不同,但实际表达的逻辑意义基本相同,这就形成了句法同义。具有同义关系的句式形成了一个聚合。一个意思可以变换成多种方式。句法同义指的是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语义关系。
    • 句法多义:(变换的作用:区分歧义)句法多义是指同一个句法组合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意义,也就是指句式具有歧义。可以用变换的方法检测句子是否有歧义(应当具有主动变换句子的意识;移位法、替换法)

4.5 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4.5.1 语言的结构类型

本节重点认识语言的结构类型。根据语法结构特点,一般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和复综语四类。

  • 孤立语(汉语、越南语等)
    • 缺乏词形变化,复合词多,派生词少。
    • 词序严格,不能随便更动。
    • 虚词十分重要,常用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
  • 屈折语(英语、俄语等)
    • 有丰富的词形变化(词与词的结构关系主要靠词形变化来表示,词序的不同只用来表示些微的语用含义的差别)。注:词形变化的方式可以分为内部屈折(语音交替) goose-geese tooth-teeth、外部屈折(附加屈折词缀) -s-ed -ing 和异根we-us good-better-best
    • 一个屈折词缀可以同时表示好几种语法范畴义。
    • 词干(词根+派生词缀)和屈折词缀结合紧密,脱离后,词干在句中不能独立存在。
  • 黏着语(日语、土耳其语、芬兰语、朝鲜语等)
    • 没有词的内部屈折,只有词的尾部发生变化表示语法意义。
    • 每一个语法范畴义都有一个黏附语素来表示,而一个黏附语素也只表示一种语法范畴义。
    • 词根和表示语法意义的黏附语素之间的结合并不紧密,界限分明,独立性强。
  • 复综语(印第安语)
    • 一种特殊类型的黏着语。

注意:

  1. 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纯粹属于某一种结构类型。汉语也有黏着成分,如附在动词后的“着、了、过”就是黏着成分,表示体范畴义。
  2. 孤立语和屈折语的区别:孤立语和曲折语是人类语言中两种不同的语法类型。它们在表达语法关系和词形变化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1. 词形变化:
      • 孤立语:孤立语的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即单词的外部形态变化。在孤立语中,单词的基本形式很少发生变化。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词序和虚词来表达。
      • 曲折语:曲折语具有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单词的内部形态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印欧语系中的语言,如英语、俄语和法语等,都属于曲折语。词形变化可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如人称、数、格等。
    2. 词序:
      • 孤立语:在孤立语中,词序严格,不能随意变动。单词的顺序对于表达语法关系至关重要。
      • 曲折语:词序在曲折语中同样很重要,但并非绝对不变。通过调整词序,可以改变句子的意义。
    3. 虚词作用:
      • 孤立语:孤立语中,虚词起着关键作用。它们用于表达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弥补了缺乏词形变化的不足。
      • 曲折语:曲折语中,虚词的作用相对较小。由于词形变化丰富,虚词在表达语法关系方面的作用相对减弱。

4.5.2 语言的普遍特征

  1. 一切语言都有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的基本区分(尽管不一定有形态标记)。
  2. 一切语言至少有由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构成的句子。
  3. 一切语言都有形容词性词语修饰名词性词语,副词性词语修饰形容词性词语的词组。
  4. 一切语言都有办法把动词性词语的全部或一部分转成名词性词语,把动词性词语转化成形容词性的词语。
  5. 一切语言都有办法把几个名词性词语连在一起,把几个动词性词语连在一起
  6. 一切语言都有否定句和疑问句,都能够把某些句子变成祈使句。
  7. 一切语言的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都至少有两种发生关系的方式
    1. 行为自动词(不能带受事宾语的动词,即不及物动词)
    2. 行为他动词(能带受事宾语的动词,即及物动词)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 语义层面
    • 词汇语义: 词汇的性质和构成、词义的一般特点、词义间的各种关联、词的语义特征和语义场
    • 句子语义 :句义和词汇形式的关系、句义与人类经验的关系、句义与说话人和交际现场的关系、语义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 语用层面
    • 从语用的角度说明话语中意义的最终表达与语境中各要素(特别是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各种关联。
    • 语用方面的重要概念。

5.1 词汇和词义

5.1.1 词和词汇

  • 词汇和词义的研究在传统语言研究中是语义研究的主体。
    • 词汇的范围大于词的范围。(语素—词—短语—句子,注意不是词汇)
    • 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短语的总汇。包括:词、成语、表专名凝固词组、俗语、惯用性词组(总而言之、也就是说) 等,因此叫“语汇”更合适,本书依然采用传统的术语——词汇。
  • 词汇的构成
    • 基本词汇
      • 基本词汇里的词是语言词汇的核心,它们是人们自古至今常用的、用来表达日常事物现象的、作为构成新词基础的那一部分词。
      • 主要特点
        • 全民常用性:是一个语言社团日常生活交际中经常、普遍使用的词,表示最常见的现实现象和基本概念。如:水、衣服、走、大
        • 稳固性大多是自古就有世代沿用,较少发生变化。如甲骨文中就有牛、羊、马、酒、日、月、见、大、小
        • 能产性:构词能力强,是构成新词的基础。大多是一个词根构成,意义重要,容易成为构造新词的基干。但要注意的是,基本词汇中的词在参与构词(合成词)时一般要由词降格为语素。如:water→watercourse (水渠)、waterer(给水器) waterfall(瀑布)、watergate(水门)、 waterglass(玻璃水杯)、waterhead(水源) waterline(水线)、watermark(水印)。再如:眼→眼镜、眼前、眼眉、眼线、顺眼、刺眼、眼袋。
      • 基本词汇里的词因为时间长远而多义词较多,难掌握。
    • 一般词汇
      • 基本词汇之外的词汇属于一般词汇。
      • 特点: 不是全民常用;或者虽然在短期内为全民所常用,但不稳固,容易发生变化;构词能力不强甚至没有构词能力。
      • 主要类别:新词、古词、外来词、行业用语、科技术语、方言俚语

5.1.2 词义

  • 词的词汇意义
    • 词的意义:语法意义:表示语法关系的意义,如语法范畴“性”、“数”、“格”,词类配列的语法意义“支配”、“修饰”等。
    • 词汇意义:是语义研究的基础——“概念意义”(也称作“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还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象征功能等其他与概念义相关的意义。)
  • 词义的概括性(词义的特点):词义的重要特点是概括性
    • 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具有一般性:一类事物的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征。
    • 词义的模糊性边界模糊,内核清晰。禾科学术语没有模糊性。
    • 对于具体语言社团而言具有全民性。
      • 可以利用必要的手段表达对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认识。汉语用复合词和词组来表示对事物进一步分类或直指某一个体。鸟-海鸟-蜂鸟-驼鸟南美洲的蜂鸟那一只蜂鸟
      • 典型样本和非典型样本。“麻雀”是“鸟”指称范围内的典型样本,“驼鸟”则是非典型的。

5.2 词义的各种关系

5.2.1 一词多义

  • 词义的各种关系
    • 本义:指一个词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它是这个词产生其他意义的基础。
    • 派生义:指一个词由本义衍生出来的后起意义。(引申义)
    • 中心义:是从共时来看最常用的意义,是离开上下文人们就能知道的那个意义。
  • 派生
    • 定义
      • 词义的派生是指通过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添加新的含义,从而形成与原词义相关但有所区别的词义的过程。
      • 这种派生出来的新词义通常与原词义有着一定的联系,如引申、比喻、转义等,它们在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广泛使用。词义的派生是词汇丰富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使得语言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概念和细微的差异。
    • 派生的途径一一引申(引申有两种方式:隐喻和转喻)
      • 隐喻
        • 隐喻的基础是不同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比喻)
        • 一般是具体——抽象
        • 隐喻产生的意义实际上是从一个词长期的比喻用法获得的。
      • 转喻
        • 反映的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也即人们由现象甲总是可以找到现象乙。(借代)
        • 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工具—使用者、材料—制成物、地点—机构、商标—产品:部分—整体。
  • 同音词产生的原因
    • 造词的偶合(耦合)
    • 语音的简化
    • 意义的分化(中间义项消失,造成前后义项失去联系)
    • 词语的借用(借词)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

6.1 文字和语言

  1. 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传达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2. 文字使人类文化得以积累。
  3. 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在人类文化的演进过程中,语言的出现是第一个里程碑,它使得人类脱颖于动物。文字是第二个里程碑,它使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或者说从史前时期进入有史时期。

  • 文字的地位
    • 文字是用书写/视觉形式对语言进行再编码的符号系统。
    • 文字是对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的再编码,文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 文字类型、文字单位、语法单位
    • 拼音文字:文字词/形体词 —— 词 (音义结合体)
    • 汉字: 字 —— 语素 (音义结合体)
    • 文字必有一级较小的单位是可以用语言中的音读出来并表达语言中音义结合体的意义的。
    • 文字的基本性知识对语言的再编码,是语言的书写、视觉符号系统。
  • 一种文字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6.2 文字产生的三个条件

  1. 具有足够多的与某种语言里的语素或词相对应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可以按这种语言的音读出来
  2. 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所表达的音义不变
  3. 图形的排列规则足以反映这种语言说话时语素或词的排列次序。

原始文字看上去与记事图画十分相像,但它已经基本满足了文字的以上三个条件。
我国纳西族用一种与记事图画十分相像的形体系统记录他们民族的古老传说,这些记录叫做“东巴经”。经专家研究,记录东巴经的形体系统已经属于文字,与记事图画有了本质性的差别。

6.3 共时文字系统的特点及分类

  1. 从文字的次小单位看文字的共性和分类
    1. 次小单位:体现文字的共性
    2. 语言单位:语素、词、词组/短语、句子 (音义结合体)
      1. 文字:形体单元 (形音义的结合体)
      2. 任何文字系统都有一级单位对应于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语言的共性),但不一定是最小的文字单位。
    3. 从文字的次小单位给文字分类:
      • 汉文的次小单位:方块字 (表音又表意)—— 语素-音节文字
      • 英文的次小单位:(文字)词(表音又表意)—— 语法词-音系词文字、表词文字
  2. 从文字的最小单位看文字的不同类型
    • 字:字元(偏旁、部首)
      • 文字的最小单位——字符
      • 文字词:字母
    1. 表音文字:字符只表示语言符号的音,而不表示语言符号的意义。
      1. 音位文字:字符表元音或辅音,可以记录音位。拉丁字母。英文是音位文字。
      2. 辅音文字:字符只表示辅音。阿拉伯文
      3. 音节文字:字符表示音节。 日本的假名
    2. 意音文字:有的字符提示语言符号的音(声符),有的提示意义(义符)
      • 汉文是典型的意音文字
      • 没有纯表意的文字
      • 能表音是文字的必备条件:任何一种成系统的文字,可以没有义符,但是不可能没有表音的声符。从字符的层次上看,不存在表意文字,这是由文字记录语言的基本性质决定的。

6.4 文字的发展与传播

  • 创造文字的两种方式:
    • 他源文字
      • 部分或全部、借用或参考其他民族文字的字形,再根据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做或多或少的改动而形成的文字。
      • 改造、替换
    • 自源文字
      • 在某种语言的基础上自发产生并逐步完善的文字。
      • 自源文字:发展方向、完善
  • 早期自源文字:不完善的意音文字
    • 早期自源文字:苏美尔古文字、埃及古文字、甲骨文、玛雅文字
    • 共同点:
      1. 形体与语言音义结合的方式:象形、会意、指事、假借、形声
      2. 都有大量的假借字。假借字的大量出现,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文字不一定要画出事物的形象,也可以直接表示语词的音。这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进展。
      3. 假借方法的运用促成了形声字的产生。
    • 这几种古文字都有大量的这些描摹外物形象的小图形。
  • 自源文字的发展:不尽相同
    • 古埃及文字逐渐发展出与辅音有严格对应关系的固定的表音字符。通过辅音字符和义符的逐渐固定,埃及文字也逐渐成为完善的意音文字。
    • 汉字的发展也是在表示语素义的象形、会意、指事字的基础上发展出只表示音的假借字,但由于汉语的基本语素都是一音节一义的,所以汉语的假借字一定也是单音节的。这之后大量运用了形声的手段,但声符与单音词的音始终没有形成一符对一音的关系。
  • 他源文字的创新与文字的换用
    1. 引进古苏美尔文、古埃及文的他源文字系列,主要向表音文字发展
      • 意音表词文字
      • 辅音文字
      • 音位文字
      • 英、法、德、西班牙等现代语言使用的拉丁字母体系,是对希腊字母进行了一系列形体的改造而形成的。
    2. 引进汉字并同时引进大量汉语借词的日本、朝鲜/韩、越南等地的文字。
      • 日本创制的假名、朝鲜/韩创制的谚文是表音字符体系。
      • 越南创制的喃字是意音文字体系。
  • 口语和书面语
    • 我国通常用“话”表示语言的口头形式,如中国话、英国话、法国话;用“文”表黑丝语言的书面形式,如中文、日文、英文。
    • 书面语是用文字记载下来供“看”的语言,它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
    • 口语和书面语的联系和区别
      • 书面语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是口语的加工形式,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 口语和书面语有各自的特点:
        • 口语除了组词造句之外,还可以利用语速、语调、身势和说话时的环境。
        • 口语中可以重复、脱节、颠倒、补说、更正等,而书面语中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它要讲究篇章结构和连贯照应等。

思考:

  1. 世界上独立产生的、成熟的古文字系统(自源文字)有哪些?
  2. 文字和图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成为文字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3. 既然所有文字都是及表音又表意的,为什么还有表音文字、意音文字的区别?
  4. 文字的性质
  5. 表音文字的特点?意音文字的特点?
  6. 自源文字有哪些共同特点?

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7.1 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语言演变是内外因的结果,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

  • 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外部条件)
    • 同一个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接触或统一必然会造成语言相应的变化。
    • 如汉语形成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粤方言等地域方言,社会的分化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又如拉丁语的各个方言,如法兰西方言、西班牙方言等,后来都发展为独立的语言,也是社会分化的结果。
    • 创新要求和省力要求
      • 人们在用语言交际的时候,为了引起对方更多的注意,常常换用一些“新鲜”说法,由此而引发词汇或用法的变化。
      • 发音省力则是引发语音变化的重要动因,比如总是挨在一起出现的音会同化,频率特别高的虚词在会弱化。
  • 语言中各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演变(内部条件)
    • 语言系统呈现一种平衡状态,一旦破坏了原有的平衡,系统内部的有关部分就会重新调整相互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新的平衡,语言也就发生了演变。
    • 单音节(复杂-简单——声调)→双音节(加长词的长度)→派生构词法(词缀的出现)

7.2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

  1. 语言发展的渐变性:语言的特点——稳定性和约定俗成,使得语言演变具有渐变性的特点。
  2.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1. 语言的各个系统发展不平衡,词汇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慢。
    2. 各个系统内部不同方面的变化速度也是不平衡的。

第八章 语言接触

8.1 社会接触和语言接触

根据语言接触的不同深度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1.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2. 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
  3. 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
  4. 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5. 洋泾浜和混合语

8.2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 借词:语言接触的最常见的类型是词语的借用。
    • 借词也叫“外来词”,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汉语的“沙发、雷达、扑克、克隆”等就是借自英语的借词。
    • 借词的主要类型:
      • 意译词:只借用意义,用本族语言的构成材料(语素)和规则(五种基本规则)构成新词。如“麦克风”。
      • 仿译词:是意译词的一种,它的特点是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语素和组合方式)也移植过来。如“黑板”。特点:原词是合成词,构成材料是词。汉语吸收外来成分时不喜欢借音,因为与汉语中“一音节一义”的模式不一致,所以很多借词后来都被意译词所替代。
  • 借词与社会
    • 语言社会在接触中的文化状况决定了借词的方向与内容
      • 零星的、不成系统的借用一般是“因需而借”。
      • 借词的内容也反映了接触中各语言的文化状况,输出哪方面的文化词,代表该语言在哪方面的发展快。
    • 文化词容易借贷,基本词汇较难,核心词更难。
    • 语言中的借词可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语言中借入的,因而处于不同的历史层次,从中可以考察民族交往和语言接触的历史。如在汉代,汉语从伊朗语言借入了“苜蓿”、“葡萄”、“石榴”、“茉莉”等词,而伊朗语言则从汉语借入了“桃”、“杏”、“茶”等词,从这些栽培植物的名称上可以看出这两个民族在汉代就曾经有过频繁的交往和接触。

8.3 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

  1. 语言联盟与社会:“语言联盟”也称“语言的区域分类”。是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相互有大量的借贷,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十分相似,但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根彼此不同。
  2. 系统感染:是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然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词根。

8.4 语言的替换与底层

  • 语言替换
    • 指一个社会集团不再使用原来的语言,而换用其他的语言。
    • 语言替换是更深程度的语言接触。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
  • 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
    • 经济文化和人口是决定因素。
    • 各族人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
  • 自愿替换和被迫替换
    • 二者是从语言替换时被替换者的态度来说的,如果被替换的语言社会采取积极主动地措施来掌握强势语言,放弃自己的母语,那就是自愿替换;反之,如果是被动的,在主观意愿上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母语,但由于强势语言背后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强大压力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母语,换用强势的语言,那就是被迫替换。
    • 我国隋唐以前以自愿替换占优势,隋唐后,被迫替换的比重大一些。
    • 英国殖民香港、日本殖民台湾都是典型的被迫替换。
  • 语言替换的过程
    • 大体上是先出现双语或多语现象,然后是几种语言中的优势语言逐渐排挤、替代其他语言而完成语言的替换。
    • 双语现象或多语现象的出现是语言替换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
  • 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
    • 被替代的语言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的痕迹,被称作“底层”。
    • 遗留:被替代语言社团的一些特殊的发音习惯。(方言普通话)
    • 地名最容易留下被替代语言的痕迹。

8.5 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8.6 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混合语

8.6.1 洋泾浜(皮钦语)

洋泾浜语是两种或几种语言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因互相接触而产 生的混杂语言。

洋泾浜是上海外滩的一段,位于洋泾浜(河名,已填没)和黄浦江会合处。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辟为商埠,洋泾浜一带成了外商聚集的地方。当地人在同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了一种变了形的外语,它是把英语的词汇按汉语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一种交际工具。外国人根据洋泾浜语中 business(买卖)一词的发音,给这种混合语起了个学名叫 pidgin(皮琴语或皮钦语)。

如今,洋泾浜语(皮琴语)已成了语言学上的一个术语,专指那些与中国洋泾浜英语性质相同、由不同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如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州就有许多在英语、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等外来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洋泾浜语。

世界上现存最有活力的“洋泾浜”是广泛使用于新几内亚的 Tok Pisin。它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成型,有自己的文字、文学、报纸、广播,并且曾经在联合国的大会上用它发言。它的主体是英语,在大约 1500 个词汇项目中,80%来自英语,有简单而明确的音位和语法规则。

8.6.2 混合语(克里奥尔语)

  • “洋泾浜”是语言接触中的一种畸形的语言现象,发展前途有两个:
    • 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消亡;
    • 发展为混合语。
  • 克里奥尔语
    • 在一定条件下,洋泾浜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又叫克里奥耳语。混合语是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和殖民的历史密切联系。 “克里奥耳(creole)”是“混血儿”的意思。克里奥耳语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 共存现象:当克里奥耳语和作为它的基础的那种语言(如英语、法语等) 并存于一个社会之中时,由于基础语言有较高的社会声望,说克里奥耳语的人就会根据基础语言来调整自己的语言,从而使克里奥耳语同基础语言越来越接近,这种现象被称作“非克里奥耳化”。

8.6.3 我国境内的土汉语和混合语

  • 语言走廊:从宁夏经陇东、青海、川西到云南、贵州。
  • 在这一区域内流行着一种洋泾浜式的、未作为母语传递的“土汉语”。比如,川西北的阿坝藏族自治州是汉、藏、嘉戎、羌、回等民族的杂居地区,各族人民为了相互往来而采用汉语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
  • 各族人民由于自己母语的干扰,他们所掌握的汉语与汉语的实际状况有很大的区别,形成一种“似汉非汉”的土汉语;而汉族的干部、工人、教师等为了让兄弟民族居民听懂自己的话,也跟着学说这种土汉语,自编自创,推波助澜,促进了这种土汉语的使用。

8.6.4 世界语

随着世界各族人民交往的日益频繁,人们自然地产生一种理想,希望有一种国际辅助语能够成为世界各族人们共同语,全世界的人们都使用这种语言,从而不存在阻碍人们交际的语言障碍。目前比较成功的是世界语(Esperanto)。它是荷兰医生柴门霍夫在 1887 年创造的。

世界语的目的是通过简单、逻辑和易学的语法规则,促进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世界语的词汇主要来源于欧洲的主要语言,拥有相对简单的构词和语法规则,使得学习者可以快速掌握并使用。虽然世界语并非任何一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但它在全球范围内有一定程度的传播和使用。

posted @ 2024-12-29 20:41  Aurora0712  阅读(329)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