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的实践,摘录-----保守还是改革,不是靠思辨的力量,而是靠实践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如是读。
对象世界固然是我们看到的样子,但这是简单的直观反映而已。因此,你看到的,只是世界的现象,而不是世界的本质。这固然是唯物主义看世界的方式,但显得过于朴素了,不能以联系和发展的方式看世界。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似乎我们看到的世界从来不与人本身发生联系,这种观点太幼稚,过于哲学化。
我们可以假设,没有主体人的实践,我们面对的对象世界会有这一切人类自己发明创造出来的东西吗?他所面对的世界并不是开天辟地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人类劳动实践的结果。
唯心主义普遍观察世界的方式--主体人面对客观世界,如果没有主体人的精神或意识去向外投射,客体世界无所谓存在或运动否。唯心主义是能动的,但是在思想意识领域,而不是实践。没有实践,他们根本不能真正理解他们所面对的客观世界。那些埋头于抽象理论,不去参加任何社会实践的现代知识分子们,其实也是这样--能动的唯心主义。
马克思所说的实践,一定是指人对客观世界能够进行改造的活动,即,客观对象发生变化。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思维有没有力量,不在于我们如何说,而在于它在实践中的证明,能否实践,实践的程度。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疾病和死亡,有犯罪和战争,那么,我们能否就希冀于自己的理性祈祷于心灵安慰,使这些现象消除呢?这时候,上帝又在哪里呢?
改变思维世界,要验证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不是靠思维本身,而是靠实践!
人类依赖自己的实践,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物质生活,生命生活和精神生活本身。生活本身没有任何颜色,生活中的颜色,全部都要凭借主体人的实践去描染。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者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如果教育是万能的,那么万能的教育又从哪里来呢?为什么马克思所面对的德国和欧洲世界,并没有因为教育而变成理性的人类社会呢?教育若能完全塑造人,那么受教育者接受的教育,为什么没有把他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呢?甚至还是一个道德残缺的人,
环境造就了自然意义上的人,人却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变和创造了环境。但这个环境,已经不再是原初意义上的环境,而是人化的环境。比如,人的生活场所,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精神产品等,这些不是自然环境本来就有的,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而且是革命性的结果。之所以说是革命性,是指质的变化,不是一般的变化。是人创造了环境。
“自我改变”,也是自我内在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一起变化,如果只有一个方面发生变化,是绝对不能适应新环境的改变的。没有实践,没有人的感性的活动,所谓的环境,主体与自我之间就什么也不会发生。
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上帝的一切特性只是从人那里得来的--上帝是人所希望的目的--就是人的本质,自己的本质,但被设想成为实际的实体了。
理性与信仰的冲突,不再是精神世界的问题,而已经变成由利益和需要来调节的世俗话题。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需要,不过是完成利益的驱动力量。
化解有限与无限的存在矛盾不仅仅是依靠精神的信仰,而更多的是靠现实性、革命性的实践。
人并不是抽象的世界之外的存在物,而是处在显示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因为,人这个生命体必须要活着,这一现实要求,就迫使人必须进行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生活、社会建构、精神生产等一切实践。
人的实践并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大家一起的实践,是人类共同的实践才创造了这个世界。理解和考察人的本质,只能从社会关系而不是自然关系中出发。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无产阶级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什么都没有。资产阶级,在现实性上,无论在哪一个社会关系,都处于支配和主导地位。这决定了,资产阶级拥有一切财富和力量。无产阶级的生存与资产阶级社会已经处于格格不入的状态。
因为,只有一无所有的阶级,才能够毫无保留地从事与完成彻底的解放事业。无产阶级的解放必须把人类解放当做自己解放运动的最终目标,而不是解放无产阶级自身。
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无产阶级,要实现这种解放,就必须放弃直观,放弃对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幻想,依赖自身革命与批判的实践活动。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就是在不断地改变中获得自己的成长与自由。
没有反思的人类世界,又如何收获自己智慧的追求呢?但是,只在头脑里反思,而不去关注现实生活与人的感性活动,这样的反思又有多大意义呢?
改变,才会有人类美好的生存希望。
Le vent se lève! . . . il faut tenter de vivre!
Le vent se lève! . . . il faut tenter de viv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