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管理在管理之外(后续更新)
        【内容提要】随着中国经济放缓,互联网野蛮生长时代的结束,享受时代红利的互联网人进入了寒冬,多年的高速发展使得人才素质参差不齐
    局外人是很难意识到这个行业中的乱象,以bat为代表的大厂和二三线的龙头企业,以及众多的中小型企业组成的互联网军团几乎占据了大半的互联网江山。本文重点讲讲互联网企业中的技术管理。其实,如果离开技术谈管理本身不太现实 ,通常大家谈的都是技术管理涉及到企业的高管、中层等,但是技术管理又大多出自草根,几乎是围绕着西方式的科学方法论为中心展开诉述。我们知道管理风格与派别一般包括支持式管理、指令式管理、亲和型管理、授权式管理等形式。无论采用哪种形式,会因为互联网技术的特殊性产生不同的管理结果。而且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这种情况实际已存在多年,且实践过多年,毋庸置疑。
一、实践中的管理
本人实际也在应用像smart来制定目标与绩效等,工作中也常采用PDCA这种西方的管理方法来指导实践。但是,往往做事和人际交往采用的方式与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实际上,西方的管理是围绕着事展开,具有精确化、规范化的特点;中国式管理思想是围绕着人展开,具有传统哲学的诸多烙印。如果你在以归国人员为主的IT企业中从事过,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会比较深刻,他们比较随意和轻松,讲究是简单,高效。 但是如果你在国内人为主的公司从事会你会发现处理关系可能会成为你工作的重心。无论怎么样变化实际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都是以人为基础展开,有一种现象就是经常做事和人是分开的,但是为什么差异会那么大呢。
     这里不得不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 包括儒家的治世治学,佛学的心性管理,道家的做事之道,流传至今的数千年前的四书五经耳熟能详,还有什么孙子兵法、鬼谷子以及近代现代的思想家,军事家传承下来的中国文化,从而使得我们人的思想和人性变得更加难以捉摸。所以管理的内耗是显而易见的,大家经常是玩弄着高超的语言技巧,站在道义的高度来指手画脚。胜之则兴高采烈,败之则垂头丧气。就像心理学家阿德勒《理解人性》中所说 “当一个人对你肃然起敬的时候,不是他变得有素质了,而是你对他更有价值了” 。当我们能从人性的角度来理解人的行为你才不会被蒙蔽,不会被精神内耗所困。管理中大多都需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来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率与运行机制,而不是为了规则而设定规则。我们从更高级的角度来理解就是企业的文化,企业的文化是魂,企业的管理是制度、体系。技术管理必然是隶属于企业的管理。是低层次的表现。
二、从现代西方管理到中国式的管理漫长而庞杂
管理学导读:西方管理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以泰勒和法约尔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以梅奥人际关系学为先导的行为科学管理阶段和以被哈德罗.孔茨 称之管理理论丛林为特征的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等。
三、技术管理在管理之外
技术管理在管理之外什么意思:往往我们在技术的管理当中常常设定了规范、标准、行为准则等。但是,我们会发现表面遵从和配合的背后是满腹牢骚以及大量的内耗。因为
人是这个当中的主体而不是标准,制度。所以技术管理在管理之外。什么规划、目标、架构、方法论在人面前快速的崩塌。关键在于人的思维和思想出了问题。
     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不干事,不想事。本身人性就是贪婪、自私的,有多少人会上升到企业的高度来想问题,有多少人会着眼于全局来看待问题呢。 
     我们会发现在中国的本土管理文化当中中国的传统哲学影响巨大。中国传统哲学中经常透漏着一种似是而非的语言艺术。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我们本能的会认为既然高科技的企业理应秉承着科技向善的理念,而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些太多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理论和思维。把这种玄而又玄的东西引入到现代企业中是否背离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企业安身立命之本。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是一个由人组成的经营实体,企业有自己的文化、战略蓝图、管理与经营模式等,这些就观念上的东西就不在是科技能驾驭的内容,反而可能是致命的,即使你的科技产品再好,反而打不开市场,赢得不了用户。在中国市场上想要生存比仍然要了解人,作家莫言说过小说的核心是刻画人物,你要贴着人物去写才能写出好的作品。而企业的本质也是人的参与。
      在我看来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并无孰优孰劣,各具特色有优势,往往工作中应用起来西方的科学哲学更偏定量,而定性等衡量反而更多的是采用中国的哲学,有时候只是我们无意识的在使用。就像心理学上有个词叫 “费斯汀格法则”, 你如果想管理你的情绪,你要提高对情绪的认知,实际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区别在哪里,你还是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求存同异。如果你连这些都不知道,你就无法在工作中掌控它。这需要你不断的学习和了解。
     如今AI俨然成了赛道,包括deepseek等。但是他能代替人吗? 我个人认为是资本推动的产物,让很多人很焦虑。如果你一直关注资本领域的投资发展,我们会看到不同时期的赛道转换例如: 团购,社区电商,大数据hadoop,外卖,共享单车,k8s,人工智能,无人机等都是资本推动下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有什么好焦虑的呢,他能代替管理吗?那简直是胡说八道,在中国没有像西方的不是是就是非,也就是二分法,中国人做生意,搞事情都是模棱两可,中国的酒文化历经千年,AI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喝酒吗? 所以这本身就是伪命题,大量失业和等待就业确实存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催生更多的职业和产业,阶段性的失业必然存在。但是起码在管理领域AI很难有所作为。同时我们可以再回顾下历史包括秦代的焚书坑儒、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佛学、宋明理学、韩流离开中国等都是带着一定的政治动机与目的。一旦某种事物威胁到根基,那么它离死也就不愿了。所以它可以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辅助工具,但绝不会成为主流或终极的方向。
    
    回到正题,那是不是学学哲学,看看玄学就解决技术管理当中的问题了吗? 肯定是不行的,这就是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 
    举例来说,制度要制定,规范要设定,架构要明晰,目标要达成等这些制定的过程中,人的思想变化很明显的,既要顾及公司的利益,又要达到自己管控的目标,从而趋利避害。难免会有本位主义思想,包括利益博弈参杂在一起。有些东西在外行来讲是看不出来的,因为技术的确有很高的一个门槛,往往这个过程中,无论市场、运营、人力、销售等是弱势的,他们有时候很难看出其中的端倪。所以很多东西都是表象,究其根本还是人性使然。
    希望本文能带来一些思考。
  参考资料
1. 陈金龙:中国式现代化演进的历史逻辑
2.魏志奇:中国式现代化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
3.宋志平:中国式管理正在形成
4.曾仕强: 中国式管理
5.中西方文化差异
6.中国本土管理研究与中国传统哲学
7.苏勇教授在兰州大学的讲演:管理学本土化与东方管理学
8.【中国式管理】如何既融入世界,又扎根中国?
9.宋志平:中国式管理的三大内核与现实意义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