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抒情>

早就从ay那儿借了《how to read a book》,真真正正看进去的是在2021年,相见恨晚。

假如能早阅读这本书,想必能节约很多学习时间。但也很庆幸能遇到它,给我之后的人生添加了助力。记录最近喜欢的一句话:“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自己人生中最年轻的一天”,现在遇到也是一个合适的安排。

当我女儿长大,我能够推荐书目给她时。《如何阅读一本书》会在top3中有一席之地。书中以科学的方法,阐述了阅读的意义、目标与分类,并提供了达成对应阅读目标的方法,给出了具体实例,同时授人以鱼并授人以渔。

本书不仅内容值得反复翻阅,成书的手法也让人拍案叫绝,当你读完这本书,你就忍不住用书中教你的读书方式,再来重新阅读本书,类似于程序编译器的自举,浑身舒坦。

 

<具体内容>

1. 本书内的个人收获在知识树上,会划分到学习->阅读分类下;

2. 开篇明义:读书从目标上大体划分为三种:a. 娱乐、b. 获取知识(从不知道到知道)、c. 增进理解(智力边界的拓展)本书关注目标c;

3. 本书关注实现增进理解的阅读,所有增进理解的读者应该带着4个问题:a. 本书的主题是什么?;b. 作者是怎么阐述自己主旨的?; c. 作者阐述的主旨正确么?全部正确还是部分正确?为什么? d. 作者本书讲述的内容与“我”(读者)的关系是什么?;

4. 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读书时写笔记:a. 大纲(最快的捋一遍,读完还剩下什么);b. 结构笔记 (不仅有全书的架子,还多了部件之间的关节,关注结构与关键点),对应检视阅读;c. 概念笔记(收获果实,把自己从书里汲取的营养拿出来,不是抄作者的观点,是复述),对应分析阅读;d. 辩证笔记(一场论战,求真理),对应主题阅读;读书笔记的作用:a. 提神、集中(帮助进入心流);b. 只有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才是真的理解,其余都是似懂非懂;c. 辅助记忆;

5. 阅读的4种分类:a.基础阅读;b.检视阅读;c.分析阅读;d.主题阅读。 书中描述这4种阅读方式是有侧重的,基础阅读不属于增进理解的阅读,而主题阅读对读者要求过高(硕博的研究风格阅读),都着墨不多。检视阅读占全书的篇幅不多,但对我个人而言意义重大。落地该方法,提升了我知识吸取的效率。4种阅读方法是层层递进关系,也就是检视阅读没有掌握好,下一步更重要的分析阅读也无法入门。对检视阅读较深入的理解,解决了过往常常开始读书,却很少能完成阅读的问题(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原因是对所有涉及的书,以及单本书内的所有内容都均匀受力,阅读疲累,导致无法完成

书内tip:学会阅读方法的理论不等于在实际阅读中会应用这种方法,要有意识、分步骤的使用合理的书,练习标准的阅读方法,融汇贯通。通过数量的积累,自然而然的养成更有效果的阅读习惯。虽然本书算是社科类作品,但展现了讲求科学,重视总结,追求标准的思想习惯,并不逊于数学与物理对于真理准确表达的追求,这也是西方学者的学术习惯,与我们中国人“知行合一”的理论殊途同归。举个例子:在开发工作中,有很多次我简单看过了理论解释(比如设计模式,或者是MySQL索引实现原理)就以为自己掌握了。但到了实践中,要么就是理解的不透彻、有偏差;要么就是并没有记住,知识并不属于自己(是指连检索都没记住的那种)。这就代表了只停留在学习理论,脱离实践训练会造成的弊端;

引申:获得更完整、更长久的记忆是另外一个主题。意味着读书得到的认知提升,是否可以有效的留在自己的认知体系里,对知识体系的结构化梳理,进而加深记忆尤为重要,目前我还没有找到一本可以直接解决这个问题的书籍。

6. 检视阅读:(对我当前而言帮助最大的部分),肯定是相较于现在的你较快的阅读,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阅读效率。我们追求这样的快: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最快的阅读。可以跳读+快速反复浏览多次,检视阅读是过滤器,确定我们是否要进一步深入分析阅读。世界上书无限,时间有限,检视阅读可以帮助我们:1. 筛选值得进一步读的书;2. 时间有限,在没读和熟读之间找到平衡点;3. 难度高的书需要“剥洋葱”,无法一蹴而就,只能一点点读懂。注意任何阅读过程中头脑中都要带着内容3里的前两个问题,文中把这两个问题拆了3点:a. 分类;b. 主题;c. 结构;其实就是多了一个“分类”:在阅读初期要确定是论述性的还是实用类的,哪个领域的著作(科学、哲学、诗歌、戏剧、小说等虚构作品);

7. 检视阅读的具体方法:a. 有系统的粗读/略读(skip read): 书名与序言-> 目录->索引->出版者、作者->挑几个紧密围绕主题的篇章试看->随机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b. 粗浅的通读:从头到尾,但只要不影响读下去,就不停(很像阅读英文书的经验,只要不影响理解就继续读下去):如果通读读完全懂了,可以氛围2种情况:书太简单(直接抛弃掉),自己完全没理解书内的真理(从头来过);我的经验是,既然确定了现在是在做检视阅读的通读,就要给定时间与目标进度,进行目标管理,否则会下意识的向分析阅读靠拢(人在阅读过程中总是无意识的去发散看更多的内容);

8. 分析阅读:目标是把书的内容融汇到自己的思想大厦中,要么长高了,要么变宽了,有实实在在的收获留下。把书分了类(实用性书籍,想象文学,故事、戏剧和诗,历史,数学与科学,哲学)分别讲述了读这几类属的要点;这里我并未进一步消化,因为目前阶段的阅读主要只涉及2种:实用性书籍、故事;

9. 分析阅读具体方法(3个阶段):

  a. 找出一本书在谈什么(了解范围):1)什么类型、哪个方向;2)一句话总结整本书谈的内容;3)主要部分按顺序和关联性重新列出来,列大纲;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否顺利完成,符不符合预期;

  b. 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理解内容):1)诠释作品关键字;2)找到最重要的句子,抓住主旨复述;3)知道作者全书在论述什么,提取内容,重新架构出来;4)确定作者哪些问题解决了,还有哪些没解决,作者承认自己未解决的部分(在一个正交分解的领域里,不该有缺漏);

  c. 评论一本书,就像交流知识一样(做出评价):1)有礼貌:做到a&b之前不要批评,不要意气用事,使用自己的理性,表达自己观点前要区分是“不喜欢”还是在知识方面上书的观点不完善;2)如何提出批评:证明作者知识不足,证明作者知识错误,证明作者不合逻辑,证明作者分析与理由推理不完整(这在经典著作里,在作者花了心血构建的文章中很难察觉出来,如果能有工具或他人帮助,尽量寻求帮助吧);

 

<总结>

用书中教授的方法来阅读本书,是一大乐事。其中的重中之重在于:a. 阐述阅读的意义以及要达到增强智力目标的读者该抱有的思维前提(主动的阅读);b. 给出阅读的层次以及各层次下的具体方法;c. 叮嘱大家不仅要关注方法本身,更要重视方法的实践,不要再踏上“懂得许多道理,确依然过不好一生”的坎坷之路。

 

<补充> 22年5月4日

五一假期购买了罗振宇与樊登关于阅读的2本书,只检视阅读完了樊登的这一本,目前看不值得重开一篇来做总结。目前樊登这本书的结论是:1. 偏向个人经验总结且讲书相关篇幅很重;2. 前后逻辑矛盾的地方不少:eg:1. 论述讲书是否应该尊重原书的场景;2. 经济学例子,一本书因为简单,所以理解深刻?不合逻辑;3. 体系化不够,没能叙述清楚文章的主题,薄薄的一本书,希望讲清阅读与讲书,难;4. 另外书的排版不实用,页码放在书脊侧,查找困难!

读樊的书肯定是有收获的,因为作者读书、讲书的能力都远超于我,只是《htrab》珠玉在前,相较之下,差距明显。下面记录一下本书对我有帮助的点:

1. 归纳与演绎通俗的讲清了(但是否正确有待于进一步学习)

2. 总结了阅读4步:a. 确定主题;b.了解背景;c. 找到书中给的解决方案(中心);d. 结尾升华;总结了如何高效读书:a. 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不要“每词必查”;b. 防打断,用心流;c. 自由阅读不要目的性过强?;

3. 很关注《反脆弱》成功荐书

4. 10张思维导图是有价值的结晶,值得看两遍,起码看看嚼过的经典还剩下什么;

 

罗书简单浏览了30分钟,第一印象是不够“干”,后续还会检视阅读。初步的感觉是,此书讲阅读的目的都不一样,与高效的增长理解不太沾边,告诉大家“开卷有益”,能看几页是几页,起码与我的思路不一致。

 

上述两人都是成功的内容创业者,讲书的弊端显而易见,鸿篇巨著难以在25-30分钟内真的抽离出最有价值的部分,但两位都试图让读者接受这一点,有屁股决定脑袋之嫌。

Posted on 2022-04-12 15:30  as_fan  阅读(48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