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工网络15个人作业5——软件工程总结

一、请回望开学时的第一次作业,你对于软件工程课程的想象

1.对比开篇博客你对课程目标和期待,“希望通过实践锻炼,增强计算机专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对比目前的所学所练所得,在哪些方面达到了你的期待和目标,哪些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为什么?

刚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并不知道这门课到底是什么,书中对软件工程的定义是:“软件工程是把系统的、有序的、可量化的方法应用到软件的开发、运营和维护的过程”
看了之后反而更让我迷茫。想了想决定不在理论上锱铢必较了,还是在实践中慢慢领悟吧。

  • 达到的目标:

    ①学习技能上熟悉了一门新的语言——python。Python是当下非常热门的一种编程语言,未学习之前并不了解它的优势,我们组后端开发用的是python,让我明显感受到了python的开发效率高等性能优势。现在流行的AI人工智能技术大部分都是用Python语言编写的,这大大促进了的Python语言的发展。总之,学习python是很有用的。

    ②对团队合作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以前以为团队合作就仅仅是大家取长补短共同协作。经过一学期的团队合作我才发现之前对它认识远远不够。(我会在后面团队合作的领悟中详细说明)

  • 不足:

    ①团队合作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大家的理想是构建一栋“豪宅”,但是时间的有限外加bug的频频出现真的让我们头疼,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如何划分功能实现的优先级,合理安排,这是值得思考的。

    ②没有合理的预估时间,总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开发人员写出了看似完美的代码,但是实际真正测试起来却错误连连,原本以为的流程是“完成代码->顺利完成测试->发布”,实际上是“完成代码-测试代码->出现问题->修改->测试->出现问题……”。导致后来多花费了几天时间来调整。

2.总结这门课程的实践总结和给你带来的提升,包括以下内容:
1)统计一下,你在这门课程中,完成了多少行的代码;
没有计算过,我是做测试部分的,一开始是写各种单元测试、效能测试。后来觉得这种测试开发人员来做会比较好。所以后来我就做功能性和非功能性测试,比如压力测试、负载测试、安全性测试等等。

2)软工的各次作业分别花了多少时间?(做一个列表)

各次作业 所花时间
个人阅读作业1 3h
结对编程练习 7.8h
个人阅读作业——提问题 5h
团队作业1——团队组队&展示 2h
个人作业3——案例分析 4h
团队作业2——团队计划 3h
团队作业3——需求分析与设计 3h
软工网络15Alpha阶段敏捷冲刺 60h
团队作业5——测试与发布 4h
团队作业6——展示博客 4h
alpha阶段项目复审 1.5h
团队作业7——alpha阶段之事后诸葛亮分析 2h
个人作业4——alpha阶段个人总结 4h
团队作业8——敏捷冲刺(Beta阶段) 50h
团队作业9——项目验收与总结 3h
beta版验收互评 2h
个人作业5——软工个人总结 4h

3)哪一次作业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我觉得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第二次个人作业,作业要求我们去提问题。中国学生最擅长的就是总结归纳,最不擅长的就是提问质疑,所以让人很头疼。所以只能在书中找自认为理论的“漏洞”下手。
第二次就是beta版验收互评。我觉得我在验收的时候拉了很多仇恨,我很仔细的测试了每个小组的成果,找出了很多问题(虽然大家已经很不错了),有些小组在Alpha阶段未完成的东西在beta阶段全部改善,甚至做的几乎完美。通过互评,可以学习其他小组的长处同时小心会发生和他们相同的错误

4)累计花了多少个小时在软工上?平均每周花多少个小时?

根据表格统计是162.3h,平均每周11.6小时

5)学习和使用的新软件;

python用vs(不算新软件……),单元测试也在VS上做,测试性能用coolaf1.2.2接口在线压力测试。

6)学习和使用的新工具;

  • 代码仓库管理工具:GitHub
  • coolaf1.2.2
  • 微信自带的性能测试、压力测试工具

7)学习和掌握的新语言、新平台;

微信小程序平台

8)学习和掌握的新方法;

功能型的、非功能型的各种测试方法(单元测试、效能测试、压力测试、负载测试、安全性测试、可用性测试)

9)其他方面的提升。

对团队合作有一些领悟。不恰当的团队合作会比个人还浪费时间,好的合作能够让每个人发挥适当的作用,会大大提高效率。在团队里要相互协作、按时交付等等

二、写下属于自己的人月神话——个人或结对或团队项目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实例/例证结合的分析

何为“人月”。我们所有的进度都是以 人月 代码产量来衡量的. 而增加"人"并不能缩短"月"的量.

  • 首先, 不要低估任何一个产品的难度,我们一开始在Alpha阶段计划一天完成一个点, 但是后来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拖慢了进度。

  • 在按时交付的基础上多做一些。可很能在任意时刻发生问题, 为什么不提前多干点呢? 虽然很少有人愿意这样. 但是我们的经验是一定要提前多干。我们团队的冲刺阶段早早就开始了,就是怕最后会出现问题,但是不幸的是最后还是出现超级多问题。所以我们不得不停下来想要增加的项目,去修复错误。

  • 有着好的程序员可能效率比糟糕程序员高10倍的可能性.大家都懂……

  • 交流是很重要的,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大家一起讨论,从他们的言论中获取不同的观点,可以换一种思维思考。经常一个开发人员遇到了不可解决的问题,大家讨论之后会商量出另一个对策。

三、对下一届实践的建议,或者对于开学初的你,对于大一的你,对于开学初的我,你有什么想建议和告知的呢?对于后来人的期许。对于换人机制,有什么样的建议?

  • 老学姐对大一新人的建议:你总以为有时间,这就是问题所在。当我们说“我好想要这个”的时候,我们通常少讲了几个字,我们的意思是“我好想要什么都不做,就得到了这个”对此,我对学习的建议是:
    跟同伴一起学习,讨论能减少偏差
    一开始可能觉得编程很难,可以把大事化成小步骤完成(但是可能会有分心的危险)
    自学是有必要的
    反拖延技巧——做什么都需要一个理由

  • 对于换人机制:
    理想的目的是激发队员的动力,但是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大家都是把最差的那一位成员丢掉,最后结果就是,各队最差的成员互相换,无论怎么交换都对团队没有影响。老师所提到的“跳槽”是绝对不存在的,一个团队的主力怎么会走呢?去了别的组又要接替主力工作是很麻烦的。所以换人机制意义不大。

四、分析一下自己所处的团队。软件工程实践是大学里少有的认真的团队协作经验。《构建之法》上说团队的发展有几个阶段,你的团队都经历过么,最后到达了“创造”阶段了么?(参考《构建执法》第17章 人、绩效和职业道德)

团队合作的几个阶段:

  • 萌芽阶段:有些队友是新认识的。所以不怎么交流。交流都是通过第三个人。

  • 磨合阶段:每一次开会都是经历磨合阶段.大家肩负起各自的责任。

  • 规范阶段:到了冲刺阶段就是真正的规范了。大家每天都有大量的交互。每天讨论今天完成了什么,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以及确认是否调整计划。

  • 创造阶段:未实现

五、怎样证明你学会了软件工程?

  • 研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软件
    必须公开发布,有实际的用户,一定的用户量和持续使用量 (3 天后能保持10 - 100个用户);而不是: 做没有用户使用的软件

    用户访问量

小程序的二维码:

公众号的二维码:

码云地址:https://gitee.com/organizations/SE-Tally/projects

posted @ 2018-06-17 12:19  ballon  阅读(188)  评论(2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