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讨厌《文化苦旅》
我为什么讨厌《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一本来自余秋雨的书,是我最讨厌的几本书之一。
读这本书,起源于我们高中的读书项目。我们这一届刚好抽到了这一本。开学典礼的时候(还是什么时候我忘了),给每人发了一本。看了一眼,是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豆瓣上显示为:文化苦旅(修订本),2019-4 出版。
拿到书之后,塑封还没撕掉,索性就直接用小刀划开了。划到一半,从书里面掉下来两个东西:一个是所谓的《文化苦旅导读本》(这个是啥我真忘了,有可能是什么经典语段选之类的,挺小挺厚的一小本,里面我记得选了几篇比较有名的?好像叫什么「口袋朗读本」之类的东西),另外一个是一张类似于宣纸的东西,叠起来的。我小心翼翼地展开来,挺大的一幅。定睛一看,发现跟封面上的题字一样,是余秋雨亲笔题的字。初看那字确实写得还可以,笔画苍劲,不像某些名流给某些书题的字,歪歪扭扭,这个字站得住,有一种饱经沧桑的感觉。
我读书一般有个习惯,就是先把目录瞄一眼,然后直接看正文,看完了之后再去看前言后记之类的东西。
前几篇看的时候颇有感触,余秋雨写了中国的很多古代的遗迹,文化以及历史,其中也不乏他的浓厚的爱国情怀。用我们语文老师的话来说:「看完之后感觉文化知识都翻了几翻」。
第一次读这本书,我几乎三四天就翻完了,每天晚上看四五篇,简直就跟小说一样有趣。余秋雨将原本历史书中的枯燥无味的史实,遗址之类的东西化为一偏偏生动的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仿佛穿越千年,来到我的眼前。于是第二天,我就准备重新再读一遍。
第二遍读我就不再狼吞虎咽地像小说一样读了。每天读一篇,去体会余秋雨传达给我们的意思。按照网上的说法,《文化苦旅》分为四个部分: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看中国之旅和世界之旅的时候还感受不到什么,在我读人生之旅的时候,感觉味道就渐渐变了。
写前面的历史文化的时候,余秋雨着重描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一面,给我们一个广阔的天地,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但是到了人生之旅的第一篇:谢家门孔,一篇写导演谢晋的文章的时候,就感觉文字止不住地浮躁起来。看似全篇都围绕着谢晋导演展开,缺无不透露着他对自己和谢晋关系的肯定。接下来的几篇:写巴金先生的,写自己给巴金买东西,以至于写我们这些「世俗的眼光」玷污了巴金先生的作品;写黄佐临先生的,写什么「你们找对了人」,什么跟黄佐临先生多么多么亲近……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话,确带给我一个深深的感受:余秋雨真是学识丰富,见多识广,认识的文化名人真多啊。
后面一篇《寻石之路》,讲的是他对于对自己的污蔑的原因的寻找。写自己的悲伤的往事我认为可以,诉苦我认为可以,但是我却读出了寻求我们同情,甚至于『让我们认识到余秋雨才是真正的大家』这种意味。他提出的九个问题,以及下面的所谓『我这样问有点不礼貌,但细看贵报,除了以“爆料”的方式宣扬那次奇怪的“清查”外,还“采访”了很多“证人”来“证明”我的“历史”。但是这么多“证人”,为什么没有一个是我熟悉的?熟悉我的人,为什么一个也没有采访?这种事,总不能全赖到那个姓孙的人身上吧?』,都含有着浓浓的火药味。然而他最后却写到:「我会端上热茶和咖啡,拍拍他们的肩,劝他们平静,喝下这四十年无以言表的滋味。」,真的吗?真的是这种一笑了之,大度的情怀吗?真的有他所说的巴金先生写的《随想录》那样深刻地反省吗?甚至为此,他还「刊登报纸」,「悬赏」,未免有些做作了。他真的要耗费这么大的精力去寻找「石一歌」吗?
我看不一定。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凡尔赛」。自己开始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恍然大悟,发现自己才是「正道的光」。
再往回读,《抱愧山西》一篇结尾:『山西人民筑起了一道保护我的墙』,《风雨天一阁》一篇,写什么文化局(还是什么我忘了)局长陪『我』登临天一阁,仿佛不是在说中华文化,而是说自己的成就了?
前言部分写得也是非常的浮夸。我读这么多书,还是第一次看到作者本人如此吹嘘自己和自己的作品:
「2010年1月,一家据说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与一家资深的教育刊物联手,在全国各省青年学生中做民意测验,询问“谁是你最喜爱的中国当代作家”。由于青年人见识尚浅,居然把我选成了第一名。」
这位「资深的教育刊物和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评选出的当代最喜爱的中国作家」真的认为他不该得第一名吗?
后面的「新版小序」,先说自己的作品遭到了污蔑:
「其实在公共场合出现的它,多数不是真身。因为已有统计,此书盗版的数量至少是正版的十八倍。」,甚至连同余秋雨「一起伪造,一起造价」。然而呢:
「但是,隐隐约约听到,屋外有一些奇怪的声响,似乎与浪子有
关。难道浪子还有什么动静?我不敢开门,只能“窥之门缝”。
这一窥,不无惊讶。
上海读者投票评选三十年来影响最大的一本文学书,是它;
有关部门统计历年来中国家长邮寄给留学子女最多的一本书,是
它;
全国文学书籍十年排行榜前列,有它;
全球华文书籍十年排行榜前列,有它;
连读者数量不大的台湾,也在庆祝它发行达几十万册;
连万里之外的学者,也在当地华文报纸上连续反驳大陆文人对它
的糟蹋;」
列举的目的我觉得很明了,自己的《文化苦旅》好呗,顺带着提一下这本书获得了多少奖,有多出名呗。
欲扬先抑的手法。
我们小学就学过,形容自己要用谦辞,形容对方要用敬词。然而呢,恰好相反,本书中宣扬自己的功绩,宣扬自己「辞去高新工作,去边远地区调查」,这难倒符合传统文化的「谦」的要求吗?
我像这样批评这部作品,也不免沦落为余秋雨笔下的「造谣者」「污蔑者」之流了。
之前不是还有一幅他写的字吗?是要我把它裱起来挂在家里吗?还是赠送一张草稿纸?
我是个理科生,文笔不好,也没啥文学素养,只能做一些「造谣」「污蔑」之流的事。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靠记忆写的,未免有些偏差与疏漏,还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