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11月)代码大全阅读笔记1

读《代码大全2》第3-5章关于编码规范的内容,彻底改变了我对“整洁代码”的认知。此前在迭代一个遗留项目时,我总秉持“功能实现优先”的理念,认为注释和命名只要“自己当下能看懂”就足够,甚至为了赶进度,随手用“temp1”“temp2”区分临时变量,用“funcA”“funcB”命名函数。直到书中列举的一个与我风格高度相似的混乱命名案例,让我瞬间警醒——去年接手的同事离职后,我调试他写的“dataProcess”函数时,因未注明处理逻辑是“清洗用户上传的Excel数据”,竟花了整整一天才理清参数含义,而其中“t1”“t2”等变量,更是需要逐行推导才知道分别对应“原始数据列表”和“去重后数据列表”,这才意识到混乱的编码规范对团队效率的巨大消耗。
书中强调的“意义明确的命名”原则极具实操性,不仅要求体现数据类型和用途,更要符合“读起来像自然语言”的标准。比如记录用户登录时间,“userLoginTime”比“t”“loginT”更清晰,若进一步结合项目中“时间变量后缀加单位”的约定,命名为“userLoginTimeMs”,连“毫秒级时间戳”这一细节都能直接传递,避免了后续同事误用为秒级时间的隐患。注释规范的阐述更颠覆认知,书中明确“冗余注释比无注释更有害”,那些逐行解释“int a = 1; // 定义变量a并赋值1”的注释,只会增加维护成本。真正有价值的注释是“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在处理日期转换时,标注“此处采用UTC时间转换,避免不同时区用户登录时间显示偏差”,比解释代码语法更能帮助团队理解设计意图。书中还提到的“注释与代码同步更新”原则,也让我改掉了“写注释时敷衍了事”的习惯,毕竟过时的注释比无注释更易误导他人。
最受启发的是编码规范的“一致性”要求,书中指出“团队规范优于个人风格”,这一点在我参与的电商项目中得到了充分验证。项目初期,前端和后端分别采用“小驼峰”和“下划线”命名,接口联调时因“userLoginTime”和“user_login_time”的差异频繁出错。后来统一为“小驼峰命名法”,并制定了“布尔变量前缀加is/has”“常量全大写”等规则,配合ESLint工具自动校验,接口联调效率提升了近60%。此外,书中提到的“缩进统一为4个空格”“函数长度不超过50行”等细节规范,也让代码结构更清晰。我曾将一个120行的复杂查询函数,按规范拆分为“参数校验”“条件拼接”“结果处理”三个小函数,不仅调试时能快速定位问题,后续优化查询逻辑时,也只需修改“条件拼接”函数即可。这些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编码规范绝非束缚创造力的“条条框框”,而是降低沟通成本、提升协作效率的核心工具,更是让代码具备可维护性的基石。

posted @ 2025-11-02 21:16  awaTsuki  阅读(5)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