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问答】RAG学习路径
问题:
我在思考RAG的学习是拆分为R、A、G三个部分专项去学习呢,还是RAG是个完整体,需要整体学习,不能拆分去学习
答案:
RAG既需要专项拆分学习,又需强调整体协同优化
一、专项拆分学习的必要性
-
模块化技术栈的独立性
RAG的三个核心模块(Retrieval、Augmentation、Generation)各自涉及独立的技术体系:- 检索(R):需掌握分块策略(如语义分块)、向量化模型(如BERT、Sentence-BERT)、索引优化(如FAISS、HNSW)等,这些技术可通过独立实验验证效果(例如对比固定分块与语义分块的召回率差异)。
- 增强(A):包含检索结果的重排序(Rerank)、上下文压缩等技术,需要针对具体场景调整算法参数(如BM25与向量检索的混合权重)。
- 生成(G):需深入理解LLM的提示工程、思维链(Chain-of-Thought)设计,以及如何将检索内容融合到生成逻辑中(如控制幻觉的模板设计)。
-
降低学习门槛
拆分学习适合不同背景的从业者:- 工程师可从检索模块入手,优化分块策略和索引效率(如LangChain的递归分块器);
- 算法研究员可专注于增强阶段的模型微调(如用ColBERT优化检索相关性);
- 产品经理可聚焦生成模块的交互设计(如多轮对话的上下文管理)。
二、整体学习的不可分割性
-
模块间的强耦合关系
- 分块策略影响生成质量:例如,过小的分块可能导致上下文断裂,使LLM无法生成连贯答案(需结合语义分块和重叠策略);
- 检索精度制约增强效果:若检索结果不相关,即使增强算法再优秀,生成的答案仍可能偏离主题(需端到端评估指标设计)。
-
协同优化的实践需求
- Pipeline调参:如检索阶段返回的Top-K文档数量需与LLM的输入长度限制动态平衡;
- 评估体系整合:需同时考虑检索的召回率、生成的BLEU/RAGAS评分,以及端到端的业务指标(如用户满意度)。
-
前沿技术的跨模块特性
- Graph RAG:通过知识图谱将检索与生成结合,提升语义关联性;
- Adaptive RAG:动态调整分块大小和检索策略,适应不同查询复杂度。
三、推荐学习路径
-
初级阶段:模块化专项学习
- 检索(R):掌握分块技术(如递归分块、滑动窗口)、向量数据库(如Pinecone、Milvus);
- 生成(G):学习Prompt工程、Few-shot Learning,并实践开源框架(如LangChain、LlamaIndex);
- 增强(A):研究重排序模型(如Cohere Rerank)、上下文压缩算法。
-
进阶阶段:端到端整合
- 通过完整项目(如企业知识库问答系统)理解模块交互;
- 探索高级技术如多模态RAG(融合文本、图像)、实时检索(结合流计算)。
-
高阶阶段:性能调优与评估
- 使用RAG评估工具(如RAGAS)分析瓶颈;
- 实践领域定制化(如法律文档的语义分块优化)。
四、关键参考资料
- 分块策略对比:网页详细解析了5种分块方法及适用场景;
- 端到端优化:网页提出Graph RAG和模块化RAG的前沿方案;
- 学习路线:网页提供了从理论到实战的完整指南。
综上,建议采用“先拆分后整合”的策略,既能深入技术细节,又能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