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周的实验是黑盒测试哒~所以这里对黑盒测试的相关内容以及生成测试用例的方法进行总结~~

1.黑盒测试的基本含义

   黑盒测试也称功能测试,它是通过测试来检测每个功能是否都能正常使用。是把程序看作一个不能打开的黑盒子,在完全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和内部特性的情况下,在程序接口进行测试,它只检查程序功能是否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使用,程序是否能适当地接收输入数据而产生正确的输出信息。黑盒测试着眼于程序外部结构,不考虑内部逻辑结构,主要针对软件界面和软件功能进行测试。

2.黑盒测试的作用

   黑盒测试注重于测试软件的功能需求,主要试图发现下列几类错误。

   (1)检测软件功能能否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工作,是否有功能遗漏;

   (2)检测是否有人机交互错误,是否有数据结构和外部数据库访问错误,程序是否能适当地接收输入数据而产生正确的输出结果,并保持外部信息(如数据库或文件)等的完整性;

   (3)检测行为、性能等特性是否满足要求等;

   (4)检测程序初始化和终止方面的错误等。

3.测试方法

    等价类划分法

    边界值分析法

    因果图法

等价类划分法:

把程序的输入域划分成若干部分(子集),然后从每个部分中选取少数代表性数据作为测试用例。每一类的代表性数据在测试中的作用等价于这一类中的其他值。该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常用的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等价类分为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

(1)有效等价类:是指对于程序的规格说明来说是合理的,有意义的输入数据构成的集合。利用有效等价类可检验程序是否实现了规格说明中所规定的功能和性能。检验程序是否实现了规格说明预先规定的功能和性能。

(2)无效等价类:与有效等价类的定义恰恰相反,检查软件功能和性能的实现是否有不符合规格说明要求的地方。

设计测试用例时,要同时考虑这两种等价类。因为软件不仅要能接收合理的数据,也要能经受意外的考验,这样的测试才能确保软件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边界值分析法:

边界值分析法就是对输入或输出的边界值进行测试的一种黑盒测试方法。通常边界值分析法是作为对等价类划分法的补充,这种情况下,其测试用例来自等价类的边界。

大量的软件测试实践表明,故障往往出现在定义域或值域的边界上,而不是在其内部。为检测边界附近的处理专门设计测试用例,通常都会取得很好的测试效果。因此边界值分析法是一种很实用的黑盒测试用例方法,它具有很强的发现故障的能力。因此针对各种边界情况设计测试用例,可以查出更多的错误。

使用边界值分析方法设计测试用例,首先应确定边界情况。通常输入和输出等价类的边界,就是应着重测试的边界情况。应当选取正好等于,刚刚大于或刚刚小于边界的值作为测试数据,而不是选取等价类中的典型值或任意值作为测试数据。

基于边界值分析方法选择测试用例的原则:
(1)如果输入条件规定了值的范围,则应取刚达到这个范围的边界的值,以及刚刚超越这个范围边界的值作为测试输入数据。
(2)如果输入条件规定了值的个数,则用最大个数,最小个数,比最小个数少一,比最大个数多一的数作为测试数据。
(3)根据规格说明的每个输出条件,使用前面的原则(1)。
(4)根据规格说明的每个输出条件,应用前面的原则(2)。
(5)如果程序的规格说明给出的输入域或输出域是有序集合,则应选取集合的第一个元素和最后一个元素作为测试用例。
(6)如果程序中使用了一个内部数据结构,则应当选择这个内部数据结构的边界上的值作为测试用例。
(7)分析规格说明,找出其它可能的边界条件。
 
因果图法:
等价类划分法和边界值分析方法都是着重考虑输入条件,如果程序输入之间没有什么联系,采用等价类划分和边界值分析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如果输入之间有关系,如:约束关系、组合关系,这种关系用等价类划分和边界值分析是很难描述的,测试效果难以保障,因此必须考虑使用一种适合于描述对于多种条件的组合,产生多个相应动作的测试方法。着重于测试规格说明中的输入与输出间的依赖关系。
因果图方法最终生成的是判定表,它适合于检查程序输入条件之间的各种组合情况。
生成测试用例的基本步骤:

(1)确定软件规格(需求)中的原因和结果

(2)确定原因和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

(3)确定因果图中的各个约束(constraints)

(4)画出因果图并转换为决策表

(5)根据决策表设计测试用例

从因果图生成的测试用例(局部,组合关系下的)包括了所有输入数据的取TRUE与取FALSE的情况,构成的测试用例数目达到最少,且测试用例数目随输入数据数目的增加而线性地增加。

前面因果图方法中已经用到了判定表.判定表(Decision Table)是分析和表达多逻辑条件下执行不同操作的情况下的工具.在程序设计发展的初期,判定表就已被当作编写程序的辅助工具了。由于它可以把复杂的逻辑关系和多种条件组合的情况表达得既具体又明确。

判定表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 :

  条件桩(Condition Stub):列出了问题得所有条件.通常认为列出得条件的次序无关紧要.    

  动作桩(Action Stub):列出了问题规定可能采取的操作.这些操作的排列顺序没有约束.

  条件项(Condition Entry):列出针对它左列条件的取值.在所有可能情况下的真假值.

  动作项(Action Entry):列出在条件项的各种取值情况下应该采取的动作.

规则:任何一个条件组合的特定取值及其相应要执行的操作.在判定表中贯穿条件项和动作项的一列就是一条规则.显然,判定表中列出多少组条件取值,也就有多少条规则,既条件项和动作项有多少列。

因果图中的4种基本关系:

  在因果图的基本符号中,左结点ci表示输入状态(或称原因),右结点ei表示输出状态(或称结果)。ci 与 ei 取值0或1,0表示某状态不出现,1则表示某状态出现。 

  恒等:若 c1 是1,则 e1 也为1,否则 e1 为0。

  非:若 c1 是1,则 e1 为0,否则e1为1。   

  或:若 c1 或 c2 或 c3 是1,则 e1 为1,否则 e1 为0。

  与:若 c1 和 c2 都是1,则 e1 为1,否则 e1 为0。

判定表的建立步骤:

(1)列出所有的条件桩和动作桩。

(2)确定动作规则(条件项)的个数。

(3)填入条件项。

(4)填入动作项,得到初始决策表。

(5)简化决策表,合并相似规则。

 

posted on 2015-04-12 19:01  一班&鲍佳思  阅读(27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