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不完全指北(唐氏文章)
上网不完全指北
Author: amlhdsan
字数:60302 字,阅读时间:约 30 分钟。
- 本文旨在解决大部分小白的上网困扰,并提供一些进阶上网的 tips。
- 本文着重讲解电脑端的体验,手机端也会一笔带过,电脑党福利,手机党勿入!
- 本文打字直接给手打废了,敲了好几个月,各位留个赞吧,手有余香。
-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你不注明我也没办法)。
未完成的东西:
- Github 模块(这个我特别想讲,但是计划还排在后面)
Chapter 1 工具的选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1 浏览器 browser
首先要从浏览器(browser)开始。
目前主流的浏览器有这么几个:Chrome, Edge, Firefox, Opera, Safari。有几个类似于 arc 之类的 Chromium 的衍生品就不介绍了,个人感觉体验一般。
国内的浏览器我不好说,都是一大坨,360 安全浏览器,360 极速浏览器,2345 极速浏览器,百度,夸克,完全是母公司的宣传替代品,广告比苍蝇还多,我也不知道国内的人是怎么耐住性子用下去的。
1.1.1 Chromium 最伟大的内核
official website: https://www.chromium.org/
由 google chrome 开发出来的一个内核,几乎所有浏览器都用这个,火狐(Firefox)没用,所以有的时候 chrome 出了点安全性问题 edge 啥的一推爆料,但是 Firefox 那边没啥声音,但这也不代表 Firefox 就比 chrome 好了。最近好像撤出中国的服务了?反正我不太常用 Firefox。
Chromium 的版本迭代周期很快,一天内会有多个版本更新。
还有一个,google 会提供小额奖金给发现 Chromium 潜在安全漏洞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可以试试看(但是技术人员会看这篇文章吗?)
1.1.2 Chrome 浏览器的牢大
official website: https://www.google.com/chrome/
不必多说,市场份额稳稳的第一,在某些上网方式的情况下会很好用,特别是与 google 互联的时候,体验绝对的全球第一。google 依托它的强大的 ai, google workspace 和 搜索引擎等,和 chrome 融合,形成了一个我称之为 google 生态的东西。chrome 的界面及其简洁,插件功能强大,基本可以完成所有浏览器的所有功能。开发者模式也很好用,一些 html,php 有关的功能也集成地非常强大。
1.1.3 Edge 后来居上
official website: http://microsoftedge.com/
Microsoft 开发的浏览器,前几年用的挺多的,最近感觉有一点向百度那边发展了,就用的少了。你永远不会在 chrome 上看到什么新闻咨询之类的(我最恨这种东西了真的),以前 edge 也没有,现在有了,并且加上了 ai 什么之类的之后,界面变得比较混乱,没有 chrome 那么清晰了。微软的有些东西搞的还不是很完善,azure 等东西又不是我们正常人用得了的东西,Microsoft 365 搞得我感觉也挺乱的,没有 google workspace 那么统一。
1.1.4 Firefox 独树一帜
official website: https://www.firefox.com/
比较独特的一个浏览器,和 Mozilla 这个母公司挂钩,我感觉专门做浏览器?做得还行。如果想和其他功能集成的话我还是建议用 chrome,因为 chrome 的同步等功能实在是过于强大了真的。firefox 安全性还挺高的,之前 chrome 出了一个明文哈希的一个密码事件,搞得沸沸扬扬的,当时 firefox 这边就稳如泰山。当然也有的时候 firefox 也会出事。
1.1.5 Opera 逐渐没落
official website: https://www.opera.com/
早年超级好用的一个浏览器,现在发展越来越垃圾了,不好去评价,完全不推荐,无论是 ui 啥的还是集成啥的都是一大坨,感觉跟 360 的一大坨差不多了。
1.1.6 Safari 苹果生态扛把子
iOS 系统,macOS 系统,iPadOS 系统的标配浏览器,在 Apple 生态的设备上非常丝滑。开放性(其实就是装插件,开发者模式之类的)远远不如其他软件,但这也导致了其安全性和浏览的资源消耗很小。iPadOS 和 iOS 推荐用 safari,因为你也不用平板和手机干开发,我说的没问题吧?但是 macOS 我建议用 Chrome,感觉更好一点。
1.2 骨干网络
你甚至可以笼统地理解为电信公司。由于读者大部分应该在国内,所以我们说说「中国互联网骨干网络」。
中国三家最大的公司:移动,电信,联通分别有 2-3 张骨干网络,就是我们家庭一般用的网络,具体细节比较深,这里就不讲了。
还有一个就是中国教育部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简称教育网,总部在清华大学是中国最大的公益性,学术性计算机互联网络,了解一下就行了。
Chapter 2 一些零散的知识
这里真的不只是「一些」了,真的太多太多了,实在是分类不过来了,但是建议把看完,当然会看的一头雾水。
2.1 一些东西
2.1.1 网络基础
- IP 地址:设备唯一标识。
- IPv4:32 位地址。
- IPv6:128 位地址。
- MAC 地址:网卡唯一标识。
- 子网掩码:划分局域网范围。
- 路由器:连接不同网络。
- 交换机:局域网内部传输。
- 网关:局域网与外网桥梁。
- DHCP:动态分配 IP。
- Loopback:回环地址 127.0.0.1。
- Network Topology:网络拓扑结构。
- LAN:局域网。
- WAN:广域网。
- MAN:城域网。
- WLAN:无线局域网。
- PAN:个人局域网。
- 带宽:网络最大传输能力。
- 延迟:数据从源到目的的时间。
- Ping:测试延迟。
- Traceroute:追踪数据路径。
- MTU:最大传输单元。
- Fragmentation:数据分片传输。
- Socket:程序网络接口。
- NIC:网络接口卡。
- Loopback 接口:本机测试用。
- Broadcast 地址:广播通信地址。
- Multicast 地址:组播通信地址。
- Unicast 地址:单播通信地址。
- VLAN:虚拟局域网。
- Subnetting:子网划分。
2.1.2 网络协议
- TCP:可靠传输协议。
- UDP:不可靠但高速传输。
- HTTP:网页访问协议。
- HTTPS:加密 HTTP。
- FTP:文件传输协议。
- SFTP:安全文件传输协议。
- SMTP:发送邮件协议。
- POP3:接收邮件协议。
- IMAP:邮件同步协议。
- ICMP:用于 Ping。
- ARP:IP 与 MAC 映射。
- RARP:MAC 获取 IP。
- DNS:域名解析协议。
- DHCP 协议:动态 IP 分配。
- SNMP:网络管理协议。
- NTP:网络时间协议。
- TLS:传输加密协议。
- SSL:安全套接层协议。
- SSH:安全远程登录协议。
- Telnet:远程终端协议。
- WebSocket:双向实时通信协议。
- HTTP/2:提高性能的新协议。
- HTTP/3:基于 QUIC 的协议。
- QUIC:快速 UDP 互联网连接。
- RTP:实时传输协议。
- RTSP:实时流控制协议。
- SIP:会话发起协议。
- POP3S:加密邮件接收协议。
- SMTPS:加密邮件发送协议。
- IPsec:IP 层加密协议。
2.1.3 域名与解析
- 域名:便于记忆的地址。
- DNS 服务器:解析域名。
- 递归解析:逐级查询 DNS。
- 根域名服务器:顶级解析节点。
- 顶级域名:如
.com
、.org
。 - 二级域名:如
example.com
。 - CNAME:域名别名记录。
- MX:邮件交换记录。
- TXT:文本记录,可用于验证。
- NS:域名服务器记录。
- TTL:DNS 缓存时间。
- SOA:起始授权记录。
- PTR:反向解析记录。
- Anycast:DNS 全球分发策略。
- Dynamic DNS:动态域名解析。
- DNSSEC:DNS 安全扩展。
- DDNS:动态 IP 对应域名。
- 域名解析链:本地 → 根 → 顶级 → 权威。
- Host 文件:本地静态解析。
- 域名劫持:DNS 攻击方式。
2.1.4 网络安全
- 防火墙:控制数据进出。
- NAT:网络地址转换。
- Proxy:代理服务器。
- VPN:虚拟专用网络。
- SSL/TLS 加密:保护传输数据。
- HTTPS:安全网页访问。
- SSH 加密:安全远程。
- DDoS 攻击:分布式拒绝服务。
- Ping Flood:利用 Ping 攻击。
- ARP Spoofing:伪造 ARP。
- Man-in-the-Middle:中间人攻击。
- SQL 注入:网站攻击方式。
- XSS 攻击:跨站脚本。
- CSRF 攻击:跨站请求伪造。
- 网络钓鱼:欺骗用户信息。
- 木马病毒:隐蔽攻击工具。
- 勒索病毒:加密用户数据索要赎金。
- 防火墙策略:允许、拒绝规则。
- IDS:入侵检测系统。
- IPS:入侵防御系统。
- NAT Traversal:穿透 NAT 通信。
- Zero Trust:零信任网络安全。
- TLS 握手:建立加密连接。
- HTTPS 劫持:篡改加密通信。
- 密码学:加密解密基础。
2.1.5 网络性能与优化
- 带宽:最大传输能力。
- 延迟:响应时间。
- Ping:检测延迟。
- Traceroute:路径追踪。
- QoS:服务质量控制。
- Load Balancing:负载均衡。
- Caching:缓存数据加速访问。
- CDN:内容分发网络。
- MTU:最大传输单元。
- Fragmentation:分片传输。
- TCP 拥塞控制:避免网络拥堵。
- TCP 流量控制:保证可靠传输。
- Keep-Alive:长连接机制。
- HTTP 缓存头:Cache-Control、ETag。
- CDN 节点:离用户最近的服务器。
- 数据压缩:减少传输量。
- CDN 加速策略:静态 vs 动态资源。
- 网络测量工具:iperf、netstat。
- QoE:用户体验评估。
- 网络优化:减少 RTT 和丢包。
2.1.6 网络应用与服务
- 云存储:远程存储文件。
- P2P 网络:用户间直接传输。
- Wi-Fi:无线局域网。
- SSID:无线网络名称。
- WPA/WPA2/WPA3:无线加密标准。
- Ethernet:有线网络标准。
- 3G/4G/5G:移动通信标准。
- VoIP:网络电话。
- IPTV:网络电视。
- Video Streaming:在线视频。
- CDN:提高视频加载速度。
- SaaS:软件即服务。
- PaaS:平台即服务。
-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
- Cloud Computing:云计算。
- Edge Computing:边缘计算。
- Content Delivery:内容传输服务。
- Database Service:数据库即服务。
- Serverless:无服务器计算。
- Microservice:微服务架构。
- API:应用接口。
- REST API:基于 HTTP 的接口。
- GraphQL:灵活查询 API。
- MQTT:物联网轻量消息协议。
- CoAP:物联网协议。
2.1.7 TCP/IP 特性
- TCP 三次握手:建立连接。
- TCP 四次挥手:断开连接。
- Socket:程序通信接口。
- IPv6 地址类型:单播、组播、任播。
- IPv4/IPv6 双栈:共存方式。
- IPv6 隧道:穿越 IPv4 网络。
- TCP 滑动窗口:控制流量。
- TCP 拥塞避免:防止拥堵。
- TCP 超时重传:保证可靠性。
- TCP Keep-Alive:检测连接活性。
- UDP 无连接传输。
- UDP 数据报:基本传输单元。
- ICMP 报文:网络诊断信息。
- ARP 请求:IP 找 MAC。
- ARP 响应:MAC 返回 IP。
- NAT 映射:私网与公网转换。
- PAT:端口地址转换。
- IPv6 无需 NAT。
- Anycast:IPv6 优化路由。
- Multicast:组播传输。
- Broadcast:广播传输。
- TTL:生存时间限制。
- Fragmentation Needed:分片信息。
- TCP Fast Open:加速握手。
- TCP Selective ACK:选择性确认。
2.1.8 端口与服务
- 端口:通信接口编号。
- 0-1023:知名端口。
- 1024-49151:注册端口。
- 49152-65535:动态端口。
- HTTP:80 端口。
- HTTPS:443 端口。
- FTP:21 端口。
- SSH:22 端口。
- Telnet:23 端口。
- SMTP:25 端口。
- DNS:53 端口。
- POP3:110 端口。
- IMAP:143 端口。
- RDP:3389 端口。
- MySQL:3306 端口。
- PostgreSQL:5432 端口。
- Redis:6379 端口。
- MQTT:1883 端口。
- Memcached:11211 端口。
- NTP:123 端口。
- SNMP:161 端口。
- LDAP:389 端口。
- Kerberos:88 端口。
- VNC:5900 端口。
- BitTorrent:6881-6889 端口。
2.2 HTML
一种源代码类型,现在已经发展到 HTML5 了,作用就是显示网页给你看。你在网页上看到的按钮、文字、图片、动画效果啥啥啥的背后都是一行行的代码。具体语法可以稍微学一下,好像菜鸟教程上面有比较详细的入门教学,我入门的时候就是在那里学的。
2.3 PHP
跟 HTML 差不多,功能强大一些,是做动态网页的必备语言。我对这方面不太了解,但听说它可以处理用户提交的表单,跟数据库交互,还能做网站后台,感觉挺酷的。
2.4 CSS
CSS 是用来美化网页的东西,HTML 给你内容,CSS 给你漂亮。颜色、字体、背景、布局、动画都靠它。学一点盒模型、Flexbox 或 Grid,就能排版出很漂亮的网页了。
2.5 JavaScript
JS 是网页里的“小精灵”,让网页动起来。点击按钮弹窗、轮播图、表单验证、数据交互,全靠它。初学可以先学基础语法、DOM 操作、事件绑定。
2.6 数据库
数据库就是存储网页数据的地方,比如用户信息、帖子、评论啥的都放里面。PHP 或 JS 可以从数据库取数据再显示出来。入门可以先学 MySQL,懂增删改查就够用了。
2.7 Ajax
Ajax 是让网页不用刷新就能跟服务器交换数据的技术。比如搜索联想、留言板自动更新,都是靠它实现的。学起来其实不难,配合 JS 就行。
2.8 JSON / XML
网页和服务器传数据的格式,JSON 简单易读,XML 稍微复杂一点。前端 JS 或后端 PHP 都能解析,是网页和后台交流的桥梁。
2.9 Node.js
以前 JS 只能在浏览器跑,现在用 Node.js 可以写后台程序、做服务器,甚至能写爬虫、API 什么的。很适合前端入门顺便学一点后端。
2.10 API
API 就是接口,前端和后端交流的桥梁。比如天气网站用 API 拿数据,网页就能显示最新天气。懂一点 API,前后端交互就容易多了。
2.11 Git / GitHub
版本管理工具,写网页或程序时可以记录每次修改,还能和别人协作。GitHub 是放代码的平台,还能找开源项目,顺便学习别人写的网页。
2.12 响应式网页
让网页在电脑、平板、手机上都能漂亮显示。主要靠 CSS 的媒体查询(media query),学会它就不会出现手机上看网页乱七八糟的情况。
2.13 前端框架
比如 Bootstrap、Vue、React、Angular。Bootstrap 可以快速做漂亮网页,Vue 和 React 可以让网页更动态、交互性更强,Angular 更适合大项目。
2.14 后端框架
Laravel、Symfony(PHP),Express(Node.js)等。帮你快速搭建服务器和 API,省掉很多重复工作,写起来更舒服。
2.15 Web 安全基础
XSS:网页被恶意脚本攻击。
CSRF:跨站请求伪造。
SQL 注入:数据库被乱改。
学会基本防护很重要,尤其做交互网站,否则数据很容易被搞坏。
2.16 Cookie / Session
用户登录状态的存储方式。Cookie 存在浏览器里,Session 存在服务器上。学会它就能做记住登录、购物车等功能。
2.17 前端工具
VS Code:轻量好用的代码编辑器。
Chrome DevTools:调试网页必备。
Postman:测试 API。
学会这些工具,写网页就方便多了。
2.18 打包与构建工具
Webpack、Vite 等工具,把前端代码打包、压缩、优化。刚开始可以先用默认配置,慢慢学优化。
2.19 依赖管理
NPM、Yarn:管理前端库和插件的工具。比如想用轮播图插件,直接安装就行,不用自己写。
2.20 REST / GraphQL
前后端数据交互方式。REST 简单,GraphQL 灵活。学会它们,前端和后端交流更顺畅。
2.21 云服务 / CDN
CDN 可以让网页加载更快,云服务可以存放数据库、文件、服务器。学习一点云服务知识,部署网页更方便。
2.22 JSON Web Token (JWT)
用户认证的方式之一,用它可以实现登录后访问受保护资源。比传统 Session 更适合前后端分离的网页。
2.23 响应式图片
根据设备屏幕大小加载不同尺寸的图片,节省流量,提高加载速度。
2.24 SVG / Canvas
网页画图工具。SVG 用矢量图,放大不失真;Canvas 可以画动态效果,比如小游戏或动画。
2.25 前端路由
单页面应用(SPA)用前端路由管理不同页面显示,用户体验更流畅。Vue Router 或 React Router 常用。
2.26 模块化开发
JS、CSS 可以模块化写,方便维护和复用。比如一个按钮模块写一次,到处用。
2.27 版本控制分支
Git 分支可以让多人协作,每个人在自己的分支开发,最后合并主分支。
2.28 单元测试
前端和后端都可以写测试,保证网页功能正常。像 Jest、Mocha 等工具都可以用。
2.29 前端性能优化
减少 HTTP 请求、图片压缩、懒加载、使用 CDN,让网页加载更快。
2.30 浏览器兼容性
不同浏览器可能表现不一样,要测试 Chrome、Edge、Safari、Firefox,确保网页大部分用户都能正常访问。
2.4 还没想好呢,你先往下看吧。
Chapter 3 一些网站
这个比 Chapter 2 的内容还要多得多,也是建议看完,可以自己点进去链接用用看,印象会深刻一点。
建议稍微背一下网址,其实多看几遍就背下来了,这个对 chapter 4 的内容很有帮助。看多了你也会找到网址的秘密。
这些都是我在多年的冲浪中慢慢积累出来的。看的可能很累。网站不分排名。
有可能重复,我真的不想去重了,看后面有没有时间搞了真的。整个人已经打字废掉了。
然后还有一些比较小众的东西(这个还在整理,你别急):
网站名 | 简介 | 官网 |
---|---|---|
macked | macOS 的破解软软件站点 | https://macked.app/ |
Chapter 4 网址以及网络安全
这个比较重要,可以在你冲浪的时候保护你的大部分时间的安全。
4.1 啥是网址啊
就是你在地址栏看到的那一长串类似于 http://
或者是 https://
开头的东西。这两者的区别暂时按下不说(后面会补充上)。大部分时间,你可以通过看 http://
紧接着后面的东西猎不猎奇判断网站正不正常,比如说:
http://www.2ueyes.cn/onlinedown/
后面除了 www.
和 .cn
是固定的东西外,2ueyes
实在是太猎奇了。
再比如说:https://www.google.com/
除了 www.
和 .com
之外就是 google
,一看就是 Google 的官网。
大家可以看看 chapter 3 里面的官网的网址,基本都是 企业名.com
或者 企业名.cn
或者其他的什么东西,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猎奇的东西。
4.2 后缀
后缀就是在 http://
或者 https://
之后,第一个 /
之前的内容的最后一个(或者最后两个),比如:
https://www.bing.com/
的后缀就是 .com
,https://macapp.org.cn/
的后缀就是 .org.cn
,https://www.luogu.com.cn/
的后缀就是 .com.cn
,这个看多了就会了。
后缀主要有这些:
通用顶级域名 (gTLD)
.com
- 商业机构网站 (commercial).org
- 非营利组织 (organization).net
- 网络服务提供商 (network).info
- 信息网站 (information).biz
- 商业用途 (business).name
- 个人网站或姓名 (personal).pro
- 专业人士 (professional).edu
- 教育机构 (educational, mainly US).gov
- 政府机构 (government, mainly US).mil
- 军事机构 (military, mainly US)
国家和地区顶级域名 (ccTLD)
.cn
- 中国.jp
- 日本.us
- 美国.uk
- 英国.de
- 德国.fr
- 法国.ru
- 俄罗斯.in
- 印度.ca
- 加拿大.au
- 澳大利亚
新通用顶级域名 (New gTLD)
.tech
- 技术相关.site
- 各类网站.online
- 在线业务.store
- 商店/电商.blog
- 博客.app
- 应用程序.shop
- 商店/电商.club
- 社群/俱乐部.xyz
- 通用,灵活使用.space
- 创意、空间主题
行业/主题顶级域名
.travel
- 旅游相关.health
- 健康医疗.finance
- 金融服务.media
- 媒体相关.music
- 音乐相关.photography
- 摄影.fashion
- 时尚.food
- 美食.news
- 新闻.art
- 艺术
其他常见域名
.tv
- 电视或媒体 (原图瓦卢国家域名).cc
- 通用,原科科斯群岛.me
- 个人网站 (原黑山国家域名).io
- 科技公司、开发者 (原英属印度洋领地).co
- 公司/商业 (原哥伦比亚).ws
- 网站 (原西萨摩亚).fm
- 音乐/广播 (原密克罗尼西亚).mobi
- 移动设备网站.ws
- 网站 (website 的缩写).pro
- 专业人士使用(其实也不是)
稍微看一下基本都知道。多看看 chapter 3 你也会知道哪些后缀一般比较正常,哪些一般比较猎奇。
4.3 域名
网域名称(英语:Domain Name,简称:Domain),简称域名、网域,是由一串用点分隔的字符组成的互联网上某一台计算机或计算机组的名称,用于在数据传输时标识计算机的电子方位。域名可以说是一个IP地址的代称,目的是为了便于记忆后者。例如,wikipedia.org
是一个域名。人们可以直接访问 wikipedia.org
来代替IP地址,然后域名系统(DNS)就会将它转化成便于机器识别的IP地址。这样,人们只需要记忆 wikipedia.org
这一串带有特殊含义的字符,而不需要记忆没有含义的数字。
域名的核心是域名系统(英语:Domain Name System,缩写:DNS),域名系统中的任何名称都是域名。在域名系统的层次结构中,各种域名都隶属于域名系统根域的下级。域名的第一级是顶级域,它包括通用顶级域,例如 .com
、.net
和 .org
;以及国家和地区顶级域,例如 .us
、.cn
和 .tk
。顶级域名下一层是二级域名,一级一级地往下。现在,还有一些新兴的中文域名,例如 .在线
等。这些域名向人们提供注册服务,人们可以用它创建公开的互联网资源或运行网站。顶级域名的管理服务由对应的域名注册管理机构(域名注册局)负责,注册服务通常由域名注册商负责。
子域名
主条目:子域名
子域名将顶级域名进一步细分。域名层次结构中,顶级域名下面是二级域名,它位于顶级域名的左侧。例如,在 zh.wikipedia.org
中,wikipedia
是二级域名。w3.org
中,w3
也是二级域名,与前例中的wikipedia
属于一个层面。
二级域名下面是三级域名,它位于二级域名的左侧。例如,在 zh.wikipedia.org
中,zh
是三级域名;zh-classical.wikipedia.org
(文言文维基大典的域名)中,zh-classical
也是三级域名,与前例中的 zh
属于一个层面。从右侧到左侧,隔一个点依次下降一层。
通常情况下,人们基于公司、产品或服务的名称来创建二级域名或更低级别的域名,以方便其他人识别和记忆。
4.4 后面的内容
比如说这个网址:
https://www.bing.com/?toWww=1&redig=90A8CBAE94FB4D9984CD5761D429181F
虽然说后面有一大坨东西,但是还是 https://www.bing.com/
的一个子网页。这里不是子网页,而是向 Microsoft
公司传输:这个网页是由哪里跳转来的。
再比如:
https://www.luogu.com.cn/training/211#problems
这个网址就是在 luogu
网站内的 training
模块的名为 211
的网页,#
一般代表一个网页内的不同位置,比如说跳转到 chapter 3,跳转到第 476 行之类的东西,只是一个你可以理解为网页跳转的东西,属于同一个网页。
当然你也可以套很多很多层,比如说:
https://www.pornhub.com/1/2/3/4/5/6/1/2/2/2/31/23/123/12/31/4/234/23/4/234/23/41/2/34/123/41/234/12/34/2134
之类的东西,当然这个网址不存在,我乱打的。
很重要的一点是,有的时候你会碰到这种东西:
https://www.opera.com/zh-cn
后面的 zh-cn
就是显示的语言(它会识别你的地区或者系统语言,然后给你合适的语言),这种东西叫:地区词处理。
地区词处理和繁简处理是中文字词转换系统的两大部份,地区词转换旨在为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中文用户提供贴近其语言习惯的转换模式。中国大陆(zh-cn)、新加坡(zh-sg)及马来西亚(zh-my)的地区词使用简体中文;台湾(zh-tw)、香港(zh-hk)及澳门(zh-mo)的地区词使用繁体中文。
这些只是中文的情况,还有 zh-cn、en-us 等表示语言(文化)代码与国家地区的东西。
这一堆看一遍就知道了,看网址看多了也知道是啥了。
语言代码 | 英文名称 | 中文名称 |
---|---|---|
af | Afrikaans | 南非语 |
af-ZA | Afrikaans (South Africa) | 南非语 |
ar | Arabic | 阿拉伯语 |
ar-AE | Arabic (U.A.E.) | 阿拉伯语(阿联酋) |
ar-BH | Arabic (Bahrain) | 阿拉伯语(巴林) |
ar-DZ | Arabic (Algeria) | 阿拉伯语(阿尔及利亚) |
ar-EG | Arabic (Egypt) | 阿拉伯语(埃及) |
ar-IQ | Arabic (Iraq) | 阿拉伯语(伊拉克) |
ar-JO | Arabic (Jordan) | 阿拉伯语(约旦) |
ar-KW | Arabic (Kuwait) | 阿拉伯语(科威特) |
ar-LB | Arabic (Lebanon) | 阿拉伯语(黎巴嫩) |
ar-LY | Arabic (Libya) | 阿拉伯语(利比亚) |
ar-MA | Arabic (Morocco) | 阿拉伯语(摩洛哥) |
ar-OM | Arabic (Oman) | 阿拉伯语(阿曼) |
ar-QA | Arabic (Qatar) | 阿拉伯语(卡塔尔) |
ar-SA | Arabic (Saudi Arabia) | 阿拉伯语(沙特阿拉伯) |
ar-SY | Arabic (Syria) | 阿拉伯语(叙利亚) |
ar-TN | Arabic (Tunisia) | 阿拉伯语(突尼斯) |
ar-YE | Arabic (Yemen) | 阿拉伯语(也门) |
az | Azeri (Latin) | 阿塞拜疆语 |
az-AZ | Azeri (Cyrillic) (Azerbaijan) | 阿塞拜疆语(西里尔文) |
be | Belarusian | 白俄罗斯语 |
be-BY | Belarusian (Belarus) | 白俄罗斯语 |
bg | Bulgarian | 保加利亚语 |
bg-BG | Bulgarian (Bulgaria) | 保加利亚语 |
bs-BA | Bosnian (Bosnia and Herzegovina) | 波斯尼亚语(拉丁文,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ca | Catalan | 加泰罗尼亚语 |
ca-ES | Catalan (Spain) | 加泰罗尼亚语(西班牙) |
cs | Czech | 捷克语 |
cs-CZ | Czech (Czech Republic) | 捷克语(捷克共和国) |
cy-GB | Welsh (United Kingdom) | 威尔士语(英国) |
da-DK | Danish (Denmark) | 丹麦语(丹麦) |
de | German | 德语 |
de-AT | German (Austria) | 德语(奥地利) |
de-CH | German (Switzerland) | 德语(瑞士) |
de-DE | German (Germany) | 德语(德国) |
de-LI | German (Liechtenstein) | 德语(列支敦士登) |
de-LU | German (Luxembourg) | 德语(卢森堡) |
dv-MV | Divehi (Maldives) | 第维埃语(马尔代夫) |
el-GR | Greek (Greece) | 希腊语(希腊) |
en | English | 英语 |
en-AU | English (Australia) | 英语(澳大利亚) |
en-GB | English (United Kingdom) | 英语(英国) |
en-US | English (United States) | 英语(美国) |
eo | Esperanto | 世界语 |
es | Spanish | 西班牙语 |
es-AR | Spanish (Argentina) | 西班牙语(阿根廷) |
es-ES | Spanish (Spain) | 西班牙语(西班牙) |
et-EE | Estonian (Estonia) | 爱沙尼亚语(爱沙尼亚) |
fi-FI | Finnish (Finland) | 芬兰语(芬兰) |
fr | French | 法语 |
fr-FR | French (France) | 法语(法国) |
gl-ES | Galician (Spain) | 加利西亚语(西班牙) |
he-IL | Hebrew (Israel) | 希伯来语(以色列) |
hi-IN | Hindi (India) | 印地语(印度) |
hr-HR | Croatian (Croatia) | 克罗地亚语(克罗地亚) |
hu-HU | Hungarian (Hungary) | 匈牙利语(匈牙利) |
id-ID | Indonesian (Indonesia) | 印度尼西亚语(印度尼西亚) |
is-IS | Icelandic (Iceland) | 冰岛语(冰岛) |
it-IT | Italian (Italy) | 意大利语(意大利) |
ja-JP | Japanese (Japan) | 日语(日本) |
ka-GE | Georgian (Georgia) | 格鲁吉亚语(格鲁吉亚) |
kk-KZ | Kazakh (Kazakhstan) | 哈萨克语(哈萨克斯坦) |
kn-IN | Kannada (India) | 卡纳达语(印度) |
ko-KR | Korean (Korea) | 韩语(韩国) |
lt-LT | Lithuanian (Lithuania) | 立陶宛语(立陶宛) |
lv-LV | Latvian (Latvia) | 拉脱维亚语(拉脱维亚) |
mk-MK | FYRO Macedonian (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 | 马其顿语(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 |
mn-MN | Mongolian (Mongolia) | 蒙古语(蒙古) |
mr-IN | Marathi (India) | 马拉地语(印度) |
ms-MY | Malay (Malaysia) | 马来语(马来西亚) |
nb-NO | Norwegian (Bokmål) (Norway) | 挪威语(博克马尔)(挪威) |
nl-NL | Dutch (Netherlands) | 荷兰语(荷兰) |
nn-NO | Norwegian (Nynorsk) (Norway) | 挪威语(纽诺斯克)(挪威) |
pl-PL | Polish (Poland) | 波兰语(波兰) |
pt-BR | Portuguese (Brazil) | 葡萄牙语(巴西) |
pt-PT | Portuguese (Portugal) | 葡萄牙语(葡萄牙) |
qu-PE | Quechua (Peru) | 克丘亚语(秘鲁) |
ro-RO | Romanian (Romania) | 罗马尼亚语(罗马尼亚) |
ru-RU | Russian (Russia) | 俄语(俄罗斯) |
sr-SP | Serbian (Cyrillic) (Serbia and Montenegro) | 塞尔维亚语(西里尔文)(塞尔维亚和黑山) |
sv-SE | Swedish (Sweden) | 瑞典语(瑞典) |
sw-KE | Swahili (Kenya) | 斯瓦希里语(肯尼亚) |
ta-IN | Tamil (India) | 泰米尔语(印度) |
te-IN | Telugu (India) | 泰卢固语(印度) |
th-TH | Thai (Thailand) | 泰语(泰国) |
tl-PH | Tagalog (Philippines) | 塔加洛语(菲律宾) |
tr-TR | Turkish (Turkey) | 土耳其语(土耳其) |
uk-UA | Ukrainian (Ukraine) | 乌克兰语(乌克兰) |
ur-PK | Urdu (Pakistan) | 乌尔都语(巴基斯坦) |
vi-VN | Vietnamese (Vietnam) | 越南语(越南) |
xh-ZA | Xhosa (South Africa) | 祖鲁语(南非) |
zh-TW | Chinese (Taiwan) | 中文(繁体) |
zu-ZA | Zulu (South Africa) | 祖鲁语(南非) |
4.5 保护好你的安全
识别网址是一个重要的技能,正如我前面讲的一样,首先得看 http://
或者 https://
之后,第一个 /
之前的内容,除了 www.
(这个有的时候还没有)和后缀(前面讲过了),中间的内容比较猎奇的直接滚蛋就行了,如果比较像的话还要稍微看一下拼写的问题,有的时候很像的网址就会给你钓鱼进去。搞不定还会进入一些奇奇怪怪的网站(你懂的)。
当然,有些浏览器(比如说 Chrome)会有识别的功能,它会提醒你这可能是钓鱼网站。
你可可以通过「无痕」模式来访问网站,安全性会高很多。但要是人家真的想搞你你多都躲不掉。
Chapter 5 终章
终章?没啥好讲的了,请主播一顿麻辣王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