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世界
工作之余想了一下午有关宇宙和哲学的问题,深入的思考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或许我可以解答,之前出现的种种疑问了。
在牛顿时期,随着万有引力的发现和物理学的不断丰满,人们似乎可以解决或者论证世界的各种问题了。小到玻璃球大到天体,它们的运动都存在着一种规律。因此人们可以预测出:从高空抛下的小球几秒钟后会落地,彗星多久会再次出现,甚至包括太阳的燃料何时耗尽人们都可以算出。那个时期的人们,他们认为:只要我们掌握了所有的知识和规律,那么这个宇宙的一切都是可以预测的。那么,人类也是物质组成的,人类的行为也可以被预测吗?好像只要知道了此时此刻所有微粒的状态和微粒间作用力的规律,就可以算出下一时刻的状态,由此预测未来,包括人类自己。就好像一切都是设定好了一样。
在我们看来这是多么荒谬的事,人类的行为怎么可以预测呢。虽然马克思提出唯物史观:人类必然走向共产主义。但这毕竟是宏观的。人类的一举一动怎么能预测呢?
19世纪的欧洲,科技越来越发达,在理论不断完善的同时,人们观察到的奇怪现象也越来越多。其中两个被称为"物理界的两朵乌云",一个是光速不变,一个是黑体辐射。
黑体辐射是量子力学的开端,但它距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此处不作过多解释,这里主要讨论光速不变。
众所周知,光速大约是30万千米每秒。这已经被无数人证明。但在这之前,先讨论一个生活问题。
在一辆100m/s的动车上,你以1m/s的速度往前走,在你自己看来,自己行走的速度就是1m/s,但在地面上的人看来,你的速度是100+1=101m/s。所以人们得出结论:速度是相对的,所以在说速度的时候,必须有一个参考系。
但光速呢?假设一束手电筒发出的光的速度是c,如果你的速度很快,能达到0.9c,你和光同时向前,那么光是不是对你来说,速度只有0.1c了?
无数实验证明,不是这样的。无论是在你看来,还是在地面上不动的你看来,光速始终是c。也就是说,光不管选用那个参考系,速度始终不变。
这就是诡异的地方,但这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用一个不太严谨的例子来说明:你的速度还是0.9c,和光朝同一个方向出发。在地面上的人看来:光速是c,你的速度是0.9c,所以光比你快0.1c,10秒后比你多走了一个光秒(30万千米)的距离。但在你看来,光速是不变的,光1秒钟就比你多走了30万千米。所以如果你以0.9c的速度飞行,你打个响指一秒钟的时间,地球人却等了10秒。你飞了一年后回来,发现地球已经过去十年了。
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真实存在的现象。只不过我们的日常速度跟光速比太小,所以感受不到这种现象的存在。但,这却引导我们走向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世界,到底是什么?
爱因斯坦虽然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但他依然坚信:我们这个世界是有规律的,上帝不会掷骰子。一切的一切,都有规律,且未来可以预测。
然而,他的观点遭到了当时量子物理学家的反对。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这个世界是个概率的世界。我们根本没法同时得知一个电子的位置和状态。换言之:如果我们知道了一个电子在哪里,就不知道它的速度。如果测得了它的速度,我们就不知道它在哪里。这就是所谓的测不准和不确定性原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比如:刘翔在冲过终点线的时候(位置),速度是10m/s(状态),好像我们很容易就测得了他的位置与速度。但在微观粒子世界,这是不成立的。因此所谓的预测未来,也就不成立了:因为我们没法找到一个确定的位置和状态,那就没法推出下一个时刻了。
再来说一下恐怖的双缝干涉实验。很简单,就是在一个板子上竖着开两条细缝,板子后面是一个屏幕。用一束光打过去,按理说,光透过板子的细缝,屏幕上也应该出现两条光才对。但是屏幕上出现了很多条明暗相间的条纹。科学家的解释是:光不是粒子,而是一种波,波有波峰和波谷,穿过两条缝后的光,一条缝的波谷和另一条缝的波峰碰到了,所以就抵消了,这就是暗的条纹。有的两个波峰叠加了,相当于光的强度增加了,这就是亮的条纹。
后来人们不用光,用电子做实验,居然也发现了明暗条纹。电子可是实打实的粒子啊,按理说应该出现两条纹才对,怎么能跟光一样呢?于是人们想,可能是电子太多了,互相发生了影响。那就换成一个电子一个电子打上去。
诡异的结果又出现了:居然还是明暗条纹,说明电子也跟光一样是波。这怎么可能呢?一个电子要么从左边的缝穿过,要么从右边的缝穿过,概率各自50%。下一个电子也是,所以屏幕上应该出现两条亮度相同的条纹啊。于是科学家想要认真解释这个现象,在板子旁边安装了捕捉电子的高速摄像机。摄像机能够看到电子到底是从左边的缝进去的,还是右边的缝进去的。
最最诡异的结果出现了:当用摄像机观察的时候,屏幕上是两条纹。当撤去摄像机的时候,人们看到的是明暗干涉条纹!
2019-08-0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