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 Garbage Collection
References
Q&A
Q1:
python代码:x = 10,y = x 在这段代码中,变量x和y是不是存放在栈内存中的gc roots对象
A1:
在Python中,x = 10 和 y = x 这两行代码涉及到了变量的创建和引用的复制,但它们并不直接对应于“栈内存中的GC roots对象”。
-
变量x和y的存储: 当你执行 x = 10 时,Python会在堆内存中创建一个整数对象10,然后变量x在栈内存中被创建,它保存了一个指向堆内存中整数对象10的引用。这是因为Python中的变量实际上是引用,它们指向堆内存中的对象。
-
GC Roots: GC Roots(垃圾回收根)是指垃圾回收器可以访问到的直接或间接引用对象的起点。在Python中,GC Roots通常包括全局变量、局部变量、函数参数、线程局部变量、C扩展中保存的引用等。当执行 y = x 时,y同样是在栈内存中创建,它保存了一个与x相同的引用,指向堆内存中的同一个整数对象10。
-
栈内存和堆内存:
- 栈内存:用于存储函数调用时的局部变量、函数参数和返回地址等。在Python中,变量名(如x和y)和它们的引用通常存储在栈内存中。
- 堆内存:用于存储动态分配的对象,如整数、字符串、列表、字典等。在Python中,实际的对象存储在堆内存中。
因此,当你说“变量x和y是不是存放在栈内存中的GC roots对象”时,正确的理解应该是:x和y作为变量名,它们的引用存储在栈内存中,而这些引用指向堆内存中的对象,这些变量引用可以被认为是GC Roots的一部分,因为它们提供了到达堆内存中对象的路径,垃圾回收器会从这些引用开始遍历以确定哪些对象是可达的,哪些是不可达的(即垃圾)。
Q2:
从根对象(root)出发,沿着有向边遍历整个图,不可达的对象就是需要清理的垃圾对象。这个根对象就是全局对象,调用栈,寄存器。
在上图中,从root出发后,可以到达 1 2 3 4,而5, 6, 7均不能到达,其中6和7互相引用,这3个对象都会被回收。 怎么理解这段话里的根对象?
A2:
这段话描述的是垃圾回收机制中的可达性分析,特别是标记清除(Mark and Sweep)算法的核心思想。在Python等采用垃圾回收机制的语言中,根对象(roots)是可达性分析的起点,垃圾回收器从这些根对象开始,沿着对象之间的引用关系(有向边)遍历整个对象图,以确定哪些对象是可达的,哪些是不可达的,从而判断哪些对象需要被回收。
根对象(Roots)
根对象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 全局变量:在全局作用域中定义的变量,它们在整个程序运行期间都是可见的。
- 局部变量:在函数或方法内部定义的变量,当函数或方法被调用时,这些变量在调用栈中创建。
- 函数参数:传递给函数的参数,同样在调用栈中创建。
- 调用栈:函数调用时创建的栈帧,包含局部变量和参数。
- 寄存器:CPU寄存器中保存的值,但Python中通常不直接操作寄存器,这里的“寄存器”更可能指的是虚拟机层面上的概念。
- C扩展中的引用:如果Python程序使用了C扩展,那么在C代码中保存的Python对象引用也是根对象的一部分。
- 线程局部变量:每个线程可能拥有的局部变量。
可达性分析
垃圾回收器从根对象开始,沿着对象之间的引用链遍历。如果一个对象可以通过一系列引用从根对象到达,那么这个对象被认为是可达的,不会被回收。相反,如果一个对象没有任何引用链可以回到根对象,那么这个对象是不可达的,被认为是垃圾,可以被回收。
示例
考虑以下伪代码:
a = 1 # 全局变量,是根对象
b = [2, 3] # 全局变量,是根对象
def func():
c = 4 # 局部变量,当func被调用时成为根对象
d = 5 # 局部变量,当func被调用时成为根对象
return c
e = func() # e引用了func()返回的值,是根对象
f = 6 # 全局变量,是根对象
g = 7 # 全局变量,是根对象
h = [f, g] # h引用了f和g,是根对象
i = 8 # 全局变量,是根对象
j = 9 # 全局变量,是根对象
k = [i, j] # k引用了i和j,是根对象
l = 10 # 全局变量,是根对象
m = [l] # m引用了l,是根对象
n = [m] # n引用了m,是根对象
o = [n] # o引用了n,是根对象
在这个例子中,a, b, e, f, g, h, i, j, k, l, m, n, o 都是根对象,因为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全局作用域或函数调用栈访问。如果存在一个对象p,它没有被任何根对象引用,那么p就是不可达的,可以被垃圾回收器回收。
Q3:
按照上面所述的代码,当del 根对象后,标记清除算法还可以通过根对象进行可达性分析吗?
A3:
当你使用del语句删除一个根对象,例如删除一个全局变量或局部变量的引用,那么这个对象就不再是根对象,它将不再作为可达性分析的起点。这意味着如果没有任何其他引用指向这个对象,那么它将变成不可达的,从而可能被垃圾回收。
例如,考虑以下代码:
a = [1, 2, 3]
b = a # b现在引用a指向的同一个列表
del a # 删除a,它不再是根对象
在del a之后,a变量不再存在,也不再是根对象。如果b是唯一引用该列表的变量,那么列表本身仍然可达,因为b是根对象之一,仍然指向这个列表。但是,如果b也被删除或者b本身不再引用这个列表,那么这个列表将变得不可达,因为没有任何根对象引用它。
标记清除算法的响应
在标记清除算法的标记阶段,垃圾回收器会从所有当前的根对象开始遍历对象图。如果a已经被del删除,那么它将不会被考虑为根对象。垃圾回收器将从剩余的根对象开始,例如b或其他任何全局或局部变量,进行可达性分析。
如果在del a之后,b也消失了,或者不再引用那个列表,那么这个列表将不再有任何根对象引用,它将被视为不可达的,最终在清除阶段被垃圾回收器回收。
循环引用和del
对于循环引用的情况,del语句同样适用。如果你有两个对象相互引用,而没有其他外部引用指向它们,那么这两个对象将形成一个孤立的引用循环。在Python中,标记清除算法和循环引用检测器(在CPython中是gc模块的一部分)会处理这种循环引用,确保它们可以被正确地识别为垃圾并回收。
例如:
a = {}
b = {}
a['other'] = b
b['other'] = a
del a
del b
在这个例子中,a和b形成了一个循环引用。当del a和del b被执行后,如果没有其他根对象引用a或b,那么这个循环引用将变得不可达。在下一次垃圾回收时,a和b以及它们之间的引用都将被回收。
总结来说,del语句可以有效地帮助垃圾回收器确定哪些对象不再需要,通过删除根对象的引用,可以使原本可达的对象变为不可达,从而允许垃圾回收器在适当的时机回收它们
Q4:
所以说在循环引用时,del两个相互引用的对象的时候就已经将这两个对象标记为不可达了吗?
A4:
在Python中,当你使用del删除相互循环引用的对象时,你只是删除了指向这些对象的引用,但这并不立即使这些对象标记为不可达。实际上,由于循环引用的存在,即使所有的外部引用都被删除,这些对象仍然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引用彼此可达的。
然而,当del语句执行后,如果没有任何外部引用指向这些对象,那么它们就不再是从根对象可达的了。但是,由于循环引用,Python的引用计数机制不会自动减少到零,因此不会触发立即的回收。
在CPython中,循环引用通常由周期性运行的垃圾回收器处理,这个垃圾回收器会定期执行标记清除算法来寻找和清理循环引用。当没有外部引用指向循环引用中的对象时,垃圾回收器会在下一次运行时发现这些对象是不可达的,并将它们标记为垃圾,随后在清除阶段回收它们。
所以,尽管del语句删除了指向对象的引用,使得对象从根对象的角度变得不可达,但直到垃圾回收器运行并执行标记清除算法时,循环引用中的对象才真正被标记为不可达并最终被回收。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del语句只是删除了引用,而不是立即回收对象。对象的回收发生在垃圾回收器运行并确定对象是不可达之后。因此,在删除引用之后,对象可能仍然存在于内存中,直到下一次垃圾回收发生。
Q5:
那么没有了在栈内存的根对象,堆内存中的循环引用对象是如何被标记为不可达的?
A5:
在Python中,当根对象(通常是栈内存中的局部变量、全局变量、函数参数等)不再引用堆内存中的对象时,这些对象就可能变成不可达。然而,如果这些对象之间存在循环引用,即使没有根对象引用它们,它们之间通过相互的引用仍然保持着可达状态。
对于循环引用,Python的垃圾回收机制会介入,以确保这些对象能够被正确地标记为不可达。CPython(Python的默认实现)使用两种主要的方法来处理循环引用:
- 标记清除算法:
- 当垃圾回收器运行时,它会从所有根对象开始遍历对象图,标记所有可达对象。
- 对于循环引用的情况,如果没有任何根对象引用循环引用中的对象,那么这些对象将不会被标记。
- 在标记阶段结束后,所有未被标记的对象将被认定为不可达,即垃圾,然后在清除阶段被回收。
- 循环引用检测器:
- CPython中的gc模块提供了额外的循环引用检测功能,它可以在运行时周期性地检查循环引用。
- gc模块可以检测到那些引用计数机制无法处理的循环引用,并将这些对象加入到待回收的队列中。
当没有根对象引用循环引用中的对象时,这些对象将不会在标记清除算法的标记阶段被标记。这意味着,如果没有任何根对象指向循环引用中的任何一个对象,那么整个循环引用集合将被视为不可达,垃圾回收器在下一次运行时会发现这一点,并将这些对象标记为垃圾,随后在清除阶段回收它们。
重要的是要注意,Python的垃圾回收不是即时发生的。即使对象变成了不可达,它们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仍然保留在内存中,直到垃圾回收器运行。此外,垃圾回收器的运行时机是不确定的,它可能在程序运行的任何时候被触发,这取决于Python运行时的内部策略和内存压力。因此,循环引用中的对象可能不会立即被回收,但一旦垃圾回收器运行,它们将被正确地处理。
Q6:
标记清除算法的标记可达对象的步骤发生在什么类型的内存?(栈内存或堆内存)
A6:
标记清除算法的标记阶段主要发生在堆内存中。这是因为标记清除算法关注的是动态分配的对象,而这些对象通常存储在堆内存中。在标记阶段,垃圾回收器会从根对象(通常是位于栈内存中的局部变量、全局变量、函数参数等)开始,遍历所有对象的引用链,标记堆内存中所有可达的对象。
栈内存主要用来存储函数调用时的局部变量、函数参数和返回地址等信息。栈内存中的数据通常具有确定的生命周期,当函数调用结束时,相关数据会被自动清除,不需要垃圾回收机制的干预。
堆内存则用于存储动态分配的对象,如类实例、数组、字典等,这些对象的生命周期是不确定的,可能在程序的不同部分被引用。因此,堆内存中的对象需要垃圾回收机制来管理,以防止内存泄漏。
在标记清除算法中,根对象的引用指向堆内存中的对象。垃圾回收器从这些根对象出发,遍历所有可达的对象,并在堆内存中为这些对象打上标记,表示它们是活动的,不应被回收。未被标记的对象(即不可达的对象)将在清除阶段被回收,释放其占用的堆内存空间。
Q7
所以说在标记清除算法中,先从存放根对象的栈内存开始,然后再是堆内存是吗?
A7:
确实如此。在标记清除算法中,垃圾回收的过程大致遵循以下步骤:
- 标记阶段:
- 从根对象开始:根对象通常包括全局变量、局部变量、函数参数等,这些对象的引用存储在栈内存中。垃圾回收器首先会从这些根对象开始,它们是可达性分析的起点。
- 遍历引用链:垃圾回收器会遍历根对象指向的所有堆内存中的对象。如果某个对象被根对象直接或间接引用,那么它将被标记为可达。
- 标记堆内存中的对象:垃圾回收器会递归地遍历堆内存中的对象,只要一个对象可以通过引用链从根对象到达,它就会被打上标记,表明它是活动的,不应被回收。
- 清除阶段:
- 释放未标记的对象:在标记阶段结束后,所有未被标记的对象(即不可达的对象)将被认定为垃圾,它们占用的堆内存空间将被释放,以便后续的内存分配使用。
因此,标记清除算法确实是从栈内存中的根对象开始,然后遍历堆内存中的对象,标记所有可达的对象。这个过程确保了只有真正不再使用的对象才会被回收,从而有效地管理堆内存资源。
Q8:
x = 10中,哪个是根对象?哪个存放在栈,哪个在堆?能否用图表示关系
A8:
在Python中,表达式 x = 10 涉及到变量的创建和整数值的引用。这里,x 是一个变量名,而 10 是一个整数值对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
根对象:在本例中,x 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根对象,因为它是一个局部变量或全局变量,直接存储在栈内存中,并且是可达性分析的起点。在函数调用中,x 将是一个局部变量;在模块级别,它将是一个全局变量。
-
栈内存:x 这个变量名和它所持有的引用都存储在栈内存中。栈内存用于快速存储和检索局部变量、函数参数和返回地址等信息。
-
堆内存:整数值 10 实际上是一个对象,存储在堆内存中。Python中所有的对象,包括整数、浮点数、字符串、列表等,都存储在堆内存中。x 变量在栈内存中存储的是指向堆内存中 10 对象的一个引用。
以下是这个关系的简化图形表示:
+------+ +----------------+
| Stack| | Heap Memory |
| | | |
| x |------> Integer(10) |
| (ref)| | |
+------+ +----------------+
在这个图中:
- 左侧的方框代表栈内存,其中包含变量 x。x 中存储的是一个引用(ref),指向堆内存中的整数对象。
- 右侧的方框代表堆内存,其中包含实际的整数对象 10。
当垃圾回收器运行时,它会从栈内存中的根对象(如 x)开始遍历,检查堆内存中哪些对象是可达的,哪些是不可达的,从而决定哪些对象可以被回收。在这个例子中,只要 x 存在,整数对象 10 就是可达的,不会被回收
Q9:
什么情况下,存放在stack中的变量x会被清除?
A9:
在C/C++等需要手动管理内存的语言中,以及在Python这样的高级语言中,存放在栈内存中的变量(如变量x)会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被清除:
-
函数调用结束: 如果x是在函数内部声明的局部变量,那么当该函数执行完毕并返回时,与该函数调用相关的栈帧(包括x在内的所有局部变量和函数参数)将被销毁。这是栈内存管理的一部分,当函数调用结束时,它的栈帧将被自动弹出,释放其占用的内存。
-
作用域结束: 如果x是在某个特定作用域内声明的,比如在某个代码块 {} 内,一旦这个代码块执行结束,x也将被销毁。不过,这通常仅适用于像C++这样的语言,其中的变量作用域规则严格限制了变量的生命周期。
-
程序结束: 如果x是全局变量,那么它将一直存在直到程序完全终止。当程序结束时,所有全局变量占用的内存将被操作系统回收。
-
特定的编程模型: 在某些编程模型或框架中,可能会有特定的机制来控制变量的生命周期,例如在某些脚本语言中,可以显式地销毁变量,但这通常不是栈内存管理的一部分。
在Python中,变量x的清除主要是通过上述第1种方式完成的,即当函数调用结束时,局部变量将被自动清除。对于全局变量,它们的生命周期通常与程序的生命周期相同,除非你显式地使用del语句来删除它们。
例如,在Python中:
def my_function():
x = 10 # x is a local variable
print(x)
my_function() # prints: 10
print(x) # This will raise a NameError because x is not defined outside the function
在这个例子中,x在my_function函数内部声明,当函数调用结束时,x将被清除,试图在函数外部访问x将导致NameError,因为x的作用域仅限于my_function函数内部。
Q10:
在python中,x = 10, 10最作为存放在堆内存中的对象具有什么属性?x作为存放在栈内存中的对象具有什么属性?用图表示
A10:
在Python中,x = 10 这个赋值语句涉及到了变量x和整数对象10。我们可以分别讨论这两个实体的属性。
整数对象10的属性(堆内存)
- 类型:10是一个整数对象,类型为int。
- 值:对象的值是数字10。
- ID(标识):每个对象都有一个唯一的ID,它通常是对象在内存中的地址。
- 引用计数:Python使用引用计数来跟踪有多少变量正在引用这个对象。当引用计数降为0时,对象可以被垃圾回收。
变量x的属性(栈内存)
- 名称:变量的名称是x。
- 引用:x包含一个指向堆内存中10对象的引用。
- 作用域:x的可见性和生命周期取决于它被定义的位置(局部作用域或全局作用域)。
- 类型:在Python中,变量x本身没有类型,它的类型取决于它引用的对象。在这个例子中,x引用了一个int类型的对象。
下面是用图表示这些属性的方式:
+---------------------+ +------------------+
| Heap | | Stack |
| | | |
| Integer Object | | Variable |
| - Type: int | | - Name: x |
| - Value: 10 | | - Reference to |
| - ID: <unique ID> | <----+ | heap obj |
| - Ref Count: 1 | | | |
+---------------------+ | +------------------+
|
| Reference
|
v
+------------------+ +------------------+
| | | |
| Other Objects | | Other Variables |
| | | |
+------------------+ +------------------+
在这个图中:
- 堆内存区域包含了Integer Object,它表示了10这个整数对象,具有类型、值、ID和引用计数属性。
- 栈内存区域包含了Variable,它表示了变量x,具有名称和指向堆内存中Integer Object的引用。
- 其他对象和变量可能也存在于各自的存储区域中,但在这个场景中不直接相关。
请注意,Python的实现细节(如CPython)可能会缓存一些小整数对象,因此多个变量可能共享相同的整数对象,这意味着它们将引用同一个堆内存中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