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间
电影空间(film space)是指电影画格(frame)内的空间动态
1.1 银幕方向
银幕方向是指人物或物体的运动方向
X轴(X-axis)是指将画格水平切割的那条线。物体可以沿着X轴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运动。
Y轴(Y-axis)是指将画格垂直切割的那条线。物体可以沿着Y轴往上或往下运动,即从画格上端移动到下方或相反。
Z轴(Z-axis)是指画格中由前景(foreground)到后景(background,背景)或由后景到前景的轴线。Z轴给予了观众三维空间或景深(depth-of-field)的感觉。


利用银幕方向表现的思想

X轴:就像阅读时一样,眼睛从左往右运动比较舒适。眼睛很少会反方向运动,因此反方向运动时会觉得不舒适。
Y轴:在银幕上把物体往下移动好像更容易,这受到我们对重力的感觉的支持。在银幕上把物体往上移动显得比较困难,因为人们觉得要克服重力的影响。
Z轴:当一个物体沿着Z轴运动时,物体好像是在三维空间里从前往后或从后往前运动。图像大小会因物体在Z轴上的位置及所选用的光学镜头而改变
1.2 X轴
两个方向的移动表现冲突
当这两股力量相互对立,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期望有某种碰撞(collision,冲突)
示例:《火车怪客》
1.3 Y轴
Y轴是画格中沿着北——南轴上下移动的纵线
1.4 XY轴
除了X轴、Y轴和Z轴之外,画面还包括四条对角线
- 下降对角线
重力有助于下降对角线的动作。下降看起来比较容易,并且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一旦下降运动开始,就很难停止。从左往右是更容易的下降,因为这种下降运动和眼睛阅读的方向相同。
- 上升对角线
重力会阻碍上升对角线的动作。掉下来然后往上运动会更容易些。从右到左的上升是所有银幕方向当中最困难的:这种上升既与眼睛阅读的方向相反,又与重力的方向相反。

示例:大都会、钢琴课
1.5 电影元素:Z轴(景深)
Z轴是穿越前景后景的那条线。Z轴承载了深度空间感的功能。技术层面上来讲,景深是指Z轴方向上焦距范围或长度。镜头角度越广,焦距越长
广角镜头+大景深 物体沿着Z轴运动时距离好像被缩短了。例如,当人物从前景运动到后景,他们的高度下降得比预期更快。
示例:《公民凯恩》
戏剧价值
景深可以做到:
a)当人物在画格内运动时改变他们的大小;
b)在画格内表现人物相对于其他人物的大小。
1.6 Z轴(移焦)也称为变焦
需要较短的景深。这意味着在同一时刻,沿着Z轴只有一个较窄的空间是处于聚焦清晰范围的。
当摄影机移焦时,
他/她把焦点从一个焦平面(focal plane)移到另一个焦平面。
在移焦时,观众的注意力从一个焦平面处的对象转移到另一个焦平面处的对象上
示例:《毕业生》、《巴黎最后的探戈》、《杀手莱昂》
戏剧价值
移焦让你可以直接把观众的注意力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移焦常用来表现突然揭示而引起的惊愕,
通常是在重要的情节点(plot point)上。
由于移焦的作用是对揭示的重点强调,所以不能滥用。
二、画面
电影重要的元素:
亮度(brightness)、色彩(color)、大小(size)、
形状(shape)、动作(motion)、速度(speed)、
方向(direction)。经过精心设计,
这些元素能够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及情绪反应(emotional response)
2.1 电影元素:引导视线
《公民凯恩》的实例中,明暗被用作视觉标志(visual signpost)。重要的地方被打亮,不重要的留在暗处
戏剧价值
明暗被用作视觉标志。从明暗处理的导向当中,观众知道了该把注意力放在何处。
2.2 电影元素:不平衡
即对称和不对称
示例:
《迪厅孩童》
戏剧价值
通过平衡和不平衡的运用,编剧和导演建立了剧本中最初的冲突。
到后来,正是最初呈现为解决方案的共生关系,成为影片中的核心冲突(central conflict)。
2.3 电影元素:平衡
和不平衡共生
2.4 电影元素:方向
在影片《现代启示录》和《巴顿·芬克》(Barton Fink)中,
主角都有上下倒置的镜头。但是这些镜头完美地融进场面,
有助于推进故事往前发展。

戏剧价值
方向感缺失的镜头是有意识地使用方向感缺失。
如果处理得好,方向感缺失可以外化(externalize)人物的内心世界,
甚至可以像影片《巴顿·芬克》中那样,成为前兆。
方向感缺失非常有效,因为我们期望从一个熟悉的视角来看世界;
对熟悉视角的任何偏离都会戏剧性地强调某个场面。
2.5 电影元素:大小
通过对大小(size)的运用可以建立人物间的相对强弱关系
示例:
《大都会》
三、画面内形状
根据具体的使用方法和情境(context),形状可以用来暗示思想以及一系列的情绪。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有三种基本形状:
圆形
方形
三角形
从这三种基本形状当中可以获得其他许多形状:半圆、矩形、心形、八角形,等等,同时还有无数种有机形状。
布鲁斯·布洛克(Bruce Block)的书《视觉故事》主要讲视觉原理

3.1 圆形
圆形图像天然就可以暗示困惑、重复、时间,但在与对比性的元素同时运用时,圆形可以产生更为鲜明的含义。
示例:
《对话》
3.2 线形
线形就是对线条的运用。线条可以使任何抽象的思想具体化。以物理方式呈现时,线条提供了另一种交流思想的方法
示例:《证人》

3.3 电影元素:三角形
三角形元素可以通过很多手段来实现,如照明、家具陈设、外在图形、人物位置、运动等
3.4 电影元素:矩形
矩形,由四个直角构成,是一个平衡的形状,一个人为的、规则的、自然界中找不到的形状。矩形可以代表逻辑、文明、控制,或是现代美学
示例:《搜索者》

四 剪辑
剪辑是通过镜头的组合进行场面建构(construction)的过程
常用的五个剪辑技巧
- 1.对比(contrast)
- 2.平行(parallelism)
- 3.象征(symbolism)
- 4.交叉剪辑(simultaneity,同时性)
- 5.主题(leitmotif)
1.对比——假设我们的任务是讲述一个忍饥挨饿者的悲惨处境,如果我们把一个富人愚蠢地暴食与之连接起来,这个故事会变得更加生动
2. 平行——两个事物同时发生
3.象征——在影片《罢工》(Strike)的最后场景里,枪杀工人的镜头中穿插了屠宰场里宰牛的镜头。编剧想要也成功地说明了:对工人的枪杀就像屠夫用屠刀宰牛一样残酷、冷血。、
4、主题(主题的重复)
在一个意图揭露沙皇政权御用教会的残忍和虚伪的反宗教情节中,
同样的镜头重复了若干次:教堂的钟声悠扬地响起,
同时出现字幕:“教堂的钟声给整个世界发出忍耐和博爱的信息。

4.1 蒙太奇
通过时间或空间上分离的快切(quick cut),组合成一个更大的思想,
就形成了蒙太奇。蒙太奇常用来表现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到来,或是情绪的转变。
4.2 组合剪辑
“组合”表示通过影片中独立片段的组合进行场景的创新性建构。由此而来的场景成为一种产出更大意义的镜头组合
示例:
在影片《精神病患者》中,希区柯克通过剪辑处理有意地区别影片中的两次谋杀。
4.3 场面调度
是指在持续运转的摄影机前完成情节动作的场面。
通过调度(blocking)、镜头推拉(zoom)和摄影机运动而不是切换来形成各种新的构图形式。
场面实时(real time)拍摄成一个不间断的镜头,它自成一体,不需要剪辑的帮助。
示例:
《夺魂索》(Rope,全片)《邪恶的接触》(Touch of Evil,开场镜头)《超级大玩家》(The Player,开场镜头)《四百下》(The 400 Blows,全片很多镜头)
4.4 交叉剪辑
交叉剪辑(intercutting,也称cross-cutting),是指两个场景按顺序拍摄,
但以在两个场景之间来回切换呈现。交叉剪辑给人一种两个情节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感觉
示例:《酒店》
4.5 分割画面
分割画面可以在同一画面中展示两个镜头。就像交叉剪辑一样,
分割画面也制造出动作同时发生的感觉。
分割画面经常出现在1950、1960年的电影中。分割画面经常被用来表现电话交谈
示例:《杀死比尔1》
4.6 叠化
叠化使一个镜头融入另一个镜头。
叠化的实现是在光学上使第一个镜头渐消的同时使第二个镜头渐显。
叠化软化了切换。
根据制作者想要达到的多“软”的效果,叠化可短也可长。
从1920年代始,叠化就是一个常用的手法了。
4.7 跳切
跳切的目的是用画面或声音突如其来的变化刺激观众
五、时间

5.1 通过定调扩展时间
个人理解是一种慢动作镜头
示例:
巴顿一进电梯,就好像进入了另一个平行宇宙。电梯员的每个动作都明显迟钝。
好像电梯员是生活在一个不同的时区里,那里小时和分钟都由不同的时钟产生。
5.2 电影元素:时间对比(定调和交叉剪辑)
示例:《低俗小说》
5.3 时间扩展——动作重叠
电影具有由若干因素组成的节奏(rhythm),其中一种因素是电影时间(filmtime)。
通过动作重叠(overlapping action)来扩展电影时间能够给场景带来相当大的戏剧作用。
动作重叠可以使某一特定时刻或整个场景成为亮点。动
作重叠经常被用来强调重要的情节纠葛(plot twist)、高潮场面(climactic scene)以及关键的情绪提示。
个人理解:是同一动作,不同景别角度拍摄
示例:
《精神病患者》(淋浴场景)《沉默的羔羊》(Silence of the Lambs,高潮场面)
5.4 电影元素:慢动作
降低真实世界的速度(慢动作)经常被用来表现伤害事件中的人物如何看这个世界。
慢动作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场景中。
当慢动作与视角镜头(POV shot)结合使用时,可以大大增加观众的同情心
5.5 快动作(时间压缩)
快动作通过使胶片以慢于标准的24格每秒的速度穿过片门来压缩真实世界。
由于打破了真实世界的面具,快动作场景会马上被与影片的其他部分区别开来。
因此,快动作是为那些需要特别突出的时刻保留的
示例:《天使爱美丽》
5.6 闪回
闪回的目的是给观众补充重要的背景故事(backstory)。
很多编剧书籍都建议不要采用闪回,
因为闪回是一个明显“会吸引注意力的工具”(catch-up device)
片例:《日落大道》
5.7 电影元素:闪前
闪前就是切换到未来。我们可以由过去开始闪前到现在,
或是由现在开始闪前到未来。这里的未来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
示例:《性书大亨》
5.8 电影元素:定格
定格是指在银幕上把一格画面“冻结”住。定格通过重复印制同一画格然后连续播放它们来实现。
在活动画面中分离出一幅画面,然后让观众像看照片一样看它,这幅画面就呈现出肖像的感觉。
在影片《杀死比尔1》里面,当乌玛·瑟曼回忆起被枪击的时候,
人物被给了一个定格。通过“冻结”这个时刻,可以暗示此时的内容需特别注意。
片例:《虎豹小霸王》《末路狂花》《四百下》
六、摄影机运动
6.1 电影元素:固定镜头
固定镜头(static shot)是把摄影机固定在三脚架(tripod)上拍摄。
虽然画面内的物体可能会移动,
但是场景的视野是固定的,
就像通过窗口看景物或被舞台拱形门框住似的
示例:《克卢特》
6.2 摇摄
摇摄(pan)通常是指摄影机固定在三脚架上水平往左或往右摇。
摇摄也可以是手持或肩扛。
在摄影机运动的过程中,新的信息被揭露出来。
被揭露的信息可能是场景的特点、重要的线索或隐藏着的人物等。
片例:《与狼共舞》
6.3 电影元素:升(人物)
升镜头(tilt-up)是指摄影机沿垂直轴线往上移动。通常用来揭示,介绍
片例:《杀手莱昂》
6.4 电影元素:降
降镜头(tilt-down)是指摄影机沿垂直轴线往下移。通常也用来揭示
片例:《冰血暴》
6.5 电影元素:旋转
由于通常我们要求镜头稳定,
旋转一般是通过把摄影机安装在三脚架上并转动它而实现的。
摄影机的旋转让画面旋转起来,形成一种方向感缺失的感觉

6.6 移镜头
移镜头(tracking shot,推拉镜头,推轨镜头)是指拍摄时摄影机固定在轨道车(dolly)上并沿轨道滑动。
这使得摄影机可以沿固定的轨道平滑地移动。
摄影机轨道非常像火车轨道,也可以布置成直线或曲线。
现在,术语“移镜头”也用来表示那些可产生移动效果的镜头。
摄影机可以装在汽车上、轨道车上或其他可“跟踪”主体的交通工具上
片例: 《致命的吸引力》
书籍推荐
《编剧,电影形式和内容的综合》
《电影化叙事》
库里肖夫,《列夫·库里肖夫论电影1922—1968》
鲁道夫·阿恩海姆(Arnheim,Rudolph),《艺术与视知觉》
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考》(Visual Thinking)
西德尼·吕梅(Lumet,Sidney),《制作电影》
《论剪辑》——弗谢沃洛德·普多夫金
弗谢沃洛德·普多夫金,《电影技巧和电影表演》
谢尔盖·爱森斯坦,《电影形式:电影理论论文》
列夫·库里肖夫,《库里肖夫论电影》
杰拉尔德·马斯特(Gerald Mast)、马歇尔·科恩(Marshall Cohen)、里奥·布莱迪(Leo Brady),《电影理论和批评:基础知识》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