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算法和hash

随着安全问题越来越被重视,公司也全面替换了HTTPHTTPS2015iOS9ATS到今年苹果更是放出话来,2017年全面支持HTTPS,不支持的App,在审核的时候可能会遇到麻烦。鉴于此,我有了写这一系列文章的冲动,文章从最*本的知识点着手,一点点剖析,尽量把HTTPS这个东西说明白。此系列共四篇文章(有可能会出一篇进阶篇讲述攻防相关知识),本人从事iOS开发,其他端的实际运用不做叙述,但是前三篇的原理部分是通用的都可以看。四篇文章分别为:

此篇文章的逻辑图

 
图0-0 此篇文章的逻辑图

加密(Encrypt)

  • 加密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一组含有参数k变换E信息m通过变换E得到c = E(m)。原始信息m为明文,通过变换得到的信息c为密文。从明文得到密文的过程叫做加密,变换E加密算法参数k称作秘钥。同一个加密算法,可以取不同的密钥,得出不同的加密结果。从密文c恢复明文m的过程称作解密,解密算法D加密算法E的逆运算。解密算法也有参数,称作解密算法的秘钥。
  • 加密的方式:私钥密码(对称加密)公钥密码(非对称加密)

私钥密码(对称加密)

私钥密码实例-凯撒(J.Caesar)密码:

公元前罗马皇帝凯撒(J.Caesar)曾用密码传递作战命令。他的加密方法是把每个字母按字母表的顺序向后移动3位,最后3个字母依次变成前3个字母。例如,"take action at middle night",经过加密变成"wdnhdfwlrqdwplqqohqljkw"(忽略掉空格)。(这个加密算法应该都不陌生,数据结构双向循环链表部分应该都实现过的)

凯撒密码的加密算法是把字母按字母表的顺序循环移动k位,取k=3就是凯撒所用的加密算法。如果用数字0 ~ 25分别表示26个字母,算法可表示成 E(i) = (i + k)mod26, i = 0, 1, ..., 25,其中k就是加密秘钥。凯撒密码的解密算法是D(i) = (i - k) mode 26, i = 0, 1, ..., 25。其中k就是解密秘钥。它的解密算法的秘钥与加密算法的秘钥相同。

私钥密码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私钥加密的秘钥是对称的,只要知道加密秘钥就能推出解密秘钥(所以称为对称加密)。通信双方分别持有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密钥对外是绝对保密的,必须通过秘密渠道传送 。常见的对称加密算法有:DES3DESTDEABlowfishRC2RC4RC5IDEASKIPJACKAES

公钥加密(非对称加密)

公钥加密概念

迪菲(W.Diffie)和赫尔曼(M.Hellman)1976年提出公钥密码的思想,这种密码是非对称的,也就是说,不能从加密密钥推算出解密密钥,所以又称之为非对称加密。加密密钥不需要保密,可以公开,称之为公钥,只需要保守解密秘钥称之为私钥。公钥和私钥是成对的。常见的非对称加密算法有:RSAElgamal背包算法RabinD-HECC

公钥加密简单举例:甲乙两人通信,甲将他的加密密钥(公钥)公布,任何想与甲通信的人都可以使用这个加密密钥将要传送的信息(明文)加密成密文发送给甲,只有甲自己知道解密密钥(私钥),能够把密文还原为明文。任何第三方即使截获到密文也不可能知道密文所传递的信息。

  • 两种加密方式对比如下图(图1-0)所示:
 
图1-0 两种加密方式对比
*于公钥密码的加密和认证

加密和认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中加密是保证数据的安全性,认证是确保用户的真实性。只有通信双方确定是真正要通信的双方,通信才有进行下去的必要。这也就是认证的主要目的。

*于公钥密码的加密过程
比如有两个用户AliceBobAlice想把一段明文通过公钥密码的技术发送给BobBob有一对公钥和私钥,那么加密解密的过程如下:
1、Bob将他的公钥传送给Alice
2、AliceBob的公钥加密她的消息,然后传送给Bob
3、Bob用他的私钥解密Alice的消息。
Alice使用Bob的公钥进行加密,Bob用自己的私钥进行解密。

*于公钥密码的认证过程
认证和加密就不同了,主要是鉴别用户的真伪。还是AliceBob这两个用户,Alice有一对公私钥,Alice想让Bob知道自己是真实的Alice,而不是假冒的,因此Alice只要使用私钥对文件加密发送给BobBob使用Alice的公钥对文件进行解密,如果可以解密成功,则证明Alice的私钥是正确的,因而就完成了对Alice的身份鉴别。
整个身份认证的过程如下:
1、Alice用她的私钥对文件加密,从而对文件签名。
2、Alice将签名的文件传送给Bob
3、BobAlice的公钥解密文件,从而验证签名。
Alice使用自己的私钥加密,BobAlice的公钥进行解密。

*于公钥密码的加密和认证的思考
在加密过程中,思考如何保证Alice拿到公钥后就能确定是Bob的公钥,若是篡改的公钥,通信进行下去已经无意义。接下来的第二篇文章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来解答这个问题。

哈希(Hash)

哈希与加密是不同的,概括来说,哈希(Hash)是将目标文本转换成具有相同长度的、不可逆的杂凑字符串(或叫做消息摘要),而加密(Encrypt)是将目标文本转换成具有不同长度的、可逆的密文。
两者有如下重要区别:
1、哈希算法往往被设计成生成具有相同长度的文本,而加密算法生成的文本长度与明文本身的长度有关。
2、哈希算法是不可逆的,而加密算法是可逆的。
这里重点*调一下HashEncrypt的主要区别,因为接下来的文章要用到这两个概念,这里对此不做深究。详细介绍可看我下面参考的一篇文章哈希(Hash)与加密(Encrypt)的*本原理、区别及工程应用

 

【01 】绰号是人脸上的疤,难看。但没绰号,像部队里的小战士,没职务,再好看也是没人看的,没斤量的。

【02 】世间海大,但都在老天爷眼里,如来佛手里,凡人凡事都逃不出报应的锁链子,善有善报,恶有恶果。

【03 】人世间就这样,池塘大了,水就深了,水深了,鱼就多了,大鱼小鱼,泥鳅黄鳝,乌龟王八,螃蟹龙虾,鲜的腥的,臊的臭的,什么货色都有。

【04 】百草不如一木,百闻不如一见。

【05 】这就是命,事先讲不清,事后都讲得清。

【06 】人啊,心头一定要有个怕,有个躲。世间很大,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不能太任着性子,该低头时要低头,该认错时要认错。

【07 】大人很怪的,平时总教育我们要诚实,讲真话,不能撒谎,自己却经常鬼话连篇。

【08 】大人就是这么奇怪,总跟小辈子对着干,好像养我们就是要养一个对手。

【09 】箱子里存的钱是越多越好,心里存的事是越少越好。

【10 】人不能吃错饭,更不能睡错床。

【11 】人和兽之间,只隔着一团愤怒,像生死之间只隔着一层纸。

【12 】什么是道德?损人利己的事可以做,损人不利己的事不能做。

【13 】年轻人容易心碎,老人容易嘴碎。

【14 】人们爱听瞎话,不爱听真话,正如大家互相不叫名字,爱叫绰号一样。

【15 】“收音机里看不见人,玻璃柜里藏不了人。”意思是做人要亮身子,讲话要见芯子。

【16 】往回看什么人都可以做诸葛亮,但往前看诸葛亮也要被气死。

【17 】树老皮厚,但世间最厚的皮是脸皮,老脸皮。

【18 】小孩子不能老脸皮。少时老脸皮,老来没脸皮。

【19 】融雪的日子比下雪的日子冷。

【20 】人就这样世故,你好给你锦上添花,不好给你雪上加霜。

【21 】所有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像所有树都爱阳光一样。

【22 】一分钟的和好抵得过一辈子的仇恨。

【23 】人要学会放下,放下是一种饶人的善良,也是饶过自己的智慧。

【24 】人活一世,总要经历很多事,有些事情像空气,随风飘散,不留痕迹;有些事情像水印子,留得了一时留不久;而有些事情则像木刻,刻上去了,消不失的。我觉得自己经历的一些事,像烙铁烙穿肉、伤到筋的疤,不但消不失,还会在阴雨天隐隐疼。

【25 】智者可以从过去摸到未来的痕迹。

【26 】生活不是你活过的样子,而是你记住的样子。

【27 】生活是部压榨机,把人榨成了渣子,但人本身是压榨机中的头号零件。

【28 】当一个人心怀悲悯时就不会去索取,悲悯是清空欲望的删除键。

【29 】在乡下,人心像日常生活一样粗糙简单,黑白分明,分辨不了黑白交织出来的复杂图案和色彩。

【30 】死归死,累归累,死是以后的事,累是眼前的事,颠簸一路,累得要死,躺下就睡着,跟死一样。

【31 】初恋的感觉是甜蜜的秘密,是紧张的等待、偷窥,是手不经意中相碰触电的感觉,是炮声轰轰中的害怕和祷告,是午后的阳光在风中行走,是微风吹来了稻花香,是彻夜不眠的累人旅程,是各种复杂幽秘、别出心裁的明测暗探。总之是细腻琐碎的,孤僻,怪异,情乱神迷,神神叨叨。

【32 】人像一枚硬币,有两面,遇到好的一面是你运气,遇到坏的一面是你晦气,如果两面都叫你遇到则不免要丧气叹气。

【33 】心死了,人反而不会死了,只是活得像一台机器。

【34 】世上没有如果,只有后果。

【35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36 】生活像人,有时或有些是让人爱的,有时或有些又是不让人爱的,甚至让人恨。

【37 】我死都不怕怎么怕人笑话。

【38 】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

【39 】爱人是一种像体力一样的能力,有些人天生在这方面肌肉萎缩。

【40 】小慈悲是同情心,是眼里冒出来的,触景生情,有一搭没一搭的,不成流。大慈悲是责任心,是心底长出来的,因缘而生,细水长流。

【41 】也许生不如死的生是最富有生命力的。

【42 】岁月不饶人,人生难回头。其实,岁月也是饶人的。

【43 】幸福是养自己心的,不是养人家眼的。

【44 】世上最无情的是老人,其次是有钱人。老人因为怕死或不怕死而变得无情,有钱人因为可以用钱买到无情而变得无情。

【45 】多数人说了一辈子话,只有临终遗言才有人听;如果临终遗言都没人听,这人差不多就白活了。

【46 】生活是如此令人绝望,但人们兴高采烈地活着。

【47 】能不能执行是一回事,有没有花功夫去执行又是一回事。

【48 】天大地大别自大。

【49 】网络让无数的人在希望中死去,在绝望中诞生。

【50 】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1.人像一枚硬币,有两面,遇到好的一面是你运气,遇到坏的一面是你晦气,如果两面都叫你遇到则不免要丧气叹气。

2.报纸上说,心有雷霆面若静湖,这是生命的厚度,是沧桑堆积起来的。

3.生活不是你活过的样子,而是你记住的样子。

4.人活一世,总要经历很多事,有些事情像空气,随风飘散,不留痕迹;有些事情像水印子,留得了一时留不久;而有些事情则像木刻,刻上去了,消不失的。

作者麦家

5.人就这样的,往回看什么人都可以做诸葛亮,但往前看诸葛亮也要被气死。

6.人和兽之间,只隔着一团愤怒,像生死之间只隔着一层纸。

7.人啊,心头一定要有个怕,有个躲。世间很大,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不能太任着性子,该低头时要低头,该认错时要认错。

8.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9.“世间海大,但都在老天爷眼里,如来佛手里,凡人凡事都逃不出报应的锁链子,善有善报,恶有恶果。

10.做人就是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

11.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人生海海

12.生活是如此令人绝望,但人们兴高采烈地活着。

13.初恋的感觉是甜蜜的秘密,是紧张的等待、偷窥,是手不经意中相碰触电的感觉,是炮声轰轰中的害怕和祷告,是午后的阳光在风中行走,是微风吹来了稻花香,是彻夜不眠的累人旅程,是各种复杂幽秘、别出心裁的明测暗探。总之是细腻琐碎的,孤僻,怪异,情乱神迷,神神叨叨。

14.当一个人心怀悲悯时就不会去索取,悲悯是清空欲望的删除键。

15.“收音机里看不见人,玻璃柜里藏不了人。”意思是做人要亮身子,讲话要见芯子。

16.你这人就是自私,总想着要体面,把面子当命根子。他妈的,面子顶个屁用!我当初像狗一样活着,人家太监现在也是一只丧家之犬,小瞎子是废物一个,屙屎连屁股都不会擦,不都照样活着。照你这样想,我们都该去死,就你一个人活着。”

17.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日 子久了出头的椽子总要烂。

18.人世间就这样,池塘大了,水就深了,水深了,鱼就多了,大鱼小鱼,泥鳅黄鳝,乌龟王八,螃蟹龙虾,鲜的腥的,臊的臭的,什么货色都有。

19.死归死,累归累,死是以后的事,累是眼前的事,颠簸一路,累得要死,躺下就睡着,跟死一样。

20.报纸上说,生活是部压榨机,把人榨成了渣子,但人本身是压榨机中的头号零件。

总结

第一篇讲解的都是一些常用的*本概念,做安全肯定是会经常遇见,后续的几篇文章也依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所以这里先提一下。关于Hash也只*调了一下和加密的区别。

 

《平台经济学》是2007年5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晋。
平台经济学(Platform Economics)是研究平台之间的竞争垄断情况,*调市场结构的作用,通过交易成本和合约理论,分析不同类型平台的发展模式竞争机制,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的新经济学科。
平台(Platform)可以认为是一种现实或虚拟交易空间或场所,该空间可以导致或促成双方或多方客户之间的交易,收取恰当的费用而获得收益。
 
平台经济学以“平台”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平台分类与业务模式、平台竞争的主要策略与表现形式、平台发展、平台布局等。
对平台的研究,涉及到买方、卖方和第三方(平台方)。在某种意义上,平台只是以某种类型的网络外部性为特征的经济组织。这种外部性并不取决于相同客户群体的消费状况,而是取决于相异但又相容、处于市场另一方的客户群体的消费状况。换句话说,在决定采用平台的过程中,平台上对应的另外一方的网络规模就是一种质量参数。双方(或多方)在一个平台上互动,这种互动受到特定的网络外部性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平台上卖方越多,对买方的吸引力越大,同样卖方在考虑是否使用这个平台的时候,平台上买方越多,对卖方的吸引力也越大。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平台产业的例子。典型的是操作系统平台,如Windows,Linux等。除此以外,平台产业还包括电信业、银行卡、互联网站、购物中心、媒体广告等等,它们涵盖了经济中最重要的产业。平台的存在是广泛的,它们在现代经济系统中具有非常大的重要性,而且这样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大(Roson,2004),成为引领新经济时代的重要经济体。应该说,平台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已经形成,其中Rochet and Tirole(2003)、Armstrong(2004)和Caillaud和Jullien(2003)等作出了关于平台研究的开创性工作。自这些开创性的论文发表以来,国际经济学界对平台的研究兴趣急剧上升。但总的来说,国外对平台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研究更是近于空白。
  
 
 

平台经济学的若干思考(陈永伟)

马*思在《哲学的贫困》一文中曾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以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①套用马*思的逻辑,我们可以给出如下判断:“互联网产生的是以平台企业家为首的社会”。

互联网的兴起,打碎了原有的层级制组织结构,让社会变得更加“去中心化”了。而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互变得空前地紧密,即使身处地球两端,人们也可以进行交流、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正在以新的形式重新“中心化”,而让“去中心化”的社会实现重新“中心化”的纽结就是平台。

从传统的视角看,平台是一件很奇怪的事物——自科斯以来,人们往往持有一种市场与企业二分的观点,认为两者是对立的(Coase,1937)。而平台却偏偏同时兼具了这两者的属性:从作用上看,它扮演的是市场的角色,主要用来沟通和实现人们的交互;而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往往以一个企业的形式呈现。

平台的兴起,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商业事件。它以空前的力量把人和人连接在了一起,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便利。通过平台,远隔千里的人们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交易、一起进行分工、合作。与此同时,平台也以前所未有未有的速度积累着财富。对于传统企业来讲,完成从创建到市值百亿、千亿恐怕需要几十、上百年的时间,而对于平台企业,这一过程可能只用短短几年。目前,那些最为成功的企业,大多都带有平台属性(Evans and Gawer,2015)。

平台实践的蓬勃发展,呼唤着相关理论研究的进行。近十多年来,平台已成为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多个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大批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都从各自角度对其发表了观点。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平台的认识还远远赶不上实践的发展, 在很多问题上,分歧也远远多于共识。

在本文中,笔者将对关于平台的经济学文献进行一番梳理。在笔者看来,目前经济学文献中关于平台的讨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主要论题:竞争问题和治理问题。其中,竞争问题是把平台作为一个竞争的主体,来考虑其在市场中的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福利效应。而治理问题重视的则是平台同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以及由此造成的平台绩效和利益分配问题。在理论渊源上,竞争问题主要源于产业组织理论,而治理问题则主要源于企业理论。

作为一名已接触平台理论十年的学习者和研究者,笔者深知目前关于平台的文献已汗牛充栋,并且每天都有新文献出现。因此,这个梳理很难说是一个完全的综述,只能说是一个个人的学习笔记,其中的观点也仅是个人的一些思考。

 

1 陈永伟,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比较》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联系方式: chenyongwei1982@126.com。本文根据作者 2017 年 8 月 30 日在腾讯研究院《互联网平台的模式与启示》研讨会上的演讲《平台经济:挑战与应对》扩写修改而成。欢迎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当讨论平台时,我们在说什么?

(一)平台一定是双边的吗?

在讨论平台的相关问题之前,有必要对平台的概念进行一些简要的讨论。平台是什么?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它可以被定义为用户(如买方和卖方)之间交换商品、服务和信息等的交易场所(Martens,2016)。它可能是有具体的物理场所的,例如农贸市场;也可能是虚拟的,例如电商平台。

长久以来,很多人都把“平台”、“双边市场”(或“多边市场”)这两个词混用,认为它们是同义词。但这样的混用有时会和我们的直觉相悖,从而对一些分析造成干扰。例如, 在研究共享单车时,我们通常认为它是一个平台,并且很多分析平台问题的思路也适用。但是,如果按照严格的定义,它其实并不具有双边性。②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把是否具有双边性作为平台的一个关键指标,将会把很多通常认为的平台排除在外。在我个人看来,不妨把平台的定义界定得更为宽泛一些,而仅把双边市场平台(或双边平台)作为其中的一种。对应的,也有一些单边平台。③当然,在现存文献中,讨论双边平台的是最多的,因此在后文中,除非专门指出,提及的平台都指双边平台。

(二)什么是“双边市场”

“双边市场”也是一个定义模糊的词汇。这个词出现的时间很早,不少早期文献都使用过(Böhm-Bawerk,1923;Gale and Shapley,1962)。在这批文献中,“双边市场”主要用来揭示市场的交易形式,即买卖双方成对匹配交易。这一意义和现代的理解出入较大,但非常有启发性,后面我们将对此进行具体讨论。

现代意义上对“双边市场”的讨论起源于对“跨群网络(正)外部性”(cross-group positive externalities)的关注。所谓“跨群网络外部性”,简而言之就是平台一侧的用户增加,会导致另一侧的用户也相应增加,一些学者认为存在双侧“跨群网络外部性”的市场就是双边市场(Caillaud and Jullien,2003;Rochet and Tirole,2003;Amstrong,2006)。④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定义过于严格了,在很多市场上,只有一侧对其对侧有正的外部性,而另一侧则对其对侧没有正的外部性,甚至有负的外部性,⑤按照上述定义,这样的市场显然不能算是双边市场。针对这一情况,后来的一些文献中放宽了对定义的限制,认为只要至少一侧具有“跨群网络外部性”就可以算作双边市场(Armstrong,2006;Evans,2003; Evans and Schmalensee,2007;Filistrucchi et al.,2013)。当然,如果从“跨群网络外部性”来定义双边市场,就涉及到对这一外部性*弱的测度。因此,它本身其实是一个实证问题

(Filistrucchi et al.,2013)。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用跨群网络外部性定义双边市场将会缺少包容性,会将现实中很多跨群网络外部性较弱的市场将排除在双边市场之外。他们建议,从价格结构的角度入手来定义双边市场(Rochet and Tirole,2006)。根据这种思路,如果将交易价格在市场两侧之间进行安排,就能够对交易后果产生影响,市场就应该被定义为是双边的。

通过以上扩展,“双边市场”的概念已经可以涵盖很多现象。但问题在于,这样的定义可能过于宽了。例如,根据如上定义,很多的公司,甚至小卖店都可以被归为平台。这就难免让“双边市场”的概念失去了原有的针对性。考虑到这点,Hagiu 和 Wright 建议收窄多边

市场的定义。他们附加了两个条件:(1)市场的各边之间直接交易;(2)市场各侧“附属”于平台,并有将它们绑定在平台上的资产专用性投资,导致它们离开平台的成本较高(进入退出的成本并非为零)(Hagiu and Wright,2015)。

当然,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双边市场”,还有在不同的语境中,根据不同的讨论问题去进行考虑。

(三)平台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平台进行不同的分类。

Evans(2003,2007)将双边市场分为三种:市场创造者(market maker)、受众创造者(audience maker)和需求协调者(demand coordinator)。市场创造者将对交易感兴趣的两个不同群体汇聚起来,提高了匹配的可能性,并降低了搜索成本,其代表为电商平台、超市等。受众创造者主要是媒体产业,包括电视、报纸、网站等,它们会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和读者, 这样企业才愿意到上面去做广告。需求协调者包括软件平台、操作系统和支付体系等,它们既不进行交易,也不买卖信息,但协调了用户的需求以避免重复成本。

Filistrucchi et al.(2013;2014)则将平台划分为了交易型和非交易型。其中,交易型平台需要平台的参与者产生了交易,才能产生“跨群网络外部性”,或者说“使用外部性”(usage externality)。交易型平台的一个例子是菜市场:菜农与市场签订了租赁合同并不会产生外部性,只有真正在市场交易,才能产生外部性。而在非交易型平台中,用户只要加入了平台, 就会产生“跨群网络外部性”,或者 “会员外部性”(membership externality)。非交易型平台的一个例子是在线交友平台。只要用户注册了平台,就会产生外部性,而未必要求其一定要使用平台。

二、平台的竞争问题

(一)现代垄断者?

学者们对于平台(这里我们指的是双边平台)的关注,最早开始于其对竞争的影响。和一般的企业不同,平台企业更容易做大规模、形成垄断,同时也更有激励来滥用这一力量。

为什么平台企业更容易做大规模、形成垄断呢?其原因在于其“跨群网络外部性”。由于“跨群网络外部性”的存在,平台就具有“鸡生蛋、蛋生鸡”的属性:只要能够设法对一侧的用户数量进行提升,另一侧用户的数量马上也会提升。反过来,它又会提升原来那侧的用户数量……如此反复,导致平台企业能以极快的速度成长。同时,平台企业往往也具有“群内网络外部性”,因此当一个平台的规模成长起来后,其规模就为它提供了进入壁垒,新的企业将很难再有机会进入。这就会造成“赢者通吃”(winner-take-all)的问题(Caillaud and Jullien,2003;Evans,2003)。

同时,在获得了市场支配力后,平台也更有激励和能力对这一力量进行滥用——至少从理论上,应是如此。相对于一般企业,平台企业更容易采取掠夺性定价、搭售、价格歧视等手段来攫取消费者剩余。

  1. 掠夺性定价。因为“鸡生蛋、蛋生鸡”的性质,“掠夺性定价”(Predatory Pricing)对于平台企业而言就是一个十分吸引力的策略,它可以帮助平台迅速成长(Armstrong,2006; Rochet and Tirole,2003,2006;Parker and Van Alstyne,2006)。

 

  1. 搭售。在双边市场情形下,搭售可以被用作一种隐性补贴,提高用户数量和平台利润。因此平台会十分有积极性对其进行使用(Amelio and Jullien,2012)。例如,Google等搜索引擎会在提供搜索的同时,提供很多其他服务。
  2. 偏向性引导。由于用户的交易需要经过平台,因此平台就具有了帮助用户挑选交易对象的可能(Rieder and Sire, 2013;Grimmelmann,2014)。例如,电商平台的推荐功能,以及网约车的挑选客户,都是偏向性引导的例子。
  3. 价格歧视。平台可以积累大量的用户数据,更加了解用户的偏好,因此更有可能推行价格歧视行为。⑥当然,有时价格歧视行为会以比较隐秘的方式进行,例如通过“渠道优惠券”。
  4. 阻碍新的竞争者进入。相对于传统企业,平台企业具有更高的市场壁垒,因此更容易把新竞争者拒之门外,从而保证其垄断地位。

对于作为垄断者平台还有更多的指控,在此不一一枚举。在一部颇有影响的新书中, 平台甚至被冠以了“现代垄断者”(Moazed and Johnson,2016)的称呼,并惊呼“平台正在吃掉这个世界” (Platforms are eating the world),人们对平台垄断的恐惧由此可见一斑。

(二)对“垄断者”的无知

平台成为垄断者的可能是令人忧虑的。但更为可怕的是,我们对这样的潜在垄断者还所知甚少:

  1. 我们很难界定平台企业的相关市场。在对传统企业的反垄断调查中,我们已经有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相关市场界定方法,其代表是 SSNIP 法,以及在此*础上发展起来的临界损失法、临界弹性法、剩余需求法等方法。这些分析严重依赖于对价格的观察,因此对于双边平台就显得颇为乏力。在很多时候,我们经常遭遇到“免费”的情形,此时界定相关市场将会非常困难。虽然一些文献提出过一些针对平台的相关市场界定方法(例如 Evans and Noel,2005;Evans,2011),但是这些方法的实际操作依然十分困难。
  2. 对于所谓的垄断行为,我们也难以判定。以“掠夺性定价”为例:对传统的商业模式,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企业的成本和定价,比较容易地判定企业是否进行了“掠夺性定价”,但对于平台企业来说,这点却非常难。由于“价格结构非中性”的存在,企业完全可能在让整体定价不低于成本的情况下让某一侧的价格低于成本。这样的情况到底是否能被认定为是“掠夺性定价”,会引起很大的争议。
  3. 对于新型垄断者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我们也了解得非常有限。在传统市场上, 只要没有自然垄断问题,企业之间开展竞争就几乎总是有益的。但对于多边平台,这个逻辑并不适用。即使不考虑规模经济,同时存在多个平台削弱了跨群网络外部性,因此未必会提高效率(Caillaud and Jullien, 2003)。当平台是垄断的时,它可以达到网络外部性最大化,因此它可能是非常有效率的(Weyl, 2012)。

(三)限制垄断者的力量

幸运的是,在我们对平台垄断的可能威胁绞尽脑汁时,有几股力量可以抑制平台垄断的形成。这三股力量分别是市场容量、用户的异质性,以及多归属(multi-homing)。

  1. 市场容量。我们知道,其实农贸市场也具有多边平台的属性,但是我们从来不用担心它会垄断,这是因为它的物理容量是有限的。对于在线平台而言,当然没有这种物理容量限制,但是它们也在其他一些地方受到限制。例如,网页的面积是有限的,它可以给广告

 

的空间会受到限制,这就给平台造成了约束。

  1. 用户的异质性。当用户的异质性很*时,即使通过平台,他们的搜索成本也很高。此时,跨群网络外部性就会减弱。多边平台获取垄断地位的优势也会减弱。
  2. 多归属。在现实中,人们往往不会只使用一个平台,而通常会“脚踩两只(甚至多只)船”,在多个平台上进行交易。这样,平台即使能获得很多用户,他们对用户的控制力也不会很*,因为用户随时可以跳转到另一个平台,而不用支付过多的跳转成本(switching cost)。此时,平台很难获得真正的市场力量。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Evans(2017)对世界顶级平台的经营状况进行过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在最近几年中,这些平台在行业内的排名变化非常之大。曾经叱咤风云的 MySpace、Nokia/Symbian 等平台,已经风光不再。而 Google AdWords 等老牌广告平台也正在受到新生的 Facebook 广告业务的挑战。看来,在现实中,那些“现代垄断者”们也并非高枕无忧。

三、平台的治理问题

(一)规制与治理的边界

所谓平台治理,是以平台作为主体,对以自身为中心的生态的治理。这里,平台生态指的是由平台及其参与者构成的生态(Boudreau and Hagiu,2011),而治理是一套规则,它规范着谁参与生态系统、怎样分配价值、怎样解决纠纷(Parker and Alstyne,2014)。

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管理,无非有两种思路:一是以政府主导的管制(regulation),二是以相关主体自发组织、自发参与的治理(governance)。这两种管理模式有很多不同:其一,从目标上看,政府的管制是以社会总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而平台治理的目标则未必如此。它可能有其他目标(例如平台利润最大化)。其二,从管理手段看,平台治理要多于政府管制。政府管制只能以禁令、价格限制等有限的方式实施,而平台治理的工具则更多,除了可以利用价格等常规手段,还可以通过设定规则、声誉机制等方式进行治理。其三,从信息获取看,平台比政府更有优势获得本地知识(Boudreau and Hagiu,2011)。

选择哪些事情归政府管,哪些归平台管,需要权衡两者的成本和收益。政府管制的优势在于其目标(至少从理论上看)更符合公众利益,但其劣势在于其掌握的信息和工具的限制更少。此外,政府作为一个外部监管者,可能被利益相关者“俘获”,从而放弃其中立态度。而平台的劣势在于它的目标并不是公众利益最大化,平台本身的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就存在着冲突。而其优势在于更多的信息掌握和更多的可选择工具。双方成本收益的权衡决定了政府管制和平台治理之间的界限。一般来说,那些具有巨大外部性的事项,应当落入政府管制的范围,而外部性比较小的,则更多应该属于平台治理的范围。

(二)治理手段的局限

尽管平台的治理手段要远远多于政府的规制手段,但是其受到的局限也是明显的。一方面,这些手段的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另一方面,在很多时候,平台企业的治理手段也会进入公共领域,与现有的法律法规发声冲突。这些都会限制平台的治理能力。

1、治理手段的局限性举例——声誉机制的局限【策略机制的设计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对于企业来讲,声誉或者口碑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声誉会影响到客户日后和自己的互动,企业会更加在乎自己的行为,从而为自己积累良好的声誉(Kreps,1990)。对于平台来

 

讲,声誉机制也具有同样的作用。很多在线平台将传统的“口口相传”的声誉积累机制搬到了线上,建立了用户间互相打分评级的机制。很多学者认为,这些评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 是能够确保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安全的可靠的自我监管形式,不应该被任何形式的监管干预所改变(Allen and Berg,2014;Cohen and Sundararajan,2015;Koopman et al.,2014,2015; Sundararajan,2014;Thierer et al.,2015)。

不过,在实践中声誉机制其实存在着很大的局限。首先,很多平台的评级机制都面临着评级供给的不足,很多的用户并没有激励进行评级(Avery et al.,1999;Miller et al.,2005)。例如,一项关于 ebay 的研究表明,在 ebay 平台上,买卖双方都进行评级的比例不到 3%

(Dellarocas and Wood,2007)。关于国内在线平台的评级状况,目前还缺乏相关的研究。但是根据笔者了解的情况,不少在线平台的在线评价比例也不到 50%。显然,评价供给的不足会对声誉的准确性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其次,平台用户之间还可能存在着策略性互动。一些平台为了提高相互评价率设置了一些机制,例如对参与评价进行奖励,对不参与评价进行惩罚等。这种做法可以提高评价的参与率,但是却会滋生评价的策略性行为(Cabral and Hortacsu,2010;Saeedi and Sundaresan,2015)。例如,一些电商会主动联系客户进行好评,并以对其骚扰作为威胁,而在考虑到可能的麻烦后,客户也往往会对电商给予好评。显然, 这种策略性行为的存在,也会对声誉机制产生扭曲,影响其有效性。尽管一些学者已经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方法来*服这些策略性行为,例如 Bolton et al(2012)就建议在双方都提交评价后再显示评价后果,但总体来说,目前策略性行为还很难完全被*服。

2、治理手段和公共域的冲突

平台的一些治理手段,对于调整其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平衡它们之间的利益是十分有效的。但在不少时候,这些手段会进入公共域,与现有的法律法规产生冲突。

例如,平台可能会限制其内部的竞争(如通过征收准入费和发放许可等措施);它们可能会监管价格、监控用户行为并收集用户反馈、推动用户履行相互签定的合同(如通过仲裁和补偿政策等)。平台有充足的理由*制推行监管——这可以避免在信息方面搭便车的行为(只将平台作为陈列室或只为了通过平台获得用户反馈)或避免将平台和用户投资据为己有。然而,这些不过竞争主管部门应该谨慎地否决这些监管措施,因为对市场一侧的限制也会影响市场的其他侧。要对平台进行有效自我监管性干预措施可能会扭曲竞争。治理,就必须对治理手段与公共域产生的冲突进行协调,而这往往是充满了挑战的。

(三)关于平台治理总体思路的一些思考

平台是一个新事物,对于如何对其进行治理,并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不过,关于其他事物的治理,我们已经有了大量的经验。在平台治理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对这些经验进行治理,从而形成一套新的治理思路。

1、对 Ostrom 的公共治理思想进行借鉴

在某种意义上,平台是一种公共物品,其治理也涉及到 “囚徒困境”和集体行动问题。这就启发我们,可以借鉴 Ostrom 等人对公共事务治理的思路来对平台治理问题进行思考(陈永伟、叶逸群,2017)。

奥斯特罗姆提出了治理规则设计的三个问题和八项原则。其中,三个问题分别是“谁来制定规则”,“如何分配权利义务”以及“怎样解决纠纷”。而八项原则则是针对这三个问

 

题设计的。它们分别是(1)清晰界定边界,包括资源所有者边界和资源边界;(2)占有和供应规则与当地条件保持一致;(3)应保证本地人参与规则制定;(4)完善监督体系;(5)建立分级式制裁;(6)冲突解决机制最好由本地人执行;(7)对组织权的最低限度认可;(8)建立分权制组织。在奥斯特罗姆看来,只要牢牢掌握好这八个原则,就可以较好地对前面的三项问题进行回应,并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作用,创造出良好的信任和合作环境。

按照奥斯特罗姆理论的启示,平台治理的关键应当是要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本,增*平台的整体信任程度,让平台使用者中那部分利他主义者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按照奥斯特罗姆所讲的八项原则来对“谁来制定规则”、“如何分配权利义务”、“怎样解决纠纷”这三个问题进行很好的回应。

2、应用好机制设计

在实践中,平台往往会涉及与大量用户的交互,如果采用一一应对的方式去加以治理, 会耗费很大成本。与此相比,采用机制设计的思路将是更为有利的(陈永伟,2017)。

举例来说,对于很多电商平台而言,恶意投诉是一件很令人头疼的事。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平台很难将真正的投诉者和恶意投诉者区分开,而对每一个投诉都认真加以处理又会耗费很多精力。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参考法律经济学中应对恶意诉讼的方法,适当提高投诉成本,制造一个“门槛”,把真正的投诉者和恶意投诉者区分开,从而达到减少恶意投诉、将更多精力分配到真正的投诉上的目的。

【提升投诉门槛,识别真正的投诉者和恶意投诉者。】

3、用好各种治理手段之间的针对性和互补性

治理模式是多样的,每个平台选择用何种模式来进行治理,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治理模式的选择过程中,信息的特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Dixit,2003)。以第三方媒体治理为例:如果涉及的信息是私人性的,难以被识别和证实,那么采用媒体治理的效果就会很差。而如果涉及的信息是公共性的,比较容易被识别和证实,那么采用媒体治理的效果就会比较好。

同时,还应当注意各种治理工具之间的互补性。治理体系是多种要素的组合,各种治理工具之间可能存在着着替代或互补,要让治理体系运作更为顺利,就应当尽可能使用彼此之间具有互补性的治理工具(Milgrom and Roberts,1992)。以前面提到的评级打分系统为例。从设计的初衷来看,这一系统是为了帮助声誉的积累,但正如我们前面指出的那样,在实践中这一系统很可能存在着偏差,从而导致所传递的信息并不客观。考虑到这一情况,引入一个在线纠纷解决机制就可能是有利的——当打分出现了偏差,影响了声誉的客观性时, 用户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来对评价进行纠正。这样,声誉机制的运行就会更加良好。

需要指出的是,互补性的重要性说明了单一治理手究竟如何,需要放在更为具体的环境中考察。对于平台运营者而言,这意味着单纯学习其他平台的“先进经验”,照搬某种工具,可能是无效的。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治理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治理模式。

(四)搜索和匹配问题

前面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于平台所拥有的网络外部性展开的。但正如我们前面指出的,平台更为根本的属性是其促进交易的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平台起到了帮助用户进行搜索、匹配的作用。帮助用户进行有效搜索、匹配,并在此过程中平衡平台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是平台治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1、搜索的中立性问题

 

在平台上,每一个用户面临的潜在交易对象规模是如此巨大,这导致他们不得不借助搜索来寻找交易对象,而很多平台也将搜索作为自己的主要业务之一。在现实中,很多平台的搜索都接受广告赞助。这就可能影响平台搜索的客观性(Rieder and Sire, 2013)。

通道还是编辑?【通道理论还是编辑理论、顾问论】

关于平台应该在搜索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通道理论和编辑理论。

通道理论(Conduit Theory)认为,搜索引擎是被动的中介,为了回应用户的搜索请求而对相关搜索结果进行“客观”筛选,在此背景下,人们呼吁实现“搜索中立”及搜索的“准确性和客观性”(Bracha and Pasquale,2008;Laidlaw,2008)。

编辑理论(Editor Theory)将搜索视为回应用户需求而对搜索结果进行主观排名,搜索引擎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编辑作用。这种“编辑观”暗示着完全不存在搜索中立,因为任何排名都代表着搜索引擎对最佳排名的看法。

在现实中,平台究竟更像是通道还是平台呢?一些实证研究提供了相关证据。Ursu

(2017)利用 Expedia 的旅店搜索进行实验。结果发现排名影响点击率,但不影响最终购买状况。改进排名后,可以大幅改进消费者福利,但是会减少平台的收入。Cohen et al(2015) 对 Uber 出租车叫车程序的定价进行实证研究后,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即透明度不足。Uber 通过“加成定价”算法来制定价格。他们发现由此得出的价格对顾客和司机并不公平。相隔不远的消费者对同样出行里程所收到的报价大相径庭。Fradkin(2014)对 AirBnB 的研究模仿了不同干预情景,这些情景能够最大化匹配效果,并且都*于通过算法改变了的信息用途。由此可见,在现实中,平台在搜索过程中会考虑自身的利益,现实的平台更类似于编辑,而非通道。

对搜索中立性的反思

Grimmelmann 认为,通道论允许网站发声,而编辑论允许搜索引擎发声。他认为这两种理论都曲解了搜索引擎能做些什么且应该做些什么。搜索结果必然是客观通道和主观编辑的结合。从消费者的观点来看,最理想的搜索引擎是“受信任的顾问”。它不应该误导消费者,而是展示与他们的偏好相匹配的结果。搜索引擎应该通过以下方式为用户履行受托角色: “不要任由自己的利益冲突影响搜索结果;它不应该有意把明知无关的结果反馈给用户;它绝不能滥用搜索请求,也绝不能隐瞒重要的搜索结果”(Grimmelmann,2014)。换言之,他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重新阐述了“搜索中立”的概念。最后,他*调搜索排名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它们的个性化程度不足,只迎合了普通消费者的需求。除了之前的搜索请求记录以外,个性化排名还需要获得更加个人的信息,由此提出了隐私和搜索效率之间的取舍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顾问论”本身也并不是没有问题。根据“顾问论”,最好的搜索方式应该是个性化搜索,但这样可能的结果可能是对用户造成“信息孤岛”。究竟怎样在用户想知道的和用户应该知道的内容之间进行取舍,依然是一个开放性问题。

2、超级巨星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Superstars)

搜索排名受到“超级巨星经济学”这个内在问题的困扰(Rosen, 1981)。排名存在着顶端和尾端。排名居首的产品被称作“超级巨星”。消费者研究了产品排名之后倾向于购买排名靠前的产品。他们只关注排名靠前的产品以降低搜索成本。这可能会引发锁定效应:热门产品越来越热门。

 

长尾效应和超级巨星效应会同时出现,代价是牺牲了“中间”产品。虽然不一定提升产品在热门程度中的实际排名,但提高了销售分布的偏度。搜索成本降低也可能会引来更多搜索者和消费者。这或许会提高需求总量,但也可能颠覆产品的相对受欢迎程度及它们对应的排名(Johnson and Myatt,2006)。

如何*服“超级巨星经济学”带来的影响?这也是平台搜索中指的研究的一个问题。

3、广告问题

如果说搜索是让消费者通过平台找到商家,广告就是让商家通过平台找到消费者。究竟平台在帮助商家方面做得如何,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Blake、Nosko and Tadelis (2014)发现在 eBay 上投放广告的回报率为负值。他们对 eBay 开展了大规模行为实验以测量付费搜索广告的有效性,发现付费搜索的回报只是常规非实验估算结果的零头。受品牌关键词驱动的广告没有产生可测量到的短期收益。非品牌关键词广告对新用户和不常来的用户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eBay 老用户的购买行为不会受到广告的影响,这类用户占用了大部分广告费用,导致广告的平均回报为负值。Lewis and Rao(2015) 说明了广告回报的波动性极大,而且*本上是不可测的。

Goldman and Rao(2017)认为目前流行的广义第二价格(generalized second price, GSP) 广告竞价机制可能是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因为它导致受赞助的搜索排名产生偏差,使转化率远远低于预期。

(五)数据问题

作为交易的中介,平台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也引发了很多新的问题。例如, 这些数据究竟应该属于平台还是属于用户?如何在使用数据时保护消费者隐私?如何预防平台滥用占有的数据等。本文主要讨论两个话题:数据的产权和数据的垄断。

1、数据产权问题[要结合最新的GDPR来看]

从经济学上看,最合理的产权归属应该是能让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那么,究竟把数据产权划分给谁才能够达到更高的社会福利呢?这需要权衡划分给每一方的成本和收益。如果将数据划分给平台,那么其收益是可以产生更大的“范围经济”,从而更好地创造价值

(Varian,2014;Lewis and Rao,2015),而其带来的成本则是可能会侵犯用户隐私,以及有助于平台进行价格垄断等行为(Acquisti et al,2015)。而如果把产权划分给用户,则不会有以上收益和成本。

问题是,直接比较两种划分方法的福利依然是困难的。一个处理方法是进行一个思想实验,假设在交易成本很低的情况下,看数据最后会有怎样的归属。根据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足够低时,初始产权划分并不重要,通过交换,对物品评价最高的一方将获得产权。Arhey et al(2017)曾经做过类似的实验,他们发现即使是那些宣称对隐私十分重视的人, 也会以很低的价格出让自己的隐私信息。这印证了数据对于个体用户的价值要低于平台。从这个角度看,将数据产权界定给平台可能是更有效的(陈永伟,2017)。事实上,这一结论也符合了一些研究的观点,即个人对于数据的评价并没有反应出数据的社会价值(Berthold and Bohme,2010)。

当然,将数据产权划分给平台也会产生一些问题。这就涉及产权保护应采用什么规则。法律经济学家 Calabresi 曾提出过三种规则:财产规则、责任规则和不可转让性(Calabresi, 1972)。笔者以为,对于大部分数据,应使用责任规则,可以允许需要者使用,并与数据所

 

有者探讨相关报酬;至于重要隐私数据,则当适用不可转让性——尽管企业可以拥有它,但不可轻易将其转移他人。

2、数据垄断问题

对于平台拥有数据的一个忧虑是,它会造成数据垄断。那么,平台是否能垄断数据呢? 关于这点,学者之间的争议很大。一些学者认为,数据并不难被替代,因此很难垄断,打击数据垄断会降低人们对数据投资的积极性(Lambrecht and Tucker,2015;Tucker and Wellford, 2015)。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数据搜集是缓慢的。由此可以造成短期难以替代,可以构筑竞争优势,因此也可以造成垄断(Strucke and Ezrachi,2017、Stucke and Grunes,2017)。可以预见,相关的争论还会不断地持续下去,但总体来说现有的相关研究还不是很多。

 

四、做企业还是做平台?

随着平台模式的崛起,传统的商业模式似乎是衰落了。但是,传统的商业模式真的没有前途了吗?Hagiu 和 Wright 在最近的一系列论文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他们关注的问题是,企业如何在多边平台和转销商之间进行选择?在他们看来,这取决于四方面的因素:

  1. 供应商和供货商之间的相对信息优势。例如,Amazon 同时扮演多边市场和转销商的角色,但是对于不同的商品,这两种模式所占的比例是不一样的。举例来说,Amazon 是做图书起家的,对于这个市场非常了解,因此其网站上的图书 50%以上由 Amazon 自营, 这里它主要扮演转销商角色。而对于电子产品,Amazon 了解较少,因此其网站上的电子产品中只有约 1%是由其自营的,其余都是由第三方商户销售的。
  2. 跨产品外溢性(cross-product spillovers)会导致“多边平台”模式。这点很容易理解:当存在“跨产品外溢性”时,一种产品的营销努力会让与自己同侧的所有其他种类产品变得更加畅销。这相当于让平台的“群内网络外部性”变得更*了。
  3. 卖方和中介之间的相对边际成本优势会影响模式的选择。在转销商模式里,中介在销量庞大的产品上具有成本优势——这倾向于固定成本较高、边际成本较低的商业模式。在“多边市场”模式里,供应商在长尾利*市场产品方面占据一定优势,这些产品营业额不高,但边际成本较高。
  4. 市场各侧之间的正网络效应(以单向或双向的方式出现在买卖双方之间)会导致选择转销商模式。这一点并不直观。为对此进行说明,我们暂称一侧用户为消费者,一侧用户为商家。由于存在各侧之间的正网络外部性,因此当消费者增加后,其对商家的诱惑也增加了。更多商家可能加入平台,但这同时就增加了商家的竞争压力,从而可能减少平台对每个具体商家的吸引力。平台为了让商家留在平台,必须向其转让更多利益,而这有可能降低平台的总体利润。而如果是转销商,则不会存在如上问题。

 

综合以上几点,平台模式是否能比其他模式更为成功要取决于很多具体情况。从这个角度看,平台模式的兴起未必意味着传统商业模式的没落。在一些情况下,传统商业模式可能是比平台模式更为有利的。

 

五、小结

麦卡菲和布莱恩弗森在新作中把平台的兴起作为“数字革命”的三大标志性事件之一

(McAfee and Brynjolfsson,2017)。我想,这个评价对于平台而言是毫不为过的。平台的崛起,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更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于平台,我们还很无知,更多的研究有待被开展。

路漫漫兮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十常侍 何进

董卓乱权 煮酒论英雄 官渡之战(袁绍和曹操,曹操以少胜多)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草船借箭 火烧赤壁) 三气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既生瑜,何生亮)

丁原

吕布

王允 貂蝉

袁绍 许攸

曹操 郭嘉 荀彧

  挟天子以令诸侯 煮酒论英雄

刘备

  荀彧,驱虎吞狼,借刀杀人

君必欲取功名,图富贵,备愿献首级以成全功

关羽

  义薄云天,千里走单骑

张飞

 

赵云

  公孙瓒 七进七出救阿斗

袁绍,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徐庶

诸葛亮(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弩之末不穿鲁缟(曹操军队南下)) 庞统 卧龙凤雏

 孙坚 孙策 孙权 孙尚香

周瑜 鲁肃

 

观沧海赏析(写于郭嘉死后)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短歌行(写于赤壁之战前,以为胜券在握,摆酒迎功)

【作者】曹操 【朝代】东汉末年
译文对照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朝代】宋
译文对照

大江东去,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创新管理与凯利公式

让我们继续创新!

1天使与魔鬼

创新始终是各个企业所不懈追求的目标。创新意味着产品的差异化,避免单纯价格的拼杀;创新意味着更高的产品附加值,更丰厚的利润;创新也意味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行业地位。但是,这些只是创新“天使”的一面,她还有“魔鬼”的一面。创新非常难,每一个进步都不同程度上挑战了人类的极限。因为这种难度,也必然造成创新不会百分之百成功,甚至成功率不会太高,而且创新级别越高,成功率越低。由于存在失败的可能性,存在风险,我们就必须合理的管控风险,获得收益。如何管控风险呢?

2凯利公式

谈到风险的管控就不得不提到凯利公式。笔者认为用这个公式可以较明白的阐述清楚我们应该如何去管控这类高风险概率的工作。

什么是凯利公式?

凯利公式最初为 AT&T 贝尔实验室物理学家约翰·拉里·凯利(John Larry Kelly)根据同僚*劳德·艾尔伍德·香农于长途电话线杂讯上的研究所建立。凯利说明香农的信息论要如何应用于一名拥有内线消息的赌徒在赌马时的问题。赌徒希望决定最佳的赌金额,而他的内线消息不需完全准确(无杂讯),即可让他拥有有用的优势。凯利的公式随后被爱德华·索普应用于二十一点和股票市场中。当然,笔者认为凯里公式对于股票市场的投资其实是不具有实际意义的,此内容另文讨论。凯利说起来复杂,举个例子一看就明白了。

凯利公式:pb-(1-p)/b

比如你和某人扔硬币赌博,如果正面向上,你给他1元钱,如果背面朝上,他给你2元钱。在这样的优势交易中,你应该如何决定你的投注比例呢?

P是成功的概率,即50%,p=0.5;

B是成功后获得的收益,即2元,b=2;

如果亏损是全部损失投注本金;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公式计算如下:

0.5*2-(1-0.5)/2=25%。即每次投注当前本金的25%,可以获得长期利益的最大化。公式的分子实际上是“赢面”,这个结果可能是负的,说明这笔交易,你不具有交易优势,长期看你是亏损的。在赌场中,绝大多数交易都属于赢面为负的交易。

我们这里不讨论如何利润最大化,我们探讨,如何承担合理的风险,获得创新带来的利润。

3创新管理与凯利公式

凯利公式其实向我们揭示了创新管理的几个关键因素,赔率、成功概率和赢面!

3.1赔率

在凯利公式当中,赔率是极为重要的。对于创新项目,如果利润不在*本投入的10倍以上,我不认为是创新项目。在很多年前,笔者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课题:某室外使用的产品,其“铭牌”容易生锈,希望能够解决。像这种课题,其实没有任何经济价值,不属于创新项目。创新项目从技术角度讲,往往是行业或产品遇到的瓶颈问题,具有较大的技术难度,有明显的矛盾冲突;这类课题往往是评价一个产品的关键。从效益角度讲,创新项目往往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和潜在的技术壁垒;同时,创新项目也具有较高的失败概率。从公式可以看出,高赔率是保证赢面为正,即这笔投入具有商业价值的*础。

较高的赔率是对高失败概率的一种补偿,或者说是回报。如果没有高盈利这个前提,最好放弃这个项目。

3.2成功概率

成功概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对于某些行业超过十年的课题,往往成功概率非常低,一般在个位数甚至更低;但对于一些产品设计中遇到的新问题,特别是产品成熟度较低的产品,往往不一定就是真正的难题,只要全面的分析,综合运用各个行业的科学方法及创新方法,完全可以解决的。这类型的课题的成功概率一般在60%左右。对于创新项目的难度及成功概率,行业内一直没有很好的一个评价标准,我们内部尝试做了一个评价模型,在现有水平下,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对于课题的成功概率,行业专家一般会有一个较客观的评价。对于这部分的讨论,我们不深入到量化。对于凯利公式,意义在于赢面较大即可,因此只定性。

3.3创新失败不等于没有价值

    创新项目其实并非只有成功与失败两种结果。对于某些技术课题,通过一个项目彻底说清楚,也是价值。各个行业都有大量的技术难题,各个企业在这些课题反复“试错”所花费的金额数以亿计。通过一个项目把该问题解决路径分析清楚、解决问题的潜在技术列举清楚、对这些路径和技术给予合理的评价,未来重点关注那些有潜力的技术,也不失为在有限条件下的理性抉择。这类课题往往都是因为一些技术上的约束不能得到满意的实施方案,一旦支撑技术出现突破,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这些支撑技术往往从表象上与具体课题关系不大,这就是问题分析与拆解在课题当中的意义。

4拥有领导者的心态

中国的企业多是从加工制造发展起来的,习惯于用好再付费。但是,创新不同!创新本质上是知识,即便卖的是有形产品,有形产品也只是一个外在形式,而知识是其内涵。

再回到凯利公式,技术创新具有高失败概率的特性。如果一个创新项目的风险成本由外部资源来承担,而自己只享受成果,这显然不现实。即便外部企业承担了风险,创新成功了,那么根据公式,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创新成果也会以一个“高得离谱”的价格呈现在眼前,芯片就是最好的例子。

作为中国企业,特别是领导企业,很多已经开始走入整个行业、甚至世界的顶峰。对于这样的企业应该调整心态,坦然接受创新带来的利与弊,通过合理的管理创新项目来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二十四史》浓缩成最经典的24句,发人深省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

 

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格,不同的诉求。对君子晓以大义,对小人用利益诱惑。对待不同的人,要使用不同的方法。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朋友。任何事情一旦失去分寸,就会走向反面。

 

 

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光说不练假把式,想法再好,也不如切实行动。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再聪明的人,也有失误的时候;再愚笨的人,也有成功的时候。

 

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有两面,要辩证而不要绝对。

 

 

5、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对大多数人而言,赤裸裸的谈利益,更接近理性。

 

 

6、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防微杜渐,真正的智者,总可以洞察未来。

 

 

7、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王符传》

 

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决定一个木桶盛水多少的是短板,决定人成就的却是一个人的长板。所以,与其取长补短,不如扬长避短。

 

 

8、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

 

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9、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 ——《北史·后妃列传》

 

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亢龙有悔,事情极盛,必然要衰。

 

 

10、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锦上添花人人会,雪中送炭有几人?

 

贫贱时候的朋友和妻子,一起经历风雨,万万不可抛弃。

 

 

1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 秦始皇本纪》。

 

吃一堑,长一智,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1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经济*础,决定上层建筑。

 

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

 

 

13、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史记 *斯列传》

 

慈爱的母亲有败家的孩子,严格的家庭里没有***滑而凶悍的奴仆。

 

溺爱是害,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养成良好的习惯才是真正的爱。

 

 

14、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上梁不正下梁歪。很多事情,要治标先治本。

 

 

15、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高帝纪上》

 

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人是天地之子,敬畏天道,敬畏道德,才是避祸之道。

 

 

1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

 

不知者不罪,过而改之,就是好样的。

 

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17、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三国志》

 

对于读书这件事,唯一担心的是人们不喜欢它。

 

多读点书,总归是没有坏处的。

 

 

18、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汤和传》

 

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不要事必躬亲,专注在自己擅长的点上就可以。

 

 

19、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汉书·韦贤传》

 

留给儿子满满一筐黄金,不如教他读书。

 

黄金再多,总有用完的一天,但是读书这件事却能让孩子受益终身。

 

 

20、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

 

福分和亲善的来路没有比和睦更好,最大的灾祸和凶险没有比内部分离更甚。

 

古人说:祸起萧墙,堡垒都是在内部攻破的。内部团结和睦,才是生活美满幸福的*石。

 

 

21、千人所指,无病而死。——《汉书·王嘉传》

 

受到众人的指责诅咒,即使无病也会死去。

 

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一个人在舆论的压力下,很容易心理崩溃。

 

 

22、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后汉书·第五伦传》

 

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教导百姓,百姓就接受你的教化;若只流于言论,说一套做一套,百姓就不接受你的教化,反而会生出是非。

 

桃*不言下自成蹊,行动才是最好的老师。

 

 

23、墙高*下,虽得必失。——《后汉书·郭太传》

 

高耸的大墙,其*础却十分低矮,这样的墙虽然建成了,但一定会倒塌。

 

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打牢*础,否则后患无穷。

 

 

24、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扬雄传》

 

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去除束缚心灵的功利欲望,你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安宁和自在、洒脱。

 

 

 

 

一部《二十四史》,几千年的兴衰变迁,都记录其中。

 

历史的经验,古人的智慧,凝结为一句句至理名言。

 

直到今日,这些言说依旧熠熠生辉,值得每个人细细思量!

 


大放水是否一定会发生大通胀?

 

最近很多人跑来问我,现在全球央行都在大放水,是不是要大通胀了?

股票是不是要暴涨?

楼市是不是要暴涨?

大放水等于大通胀,这么朴素的道理,难怪那么多人会相信。

我也是前几天看了一篇朋友转给我的文章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多人相信,因为有许多股票大V,地产经济学家都是这么讲的。

大部分股票大V的经济学水平我是有点不敢恭维的,我一般称之为浪漫经济学,因为他们的经济学理论单纯靠想象。

很多房地产经济学家则是屁股有点歪,就是想忽悠各位去买房子而已。

然后,他们还是被吃瓜群众们称为大佬,某大,大某之类的尊称。

大佬,某大未免也太廉价了,什么人都可以用,他们俨然也是以大佬,某大自居。

在刚开始写公众号的时候,我是很反对被称为大佬,茶大之类的,其余各种称呼我都接受。

只不过说太多次我也就随便了,久而久之,被你们的糖衣炮弹攻陷,产生了一种自己特牛逼的幻觉。

小茶,大茶,茶渣,茶茶,公主(公众号主),茶主我都接受,年轻的朋友叫声茶老师我也勉*收下,毕竟现在当个老师也并不需要很高的水平。

什么茶大,大佬之类的称呼千万不能乱叫,因为你们永远都不知道你们关注的大V背后是什么样子,说不定此时的我就是那个传说中住着一千块钱租来的房子,还欠着房东三个月房租的大佬。

吐槽完还是要回到主题,大放水是否一定会发生通胀?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明白通胀发生的原因。

通胀发生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物资供应不足,导致价格上涨,产生通胀。

现在全球除了抗疫物资,和部分由于物流关系导致供应不足的情况之外,总体上是供应过剩的。

中国更加是制造业大国,产能严重过剩,消费不足,商品并没有涨价的*础,反而因为供应过剩导致商品价格下行,产生通缩。

发生通胀的另一个原因是流通货币过多,而商品和资产数量在一段时间内是恒定的,所以会导致价格上涨,从而出现通胀。

现在在美联储带领下,各国央行都在大放水,这就是大家担忧未来会产生大通胀的主要原因。

不过大家要注意一个细节,是流通货币过多,才会导致通胀,并不是央行大放水就会产生通胀。

那么,问题就变成,央行大放水,是否会导致流通货币过多的问题。

市场上流通中的资金流向,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个是商品市场,另一个是投资品市场,如果资金流入商品市场,则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果流入投资品市场,例如资本市场,那就会带动股市上涨,如果流入房地产市场,就会带动房价上涨。

那么,央行大放水,资金会流入商品市场吗?

资金想要大量流入商品市场,首先应该要流入到消费者手里,消费者手里有钱才会增加消费,资金才会流入到商品市场,如果消费者手里都没有钱,没钱消费,物价自然涨不起来。

各位请看,现实中的情形是大家工资还在减少,收入大幅下降,各国央行大放水流出来的资金其实并没有流入到消费者手里,大家根本没钱消费,所以并不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反而下跌预期会更加*烈。

最近很多商品都卖不出去,都在打折促销,这就是实证。

所以,央行超发,并不会引起商品市场的大通胀,现在反而还处在通缩的过程。

只有经济好转,居民收入提高,消费回升,才有可能会发生通胀的情况。

实际上,现在各国央行最担忧的问题是通缩,并不是通胀,如果他们担忧的是通胀,就不是降息和放水,而是加息和紧缩货币。

那么,央行放水,资金会流入房地产市场或者是资本市场吗?

这个问题相对会复杂一些,因为现在社会上整体贫富差距很大,有钱人对商品的消费有一定的上限,并不会随着财富增长而大幅增加商品消费。

例如马云就不会因为今年少赚了几百个亿而减少消费,也不会因为今年多挣几百个亿而去增加消费,但他可能会多买一些资产,从而推高资产价格。

所以,资金在富人手里流转,只会推高资本市场或者楼市价格,并不会推高商品价格。

也可以简单归纳如下:资产价格由富人决定,商品价格由穷人决定。

现在央行释放出来的货币,大部分就是落入了富人手里,所以推高资产价格确实是有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但这问题还要继续细化下去,富人拿到了央行的钱,他们会拿去干什么?

他们可以有许多用途,例如可以拿去干实业办工厂,也可以拿去买房子买土地炒股票,也可以拿去还债。

拿去干实业办工厂是否可行?

很显然不可行,因为现在消费不足,经济低迷,很多企业都倒闭了,现在借债去干实业只会赔钱,根本不能挣钱。

那么拿去买房子买土地买股票是否可行?

国内有一部分人就是这样做的,美国则是拿去炒股票,所以中楼和美股还在上涨。

但这其实也只不过是资本在空转而已,并不会流入实体经济,也不会流入到商品市场,实体经济没有利润,也就没有支撑起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础,最终只是把泡沫吹的更大而已。

而泡沫最终一定是会破的,因为泡沫没有实体经济利润的支撑,只能长期依靠央行放水支撑,而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根本没办法无限扩张下去。

讲到这里,*本就触及问题的核心了,那就是债务问题。

现代信用货币,也称为债务货币,央行投放多少货币,就会对应着多少的负债,而债务都有期限,有利息的,到期是要还的。

支撑债务和货币投放量能够不断增长下去的动力就是实体经济的利润必须高于债务所产生的利息,债务货币化的资本游戏才能够一直玩下去。

如果实体经济所产生的利润低于负债的成本,那么企业就会产生亏损,就会导致债务越来越多,而资产越来越少的情况。

一旦利润收入低于利息支出,那么企业的债务就会越滚越大,而净资产越来越少,最终就会因为还不起负债而产生债务危机。

所以,实体经济的利润才是维持资产泡沫的底层逻辑。

现在很多欧美企业如果没有美联储的救助,实际上已经破产了,因为他们由于利润恶化,甚至产生了大量的亏损,而过去的负债太多,根本还不起债务。

但即使美联储不断救助,让他们借新债还旧债,也只是不断把危机往后延续而已。

负债是有利息的,到期还是要还的,负债越多只会导致亏损越来越多,因为现在的实体经济根本不赚钱,甚至还在产生巨额的亏损。

所以,美联储大放水,一方面是在给企业续命,另一方面也是在加大企业的负担,导致企业亏损的数额更大。

事实上,现在企业借来的钱*本都用来还债了,甚至还不够还债,还需要通过不断的裁员,降低员工工资,缩减开支等方式去还债。

这样就会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央行越放水,整体债务越多,流动性就会越紧张。

由此可见,央行放水太多,并不一定会发生通胀,反而有可能是导致通缩的原因。

这就是茶话常说的一体两面的辩证关系,货币和债务就是一体两面的现象,货币投放的太多容易引起通胀,而债务过多容易导致通缩。

通胀和通缩也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货币投放的太多,是产生通胀的原因,但同时也有可能是产生通缩的原因。

如果还想不明白,你们想想现金贷,以贷养贷的那些套路就知道了,原理其实差不多。

那些以贷养贷的人,看起来手里的钱多了,但其实债务增长的更快,借来的钱用来还债还远远不够,所以才需要借更多的债。

还是那句话,如果用钱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那还要辛苦劳动来干什么?

有一个现实的例子就能够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那就是日本。

日本在这三十几年来不断放水刺激经济增长,现在公共债务应该已经超过300%了,但经济就是一直不增长,也没有通胀,反而一直处于通缩的状态。

如果大放水一定会引起大通胀,那么日本早就发生大通胀了,实际上日本每年都在担忧通缩的问题。

现在的欧洲也在逐渐日本化,欧洲放水一点不比美国少,但也通胀不起来。

未来美国也一定会受到大放水的诅咒,逐渐走向欧洲化和日本化的道路,大通胀很可能是不存在的。

如果美联储继续这样无限量放水下去,未来怕只会陷入无休止的通缩循环。

不过如果美联储不这样放水下去,立刻就要倒下一大批企业。

帝国的黄昏,总有一些事情并不是人力能够扭转的,只能通过一些极端的手段去缓解帝国的衰落。

我们要庆幸中国央行并没有像欧美那样无底线的放水,那些鼓吹继续继续大放水,同时放开楼市的人坏的很,他们只是一心维护他们自己的资产价值而已。

楼市是不能再放开了,未来资本市场倒是可以炒一炒,把社会存量资金带动起来,让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以此来度过一段时间的困难时期,毕竟A股还处在历史估值低位。

 


美国的无限量放水,会对中国房价产生什么影响?

 

首先要知道的是08年以后中国房地产暴涨,不是因为美国放水导致的,而是因为中自己主动比全世界都放水多好几倍导致的,当时中国债务规模存量很低,百姓债务也很低,有负债的空间,所以来了一轮债务推动的货币发行,然后推动了房价暴涨,后来债务乏力了,又搞了一轮棚改拆房子给钱,才又拉了四年房地产,现在拆房子给钱的模式也快不行了。

这时候你说美国又开始放水了,你看看全世界哪个国家能跟进,根本没办法跟进,因为全世界其它国家都还在放水的路上,根本就没有收缩过,无力跟进。

中国政府、企业、居民债务存量都很大了,且都影响其它行业消费了,这时候你让这三者谁去负债,没人负债这个货币如何创造出来。

这时候利用美国放水吓唬下国内的民众,加剧民众的心理恐慌,然后降低首付,放松限购,大家对房地产的信仰还在,肯定可以忽悠一帮人上车,但是消费就会加剧崩盘,失业会更加普遍,房地产副作用已经开始比正作用大了,只是因为体量大,土地财政原因,又不敢放弃,骑虎难下而已。

房地产上涨的本质核心因素就是国内通胀和国内中产阶层的收入普遍上涨,只有两个因素才能支撑中国目前的房地产泡沫不崩盘。今天这普遍的失业和几乎全体的收入下降,收入不是一直上涨的,收入在经济腾飞期才会普遍暴涨,等到经济平稳,技术瓶颈以后收入长期不下跌就算不错了,看看身边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多少年收入不上涨了。

另外一个就是几乎被集体洗脑的货币通胀论,货币永远是贬值的,必然是通胀的,且不说全体发达国家都已经事实进入通缩模式了,原来唯一有点通胀意思的就是美国的股市泡沫,算是资产唯一泡沫化的明星,让你看到了货币泛滥的通胀,这不是传统意义的通胀,不是消费品和房子的通胀,只是股票市值的虚拟膨胀,现在也崩了30%,通胀在哪里,不要动不动就拿几百年的美元说事,那时候货币还是贵金属时代,和现代的货币制度根本不同,最近四十年美元的购买力是很稳定的。

中国目前能不能通胀呢?关键在于谁来负债创造货币的问题,政府、企业、还是百姓,百姓最近五年每个月一半的货币创造任务都是百姓负债完成的,百姓因为相信通胀永恒,然后每个月自己负债创造货币,证明自己的眼光准确。就目前的债务存量来看,这三者都没多大的债务空间,房住不炒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和不能,不敢是因为怕过于吸收现金,导致所有其它消费崩盘,引发大失业,不能是因为债务存量确实太大了,实在没啥债务暴增的空间,仅此而已,从来不是不想做而是没办法做。

 


凯恩斯、哈耶*及相关经济学家*本逻辑

 

马*思、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哈耶*、弗里德曼的恩怨情仇

一、马*思主义

马*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尽管生产效率非常高,但是有自身完全无法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资方获得了远超自身消费能力的财富,而劳方获得的财富不足以消费整个产出,因此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长期的有效需求不足,必然导致这种生产模式无法继续,从而自我毁灭。但是马*思并没有提出特别合理的替代方式,而且计划经济的全世界破产,也代表了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至少目前为止还无可替代,仍然是效率最好的生产方式。

另外贫富分化,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导致社会生产无以为继,然后整体破产问题,在社会主义思潮下,西方整体对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进行了如下的改造:

1、 福利社会,增加底层保障,避免他们成为动摇社会的力量。

2、 透支消费的产生,大大的提高了需求,缓解了产能过剩问题

3、 国家债务,国家增加了债务来平衡整个经济的需求不足

4、 混合经济,股票的全民持有,可以分享经济的成长。

当然上述措施的实施,大大减少了贫分化的社会危害,延缓了矛盾的爆发。但是贫富分化趋势依旧在加剧,目前还是无解。除非再出现一场技术革命,重新的打破社会的财富结构,社会的活力就会增加,目前全世界都在期待技术革命来救命。

二、古典经济学

(一)理论简介

经济模型见左上角价格、GDP之间的关系。从长期来看,决定GDP产出的只有供给侧的向右移动。决定供给侧的因素有:劳动力、资本、土地及其它生产要素、技术、组织形式。上述要素的提高可以推动整个供给提高,伴随整个技术等生产效率的提高,整体物价是下降的,所以从传统经济学的模型来看,货币不超发是没问题的,因为伴随经济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价格是下降的,因此货币不存在不够用的情况。但是如果发生货币升值,购买力增加的情况,货币就可能会被储藏起来,这样就会发生通缩,整个经济的货币就会发生短缺。从这一点来看央行的所谓的保持币值的稳定,不仅仅是为了控制货币的贬值,也是为了控制货币的升值,甚至为了不让它升值适当的贬值也可以,这就是为何货币需求量增速要略微超过GDP增速两三个百分点的原因。让货币轻微贬值防止发生货币储存出现,同时货币的贬值可以促进大家进行当期的消费和投资。加上资本主义生产模式,本来就是需求相对不足,因此就更加的不能允许货币储存出现,也就是所谓的必须鼓励消费,鼓励适当的透支和负债,不然这个过剩的产能不能消化。

在古典经济学的模型中,你增加货币量只会造成通胀,对长期产出没有效果,长期增加产出只能靠供给侧。古典经济学本身是无法解释经济危机的,因为如果承认人的非理性,整个古典经济学的*础就被否定了。

(二)存在问题

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几个问题:

1、 假设人都是理性的(这个假设被批的体无完肤,有时候对个体来说看起来理性的选择,有时候不过是随大流,然后这种集体的情绪会互相的蔓延感染,造成周期性的狂热、恐慌,因此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2、 假设均衡存在(均衡是否存在也不太好论证,因为完全自由的市场流动很难做到,市场配置资源也需要时间,也需要成本,不是瞬时一步到位的价格,有可能会有反复的波动磨合)

3、 最大的问题是古典主义假设劳方和资方地位完全平等,且都可以无代价的自由流动。(现实几乎不可能,必然是劳方地位低下,流动能力弱,获取信息代价太大,加上立法权等规则制定权力不足,几乎必然处于天然的弱势地位,因此分配必然产生不公,尤其是到了全球配置的阶段,资本很容易的全球进行流动寻找最便宜的资源进行生产,但是劳方可移动的空间大大缩小,这也就是为了全球贸易后贫富差距急剧扩大,就是因为双方的资源获取能力差别太大)

三、凯恩斯主义

(一)理论简介

凯恩斯主义诞生于对经济大萧条的思考,突然出现的经济危机,供给侧能力本身不可能突然出现问题,那么有问题的必然是需求侧。也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在整个国民经济中需求侧有三个因素:出口、投资、消费。

1、消费(实体消费、资产品消费)

凯恩斯发现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继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财富过度的向少数人集中。但是对于有钱人来说,他们的边际实体消费是逐步降低的,也就是越有钱实体消费比例越低,因此必然出现总体有效实体消费不足,但是经济危机之前,往往伴随着资产品需求的爆炸增加,资产品的泡沫的扩大,资产暴涨的本身也会吸引本来用于实体的消费,但在这种非理性狂热里,有效实体需求的不足被泡沫掩盖了,大家沉浸在虚拟的财富中。直到最后一刻发现资产品的泡沫并没有实体的支撑而破碎,于是经济危机爆发。经济危机时刻,这种需求不足还伴随着恐慌的加成,因为恐慌降低需求,需求降低投资萎缩,失业加剧,需求进一步萎缩,恶性循环。

2、投资(实体投资、资产品投资)

伴随市场经济的竞争存在,投资的利润必然随着厂家的加入,逐步的摊薄,如果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投资的收益是逐渐下降的,直到一个自然收益率为止。经济危机之前,伴随资产品泡沫的增加,投资都会抛弃实体投资,去往资产品炒作之中,加上本身实体有效需求的萎缩,也加剧了实体投资的撤销。实体投资的不足必然导致失业率的增加。伴随经济危机的出现,资产品投资暴跌,财富化为泡影。有效实体需求伴随虚拟财富的消失更加萎缩,实体投资继续下行,失业率继续高升,恶性循环。

3、出口

出口取决于国际需求,往往大的经济危机时刻也是下滑的。

4、经济危机总结

针对上述经济问题,凯恩斯认为:

(1) 供给侧本身产能是严重过剩的,因此有价格进一步下跌的空间,即使已经跌破成本价,但是价格的下跌会导致通缩加剧,通缩会导致投资进一步萎缩,消费进一步下降;供给侧需要去产能保住价格。

(2) 需求侧不足是问题的关键,经济危机就是有效的需求不足导致的,如何挽救有效需求(一个是因为贫富分化导致的需求不足、一个是因为恐慌造成的需求不足)。

(3) 凯恩斯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有外界的力量来纠正这种非理性,凯恩斯认为这个角色只能是政府。

5、具体措施

如何增加有效需求呢?可以针对上述总体需求发力:

(1) 消费:增加社会保障,提高大家的信心(缓解因为贫富分化导致的需求不足,有助于福利社会的成型,大大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危机爆发,目前为止还是只能缓解无法解决,增加社会保障网避免赤贫人口闹事破坏社会秩序;同时也可以降低大家的恐慌心理)。

(2) 投资:放水降低利率、减税增加投资的收益,吸引投资增加,带动就业增加;国家带头投资,增加*建等*础设施投资,增加就业(国家带领,抑制恐慌情绪蔓延)。

(3) 出口,保持较低的汇率刺激出口。

(二)凯恩斯主义经济模型

凯恩斯主义模型内,最大的区别是供给曲线,凯恩斯认为在大萧条的背景下,实际产出远低于健康的生产潜力,产能严重浪费,开工不足,此时供给曲线是水平的,价格不变但是产出可以提高很多。在此时增发货币,拉动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短期内,物价不会发生变化,但是产出提高,这也就是所谓的价格粘性,在很短的时间内价格来不及调整,价格调整需要时间。

(三)模型的改良

第三个模型为两个结合的模型,当经济危机时,生产和消费因为恐慌急剧紧缩,并自我实现和加*。此时政府刺激经济可以让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以达到健康的产出规模,当力度过大时就会急剧的拉高通胀。看起来只要政府能够及时撤出,回收货币、并不会对经济造成太大的影响。

(三)实现的路径

凯恩斯主义实现主要靠两大方式:

1、 货币政策、

2、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包含两个:

1、 增发货币(增发货币可以是直接增加*础货币、或者通过信贷投放)

2、 降低利率(通过增发货币来降低利率,主要是通过增发*础货币实现,因为增加信贷而不增加*础货币反而可能会增加利率,除非国家*制压低,这又会造成大部分人想贷款却拿不到,权力寻租等情况出现)

财政政策:

1、 政府亲自投资*础建设

2、 减税

3、 增加社保体系

现在逐渐看上述政策的实效,货币政策不管你是降息、增发货币,因为预期不好,这些钱都很难流入到实体经济中去。短期无法快速见效。

财政政策的减税、增加社保也是如此,见效相对较慢,只有政府投资加货币政策两者结果才会有快速的效果,只有快速因为价格粘性才会有效果。也就是政府投资或者用增发*础货币的方式、或者通过信贷的方式。两者都是增加货币,在远期都会引发通胀,有如下区别:

(1) 增发*础货币透支的是货币本身的信用,如果是负责的央行将来还需要货币回收,如果不回收就会发生通胀。

(2) 信贷增加了债务,未来有偿还的问题,如果无力偿还就会发生债务危机,引发银行破产。

上述两者如何选择需要看各国家自身的选择,但是不管哪个选择都是透支,凯恩斯主张是增加*础货币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利率。

四、哈耶*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理由(凯恩斯主义自身的不足):

(一)哈耶*对经济危机的总结

哈耶*认为经济危机都是政府过多参与的结果。政府当权在自身任期内都不希望经济下行,往往都是迫使央行过多投放货币,货币的过多投放,会造成价格机制的失灵,资产的泡沫,经济的过热,一旦政府看到经济过热开始踩刹车,于是就造成了经济危机。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经济危机可能也仅仅是短期的波动,就是因为政府的参与,波动变成了危机,拉的太高,跌下来才会更疼,此时市场的自我修复能力也降低。

货币的过度投放,让价格的信息失灵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最大原因。如果价格机制存在,不人为的拉高经济让狂热失控,人是可以在理性、价格的指引下,重新恢复经济的平衡。政府在此时尽量少的干预经济才是最好的,因为自然的均衡最有效率。政府干预经济的前提是可以判断经济的冷热,然后进行调节,但是政府采取的政策往往都是起到了反作用,火上浇油然后釜底抽薪。

但是面对经济危机已经出现,哈耶*还是放任市场经济自我恢复,可能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人的非理性的恐慌自我消化时间确实难以预计,况且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完全无所作为,政客本身也是难以做到的。

哈耶*对于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需要认真的去对待。这样或许才会避免下一次大危机的产生。但是哈耶*也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因为资方、劳方双方地位不平等导致的贫富差距问题,也就是马*思提出的问题依旧悬而未决。

(二)凯恩斯主义的并发症

1、国家权力扩张的担心

哈耶*认为经济危机本身就是政府过度参与造成的,你再用更深的政府介入去拯救,用权力拯救权力,得到的只能是更大的权力,权力的不断扩大,政府投资的份额越来越大,很容易把市场经济变成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是没有效率的,且与民主制度相违背。哈耶*的名言:

自由,服从共同的抽象规则;奴役,服从共同的具体目标。-《致命的自负》

2、凯恩斯主义的其它问题

凯恩斯主义实施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政府政策及时撤出的难度, 首先政府是无法准确的判断撤出时间点。另外政府撤回必然会造成失业和动荡,因为市场经济调整需求时间才可以重新回到原来的经济结构,原来的经济结构在政府介入的时候被政府挤压扭曲了,经济结构恢复需要时间,这样来看政府的刺激无法是延长了危机的时间,用未来的不确定解决当前的问题,将问题后置。

(2) 经济危机的原因思考,如果是因为收入分配导致的需求相对不足,国家采取了凯恩斯主义刺激经济,最后利润和货币还是进入资本家手里的话,对于需求的改善作用并不持久,政府撤出后,劳方的需求不足问题还是无法解决。(此处需要凯恩斯主义的提高社会福利政策)

(3) 如果经济危机只是恐慌原因造成,仅仅是心理因素,刺激政策是可以适当的缓解,凯恩斯主义只是个心理因素的调节器,用如此代价只是解决个心理恐慌问题值不值得。

(4) 凯恩斯主义的代价,政府介入经济有如下代价:

1) 扭曲经济结构

2) 增加了债务(注意债务质量,未来可消化;留下一定的*建库存,留给以后干,过度*建未来就无可用*建可以当成调控措施了)

3) 透支了未来(不要过度透支,未来都是需要还的)

4) 造成了通胀(国家刺激经济要么印钱、要么负债必选其一,或者同时选)

哈耶*认为,再笨的市场总是比人聪明。尤其是政府有自身利益诉求时,采取的政策往往会加剧整个经济的波动。因此凯恩斯主义本质是一个问题后置的透支治疗方案,用时间换空间。

因此哈耶*主张政府必须放弃货币权,交由市场来解决货币问题,当然这个办法是无法被政府采纳的,因此才出现了弗里德曼的一个折中方案。哈耶*的思想确实很难被政府所接受,因此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成为主流经济学,政府干预经济,政府权力扩大,特权利益增加,银行收入提高,干预的后果由全体人民共同承担,从利益看确实更加的受人欢迎。但是哈耶*的警告非常有价值,凯恩斯主义不可滥用。

(三)使用凯恩斯的边界条件

国家面临经济危机时刻,是否采用凯恩斯主义,大致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 债务是否已经高企,透支空间大不大,债务的消化能力如何(尤其对于债务很高后,凯恩斯主义实施难度加大,因为你平时已经用足了凯恩斯所以才会那么多的债务积累,然后继续凯恩斯救凯恩斯是火上浇油)

(2) 国家的制度是否有纠偏制度,是否能及时撤出(此处非常重要,货币超发的收回,经济结构的调整恢复,不然就很容易掉进凯恩斯主义的陷阱,不能自拔,一撤投资经济就下行,一下行就继续凯恩斯,导致经济结构完全扭曲,增加了贫富分化,压抑了实体经济,然后还债务积累造成债务危机)。

(3) 经济波动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可以对症下药来提振信心,而不是用透支和债务的方式。

市场经济的波动产生的情绪性的过度反应,以及自我*化,是否可以用其它办法来抵制?尤其是经济下行产生的恐慌,只能用透支和债务治疗么?就像中国目前阶段,改革开放和体制改革才是扭转大家心理预期的最好的办法,而不是继续凯恩斯的透支和债务,这个两个对国民的心理预期已经产生了,相反的消极影响,开始泡沫化了。凯恩斯主义本来就是一个挽救经济危机的恐慌心理,很容易产生债务和泡沫。当这种心理过分蔓延,本身就代表了凯恩斯主义不能继续了。它自身成了心理扭曲的原因,它成了狂热的源泉,泡沫的发动机。

最后,一旦使用凯恩斯主义后遗症最小的还是改善社会保障体制,增加大家的消费信心,这样才有利于经济的转型。从长期看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因此必须从供给侧下手提高整个社会的产出,提高效率本身就可以降低价格增加需求。

另外凯恩斯主义务必不能长期化,长期化必然导致投资效率边际递减,经济结构失调,资产泡沫加大,债务危机爆发。

 

五、弗里德曼

(一)《美国货币史》(1963年出版):1929年-1933年流通货币、存款都缩水了三分之一。这种货币缩减,货币缩减导致利率无法下行,投资无法扩张,失业无法解决,实体需求无法增加,进入恶性循环。

弗里德曼和许瓦兹认为,只要美联储能加大货币供给,就能可以切断这个恶性循环,让经济走上正规。弗里德曼建议国会通过立法,*迫美联储稳定货币供给,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应该维持在每年3%到5%,这样就能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这个比哈耶*更容易被国家接受,且不容易出现通缩)。

弗里德曼和凯恩斯差别:

1、相同之处:都是增加货币供应

2、不同之处:

(1)弗里德曼主张货币数量稳定增加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保持币值的稳定,从而使价格信号不发生混乱。

凯恩斯没有这个货币数量的限制,国家投资、改善社保都需要大量的货币投放。这些政策短时间内可以奏效,长期确实会造成债务增加、货币通胀,回收又会造成经济震荡。

(2)弗里德曼主张国家只要货币政策环境稳定,其它交给市场经济配置。经济危机已经发生,这时候货币主义无所作为,政治压力很大。

凯恩斯则提倡为了快速从危机走出,需要国家下场增加投资,提高就业,效果立竿见影,政治家有政绩,投资有利益。但是后期确实会扭曲经济结构、通货膨胀、债务增加,属于透支未来的治疗方案,未来需要补偿,这家就是为何凯恩斯长期是无效的,只能用来短时间治疗危机使用。把治疗方案当长期经济方案最大的问题就是副作用急剧增加,经济结构扭曲加剧、通胀压力大增、债务危机加剧、透支加剧、未来更加难以偿还。有时候凯恩斯主义就是把短期危机长期化,长期化必然滞涨结局因为:

1) 投资边际效益递减(*建项目的效用越来越低)。

2) 长期债务积累必然会造成债务危机、同时叠加通胀

 

(二)自然失业率

1、国家看到失业率提高就加大政府开支,拉高通胀,失业率就降低了(菲利普曲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成反比)。弗里德曼认为经济有自然失业率,国家*制通过开支来降低失业率是无效且短期的,未来失业率必然还会回到自然失业率,留下通货膨胀。

2、1973年石油危机后,凯恩斯主义政策失效,失业率和通胀率同时很高,降低失业率通胀率将继续增加,降低通胀失业率又会增加。此时大家看到了弗里德曼的正确性。

 

(三)诺奖后

诺奖后,弗里德曼大肆鼓吹自由主义,减少国家干预,宣传自由市场经济。名言:一切通胀都是货币现象。

 

六、美国经济发展史

(一)、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阶段(-1933年):供给侧

亚当斯密开始的纯粹的市场经济,完全由市场来主导一切资源的分配。当时面对的是短缺经济时代,因此经济学家关注的也是供给侧的效率提升问题,保证整个产出的最大化,效率第一,当时需求没有问题。

但是只靠市场,自由竞争会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严重贫富分化后,因为边际消费递减,导致了消费不足,实体经济需求下降,同时实体经济投资随着市场化的竞争利润率也逐步下跌,利润率下跌和需求下跌叠加导致实体行业大规模的倒闭,失业率提高。

有钱人的货币在消费需求满足后大量剩余,在资产领域追逐,资产价格暴涨(尤其是股票),资产暴涨的同时又会吸引实体的资金进入,导致实体行业更加的衰落。两者的间的张力到达某个点的时候,行情就会爆裂,崩塌下跌。经济危机的爆发又导致大家去银行挤兑,银行也面临大面积倒闭。倒牛奶、烧棉花大规模出现。最终结果也表明放任市场的自由发展,其结果未必是合理的,因为自由市场的理性人假说本来就有问题,人单个决策有时候看起来是理性的,但是这个理性有限制。一群人的理性叠加起来也未必是理性。反而是经常非理性占了主导,要不狂热、要不悲观,人不是中性的,人是在狂欢和地狱之间随机徘徊的动物。

大萧条以前英国还是头号*国,当时美国是制造大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黄金快速流入美国美元,美元升值,英国进入通缩阶段,当时英国找到美国让其贬值以缓解英国的通缩,美元人为下调利息,放水刺激整个经济过热,尤其是股市保证金制度的创立,更是让股市暴涨,黄金加速流入美国,催生了巨大的股市泡沫,英国加息后,黄金回流,股市泡沫破灭。

大萧条有经济自由化的结果,也有国家干预的叠加,两者共同造成了危机的爆发。国家干预没有逆周期而是和周期同步共振。但是逆周期能做到么?

过热的时候火上浇油,过冷的时候又釜底抽薪,这恰恰证明了政府不是降低了波动。有时候你人为的造成狂热,下跌就会更疼,恐慌也就更严重。

(二)、罗斯福新政(1933年-1939):需求侧

现实的危机、放任自由市场经济的失败导致了全国人民的改革的呼声*烈。此时凯恩斯主义、马*思主义等思潮的冲击下罗斯福新政如下:

1、 银行放弃金本位、放水、对外贬值刺激出口。

2、 国家进行行业规模控制和指导,防止产能过剩。

3、 国家补贴杀牛去产能

4、 大规模*建刺激投资和就业

5、 提高社会保障

6、 给穷人发救济金

上述举措增*了国家权力、借鉴了计划经济的好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修缓解了贫富分化(对照中国目前的经济政策几乎一模一样)。

德国当时也面临这种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加*了政府权力,最终走向了法西斯主义,开启了战争解决问题的道路。

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的小实验,成功性与否很难判断,如果没有二战、马歇尔、技术革命等后续支撑未必成功。

(三)、二战(1939-1945年)外部需求侧

二战爆发了,外部的军事需求暴涨、美国从二战中获得了大发展。成功的消化了过剩的产能,走出了经济危机。

(四)、二战后(1945年-1951年):马歇尔继续刺激外部需求

1945年后战争结束,出口需求急剧降低,冷战开始。(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成为国际货币,美国黄金占全世界储备75%以上,其它国家无力绑定黄金)

1947年7月-1951年马歇尔计划开始,美国产能得到了充分的消化。

(五)、(1950年-1973年)内部需求

二战后,国家控制深入控制经济。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福利普斯曲线深入人心。直到石油危机后,凯恩斯主义面临挑战。弗里德曼的正式登场。

(六):(1973年-2007):自由市场经济(互联网泡沫、房地产泡沫)

二战后大量国有企业出现,此时面临的问题是这些国有企业如何处理。民众也是不希望国有企业改制。

计划经济的出路有两个,一个是彻底的转变为市场经济。还有一个是继续计划经济。继续计划经济的最大问题是,伴随计划经济的推行,腐败等低效率就必然出现,然后为了消灭这个东西就只能用更*大的权力,也就是极权。

撒切尔夫人的英国改革,采取了哈耶*的思想,没有走上计划经济的道路,标志着政府干预经济的后撤,市场经济重新占领了经济市场。大幅的减少了因为二战导致的经济国有化。

2001年互联网泡沫后,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美联储降息拉房地产,最终导致次贷危机。

也是因此导致了次贷危机的产生。自由市场的狂热。重新开始反思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又开始介入经济。

在上述五和六的阶段内经济推动作用还有如下内容:

1、 婴儿潮的人口红利

2、 社会福利的保障人群扩大、水平提高,福利社会的形成,缓和了社会矛盾,提高了消费。(外部也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

3、 女性地位提高,参与社会活动。

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加*了国家对整个国家的控制力,缓和了纯粹资本主义的短视性

5、 军事技术的民用化,促使技术大幅提高

6、 产业结构优化,附加值高的行业比重增加

(六)、次贷至今(2008年至今)

次贷后,美国传统行业的需求、房地产需求*本达到了彻底满足,美国转向创新驱动的供给侧方向,牢牢把握最前端的科技地位,以此供给侧的创新,带来新的需求。(参照中国的供给侧改革)

另外次贷还提出了一个大银行的自我约束问题。面对巨额利益时,能否做到对风险的控制?大而不倒,赢了赚钱,输了国家托底的政府背书是否合理?

 

 


汇率的本质是什么

 

马*思曾经说过: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学者专家进行过很多论断,并从浩瀚的书海里查找资料,论证这个问题。过程略过不表,结论是货币是特殊商品确实来源于马*思。


既然这样,其实不论是美元,还是人民币其实都是商品。是商品就都遵循商品的一般规律,他们的价格就会受到到供需关系的影响。


我们还是举个例子看看:假设刘能家里面有只老母鸡啊,每天产蛋一个。如果当前村里面就这一只鸡,而村里人都想吃鸡蛋,那鸡蛋就要贵到天上去了。这个道理我们都在初中政治课上就学过了。物以稀为贵,多了当然就要贬值。我们看到范增多次*调自己的创作。



我们在与美国的外贸交易中,存在着大量的贸易顺差。以美国为例,对比他们卖给我们的商品,我们卖给他们更多的商品,收到更多的美元。




这也就导致,市场上有了更多的美元。物以稀为为贵,东西太多了不值钱了,美元当然也是一样的道理。很多人不理解这一步,我们举个例子。刘能是做外贸的,他往美国卖自行车,每辆自行车800元人民币。同样,美国有川普和希拉里往中国卖手机,每个手机100美元。刘能每年销售4辆自行车给美国,川普和希拉里每年各自销售1部手机给中国。


这里,为了描述上的方便,假设贸易过程中都使用对方的货币结算。假设,当前的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为1:8。
则当前市场上情况如下:
刘能手里收到美元=(800*4)/8=400美元。
川普手里收到人民币=100*1*8=800人民币
希拉里收到收到人民=100*1*8=800人民币


当前市场上的货币数量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或者换一种说法,当前美元供应过剩,人民币供应不足。因为400美元对应需要:400*8=3200人民币才能满足双方兑换的需求,而当前市场上仅有1600人民币。川普和希拉里都有将手里的人民币兑换为美元的需求,刘能当然也有将手里美元兑换为人民币的需求。


受到当前供需关系的影响,人民币价格一定会飙升。为了方便理解,我举个例子吧。假设,川普和希拉里都期待着将手里的人民币换为美元,那么他们开始时会期待着以当前汇率:美元:人民币=1:8进行兑换。即他们的期待值都是换取100美元。但是,由于当前刘能手里有大量美元,因此看到有兑换需求会第一时间与他们完成交易。假设,川普首先完成了将800元人民币兑换为了100美元。此时,希拉里看到往常需要好久才能完成的交易在瞬间完成,于是她就会期待提高自己的兑换价格,尝试着先以400元人民币兑换60美元的价格挂牌交易。焦急的刘能经过漫长的等待,可能会迫不及待地接受这个最新报价。这样,价格就重新调整了,相当于汇率调整为:美元:人民币=60:400=1:6.67,人民币完成了升值。希拉里发现兑换成功,可能会再次拿出100美元尝试兑换20美元。刘能此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他手里的美元多急需兑换人民币,又找不到买家,此时很有可能接受新的报价,那汇率就被调整为:美元:人民币=20:100=1:5。汇率就这样被升高了。
没关系呀,如果上面觉得难以理解,就理解成刘能家养了一只老母鸡,而他家是村里唯一养鸡的,这只鸡是村里唯一的鸡。所以,谁家要是吃鸡蛋,必须去他家买。村里吃鸡蛋的需求增多,那刘能必然有将鸡蛋涨价的冲动。如果村里的大脚超市也开始卖鸡蛋了,那刘能的鸡蛋价格必然要回落。如果,村里家家都养鸡了,鸡蛋都吃不了,价格必然再次下跌。
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道理是一样的。


汇率改变的过程必然要影响到国际贸易。货币的升值,会影响到出口,没有几年前 我们最头疼的就是人民币要升值,现在我们又开始担心人民币贬值。还是先看看人民币升值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刘能往美国出售自行车,成本是800元人民币,那汇率不同,美国人买自行车的价格就不一样了。
美元:人民币=1:10,此时买自行车需要80美元
美元:人民币=1:20,此时买自行车需要40美元
美元:人民币=1:5,此时买自行车需要160美元
很明显可以看到,人民币越贬值,购买自行车的花费就越小,这样美国人就更愿意买自行车。我们就能制造更多的自行车,换取更多的美元,解决更多的就业,大家手里钱也越来越多,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外贸出口对于刺激国内生产、解决就业、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让人民大幅升值。但是,情况就是这样,贸易顺差就会导致市场上的美元越来越多,人民币升值是不可避免的。


那这个问题有没有解呢?看过前面文章的同学可能记得有个蒙代尔不可能三角。


在货币自主性、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这三个美好的事物里面,仅仅能够同时满足两个。

因为在前面介绍过,这里大家看看图片介绍就好了。

货币政策,我想印多少钱就印多少钱。


汇率稳定,不要变来变去的,对外贸影响很大。人们都不敢做外贸了。



资本流动,随便来随便走。



当然,蒙代尔三角是一种理论上的,但是不管怎样,其实我们是可以选择固定汇率的。在现实中,我们选择了一种稳定汇率策略。通过政府来回购大量的美元维持汇率的*本稳定。我们看看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外汇比例很大。这说明,我们政府通过回收美元保证了人民的充足供应量,进而维持了汇率的*本稳定。可以看到,我们发行的人民币数量*本是依靠美元数量的。简单理解呀,就是我们需要发行多少人民币,取决于手里头有多少美元。
下面的资产负债表来源于央行的官网,有一定会计*础的同学一定能够看明白这张表在说什么。
如果没有*础也没关系。简单理解就是,比如我的朋友经常说自己身价千万。过一会他就会告诉你,他手里的房子现在价值一千万。其实呢,除了房子,他的其他资产汽车呀、现金呀、等等等加起来也没多少。所说的身价千万,就是房子价值一千万而已。

(点击放大,查看清晰数据)


现在人民币有所贬值,很多同学会说,人民币贬值不是更好吗?促进外贸出口。知乎上有句经典的话“不能抛开剂量谈毒性”。适当贬值是好的,过度贬值,那结果可就是灾难性的了。所以,我们要想办法维持汇率稳定。

很多专家都在分析人民币贬值的各种原因。其实,如果大家仔细地去分析,最终的原因只有一个:美元变得越来越稀缺,物以稀为贵,因此美元面临升值,人民币面临贬值。你看,无论是美元加息预期、外贸缩减、资本外流等等,各种原因归结到一个点,就是美元走了,变少了。村里鸡蛋少了,你说鸡蛋涨价不涨价?


我们手里有子弹吗?上面说了,央行回收了大量的美元。这些美元对应着发放了等量的人民币,用于国内的消费等。在上述表格内,最近一期的外汇储备为23万亿人民币左右,大概3万亿美元左右。


这些美元购买的都是流动性较好的国债等资产,随时可以用来调节汇率。看到汇率不稳定了,就可以随时拿出来一点抛售。这个是市场上卖东西的道理是一样的,国家也储备了非常多的猪肉什么的,价格不稳定了随时拿出来抛售。美元和这个没有太大区别。




这也就是最近几个月美元储备频频减少的原因。不稳定了,当然要把美元拿出来对市场进行调节。

 

 

香港金融保卫战:罗斯狙击英国泰国,决战香港

 

大好我是巫师,说三点,第一,本期资本战争发生在外汇、期货、股票甚至房地产市场,又按照时间线发生在不同国家——这些战局互有牵连,推进也是由浅入深,因此本期非常硬核,比保时捷那期还硬核,而且内容长度也翻倍了(没法精简了),但我尽量模拟电影感,建议一次性看完。第二,以前几期还能找熟人问问,但这回这事儿是发生爷爷那辈大佬身上,问不到亲历过的人,信息源全靠自己挖。中西方媒体的倾向性都很明显——双方都不客观,因此本期对于任何数据和资料,我必须找到第三方来佐证,信息源除了新闻、市场数据、采访和交易公告,还包括索罗斯的《改革全球资本主义》,《金融炼金术》,《索罗斯论全球化》,沈联涛的《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港府救市*金和量子*金数据,金融四十人论坛论文,《全球资本主义危机》以及《***讲话实录》,我不是推荐这些书啊,只为四个字:以我为准。第三,有很多院校相关专业的老师在课堂上放我前几期内容用做教学,这是对我的认可,所以为了方便老师和同学使用,我会把完整版文案放在微信公众号上,供大家用做教育学术用途,虽然也方便营销号了,但总体利大于弊

 

 

言归正传,这场战争发起者索罗斯,大家都多少对他有些偏见,虽然是犹太人,但他家庭并不富裕,索罗斯早期是个不折不扣的屌丝。不过他生性高调且富有冒险精神,所以其发家史也是充满了各种投机和豪赌,虽然我们都说是索罗斯血洗东南亚、索罗斯狙击香港,但其实干这些事儿的是国际游资,索罗斯只是代表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之所以他来扛大旗,是因为他本人喜欢到媒体上高谈阔论,频频发表讲话或者接受采访,所以久而久之名气大了就成了一面旗帜,至于为什么在金融界他的名字让人闻风丧胆,那得看看他在狙击香港之前都干了什么,也让我们探究一下索罗斯带领的国际游资特有的战术战略。

 

 

时间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在经历了二战后,世界格局被一位坐在轮椅上的伟人重新定义,曾经的日不落眼睁睁看着霸权易主。英法式微,两德分裂,欧洲大国政治地位严重下滑,以至于在五十年代沦为冷战的马前卒。因此欧洲各国希望联合。摆脱美国制约。同时建立一个跨国家联盟,稀释各国主权缓解欧洲各国千年以来的冲突,同时*调经济合作,专注发展

 

 

欧共体也就是现在欧盟就是这个诉求的产物,在欧盟实行单一货币前,也就是还没有欧元这个货币前,欧洲国家制定了欧洲汇率机制(ERM),说白了就是把各国货币的汇率锁在一起,ERM就是英国金融市场的弱点,并且很快被国际游资察觉,当时欧洲的具体做法是,加入ERM的欧洲国家要把自己的货币跟德国马*挂钩,使自己的货币兑马*的汇率仅在小范围内波动,这样的操作造成只要马*贬值,欧洲其他货币一起贬值,马*升值,其他货币一起升值,这样你在欧洲经商的话,反正大家一起升或者一起贬,商人就不用太考虑汇率的影响了,这样才能推进欧洲经济一体化,当然这是政策制定者美好的初衷,但是汇率上的统一进退,就得保证利率上的统一进退,为什么呢,幼儿园化的讲,利率你们可以理解为把钱换成对应国家的货币后存起来的利息,如果英国利率是10%,德国利率5%,那你们肯定把钱换成英镑,都存到英国赚10%的利息啊,这样大家都把德国马*换成英镑,那英镑就会快速升值,而德国马*就会快速贬值,那这个欧洲汇率机制就维持不下去了,所以要想汇率统一进退,那利率也得统一进退。这就是当时的背景

 

 

然而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东德人大量涌入西德。德国的政府福利及社保开销大幅上升,因此德国政府财政赤字飙升,为了应对亏空,德国开始印钱,加剧通货膨胀,通胀压力迫使中央银行提高利率,这儿还得幼儿园化一下,通胀就是市面上的钱太多了,钱本身不值钱了,那怎么回收一下呢,就用提高利率的办法,利息高了,大家就会把钱用于投资或者直接存起来赚取利息,这样市面上流通的钱就减少了,当时德国被迫提高利率。而此时的英国经济正在衰退,通货紧缩,英国反而需要提高通胀,所以英国需要降低利率来刺激自己经济的复苏。但英国政府却受到欧洲汇率体系的限制,就因为德国的高利率政策,自己也得维系着高汇率和高利率,但是根据蒙代尔三角也称三元悖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 这三者,一国只能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但英国想三个都占,在维持汇率稳定和自由的资本流动前提下,英国还要维持高利率。这就是饮鸩止渴。索罗斯也正是在赌英国无法同时维持这三者,而必须放弃汇率稳定,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到时候被高估的英镑就会崩盘式下跌。所以闻到了血腥的味的索罗斯开始为狙击英镑作准备。虽然英国首相和财政大臣在各种公开场合一再重申坚持现有政策不变,英国有能力将英镑留在欧洲汇率体系内,翻译成人话就是,我们英国政府依旧会维持英镑和马*的汇率,那些投机者抛售的英镑我们政府全给他买回来,力挺英镑汇价,但索罗斯的判断是——英国政府是在虚张声势,所以开始大举做空英镑,做空是什么意思不做赘述,没做笔记的参考保时捷那期,索罗斯开始用各种方法借入英镑,一边在市场上抛售砸盘一边在媒体上制造恐慌情绪

 

 

在这段时间里,市场对于英镑的不信任开始发酵,英镑对马*的比价在不断地下跌,从2.95跌至2.8,英国政府为了对抗索罗斯代表的国际空军,从市场上大举买入33亿英镑来干预市场。于是当时就是一边索罗斯在抛,一边英国央行在接,虽然英镑汇率有所小涨,但很快又回到了下行通道,这使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游资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国际游资从1992年7月开始就从各大金融机构手中借走大量英镑和里拉,然后9月在外汇市场卖掉换成德国马*,大规模的抛售英镑和意大利里拉使得市场陷入恐慌,这些国家的央行尤其是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不得不拆巨资来购买各自的货币来维持原汇率,索罗斯在做空各国货币的同时,他还预测各国为了对抗自己,未来一定会短期内提高利率,因此在欧洲各国的利率期货的多头市场上做了埋伏,多头就是涨了赚钱空头就是跌了赚钱啊,随着国际游资的持续抛盘,市场上出现了恐慌情绪,加之索罗斯利用欧洲媒体散布不利于英国的消息,英镑持续下跌,空头渐渐压过了多头,英国政府为了扳回局势,从国际银行组织借入资金继续买入英镑,企图阻止英镑继续贬值,但此时市场看空英镑的趋势已经形成,以索罗斯代表的国际游资势头正猛,连很多英国本土机构加入了做空英镑的行列,所以虽然政府在市场上不断承接这些空军抛售的英镑,但国际游资也不断加大抛盘力度,仅索罗斯一人就抛售了120亿美元的英镑,大量*金、小银行甚至英国百姓都受到当时气氛的影响,恐慌的情绪造成大家争先恐后的抛售英镑,空军形成碾压之势,1992年9月15日,英镑对马*的比价已跌至欧洲汇率体系规定的下限。英镑已处于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的边缘。英国只好殊死一搏,之后的一天内,英格兰银行为了吸引资金回流,拉升英镑汇率,歇斯底里的将利率提升了两次,由10%分两次提高到了15%,现在咱们听说利率提高了0.5%就如同听到了大新闻一样转发,所以能想象当时英国一天就提升了5%是多么绝望的一个操作了吧。但没想到收效甚微,欧洲资本市场根本不买英国央行的账,再加上空头继续倾泻式的抛盘,英镑的汇率最终跌穿2.778的最低限。至此,英国政府已经动用了价值26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最终还是惨败,当天晚上被迫宣布退出欧洲汇率体系。这样英镑汇率就不会维持在一个固定的区间内了,英镑犹如脱缰野马开始贬值,之后的几天里疯狂跳水,英镑兑马*贬值16%。英镑兑美元贬值26%,英国人史称黑色星期三。索罗斯也被经济学家杂志称为打垮了英格兰银行的人。索罗斯曾在书中透露,当时准备了超过150亿美元的英镑筹码,然而在投入120亿的时候英国就投降了,索罗斯从英镑空头交易中获利近10亿美元,而索罗斯也早就预测到了各国在应对危机时的利率政策,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利率期货上埋伏的多头也帮他赚了不少,再加上做空英镑的大获全胜,当年他的总利润高达20亿美元,在这一年里,索罗斯的*金增长了67.5%

 

 

这次战役的大捷让索罗斯尝到了甜头,以他为代表的国际游资也总结出了一套手术刀式的做空战术,既然我用这种方法能打败英国,那其他国家呢?之后他的目光瞄准了东南亚,90年代初期,当西方国家正处于经济衰退中,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却出现奇迹般的增长,当时由于广场协议,日本的制造业成本高得离谱,所以日本企业都把工厂迁往东南亚,尤其是泰国,随着时间的推移,泰国经济过热的迹象更加突出,泰国央行不断提高利率来降低通货膨胀。这个画面是不是似曾相识,高利率吸引了大量国际游资进入泰国,加之当时泰国在东南亚各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最高。这样泰国就被架到了一个很危险的高位,索罗斯闻到了猎物的味道,在 1995 年 1 月中旬泰国的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跌时,索罗斯就对泰铢进行了试探性进攻——在即期外汇市场大量抛售泰铢。但泰国央行直接入市干预,此次进攻并未酿成危机。这里科普一下泰国的汇率制度,由于泰国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而篮子中的主要货币——美元的权重占80%至82%;所以说白了泰国就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泰铢对美元的汇率长期维持在25∶1,这段时间由于美元汇率持续走低,泰铢跟随美元一起贬值,这就导致泰国出口持续增长,这也得幼儿园化一下,为什么货币贬值就能刺激出口,比如我是生产玩具的,一件玩具卖25泰铢我就能有不错的利润,如果泰铢对美元的汇率为25泰铢换1美元,那我玩具在美国就卖1美元,但现在泰铢贬值了,变成25泰铢换0.8美元了,那我的玩具在美国只用卖0.8美元我就能赚,相较于其他玩具,我的玩具就明显具备价格优势——又便宜又没有牺牲质量,大家都来买我的性价比高的玩具,这个玩具市场就慢慢被我占领了,因此当时泰国生产卖到了全世界,泰铢跟随美元贬值*力的刺激了泰国的出口,导致泰国经济快速发展。1986~1994年,年平均出口增长率达到22%,经济增长率达9.5%,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这个场景对于看过我经济崛起那期的同学,是不是觉得和我们加入世贸之后有点像?

 

 

但是自1993年起,美国计算机互联网产业崭露头角,美国经济迎来新的一轮增长,所以国际汇率有所变化,美元对主要货币由贬值转为升值,所以泰铢又跟着美元一起升值,刚才说货币贬值可以让我的东西卖的更实惠抢占市场,但这一升值,东西就变贵了,慢慢的卖不出去了,这就对泰国出口和经济增长当头一棒。泰国慢慢发现以前我把东西卖到全世界躺着赚外汇,但现在卖不出去了,国库慢慢儿入不敷出了,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就是刚才说的盯住美元汇率制度下,外汇市场失去了自我调节的功能,面对不断恶化的国际收支形势,泰国政府不得不快速放开资本市场,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高利率,吸引国外资本流入,弥补国际收支赤字,当时泰国政府走了两步棋,简直让国际游资开心到爆炸,一是开放离岸金融业务,凡获批准的商业银行均可从国外吸收存款和借款,并在泰国境内发放外币贷款。二是企业可以自由对外借款,非居民在国内和国外可自由开立泰铢账户,进行存款、借款和自由汇兑。听不懂没关系,你只要知道这两组政策直接给外国投机者打开了镣铐,来吧,来我们这儿随便玩儿。刚才说到泰国出口遭受打击,因此泰国制造业利润率下降,但资本都去回报率高的地方啊,你出口和实业不赚钱了,大量资本就流入房地产和股市,形成严重泡沫。1993到1996年仅3年多,泰国的房地产均价上涨了近4倍。

 

 

好了,现在万事俱备只欠索罗斯,到了1996年,泰国的资本账户已经完全开放,外资可以随意进入,1997年2月,索罗斯代表的国际游资开始行动了,他们与泰国央行签订远期合约,利用抵押当地资产的方式,借入大量泰铢然后在外汇市场抛售泰铢换成美元。关于期货、期权和收益互换我不赘述了,在保时捷和爱马仕LV那期都解释过,2 月 14 日,由于索罗斯大量抛售泰铢,泰国央行发现不妙开始反击,在外汇市场上大量购入泰铢,同时提高短期利率,就是索罗斯他们做空泰铢,总得先借到泰铢才能卖掉砸盘啊,但是借泰铢也得给别人利息,泰铢短期利率的提高就是为了打击这些国际投机分子的,我把借泰铢的利息定的巨高,看你们还借不借,这两板斧用出来之后,泰铢即期汇率很快得到稳定,第一轮做空失败,但泰国的外汇储备被大量消耗。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游资并没有放弃,老子是干过英格兰银行的人,泰国我也势在必得,当年的一些新闻和采访非常有意思,索罗斯为首的国际对冲*金在各种国际媒体上,包括泰国当地媒体疯狂叫嚣,在舆论上形成了泰国这边是大刀加步枪,而我索罗斯是核弹加特林的局面,国际资本又一次站到了索罗斯的空军这一边,我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甚至一些泰国自己的银行和投资机构也在做空自己,发国难财,空头对多头的碾压之势形成,这一切都那么似曾相识,三个月之后,索罗斯为首的空头卷土重来,开始有计划有组织的在市场上抛售泰铢,手术刀式的砸盘开始了,至1997年5月底,泰铢从25:1下跌到26.6:1。而这时泰国央行才开始反击:直接动用100亿美元接盘空军抛出来的泰铢;同时禁止银行借泰铢给国际游资。而且泰国政府开始打击放出不利言论的媒体,出动警察进入交易所和监管机构进行调查,追踪抓捕空头账户的控制人,泰国政府的绝地反击并没能阻止大势,反而自己的公信力进一步下降,市场上消极的情绪弥漫,连泰国百姓都认为泰铢的价格就要崩溃了,于是老百姓就跟风用泰铢换美元。形成了全民泰国危机大逃亡,这导致本来要用外汇储备和国际游资搏杀的政府不得不把美元外汇储备换给这些恐慌的百姓,进一步加速了外汇储备的消耗,到1997年6月底,泰国外汇储备下降300亿美元,外汇池*本干涸,没有了外汇储备就等于没有了弹药,眼睁睁的看着国际游资继续砸盘。而此时泰铢对美元的汇率已经跌破28∶1。1997年7月2日,弹尽粮绝的泰国政府被迫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当天泰铢对美元的汇率直接崩盘,跳水30%。之后的25天内,泰铢汇率继续疯狂跳水60%。泰铢如同废纸一般被大家唾弃,国际游资血赚40亿美元,泰国人的财富也被彻底洗劫一空,泰铢大幅度贬值迅速波及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和印度尼西亚在内的整个东南亚地区,最终形成了亚洲金融危机,当然亚洲金融危机的形成也不只是因为泰铢崩盘,泰铢崩盘只是导火索之一,金融危机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也很有意思以后会单做一期,在击破泰铢之后,索罗斯并不满足,他决定席卷整个东南亚,索罗斯的空头飓风很快就扫荡了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家。国际游资用着同样的招数和套路,似曾相识的场景不断上演,印尼盾、菲律宾比索、缅元、马来西亚林吉特都不是国际游资的对手,一开战就直接拉闸,汇率集体跳水,导致这些国家的工厂倒闭,银行破产,物价上涨,百姓失业,东南亚一片鬼狐狼嚎,惨不忍睹。这场扫荡东南亚的空头飓风一举刮去了百亿美元的财富,使这些国家人民辛辛苦苦积累的几十年经济增长化为灰烬。人民的财富被国际游资洗劫一空。索罗斯再次笑到了最后,这时这位空军领袖的资金实力也因几场大捷变的空前*大,野心进一步膨胀

 

 

好了,现在进入本期最高能的环节,这个披荆斩棘的空军魔王目光盯上了我们的金融中心——香港,这回,他想把相同的手术刀套路用在香港。香港和泰国也有一些相似之处,一是香港享有国际自由金融中心的美誉,国际资本在港流动相对自由,第二,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和泰国最早的固定汇率制度神似,关于汇率制度做一下科普,固定汇率就是泰铢那种盯住一篮子货币的制度,联系汇率是指将港币与某特定外币的汇率固定下来,并严格按照兑换比例使货币发行量随外汇存储量联动的货币制度。解释一下,就是香港有三家发钞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它们每发行7.8港币必须向香港的金融管理局交纳1美元,以此来保证港币背后有美元作为支撑,维持汇率稳定。这就是联系汇率,而浮动汇率就是字面意思,泰国的固定汇率被国际游资玩烂了就只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了,汇率制度是理解国际资本战争、国际贸易甚至国际经济局势的*础,再幼儿园化一点可以把港币当成美元的代金券,合7.8港币代表1美元。代金券理论确实好记但我还是要扩展一下,2005年开始,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增加了*方兑换保证(1美元兑7.75港币)和弱方兑换保证(1美元兑7.85港币),并承诺只要触及区间的任何一边,香港金管局会入市干预,让汇率在1美元兑7.75-7.85港币之间浮动,回到1997年,国际游资认为香港和英国泰国差不多,没能力维持汇率稳定。自己的老套路可以用起来,所以开始着手狙击香港,但空军没有直接攻击外汇市场,而是进行手术似的慢条斯理的布局,开始提前低调借入港币,囤积筹码,等机会砸盘,这个跟做空泰铢和英镑的方法类似,但当局及时发现了有人在大量借入港币。香港金管局的总裁任志刚应对策略也很简单,听说你们要借港币?那我就提高香港银行同行业拆借利率,使借港币的利息成本大幅上升,看你们还借不借,而因为每次索罗斯大举借港币,任志刚就用这一招,同一招被用了三次,因此任志刚被圈内人笑称任一招。但这招却上了索罗斯的当,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 1997 年 10月索罗斯为首的空军开始了进攻。空军在货币市场大量抛售港币,港币汇率下跌。到了10月底,许多银行在金管局结算账户上的港币已经没有足够结余,而金管局为了进一步提高国际游资借港币的成本,不仅没有注入港币流动性,反而发出通知,要对反复通过流动性机制向金管局借港币的银行收取惩罚性的高息。一时间港币难求,同业隔夜拆借利率一度飙升至 300%。这里肯定有人听晕了,降维说,就是当时港府把所有在市场上借港币的人都怀疑是索罗斯那边儿的空军,在市场上本来流通的港币就不多的情况下,还在大量回收流动性,市场上流通的港币就更少了,到处都借不到港币,大家没有了流动性(港币),市场上又借不到,怎么办,卖资产换钱呗,本来担心联系汇率不保的香港居民和外国投资者就更加大量抛售港币资产,尤其是港股,再加上银根的突然收紧,任一招的提高短期利率,使股市雪上加霜,股票开始暴跌,恒生指数一路向下。原来索罗斯在这等着呢,索罗斯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布局好了空头头寸,你让我借不到港币,但你的代价是楼市股市承压,我就做空股市,我的空军从股市下跌就可以大量获利。1997年10月,恒生指数因为这一波趋势持续下跌,这也引起了小规模的恐慌导致大量跟风抛盘,再加上国际游资的空军砸盘和舆论上的煽风点火,恒生指数从1997年10月3日的15000多点,一路倾泻至10月28日的9060点,引用人民网对当时的一段报道:1997年10月20日,香港市民苏顶明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苏顶明是一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此前他到内地玩了6天。等回到香港时他却发现,原本价值30多万元的股票就只剩下不足4万元

 

 

在股票空头成功获利后,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游资士气大振,又玩起了老一套舆论战术,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发表各种不利于香港的言论,并且叫嚣着要像当年席卷东南亚一样,完全击溃港币,这一连串的舆论引导,马上又吸引了大量的空军秃鹫加入索罗斯的阵营,香港如临大敌,黑云压城城欲摧,1998 年起,空军开始连续对香港发动攻击。此时香港节节败退,已经开始有中文媒体和金融机构预言香港将要全面崩盘。路边小报八卦杂志都在担心香港的未来,恐慌的情绪一直在蔓延,1998 年 8 月,港币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际游资的攻击变本加厉,大肆卖空港币。从 1998 年年初到 8 月中旬,每当港币利率稳定就借入港币,8 月港币空头规模已经超过了300 亿港币。同时空军大量积累股票和股指期货的空头头寸。根据当时官方新闻和数据,截至 1998年 8 月,国际游资大约有 8 万份空头合约。恒生指数每下跌 1000 点,国际游资便可获利40 亿港币。这些秃鹫在静静地等待时机

 

 

8 月 5 日,蓄谋已久的空军开始了新一轮猛烈轰炸,砸盘开始,即期外汇市场出现 300 多亿港币的卖盘,远期外汇市场也出现 116 亿港币的卖盘。8 月 6 日,香港和伦敦市场又出现 155 亿港币的卖盘。8 月 7 日,市场再出现 78亿港币的卖盘。随着汇率承压,股市也一路狂泻,空军同时在股票市场砸盘。空头的双线操作导致当日恒生指数收报 7018 点下跌 3.5%,5 个交易日累计跌去 917 点,2500 亿港币市值化为乌有

 

 

我们确实醒悟的太晚了,还没等我们做出反应,空军乘胜追击,1998年8月13日香港恒生指数跌穿6600点,从1997年8月16000多点的高位下跌将近10000点至6600点,这是香港的至暗时刻,中产阶级的财富惨遭洗劫,难道我们也要像英国泰国一样,被掠夺几十年的发展成果?此时离8月28日的恒指交割日时间已近,眼看这些国际游资马上可以血赚一笔。甚至还想试图想引起恐慌一举击溃港币的联系汇率制度,港府在这个存亡之秋,顶着巨大的压力做出了艰难的决策——政府入市干预,有人这时就会问了:做个决策怎么就艰难了,这样的决策,其实就是拿着人民的钱去和空军搏杀,而且要一定程度牺牲自由港的声誉,如果做了这个决策结局还是负面的,那个决策者很容易成为历史罪人甚至留下千古骂名,这段由于涉及国家领导人,为了能在国内发出,我不细说了,总之拍板是个很复杂的过程。而同一时期,港府也获得了来自中央的承诺,这里要*调一下,国内很多文章和视频都说眼看香港支撑不下去了,北京就支援香港大量的外汇储备,对于热血而充满期待的看客,我知道,如果这时候加上这样一个桥段,中央如救世主一般踩着祥云,闪现到被打的奄奄一息的港府身后,万丈光芒,伸出援手,绝地反击,那节目效果就太好了,但你们是了解我的,要对得起以我为准这四个字,还是要谨慎,所以我在这块进行了大量的挖掘,在各种回忆录、新闻、采访和人物传记中都没有找到明确的证据证明直接给了外储,所以这个热血的场景可能只是营销号为了迎合大家情绪的一厢情愿,既然没有证据,我们就不能说直接给外汇了,而且港府当年本身也有约98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虽然没直接给,但中央政府确实公开承诺过,以下是当时***答记者问的珍贵画面,*总理当时这段话的力度非常大,这段我看了好几遍,在我写作的时候还有点激动的

 

 

1998年8 月 14 日是这场战役的转折点,此前被痛打的香港金融市场,弥漫的硝烟中突然杀出一只训练有素的军队,政府入市搏杀绝地反击。政府开始有序的购买恒生指数中 33 种成分股,拉动指数攀升,当天恒生指数上升 564 点,报收 7244 点,国际游资受到初步打击。同时港府在远期外汇市场上承接国际游资的卖盘并要求各券商不要向国际游资借出股票,切断空军的“弹药”供应。局势开始逆转,空军接连遭受打击,三市场开始呈现上扬趋势,空军开始慌了,他们没想到中央会公开承诺也没想到港府会入市,那既然这样,我就要把你们一波全带走,歇斯底里的空军准备玩一票大的,他们认为,在结算日8月28日前,凭借手中还有大量筹码,可以一举击溃整个香港

 

 

1998年8月27日,也就是结算日8月28日前一天。上午10点股市开盘。一开始,空军的卖盘就如排山倒海一般扑来。在第一个15分钟内,成交额就达19亿港币;在第二个15分钟内,成交额为10亿港币。而在收市前的15分钟,战斗进入白热化状态,全天交易之惨烈,令场上所有交易员都目瞪口呆。这一天,香港政府动用了200亿港币,委托10家经纪行在33家恒指成分股上围追堵截。恒生指数报收7922点,比上一个交易日上扬88点,这是自97年11月4日以来的最高点。

 

 

对于即将来临的8月28日结算日,国际游资的空头和港府的多头,当晚无人入眠

 

 

时间最终来到了决战之日, 8 月 28 日这一天香港街道熙熙攘攘,这座城市依旧像往常一样运转,风平浪静的表象下是金融市场的风起云涌,有一点要提前科普一下,恒指期货的结算价格为这一天每五分钟恒生指数的平均值,因此,要抬高结算价,就必须保证恒生指数走势平稳且一直保持在高位,要达此目的,我们必须得竭尽全力,寸土必争,换句话说,索罗斯代表的空军砸多少,我们就得接多少,8 月 28 日上午10点整开市后,仅5分钟,股市的成交额就超过了39亿港币。半小时后,成交金额就突破了100亿港币,到上午收盘,成交额已经达到400亿港币,下午开盘后抛售有增无减,成交量一路攀升,但国家队的围追堵截一直让恒指和期指始终维持在7800点以上,随着下午4点的收盘钟声响起,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的恒指、期指、成交金额最终分别锁定在7829点、7851点和790亿港币上。根据还能找到的且有第三方佐证的资料和报道,当时空军约在7500点卖空恒指8月合约,而结算点位收在7851点,空军在做空恒指8月合约上巨亏,在这一天,港府动用了几乎所有可以动用的外汇储备,全盘吃下国际卖盘,平均每分钟就有价值3.5亿的股票易手。全天成交额达到了香港股市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790亿港币。2005年3月17日出版的《南方周末》曾以这样一段文字记述当年的那一幕:“许多香港人攥紧了矿泉水瓶,在炎热的天气里挤在一起,看着证券交易所的显示牌目瞪口呆。”

 

 

1998年9月7日,香港金融管理局颁布了外汇、证券交易和结算的新规定,使国际游资的投机大受限制。当日恒生指数飙升588点,以8076点报收。加上日元升值、东南亚金融市场趋稳等因素,空军的资金、换汇成本大幅上升,不得不败退离场:9月8日,9月合约价格升到8220点。8月底转仓的期指合约要平仓退场,每张合约又要亏损4万港币。至此,国际游资见大势已去,纷纷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回顾整场战役,虽然空军在最后阶段的空单巨亏,但是很多在早期就布局做空港股的投机者还是赚的,有人就要问了,为什么港府只拉到7851点,而不是想尽办法拉到10000点甚至更多呢,这样不就可以让空军亏的更多吗,先不说当时我们有没有能力做到,就算可以做到我们也不会去做的,香港以自由市场的招牌吸引国际资本来维持繁荣,索罗斯要打垮三个市场还要击溃联系汇率机制。这就太过分了,港府才出手干预,打退了点到为止即可,即便这样当时做出决策的人还心惊胆战,如果直接把索罗斯打死,虽然我们扬眉吐气,但以后国际资本就不认香港这块自由市场的招牌了,所以关于这场战役的胜负结论如下。1、政府是胜方:这场战役保住了恒指,保住了三个市场的稳定,也保住了联系汇率制度,达到了港府的战略目标,虽然损失了部分自由市场的声誉,但相对于保住根*是值得的。同时国家队在底部进入市场干预进行救市,在市场恢复后,国家队的*金盈利颇丰。2、索罗斯代表的空军并不是最大输家,香港民众、普通股民和小型跟风投机者才是损失最惨重的,尤其是从16000跌到6600那段时间,在三个市场中,中产阶级财富遭受重创。3、国际游资一部分确实是亏的很惨,但还是有很多早期就布局的赚了不少,索罗斯的量子*金前期赚钱,后期赔钱,两者相抵总体上没赔多少,这期最难的一块就是探索到底索罗斯是亏了还是赚了,如果是亏了,到底亏了多少,双方的战损比也是一场战役胜负的重要评判标准,我对比了量子*金98年的年报,现在居然还能搜到,水分多大先不说,至少当时这些*金在信息披露和投资者关系这一块还是很规范的,年报中指出截至1998年12月31日,*金业绩受到两方面头寸的重大不利影响——集中在俄罗斯和印尼市场,而没提到香港,可以看出当年在香港亏损占总亏损比例不大,而索罗斯本人在自传中的态度是:在香港*本没亏。但我不信,因为我在研究他的资料和背景时发现,这个b说话也不完全靠谱,曾经上个月的答记者问和这个月的采访对不上,自己写的书和采访时候说的又不一样。所以他的话也不能全信,这期文案我在写的时候老以为自己弄错了,把三方数据拿出来一对才知道信息源本身矛盾,再加上他旗下的*金名字又特别相似,海外媒体报道的时候还会把名字写串,各种因素导致写到这块的时候因为挖掘和核对信息头快炸了,但怎么都对不上,所以我放弃计算具体金额了,我选择换个思路——确定亏损的区间,首先我们刚才知道了他亏损的数量级,再根据当时一则八卦新闻——某接近索罗斯的Banker声称,1998年除了在俄罗斯的亏损外,索罗斯集团在香港也亏损了20亿美元。这个八卦新闻是不是真的不要紧,重要的是量子*金的官方发言人出来辟谣了,说亏损20亿美元是错误的,并且拒绝回答亏损是比20亿多还是比20亿少。巫师给大家分析一下啊,当时这件事在金融圈沸沸扬扬,市场上八卦和谣言四起,官方只辟谣了20亿这个数字,图什么呢,我索罗斯不要面子的啊,我天天在媒体上叫嚣要干死香港结果你现在说我赔了20亿,我这老脸往哪放,肯定是根本没赔这么多你非说我赔了这么多,侮辱了我量子*金的名誉,我旗下的*金都是很*的很能赚钱的啊,你们别泼脏水,说白了就是这个行为本身大概率承认了亏损小于20亿,这回破案了,看来八卦确实是接近真相的重要手段,但是这只是我的推论,只是给大家一个概念,我为什么这么纠结他到底亏了多少呢,因为国内的文章和视频经常动不动就鼓吹索罗斯大败亏损百亿什么的,而我想给大家一个客观的概念,免得听信了营销号,好像这次战役我们真把人家血虐了似的,其实人家只是小亏,索罗斯亏得最惨的还是在毛子手里,因为毛子犯浑耍赖,还有他在日元也栽了大跟头,如果反馈好可以单做一个索罗斯失败合集,这一场香港保卫战的终结标志着国际游资的手术刀式战略行不通了,从1992攻击英国就开始使用的这一系列战术战略,也是国际游资自认为万能公式的攻击套路,在香港的决战中寿终正寝

 

我给大家的结论虽然是索罗斯没亏多少,但是这场战役对我们意义重大,1998年那会儿,欧美看咱们就跟看个弱智一样,又穷又傻,衣衫褴褛,愚昧落后,在他们眼中,98年的我们就是个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在这些金融大鳄眼中,我们的经济金融实力如同东南亚小国一样可以任人鱼肉,他们认为他们可以如探囊取物般从香港掠夺巨量的财富,甚至不惜把香港蹂躏至三大市场崩溃,汇率制度崩盘,人民几十年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化为乌有,但是我们成功阻止了这场噩梦的发生,这一场打赢在家门口的硬仗,有着特殊的意义

 

我们都看到了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崛起:政治和外交话语权的逐步扩大,军事领域国防力量的推陈出新,航天领域新的技术突破,中国资本走向世界,还有我们的高铁、*建、5G等等等等,我们在这些看的见的地方站起来了,甚至在一些领域引领全球,然而在你们看不到的金融领域,在这些数字和博弈的背后,在各种交易、算法和规则的斡旋背后,我们也用一场场硬仗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威慑,这次索罗斯代表的国际游资撞到我们这块钢板,是在向全世界传达一个重要信息——这个市场不好惹。一场硬仗让家门外的豺狼虎豹不敢轻易大举攻击人民币,给未来的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十几年的经济腾飞打下坚实*础,我们的果敢和坚定反击让这些秃鹫一直对中国主权金融实体保有敬畏,在帷幕前的成就也是来自于帷幕后的支撑,1998年后的中国在国际上披荆斩棘,我们的经济列车过关斩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洪流浩浩汤汤,广袤的华夏大地上一幅幅绚丽壮阔的史诗不断盛开,中华民族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立于世界之林,纵横20余年,在世界的海洋中,中国号这艘巨轮,承载着我们共同意志和向往,凝聚着台前幕后各行各业奋斗进取的磅礴力量,虽然周围暗涌环伺,但我们依旧昂扬向前,在看的见的地方站的直是因为在看不见的地方站的稳,这也是那一代先驱传承下来的隐形宝藏

 

资本永不眠,下期见

 

资料引用:

《改革全球资本主义》

《金融炼金术》

《索罗斯论全球化》

沈联涛的《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

港府救市*金和量子*金数据

金融四十人论坛论文

《全球资本主义危机》以及《***讲话实录》

叶知秋:今晨被判刑的曾荫权20年前是怎样击退索罗斯的?

金融道:21年前的那场风暴,让每个香港人都赔了100万

以史为鉴:1998香港是如何打赢港币保卫战的

新金融最AI:乔治· 索罗斯: 反新自由主义的“新辩证法”,

从索罗斯的反射理论看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机制,索罗斯投资理念浅析,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机制吗?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和经济领域中的“麦*斯韦妖”。

 

[1]管涛,谢峰.重温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泰铢狙击战和港币保卫战:从技术角度的梳理[J].国际金融,2015(11):3-10.

George Soros's theory of reflexivity: a comparison with the theories of Giddens and Beck and a consideration of its practical value

Soros: 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investor

The financial crisis: An interview with George Soros

 

【文案】2019-2020资本市场年度回顾,经济金融大事件盘点

 

我现在一大乐趣就是看你们评论,你们为了上热评的各种虎狼之词,能把我活活笑死,太有才了,转眼2020了,不知你的2019是窗外日光弹指过,席间花影坐前移,还是垂死病中惊坐起,苟延残喘又一年,以前在老东家我们每年年底都会有一个资本市场回顾,我也试着在兼顾有趣和硬核的平衡下,同时考虑到过审的情况,选择一些经济金融事件,回顾一下咱们的2019

 

随着一月美国贸易代表团抵达中国,中国的资本市场就在动荡和猜忌的阴霾下开始了自己的2019,尤其是P2P行业,2019的P2P自一月起就开始全面暴雷,根据网贷天眼统计的数据,截止至2020年1月3日,包含平台失联、提现困难、暂停运营、警方介入等9种状态,在巫师这就统称为暴雷了啊,共计超过5800个平台已经暴雷,其中广东浙江北京这仨城市是暴雷大户,也是各种维权事件频繁发生的集中点,分别为广东954家,浙江779家以及北京733家,但这种你盯着我的利息,我盯着你的本金的商业模式,直到现在依旧顽*的继续收割韭菜,但你说韭菜们傻吗,只是贪而已,降维一下,有些XX宝XX贷会以远超行业水平的利率诱惑你把钱放进来,你放货币*金(比如余额宝)才给你2%多一点,放我这儿给你20%,我哪来的钱付你这每年20%利息呢,就是未来第二批用户的本金,而第二批用户的20%利息再用第三批用户的本金还,依次往复,直到有一天窟窿堵不上了,就可以跑路了,而到了第N批暴雷的时候,还没有取出本金的,统称为韭菜,这个N到底是多少,谁也不知道,就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很多人为了赚那一点高额的利息,把买房首付的钱、留学的学费、养老钱和医疗费,直接投了进去,想着我就存几天,存几周或者就存仨月,但这些监管体系之外的三无平台,就在你侥幸和放松的一瞬间,捅一刀然后撒腿就跑,“穷人银行”的雄心壮志和“普惠金融”的理想情怀更是扯淡,还有些人想收割别人,祈祷自己别最后一棒,结果一语成谶,投资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北京市第二

 

伴随着这场阴霾,我们进入了2019的春季,随着春天温度的上升,全中国水果的价格也在陡然上升,截至2019年5月14日,根据中国农业信息网的数据,在主要水果品类中,苹果总体均价比前年同期上涨最多,涨幅达78%,第二名则是荔枝,涨幅达61%,之后网上更爆出了***总理在考察期间临时改变行程询问苹果价格的视频,5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回应称,鲜菜鲜果价格上涨,是受极端天气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当然除了发言人说的极端天气和季节性因素,还有各产地虫害,运输物流等因素,水果价格猛涨后大家纷纷玩梗,吃自助的时候也不吃肉了,玩儿命吃水果,但是在期货市场可就炸了锅了,你们肯定以为不就是水果涨价吗,但背后的金融市场则是一片腥风血雨,苹果期货价格3月底一直在6500元/吨附近,而之后一个多月涨到9236元/吨,而且最牛逼的是,5月15日这一天,苹果期货的成交额高达2528亿元。而沪深两市成交额才1600多亿和2100多亿元,降维幼儿园说,就是炒苹果的资金超过了炒股的资金,大家不炒股了都去炒苹果了,真是魔幻现实主义,这时候肯定有人想了,这波苹果价格不可能持续在这种畸形的高位,当时5月15日就应该开始做空,最好赶紧AllIN,很多人不但这么想的还这么做了,但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整,到了6月12日,苹果期货再次“逼空”,收盘封死涨停板,报收于9135元/吨,空军死的死伤的伤,每场闹剧之后依旧是一地鸡毛,有人狂赚也有人血亏

 

一地鸡毛的还有5月的A股,五月份的首个交易日,也就是5月6日的A股遭遇重挫,四大股指全面下跌,沪深两市“千股跌停”,失守2900点关口,市场一片哀嚎,当然,马上有一堆牛鬼蛇神出来分析,到底为什么会跌成这样,理由也都五花八门,但最终普遍被市场认可的原因,还是来自推特治国的川普——宣布加税,贸易战升级,因此大家就嘲讽:一顿分析猛如虎,涨跌全靠老川普,正好说一下,我说的【以我为准】,是指我对资料和数据再三核对,不用大家再费尽周章去查了的意思,大家还是要重视独立思考,我也在中国崛起那期最后也说了,但国内放不了,这儿就再*调一次,不过【以我为准】既然被大家各种玩梗,那我只能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对于涨跌全靠川普这个结论我们也来探索一下,我去扒了川普所有关于中国或贸易战的推文,当然他自己删了的就找不到了,再筛选出重要的,按时间线进行整理,再结合2019年A股大盘的走势数据,做了一张川普推文和A股股指的映射图,当然2019上半年也有券商做过类似的,我这个直接做到全年,从大体直观来看,虽然不能说是完全影响,但至少在在某些关键节点上涨跌还真靠老川普,背后的逻辑当然也是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而反映在A股走势上,这张图原图(无水印版)放公主号吧,要的自取

 

5月的A股波谲云诡并没有影响六月的科创板正式上线,这里降维一下科创板到底是什么,现在的A股,也就是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对公司的盈利门槛很高,实行核准制,就算你符合盈利条件,想上市也得排队好几年,但国内也有好上的地儿——新三板,我杨幂那期也讲过,新三板条件没那么苛刻,所以也鱼龙混杂,没有交易也没有韭菜,一潭死水炒不起来,你就算上了新三板还是没人Der,融不到什么钱,所以就造成了,有人der的地方进不去,进得去的地方没人der,怎么办,再新开个赌场呗!我作为从业人员,举双脚赞成,阿里京东拼多多美团B站这么好的资产没辙只能去海外上市,说起来也是丢人,中国最顶尖的TMT公司成长红利拱手让给了国外投资者,虽然我们是在海外融到钱了,但也用自己的奶养肥了外国投资者,所以为了让这种早期盈利困难的TMT优质资产上市,方便融资加速成长,也为了让中国投资者享受到中国高新科技企业成长带来的蛋糕,科创板腾空出世,1、门槛低一些,上不了A股就来我这,2、加入严格的退市淘汰机制,让不行的公司趁早滚,3、实行注册制,不用排好几年队。关于老的核准制和新的注册制这儿埋个伏笔,科创版的表现也是一言难尽,但现在就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不过可以看出政策大方向,就是让中国企业能在中国上市且能融到钱,同时让各层级投资者能赚到钱且能退出,我甚至在想,有生之年会不会有一天,像拼多多美团B站这样的企业也能回到国内,虽然困难重重(主要还是政策上),但这一定是大势所趋,在我们资本市场不健全的时候自家企业只能跑海外融资还说得过去,但以后呢,所以啊,在B站工作的同学们,你们的股票到期不用着急卖,当年360用借壳的方式回到A股,原本360在美股市值80多亿美元,但是回A之后市值直接冲上4440亿人民币,相当于600多亿美元,和原来的80亿美元相比翻了好几倍,虽然后续表现不佳,但还是说明A股和美股对中国高新企业的估值是有巨大差异的,当然以上算是财顾建议了,根据行业要求——我要提示投资有风险,不要以我为准,另外,我也在憋着一股劲儿,等二、三月份B站19年财报出来的时候,我会以专业的资本角度+资深用户+新人UP主的三重身份,跟你们掰开揉碎了聊聊B站,我会像招股书一样对待那期视频

 

同样是6月,6月27日贵州茅台股价突破1000元大关。创历史新高,茅台自年初以来涨幅近70%,市值直逼1.25万亿。即使是现在茅台依旧在千元以上,市值也冲上了1.37万亿,贵州茅台在6月27日那天成为A股股改以来首支千元股,然后你们又开始拿A股和美股做对比,动不动就阴阳怪气,人家有苹果我们有茅台,怎么了,别问,问就是乙醇兴邦!我就问在座的每一位国内外的投资者,没关注过茅台的请举手,每次没有一个人举手,什么叫国际影星啊(战术后仰)。但说实话,我特别期待有一天那些中概股真能回来——A股一哥,阿里不服,申请对线!

 

随着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的收盘价破“7”,时间来到了八月,这是自2008年以来人民币汇率首次破“7”,也有分析称这次贬值是主动贬值,主要为应对贸易战,也有谣言四起说外汇储备扛不住了,Youtube当时各种频道又开始鼓吹中国危机大逃亡,但现在回头来看,这些谣言真是可怕,其实大家看完金融保卫战那期都能感觉到,资本战争中除了资本的直接对抗,也是舆论的对抗,是人心所向的对抗,我也曾天真的想在Youtube上和这些鼓吹中国经济崩盘论的媒体刚一下,聊聊经济政治什么的——巫师不服,申请对线,但是天真的我经过一些审核事件后决定永不碰时政,八月人民币汇率调整之后,美国财政部宣布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行了,虽然我们有自己的策略,但这下谁也不比谁高尚,贼喊抓贼

 

再来到八月中旬,央行数字货币的消息屡上头条,整个八月官方也多次提及央行数字货币——DCEP,和其他的数字货币不同,DCEP是价格直接和人民币挂钩的法定数字货币,具有无限的法偿性,关于数字货币、区块链、比特币和Libra我不做深入讨论,这个命题过于巨大,聊着聊着就要变革整个人类文明了,以后再说,而关于央行数字货币,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曾经有一段公开演讲,站在官方且专业的角度给大家解释了央行数字货币。我会把这个音频和字幕发公主号,你们就以他为准,不要轻信所谓币圈资深人士的长篇大论,不管什么政策都能给你解读成重大利好,跟现在还在鼓吹炒房的人一样,动不动未来就要暴涨了,要是你真觉得能暴涨,你自己倒是加杠杆买呀,All-In呀,自己还偷偷卖是怎么回事,有内鬼,终止交易!

 

依旧是八月,知乎完成了4.34 亿美元的 F 轮融资,给你们半秒猜猜谁领投的——是快手,没想到吧,知乎的官宣是:本轮融资由快手领投、百度跟投,腾讯和今日资本等原有投资方继续跟投,至于为什么快手要投知乎:知乎创始人周源是这么说的:我(周源)去年和快手创始人宿华参加一个会议。席间,我发现宿华在用小号刷知乎,而我在用小号刷快手,频次都还不低……所以相视一笑。中午吃盒饭,差不多一小时,我们就把合作定了。这tm什么玩意,原来这才是真正的资本市场,酸了,柠檬树上柠檬果,柠檬树下你和我,但认真说,知乎虽然被大家叫成B乎,但相对于国内其他大型平台,大家在知乎还是崇尚专业和理智讨论的,可以这么说,知乎就是全网最接近理性客观中立的社区了,知乎看到请打钱,百度旗下有百家号和百度知道,知乎当然也跟百度碴过,但现在是一家人了,百度的流量肯定会加持知乎,知乎内容也会提升百度搜索结果的质量,而快手这边是下沉市场的巨头,下沉到不能再下沉了,快手没地儿沉了又要保持增长,怎么办呢?往其他地儿拓展呗。快手投知乎肯定是有自己的逻辑(进军文字内容什么的),就是不太容易理解,我来给你们这个战略起个名儿——农村包围城市,大家都在担心知乎会不会下沉,知乎用户纷纷表示宁愿人在航母刚下蒙古名校毕业哈佛耶鲁,也不愿意章鱼爆头啤酒浇头精神小伙激光雨,其实这些都不用担心,因为这次交易相比叫投资行为不如说是一次站队行为。是巨头间的排兵布阵,不信你看看这次参与的几方,像不像要碴字节跳动(头条系)的复仇者联盟?

 

时间再到八月下旬,人民群众吃着贸易战的瓜,看着知乎快手,却没发现,火不知不觉烧到自己碗里了——猪肉价格一飞冲天,而之后的美食视频只要出现猪肉,也避免不了【大户人家】的弹幕,我去扒了扒中国养猪网、统计局和农业农村部的数据,生猪的价格,包括内三元、外三元和土杂猪,这几张图可以直观的看到,均从8月起开始猛涨,11月达到峰值,涨幅都超过100%,猪肉的上涨直接带动了CPI的飙升,这里科普一下CPI,就是消费者物价指数,在经济学上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换成人话,CPI就是社会物价涨幅,它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一般超过3%就算是是比较高了,是政府制定物价政策和工资政策的重要依据,这个月的CPI越高,说明这个月物价涨的越猛,而猪肉这个食品品类的涨价,直接带动了整个肉类的涨价,CPI也随之一飞冲天,统计局的数据显示,8月份CPI是2.8%,而11月涨到了4.5%,猪肉功不可没,原因现在也比较明了,那些阴谋论的都可以退散了,1、猪瘟,这个大家都知道。2、环保政策对养猪产业的不友好。3、贸易战影响也就是饲料涨价,可以看出饲料价格趋势和猪肉价格趋势相似,整体图形稍有提前,可以支撑这个逻辑,那什么时候价格才能回到正常水平呢,根据农科院研究所的数据,今年全年猪肉缺口约1000万吨,而全球一年猪肉贸易只有810万吨,就算全世界都把猪肉卖给中国,也不够我们吃的,所以之前有一个文章标题类似于《今年全世界的猪都喂不饱中国人》,还真不能说他是标题党,进口猪肉不如靠自己增加产能,农业农村部也证实了这个观点,在《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中给出了多项政策和细则,在结论中指出要确保2020年,年底前产能*本恢复到常年水平,2021年恢复正常,害,再忍一年吧

 

8月猪肉起飞,9月阿里和苏宁也起飞了,9月发生了两笔大Deal, 9月5日阿里收购网易考拉并领投网易云音乐,9 月 27 日苏宁收购家乐福,先说阿里和网易,阿里以20亿美元全资收购网易旗下跨境电商考拉。同时阿里作为领投参与了网易云音乐此轮7亿美元的融资。其实这里面还有拼多多的身影。我和周围的人讨论得知网易还与拼多多谈判过,但由于用户差异巨大,品牌差异大和价格谈不拢等多方面原因,最终没成,还是投怀送抱阿里。阿里也一直防着拼多多,这次收购考拉,也断了拼多多短期内快速布局跨境的念头,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拼多多自己也没有真心想收购考拉,来搅这滩浑水是为了让阿里多放点血。具体内幕就不得而知了,另一方面,阿里早些时候想推进网易云音乐合并虾米,现在终于以另一种方式如愿,两个马老板,一边qq音乐,一边网易云音乐,这次收购和领投也是巨头间的排兵布阵,各个细分领域上的对抗

 

再说家乐福,苏宁易购出资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权,9月27日,苏宁易购发布公告称已经完成股权交割,家乐福其实是个很适合单做一期的故事,家乐福1995年进军中国,到现在已经是一个在中国有200多家超市和千万会员的巨头,当时家乐福中国开局不错。但后续因为自身运营和电商时代的到来,随后连年亏损,常年的疲态导致家乐福早有抽身的想法,17年就爆出要被全资收购的消息,潜在的买家有几个,但都是小道消息未经证实,我就不列出了,17年未果,18年又聊了腾讯和永辉,最终也未果,今年终于卖给苏宁,价格低于预期,48亿80%对应的估值是整体60亿,而当时业内大家都猜测在70亿左右,想着怎么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无所谓了,想想小时候大家还高举抵抗外国零售巨头入侵的旗帜,现在那些想煽动民族情绪抵制一番的,一查这些外国零售背后都渐渐变成自己人了,无内鬼,交易继续。十年间消费零售行业巨变,有谁知道11月11号是空军建军节呢

 

2019的11月11号市场依旧不消停,当天獐子岛发布公告,扇贝又一次“大规模自然死亡”了,可能有人不明白了,这件事儿怎么被我选进入财经大事儿了,首先因为这是举世闻名的黑天鹅事件,而且这事儿跨越时间特长还特逗,我得讲讲。獐子岛是一家以养殖扇贝、鲍鱼等海产品为主的上市公司,也是一家明星公司,他怎么出名的呢,獐子岛第一次作妖是在2014年,当时因为扇贝大规模死亡直接亏了11.89亿,公告洋洋洒洒写了一堆,大概意思就是扇贝都被冻死了,行吧,反正我们不是专业的,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2017年獐子岛又亏损了7.23亿元,果不其然,扇贝又死了,公告原文说的是公司海洋牧场遭受了严重灾害。各方来回扯皮,也不知道真相是什么。你这不是欺负扇贝不能说话吗,时间到了2019双11,正当马老板庆祝自己2684亿的当天,獐子岛又发公告:我家扇贝又双叒叕的死了,而且部分海域死亡占80%以上,得,等19年年报出来的吧,到时候大家记得去康康这回又死了几个亿,这几次骚操作让獐子岛扬名万里,全球都知道咱们这儿有个欺负扇贝不会说话的公司,我觉得也别让证监会和相关部门调查了,直接让scp*金会查吧,说不定獐子岛干了什么拯救人类的大事儿呢,我们都误会它了,今年其他比较有名的黑天鹅还包括4月30日爆出康美药业299亿财务造假、7月5日爆出康得新四年虚增利润119亿、7月1日的新城控股董事长涉嫌猥亵女童,有空再做个黑天鹅合集,当然我还记着索罗斯失败合集呢,没事儿,坑多了不愁

 

时间来到2019年底,12月10日,10年以来最大A股IPO——邮储银行A股IPO完成,认购规模高达1.3万亿,听起来普天同庆,但对于圈内来说,这种肥到流油的项目,吃一块少一块,这个deal做完,六大行全部实现“A+H”两地上市,两边的肉都吃完了,对于投行,利好出尽就是利空。同样是年底,11月26日阿里正式重返港股,上市当天涨6.65%,总市值达40143亿港币。以此计算,阿里港股超越腾讯,成为港股第一大市值公司,截止至1月6日,腾讯港股市值36051亿,阿里港股市值45284亿,市值差距持续扩大,这两位马老板,一位普通家庭一位悔创阿里,但目前来看,在资本市场,还是那位对钱没有兴趣的马老板更胜一筹啊

 

2019年底除了邮储和阿里的双喜临门,12月13日中美宣布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不是停火,只是战争不升级,不深讲保过审。12月28日,央行宣布将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准转换为LPR,牵动了买房人的心,当时很多人来问,这个LPR就是一个新的利率形成机制,央行此前将利率的锚,从原来的*准利率切换成LPR。换成人话就是利率换了个算法,政府引导利率换了个手法而已,果不其然Youtube上就又开始各种阴谋论,再扯上楼市和经济局势,反正就是下周崩盘,日常药丸,我来正个逻辑,大家不用担心这事儿对房价会有什么大影响,更不是变相降准或降息,也没什么阴谋,切换为LPR本质上是加*对利率的引导,同时让银行少吃点“利息差”,让我们的利率政策更好的通过银行传导出去,让实体经济好过一点,尽量脱虚向实,央妈弄的这么复杂当然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对于关注房贷并且想知道怎么做选择的观众,可以去看*永乐老师讲LPR那一期。我不想讲太多,怕你们听不进去,你们一个个的说着要硬核,结果还是资本与明星系列数据最好,嘴上说着硬核,身体倒挺实诚,所以啊,我还是得兼顾

 

除了LPR,12月另一件大事就是证券法修订通过,还记得科创板那留的伏笔吗,新修订的证券法明确推行由核准制向注册制转型,将发行股票应当【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要求,改为【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取消发审委。这幼儿园一下,核准制就是大家排队交材料,我审核觉得这个公司能一直赚钱,我就让你上市,因为门槛很高,所以上市公司数量少,钱多肉少加上退市机制不完善,有些公司上市后就有恃无恐,一顿操作,比如欺负扇贝不会说话,而注册制你们可以这样理解,我不审核了,只要你信息真实,谁上都行,上市公司数量会猛增,但你公司到底行不行直接交给市场自己判断,优质的公司自然投资者就会追捧,差公司当然会被唾弃,当然我们从核准制变成真正的注册制也有一个过程,总之,充分实现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筛选出优质公司,垃圾公司biss

 

2019眼看就要过去,你以为这就完了吗,不,还有最重要的一件事儿,也是被各种玩梗的——2020要实现全面脱贫,不知道那些刷自己是贫困人口的,现在已经过了12月31号24点了,你们还在吗(冷笑),但是玩梗归玩梗,要明确脱贫不等于致富,而且从你们给我发的的私信来看,你们不但不贫还藏龙卧虎,根据新华社的消息,12月15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预计2019年我国减贫人口将超1000万,95%以上的贫困人口可以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可以摘帽,至此2019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2019是阴霾的一年也是动荡的一年、是排兵布阵的一年也是骏业日新的一年,对我来说则是巨变的一年,2019我从投行出来单干,亲身感受到了资本寒,不是,稳态(Winter),但另一方面,我注册了一个小号,发了视频,起名叫巫师财经,后来的故事你们都看到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知道我现在的内容产量远远跟不上你们的需要,我也知道自己挖了好多坑,但我也不愿牺牲质量,所以我在想招一两个base在北京的帮我打杂,主业和副业的杂事儿都包括,就是帮我分担些事务性的事儿,内容创作肯定还是我自己来,不然就没内味了,当然,就算是建立团队我也不会着急恰饭的,一两个人的团队我还是养得起的,未来我这儿依旧会走兼顾硬核和有趣的科普路线,金融没有你们想的那么高大上,它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就是要把各种高大上的概念给拽下来,把神秘的面具撕掉,希望我的忽如一夜春风来,也能鼓励到更多其他行业的从业者出来科普和发声,不仅仅是金融,还有TMT、医疗、法律、时尚、建筑、零售、设计、文娱、餐饮等等等等,每个行业确实都存在知识壁垒,也从不缺利用行业壁垒忽悠甚至行骗的投机者,其他行业我不懂,但至少在金融行业这些人大行其道,所以希望你们在我这能看到——资本不值得吹捧,也不值得恐惧,从阿尔诺的蓝,到皮耶希的绿,从蛛丝马迹来,到因果利弊去,我相信行业的知识壁垒都有其最大载重量,每一个从业者UP的出现,都是在加速壁垒的灭亡

 

最后,过年了,作为财经频道我应该祝你们暴富,但我就不,我在节目里给你们展现了另一个世界,但在现实中,哪有那么多绝地反击,哪有那么多逆风翻盘,我们只是过着平凡又不能再平凡的每一天,比起突遇惊喜,我更想祝你们不遇惊吓,祝你们2020不摊事儿,不生病、家人平安。别老想着搞个大新闻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资本永不眠,下期见

 

【巫师文案】日本经济崩盘始末【巫师经济学04】

 

先说说更新频率,我尽量维持月更,不过我能月更已经不错了,弹幕里的【爷关更】和【奶关更】我就笑纳了,主要是一期要花大量时间,而且还要兼顾主业,又要精雕细琢,4周做一期我感觉效率已经挺高了(狗头)

 

另外,我之前挖的坑太多了,这期填个坑,这个主题已被大量讨论,但一些广泛流传的说法还是有很*的的误导性,我会逐个击破,也尽量模拟电影感把这个过程清晰的演绎出来,资料和数据除了来源于我自己常用的工具和几个数据库,也来自于日本政府各部门的公开数据和报告、对日本经济研究的书目和著作,以及各类学术论文,主题有点大,资料和数据也更密集,不多说,直入主题

 

 

第一章:复苏

 

 

时间回到二战,由于战争本身和战后美国限制日本贸易,日本物资紧缺,根据通产省《通商白皮书》中对各类大宗商品的统计,战后的生产和进口甚至还不足战前的十分之一,甚至有些品类还不足百分之一

 

 

同时战败后军工生产的终止导致超过420 万相关工人失业,再加上国内生产体系被破坏,物资紧缺加剧,而在1947 年建立的【复兴金融公库】又开始放水信贷大兴*建(数年后解散),通胀一飞冲天,日本大部分交易都在黑市进行,根据森武麿、浅井良夫、西成田豊、春日豊等人著作《现代日本经济史》,当时分布在日本各大城市中的黑市已经超多17000个,没有监管,秩序混乱,城市进入了原始森林法则,诈骗、犯罪、黑吃黑盛行,日本经济和民生彻底拉闸

 

而就在水深火热中,美国递出了橄榄枝

 

当时正是冷战下的两极格局,中国革命胜利导致美国失去中国这个远东地区的重要堡垒,美国的目光转向日本,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加之日本在亚洲的特殊地理位置,美国转而选择对日本实施扶植政策

 

美国给资金给技术,同时在经济上干预日本进行改革。这从头到脚的改革,成为了日本经济恢复的*石。说三点

 

第一、打击财阀,也就是那几个家族,食利阶层,打破产业垄断,重塑竞争机制,为经济发展解除封印,另外摧毁背后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野心和实力。第二、农业改革,战前日本农村土地制度是【寄生地主制】,农民种的大多是地主的地,而且种的作物的一半甚至以上,都要当租金交上去,生产积极性低,改革后低价重新分配,农民种自己的地,农业生产积极性和效率得到解放,粮食危机缓解。第三、劳动关系改革,战前工人地位低且境遇差,而战后日本政府在美国的要求下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对待遇、工作*度和各类保障进行规定,工人的地位提高加上劳动条件改善,进一步稳定了社会,同时解放生产力

 

反观日本,日本人是否接受美国呢,或者说,日本在两极格局中是否也选择了美国呢,答案显而易见,或者说也没得选,要知道曾几何时,亲近中国和苏联的日本gcd,还曾在50年代掌握了14%的议会席位,但没多久这股势力就被政治对手清除掉了,一方面是政治斗争本身,另一方面也是“人民”的选择,原因很简单,为了生存和利益,而且之后美国更是给日本送来了一份大礼——朝鲜战争,朝鲜战争给日本带来了大量 的军工订单,为日本经济雪中送炭,甚至有了个专属名词:【朝鲜战争特需景气】,这些订单让日本的工厂重新运转起来,让工人们有活干有饭吃,让政府有稳定的外汇收入,站在美国身旁,可以获得实打实的经济利益,根据长尾龙一的《帝国宪法和国家总动员:年报:近代日本研究》提供的数据,朝鲜战争中【特需订单】带来的外汇红利超过整个国家的30%,其中狭义特需是武器装备和相关运输、维护及维修,而广义特需是军队及家属的物资供给和服务,【特需】订单一直持续到停火后的好几年

觉得晕的直接看最后一行,这几年广义特需累计 52 亿,再对比1946-1952 年美国援助的不到20亿,这场战争的贡献一目了然,在我看来,这笔战争财才是日本战后的第一桶金

 

根据竹内宏的《日本现代经济发展史》,战争期间日本闷声发大财,日本外汇储备从1950的2.9亿增加到1952年的11.8亿美元,机械、运输、造船、钢铁、化学等和战争相关的行业恢复元气,企业也趁机引进美国的先进技术,经过几年的积累,日本的出口工业蓬勃发展,但日本人心里还有B数的,战争打的越激烈,日本经济就越兴奋,反之则疲软,所以有趣的一幕在当时的日本不断上演,新闻一报道战争升级,日本股指就起飞,新闻一说战争可能偃旗息鼓,股指就跳水,也就有了1953 年3月的【斯大林暴跌】,不过这时日本已经利用战争红利从经济泥潭中爬了出来

 

除此之外,日本能放手全力发展经济,还由于受美国的军事保护,从吉田茂(二战后第一任首相)伊始,日本就贯彻【富国轻兵】路线,根据信夫清三郎的《日本外交史》,由于对美关系和相关军事政策,40年代的日本军费占GDP超 90%,而到了70年代军费开支有时候甚至连GDP的1%都不到,这为日本省下了一大笔成本

 

至此,日本背靠美国,经历改革和发战争财,经济重归正轨,整个国家也是不问其他,全力发展经济就完事了,性感美爹,在线拧绳,谁都别bb,一张蓝图绘到底

 

 

第二章,起*楼

 

 

在这段时间里,出口型工业地*被夯实,而地*的牢固也得益于沿用了战时金融体制,比如日本央行以【窗口指导】的形式制定每年的信贷配额,也就是央行规定每年给什么行业什么公司多少信贷,这里要提到那部特别火的纪录片:《日元王子Princes of the Yen》,它以日本央行为主线讲述了日本的演变,揭示了央行长期的【窗口指导】和大藏省的纠葛,甚至推测央行为了改革,获得独立和权力,主动制造泡沫并刺破形成危机,引导日本社会变革,纪录片就对这种计划经济色彩的【窗口指导】颇有微词,但我持保留态度,我们知道像冶金、能源、机械、钢铁、化工、建筑等行业前期高投入且周期性*,对于资本来说费力不讨好,尤其是进入下行周期时,资金往往转而进入新的高增长行业,甚至脱实入虚,而正是政府对于资本和信贷的控制,在经济急需爬出泥潭的特殊时期,引导社会资源到刀刃上,夯实地*,给未来日本的技术转型提供*础,而对于【自主金融体制】和【自由金融体制】的讨论,我在这留个伏笔

 

日本此后延续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为了立足国际市场,日本甚至牺牲普通民众的利益来保护大型出口企业,另一方面确立科技立国的路线,重视科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积极引进技术,根据日本经济企划厅的《经济白皮书》

可以直观地看到,日本在60年代引进技术数量爆炸式增长,其中甲类技术是合同期限或付款期限超过一年的项目,乙类则是不满一年的项目,甲类技术引进量更是从60年代开始,以每五年翻一倍的速度火箭式增长,日本引进和消化技术的同时,也演变出各种改进和创新,凭借前十年根*行业的复苏和技术进步,日本制造的竞争力逐步增加

 

出口型工业加上技术进步,60年代的日本的经济彻底进入了快车道,根据日本统计局数据,可以看出从60年代起,出口加速上升

至此,日本开始起*楼,根据日本名义GDP增速,从1960年到1970年,日本增速一直在10%-20%之间,日本这种增长就像个怪物,所以这段时间也被史称【日本速度】

正确的路线和连年积累推动日本制造产业连续升级,70年代往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调整;为*服【资源小国】的天然屏障, 坚定走技术立国的道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出口商品占比越来越多,经济持续保持高增长,虽然这段时期经历了石油危机,但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日本以侧重出口的经济模式依旧坚挺

 

再到80年代,20年前给科研教育事业播撒的种子生根发芽,一批高素质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半导体、商用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加入经贸战场,根据日本财务省的数据,日本出口继续过关斩将,在70和80年代更是再次加速,陡然上升,就这样,日本制造断断续续卖了20多年

长期的贸易顺差使日本积累了大量财富,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心态都发生了变化,生活从拮据到富裕再到奢侈,发现自己慢慢站到了世界的顶端,大家过上了夜夜笙歌的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到了1988 年,日本外汇储备超过了 900 亿美元,居全球第一,1990年,日本国内资产总值约为20万亿美元,想象一下,一个岛国占全球的1/5,楼市和股市屡创新高,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和统计局的数据

日本的工业,商业和住宅用地均从1983年开始飞涨,截止至1991年,主要城市工业和住宅用地价格指数翻了两倍多,商业用地上涨超过5倍,而东京圈土地价格指数,包含商业和住宅,在几年内翻了3倍,地产价格傲视全球

 

有一句话你们应该听过无数次了,当时如果将东京卖掉,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这种话真是听烦了,反正就是哪个经济体火热,它就要买下美国了,前几年也有这么说我们的,以至于这个梗经常被玩的听不出是自己人还是内鬼,反正都是老千层饼了

 

日本股市也从1983开始起飞,从1万多点涨到峰值接近4万点,整个市场翻了三倍

1989年底,日本股票总市值约4万亿美元,接近全球总市值的一半 ,当时的国际资本市场一半体量都在日本,而就在1989年底近四万点的高空,经济学家纷纷站出来说日本必胜,传统经济理论已经对日本不适用了,日本正在创造新的经济规律。人类文明将被重写,所有提示风险的报道会被扣上不爱国的标签,全民看多,各路财经大仙儿开始忽悠4万点只是牛市的开始,日本要冲击6万点,大家已经无法冷静下来了,All in做多,手中的房产、股票每天都增值几万甚至几十万,个个都是带富翁,大家疯狂的购物、投资、纸醉金迷,开始买美国的不动产,一度导致洛杉矶市区47%的房产在日本人名下,对外国人在夏威夷公寓和酒店的投资统计,90%以上来自日本,买加拿大的森林,买澳洲铁矿,买奢侈品,甚至还爆出了奢侈品牌辱日的八卦,害,还真是哪有钱哪就有这种事儿

 

还有个广为流传的说法,说是为了五分钟的车程,有个企业中层管理砸了100万打计程车,虽然那会日本人均带富豪,但这就离谱,我去扒了扒。这个说法来自于1988年的《周刊文春》8月刊,懂的人都知道《周刊文春》的性质,所以这件事儿的水分就不好说了,还是当八卦听吧,别上升到事实论据

 

日本海外并购规模持续升级,除了1989年索尼买下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同年三菱以8.46亿美元买下洛*菲勒集团51%的股权,取得了【洛*菲勒中心】的控制权。这个洛*菲勒中心可是美国政府认定的【国家历史地标】,当时各路美国媒体大肆渲染【日本威胁论】,说日本用资本武器发动了另一次珍珠港事件,一般这种涉及保护主义的并购*本都拉闸,但这笔交易真就在争论中落地了,此后,三菱又分批买了剩下的49%,这笔deal之所以能成,一句话总结:一边是真缺钱,一边是真有钱。但这事儿没完。埋个伏笔,当时的日资企业在全球进行了21笔500亿日元以上的并购,其中18笔并购的是美国公司

 

总结一下,日本通过外向型出口工业和连续技术升级,在国际贸易市场披荆斩棘,积蓄了巨量财富,国内各个市场繁荣兴旺,连创新高,日本彻底由俭入奢并开始在全球撒币

 

 

第三章:宴宾客

 

 

日本能在美国这么折腾一方面是日本积累的财富,另一方面那会美国的经济也确实不行,美国从1979年滞胀凸显。通货膨胀你们都知道什么意思,而滞胀就是【停滞性通货膨胀】,降维说就是物价猛涨,但是GDP却不怎么涨,看这两张图

 

伴随着一路向上的CPI,GDP增速却是一路向下,美国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提升利率*行压制通胀,通胀是被压制了,但利率上升导致汇率上升,从而打击了美国的出口,原理香港金融保卫战那期讲过,美国的出口遭受打击,贸易逆差增加,一直“赔钱”的美国最后财政赤字高企,而上面讲过,这时候日本出口攻城略地,因此日美贸易摩擦浮现,我捋了捋,*本在纺织、家电、钢铁、半导体、汽车,大都是因为日本卖的太猛了,尤其是汽车行业,真是天道好轮回,当年美国扶植埋下的种子,现在生根发芽回来大肆抢占美国市场,以丰田和本田为代表的日本品牌的崛起,和美国汽车业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要知道八十年代初美国汽车业有超过6万工人失业。再加上美国逐渐恶化的贸易逆差,人们的情绪转移到了日本品牌上,政客们为了迎合民意,开始对“邪恶”的日本发难,让美国品牌破产并且让工人兄弟失业的凶手找到了,随后一股反日浪潮席卷而来,以汽车工人为主力的反日游行轰轰烈烈展开,最后演变成打砸日本车,这也算是名场面了,所以当键盘侠们用【你国】和【贵国】阴阳怪气的时候,不如去了解一下,在历史的长河中,谁都不比谁更高尚

 

由于民意的加持和不断恶化的国内经济,美国开始对日本动手,1983年对日摩托车征收45%的重税;1985年促使日本增加进口美国农产品,1987年对日本电视和电脑征收重税,最重要的是,1984年美国开始推动日本金融自由化,说三点重要的,1、放松存款利率管制。2、废除对金融企业业务领域的限制。3、逐渐放宽外汇管制。这仨是重要考点,也是之后的伏笔,但这些远不能扭转美国经济,为了切实可行的自救,美国终于放出大招,把日本、英国、法国和西德叫来开了个会,美国让其他国家干两件事儿,一是你们都抛售美元,让美元贬值,增加美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二是市场自由化,增加对美国商品进口。你们这几年没少从我这赚钱,现在我太难了,再不让我赚点儿那只能翻脸了,经过多轮斡旋和威逼利诱,最后达成协议,就叫《广场协议》,以后见到XX会议、XX事件不用觉得多专业多高大上,很多经济学里牛逼轰轰的事件,很可能就是讨价还价或分赃不均的撕逼而已,还有人说广场协议是美国针对日本的阴谋,就更扯淡了

 

《广场协议》后,各国开始抛美元,自家货币相对升值,日元开始升值,在1985-1988这三年里,日元汇率翻了一番

这张图是日本外汇汇率月度均值曲线,越向下日元越升值啊,日元快速升值让国际资本迅速涌入,那国际资本怎么就轻松的涌入了呢,请把刚才那三个考点打在弹幕上,推行【金融市场自由化】的日本对境外资本态度暧昧,国际资本大量涌入,也不出预料的进入了两大蓄水池——股市和楼市,楼市和股市的繁荣又吸引了更多的资金加入,形成一个循环,从香港金融保卫战到这期,都可以看出金融自由化在危机中扮演的角色,说实话,我也对【金融自由化】有偏见,倒不是我奉行哪种经济主义,而是纯粹的利己主义,金融自由化,尤其是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限制解除,那不是让我们这种直接拉闸吗,赚钱已经很难了,又来一堆抢食的而且段位还不低,国字头还好,但剩下的怎么办,我承认这是屁股决定思想,但这就是大实话,于公于私,我都觉得金融自由化更像主流西方经济理论包裹下的糖衣炮弹,说是自由主义陷阱一点不过分,这不是我立场的问题,主要是血的案例太多了,要是有机会以后跟你们说说阿根廷,在加上很多外网鼓吹金融自由化的,很多是【满嘴都是主义,心里却是利益】的【舌灿莲花】,我现在也懒得对线了

 

说回日本,《广场协议》后,日本继续高举金融自由化的大旗,拥抱境外资金,同时为防止《广场协议》造成的日元升值打击日本经济竞争力,奉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继续做大社会信贷规模,根据野口悠纪雄的《泡沫经济学》,银行甚至求着机构和个人贷款,你要1个亿,我给你放1.2个亿,就是为了完成今年的信贷配额,但这时钱已经很难进入实体经济了,信贷流动性,加上日本国内的热钱,再加上国际上的热钱,全部一头扎进楼市和股市,日本央行在1985 年至 1987 年,为了持续刺激经济,连续5次下调*准利率,从5%降至2.5%,本来就资金过热的市场上又出现了巨量流动性

此后1987年4月,日本政府推行【税制改革】,就是对居民和法人减征约5兆日元的税收,1987年5月,再次减税1万亿并追加5万亿的公共事业投资,这一系列操作让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资金更加充裕,流动性爆炸,根据日本统计局的数据,广义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动辄超过10%,过剩的流动性导致泡沫越吹越大

回看本章,处于巅峰的日本,遭遇日美摩擦和《广场协议》,同时在美国的压力下推进金融自由化,大宴宾客,迎接外资,由于担心《广场协议》日元升值对经济竞争力的打击,日本推行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助长泡沫

 

 

第四章:楼塌了

 

 

这出大戏终于迎来了高潮,就在一年半之后,日本政府【似乎】意识到过热的风险,又或许是央行终于等到了它的回合,翻开盖牌,开始反向操作,简单粗暴,央行选择自杀式加息来抑制经济过热,我为什么给他起名叫自杀式呢,利率提升个0.5%市场就得骂上好久,但日本在几个月内将*准利率从2.5%提高到6%。生怕自己死的不够快,急剧收紧的货币政策导致市场上流动性迅速下降,暂且叫它【流动性消失术】,这就像一个正在百米冲刺的运动员突然把他嘴捂住不让他呼吸,这个巨大的经济泡沫被瞬间刺破。他们起*楼宴宾客,终于来到了至暗时刻,日本政府的操作迷幻且前后矛盾,这也难怪【故意做大泡沫然后主动刺破引发崩盘】的论点甚嚣尘上,不过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一点:《广场协议》不是日本经济崩盘的根本原因,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美国利用《广场协议》针对日本导致崩盘】的说法广为流传,但至少你看完我的视频可以知道,真正导致崩盘是日本自己,先是逐步放弃自主经济策略,开放金融自由,慢慢进入自由主义陷阱,然后接连发布政策刺激经济,货币宽松,释放流动性,泡沫膨胀,然后再反向操作,*势加息收紧流动性,泡沫瞬间被刺破。头孢配酒,说走就走。而日本前央行行长黑田东彦也佐证了这个观点,他的《日本汇率政策失败所带来的教训》中的原话是:“造成严重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并不是日元升值本身,而是政府采取了错误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自杀式加息导致市场上的流动性突然干枯,【流动性消失术】让股市率先发难,日经从1989年12月的高点开始下跌,几十天跌了20%

市场的变天引发恐惧,大家开始恐慌性抛盘,虽然有人试图抄底,但股市回调了一点之后以更快的速度断崖式下跌,十个月的时间跌了50%

经济损失都没法用【亿】这个单位了,得用【兆】,这段时间股市蒸发270兆日元,黑暗彻底笼罩日本金融市场,扼住了每个投资者的咽喉,很多加了杠杆或者借钱炒股的人一夜之间沦为千万负翁,不堪重负之下,无数人选择跑路、自杀,随着金融资产的贬值,各类金融机构为避免损失,要求借款人追加担保或者还款,结果大家为了填窟窿又开始拆东墙补西墙,导致几个市场的恐慌性卖盘增加,加剧下跌,而且很多人当时都头寸拉满,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日本人都被动成了空头,除了抛售,没有其他选择,资本市场进一步崩盘,各路国际资本不计代价的卖出日元资产,逃离日本。所有人都在抛盘,日本资本市场彻底沦为绞肉机,尸横遍野

 

再看房地产市场,1990年3月政府发布了《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收紧房地产信贷,这个政策标志着停止对房地产市场的输血,市场风向的变动导致出现大量卖盘,卖家降价抛售,卖不出去就继续降价。新房从原来的抢购到现在的无人问津,根据日本统计局数据,可以看出,首都圈新建公寓销售金额自1991年变脸,两年跌了1/3

这还没完,日本政府又发布了新的政策——地价税,就是类似于房产税,如果说刚才那个政策是停止对房地产的输血,那之后这个政策就是直接抽血,终于,大坝的口子被撕开,楼市这个巨大的蓄水池开始全面崩溃,日本房价急转直下,根据日本统计局数据,可以看出东京圈住宅土地价格指数从1991年的高点断崖式下跌,到1999年腰斩,也就是说值1000万的房子过几年只值500万了,而且还要震荡阴跌,甚至出现了极端情况,比如你当初为了买这1000万的房子,向银行贷款700万,自己首付300万,但后来房子暴跌只值500万了,而且因为经济危机你失业了,没有能力继续还款,银行收回房子,但这房子只能抵你欠银行700万当中的500万,剩下的200万欠款,你这辈子还是得继续打工还上,梳理一遍就是,首付300万没了,房子也没了,还多了200万的债,你后半生得打工给银行还债,一夜回到奴隶制,当然了,这是极端情况,银行在实际操作中也有变通的方法,但在高位买房的人多少都面临着这样的恐惧

 

到了1992年,情况继续恶化,股市从1989年12月的近40000点,跌到了1992 年 8月的14000多点,跳水超过60%

楼市更加夸张,从1991年开始崩盘之后的几年里,先是断崖式下跌,然后持续阴跌,之前给的是东京圈住宅土地价格指数,我们现在来看东京圈商业土地价格指数。从91年到99年爆跌了70%

而且我还查到了更加极端的情况,就是某郊区的资产跌到了最高点的七分之一,想象一下吧,以前是个四居大平层,现在跌的只剩个厕所了

 

多个市场的崩盘造成日本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猛增,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都遭受重创,甚至开始出现现金流问题,并且在崩盘后的几年里不断有银行破产,中小金融机构的破产更是数不胜数

这场风暴最终进入了实体经济,无法获得输血的日本实体企业相继大量破产,即使是那些没有破产的公司,也都在疯狂裁员和变卖资产,以求苟活,整个日本迎来了失业潮,根据日本官方的数据,92年到00年期间,失业率翻了近三倍

而这些大批失业的普通人中,身上还有住房按揭,他们的收入来源被切断,更无力还款,这又加速了楼市崩盘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恶性循环继续。一场教科书班的魔幻现实主义浮世绘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每天都有企业倒闭,每天都有大量人口失业,每天房产和股票都在下跌,所有日元资产都在崩盘,每天都有人被送进精神病院,每天都有人自杀,整个日本仿佛被地狱笼罩。日本GDP增速在之后的几年急速冷却,甚至出现负增长

在这场浩劫中,日本企业为了生存开始变卖海外资产,这就终于说回了洛*菲勒大楼,1996年7月,三菱财团旗下的洛*菲勒集团将14栋洛*菲勒大楼卖掉(共19栋),用来救急,而这14栋大楼又被转卖给了洛*菲勒第三代领导人的好友。又是一道轮回,甚至可能有这样一段对话:什么,你家房子被日本人买了,没事儿,过几年哥们给你买回来

 

至此,日本*硬的货币紧缩和连续对房地产的打击,引发连锁效应,资本争相逃离,各个市场相继崩盘并陷入恶性循环,在一片哀嚎中政府没有有效的救市政策,危机继续进入实体经济,导致整个日本商业社会陷入崩盘

 

 

第五章:深渊

 

 

在一片哀嚎声中,日本企业停止扩张,大量裁员,变卖资产,只为活下去,整个社会的信贷大幅萎缩,遭受失业潮的日本人也开始不再消费,流动性更加枯竭,这段时间央行也没有有效的政策刺激经济和恢复流动性,【通货紧缩】彻底显现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相反,可以理解为社会上的流动性太少了,经济崩盘导致失业和收入骤降,大家对未来充满绝望,都把钱存起来,既不消费也不投资,社会信贷规模也直接拉闸,物价和资产价格持续下跌,消费萎靡导致企业亏损,企业只好继续裁员、减薪甚至破产,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失业率持续上升,人心惶惶,大家更不敢消费和投资,形成恶性循环,一潭死水,陷入【低欲望闭环】,日本CPI自92年开始跳崖式下降

所有人都研究怎么省钱,利息都快是负数了且储蓄帐户还加收管理费都没人愿意把钱从银行取岀来,房子0首付且利息优惠也没人买,物价连年下跌,工资和收入也在下降,好不容易赚了点钱,根本不敢消费和投资,赶紧存好准备过冬,有工作的担心明天会被裁掉,失业的则要想尽办法生存下去,吃最便宜的,穿最便宜的,像牲口一样活着,日本走向了【低欲望社会】的深渊

 

在这个深渊里受伤害最大的是日本普通人,他们在楼市和股市的损失很多都是一辈子的财富,所以很多人选择自杀。根据厚生劳动省的数据,日本自杀人数,尤其是男性,在95年至00年间爆炸式增加,直到前几年才回落

这次崩盘少数人是赢家,而多数韭菜和高点接盘的普通人成为新时代的奴隶,堕入深渊,除了自杀、抑郁和其他精神疾病。日本的人口失踪率也陡然上升,有些是跑路了,还有些是选择更低调的了结自己,同时根据厚生劳动省发布的报告,以及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经济低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和生育,年青一代宅文化盛行、高级餐厅和歌舞伎町迎来关门潮,各类神社接待数大幅上升,路边流浪汉数量剧增,消费严重降级,饮食上能吃饱就行,通勤上只坐公共交通,停止一切风险投资,消费只看性价比,能买二手就不买新品,日本年轻人更加不愿意谈恋爱,不愿意组建家庭,已经成家的,丁*主义大行其道,从图中可以看出日本【粗出生率】一直处于阴跌通道

又根据日本统计局的数据,日本社会15-64岁人口占比也从92年开始掉头向下

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却一路向上,社会老龄化浮上水面

在危机后的深渊中,政府的表现依旧充满争议,为了应对危机,日本重新回到宽松的货币政策,又开始掉头降息,同时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经济,但政府依旧没有直接“印钱”拯救经济,对于已经陷入通缩的经济体,单纯的降息很难刺激货币供应回升,而政府支出又是通过发行债券来募资,降维说就是我从市场上借了几十万亿,然后又把这几十万亿投放回市场,就是把池子中的水收集一大桶,然后又倒回去,池子里的水总量没增加,流动性依旧紧缺,这些轻量级的手段已经无力回天,得不到输血的金融体系继续接连破产,实体经济持续恶化,通缩长期化,日本政府的应对力度疲软且拖泥带水,导致日本在衰退的深渊中持续了好几年

 

直到96年住宅金融专门公司巨额不良债权的暴露,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再加上这几年拖泥带水的恶化,1997年起,日本三洋证券、北海道拓殖银行、山一证券等头部金融机构破产,这时日本政府才重拳出击,出台一系列法律拯救金融体系,开始对不良资产下猛药,制定《金融服务法》《投资者信用保护法》和最重要的《金融再生法》,对部分银行实行暂时国有化,*势处理不良资产,对超过17家银行直接注入资金,并且推进银行间的横向合并,你们可以理解为银行间的破产重组,同时1998年6月成立金融监督厅,直接接管大藏省的监管职能,这一系列的*硬干预,才让资本市场给出回暖的反馈,但这时,大藏省这个央行上级部门的权利根*开始动摇,之后大藏省又连续爆出多起丑闻,民众开始声讨大藏省,同时要求大藏省为经济衰退负责,直到2001年大藏省被拆解,至此,央行的权利和独立性大大增加

 

有一派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阴谋,说是央行从80年代就计划好了这一切,开始吹泡沫,然后刺破,然后拖延应对危机,造成通缩,祸水东引大藏省,央行完成华丽转身和独立

 

还有一派说是美国意识到了日本崛起的威胁,开始暗中支持日本央行和大藏省的内斗,多次中间作梗,推行金融自由化主义同时狙击日本经济

 

虽说央行和大藏省确实有长达数年的对线,但这些观点就有点脸谱化,而且我本身比较抵触阴谋论

 

我更倾向于这个过程中,从央行和大藏省的官员,到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批员和小型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再到企业主、股民和购房人,资本金字塔的每个层级都是危机的受害者,但也是推进者,雪崩中每个勇闯天涯的雪花,都不过是在时代的背景下做了利己的选择,在危机中选择最大程度保全自己,在分锅中尽量推卸责任,减少风险,是整个社会多层次不约而同的趋利避害,而不是20年前就计划好了一切,或是什么美国的操盘,而且日本在危机后拖泥带水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对于【是否要用纳税人的钱拯救金融系统】这个问题的争执,这是个千年难题,降维说就是【公平性】更重要还是【实用性】更重要,选择【公平】那就大家一起遭罪,拖着不救一起完蛋,选择【实用】就要挨骂,老实本分的普通人凭什么为金融系统的疯狂和错误买单,当然了,我是实用派,而且根据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方式来看,最终都遵循实用性【真香定律】,千年难题下还有很多细分难题,比如【动多少纳税人的钱】、【用什么方式】、【先救谁】等等,因此也会伴随着长时间的扯皮,就又涉及各种利益集团、政治势力,再加上民众舆论和市场变化,金融危机处置的背后也是一场各方博弈的大戏,无论是在危机形成还是在危机处置中,即使是央行有利用危机促进彻底改革的意图,或者有境外势力的参与,但单纯的归咎于央行的阴谋或境外势力,也不利于我们看到事情的全貌

 

任何一场危机都是复杂的,多层次参与并推动的,也是人性的缩影,以后我再讲其他金融危机的时候也会让你们看到这一点,而对于危机脸谱化,可能其中有一定道理也能自圆其说,在茶余饭后蛋b确实挺有意思,但我还是希望你们把视角拉的更远也更独立思考

 

回顾本章,日本陷入危机后通货紧缩凸显,通缩下的日本人,内心刻下了血的印记,他们坚信未来一天比一天差,不思考、不努力、不恋爱、不婚、不育、不消费。政府的不力应对导致衰退延长,问题积累,直到金融体系摇摇欲坠才重拳出击进行改革

 

深渊里的日本人自己说失去了十年,现在被写成失去的30年,但我们回到上帝视角辩证的看,日本确实遭受重创,从92年起经济增速平均也就每年2%,而且还出现过负增长,还面临财政恶化、通缩长期化、高失业率、低欲望社会和收入差距扩大等,但我们也要看到冰山的另一面

第一、日本00年由于IT的拉动出现了一次短暂的景气,恢复了一点元气

第二、由于90年代的崩盘,日本金融行业被打懵了,风险偏好被打的稀碎,画风转向保守,对风险高度重视,不良贷款率一路向下,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

在05年至07年比例降到连2%都不到,海外投资更是畏手畏脚,购买的美国次贷资产在发达国家中是最少的,这些都增加了日本抵御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防御力

第三,92年以来日本GDP长期保持世界第二,虽在10年被我们超过,但仍稳居世界第三。人均GDP从92年的3.1万到18年的3.9万美元,仍稳居发达国家水平

第四,根据日本统计局的数据,日本整体失业率也从03年震荡回调,慢慢恢复元气

 

一句话:【老底还在】,进一步说,日本仍处于世界产业链的前端,在高精尖科技的部分细分产业中占据核心地位,比如半导体、显示设备和机床等,很多日企在“失去的30年”里默默转型,舍弃了家电制造,夏普卖给鸿海、海尔收购了三洋冰箱洗衣机板块,东芝白色家电卖给美的,他们转而向上游技术突破,甚至个别耳熟能详的企业让自己在消费市场消失,转而投入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疗,新能源,机器人等领域,我们身旁这个*大的竞争者正在继续向上突破并暗中发育,而且还时不时高举【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刷一波好感,近20年的日本经济又是个巨大的命题,但这期写到这已经11000字了,反馈好的话再单开,就不展开了,只是提供一个角度辩证的看待【失去的30年】

 

我尽量做到事件、经济原理和内在规律都要有数据支撑,不只是单纯的观点和分析,也希望在模拟电影感的同时,讲的跟付费网课一样清晰,比起日本的经济轮回,更加引人思考的是经济崩溃下日本普通人的境遇,尤其是在崩盘中损失最大的一代人,以及那个绝望且死气沉沉的社会

 

我们这代人一直生活在【以后会更好】的预期里,以后的收入会更高,机会更多,物价和资产价格会涨,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一切都是向上的,【以后会更好】的期望深入骨髓

 

但回到上帝视角,或许我们才生活在一个【特例】里,我们生在经济发展的上升期,我们就误以为整个世界都应遵循【以后会更好】,但世界不一定是“通胀”的,还可能是“通缩”的。这个世界不只是春和景明,也有不测之渊,所以说什么岁月静好,你不过是生在了盛世。

 

从衣食住行到价值实现,都要倚仗稳定和向上的经济环境,而我们却很难意识到,这种我们坐享其成且习以为常的状态,是一种奢侈品,因为我们已经麻木了,而这令人羡慕的麻木感,并不是唾手可得,更不是天经地义,而是来自共和国经济发展史中的探索、奋进和血汗,是每次资本市场暗潮汹涌中的运筹帷幄,是经济和外交中的纵横捭阖和勾心斗角,是神州华胄持续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是对外贸易和中国制造的铢积寸累,是每次灾难和危机下的戮力同心,更是各行各业爝火微光的勤劳奉献,只是生正逢时的我们,换了人间也换了心境

 

这种麻木是奢侈品,而洞察和珍惜本身则更加奢侈,我要把那句话改改

 

得到的【不】都是侥幸,失去的才是人生

 

资本永不眠,下期见



为官之道

 

警车常常被用来开道。 不管是视察的时候,还是进去的时候。 都是开道,但是,后车所坐,感觉不同。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跌下里,姿势往往,不那么优美。 心里,难免五味杂陈。 从几年前开始,和主任我相识的一连串长辈朋友,前后都出了事。 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主任我内心,是五味杂陈。 主任我,有三个同学。 一个在学校的时候,就是团学工作的中坚力量。 一个,能言善辩,性格细腻。 还有一个老实巴交,但是,干活扎实。 三位同学,说来也巧,都是先当学徒,在首长身边打杂。历练,几年内,进入不同地方的中枢。 首长上去了,一方诸侯,做亲随的,自然是搭上顺风车,一人之下。 但是,谁知城头风云变啊。 老实巴交的那个同学,老首长被调离,被规,被…… 他从头到尾,都服从组织安排。后来,被调去了某地级市政策研究室当副主任。算是一放闲职。 能言善辩的那位同学,在城头变幻的时候,迅速换边回踩,终于,是坐稳了原来的位置,后来,平调到了某县城,当副职。算是从此冷藏,不上不下。 团学工作的那个同学,也遇上了同样的事情,积极加入了外来人,但,没有回踩。 被留用,现在,还在地方中枢。
在政研室的同学,最后的归宿,大约是一直闲着,快退休的时候,到人大政协去。 在地方的实职副县,主任我想,最后可能会到副市长吧。 那位依旧留任的同学,看不到顶。 什么人,来了贵人都能上去。 但是,不是什么人都能下来……

 

 

 


装病,是个技术活

 
康熙皇帝要派个人去江南当刀。康熙皇帝比较中意四儿子。 得罪人的事,不能出头。 于是四儿子想了个办法,冷热交替。果然,感冒了。偶感风寒,还挺严重。 这是去不成了,万岁爷,另请高明吧。 康熙头大,没办法,只好派另一个儿子出面。 关键时刻,总要有人顶上去不是。囚徒博弈,就这么开始了。 两边你死我活,总要得罪一个人的话,那么是可以去办的。 但是,谁也不知道,两边到底将来时重归于好,如胶似漆,还是从此形同陌路。 这时候,适时避让一下,谁也不得罪,反而最好。 于是前段时间,英国的首相感染了新冠肺炎。 如今的日本首相,又得了大肠疾病。 冲突的节点到了,明枪暗箭不止一边,是战是和不能明朗。 谁顶上去,谁就是炮灰。这老牌帝国主义,还真是坚挺的很。 苦肉计,你懂我懂。但是我占据了道德制高点,你不能把我怎么样。关键,是装的像。 政治,玩的就是默契。

 

 

巴菲特抄底黄金股,可以抄作业吗?

 

文 | 银行螺丝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公众号:定投十年赚十倍

同名微博:@银行螺丝钉


前段时间,有朋友问螺丝钉,巴菲特最近买入了5.6亿美元的黄金股,我们可以抄作业吗?

 

我们之前分析过,关于黄金投资:

  • 黄金长期收益不是很高;

  • 如果家庭资产非常看好,可以少量配置。

 

大家可以点击阅读这篇文章:《看好黄金,该怎么去投资呢?

 

不过,黄金股和黄金,其实并不一样,黄金股本质上是股票类资产。


黄金VS黄金股

 

黄金和黄金股,有啥区别呢? 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黄金没有现金流,但黄金股是可以有现金流的。 假设黄金涨到一定位置,不再上涨,如果此时持有的是黄金,收益可能也就停止增长了。
但如果黄金价格维持高位,开采和生产黄金的公司,就可以一直保持不错的收益,可以持续赚取可观的现金流。
哪怕黄金价格出现下跌,只要价格不低于开采成本,黄金公司还是可以赚钱的。

 

所以,历史上多次出现过这种情况,就是黄金、石油价格大涨,但是生产黄金、原油公司的股票价格涨幅更高。
这是黄金和黄金股的差别。

 

案例:石油和沙特阿美

 

这种投资,让螺丝钉想到了另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石油和沙特阿美。
石油,也是一个周期性特别*的品种。
螺丝钉也反复说过,石油类*金不适合普通投资者投资。结果,还是有很多朋友在原油类*金上吃过亏。例如,2020年3月份,全球原油价格暴跌,很多朋友被套到现在。 不过石油类公司,也有不错的品种,比如说,沙特阿美。
沙特阿美是一家很有意思的公司。
1933年,公司成立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一家沙特阿拉伯的公司。 现在我们都知道,沙特阿拉伯盛产石油,但百年以前,沙特阿拉伯还是比较荒凉的,也没有发现特别大的油田。一直到1938年,才发现了储量非常庞大的油田,然后才开始了石油挖掘之路。
 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有两个鲜明的特点:量大、好挖。
量大,是说储量庞大,石油储量极其丰富。丰富到什么程度呢?全球13.3%的石油都在沙特阿拉伯。
好挖,是说开采成本低,直接开采成本,只有2.8美元一桶。是的,2.8美元一桶。如果加上其他的成本,例如人工、设备等方面的成本,也只有大约20美元/桶。

 

国际上的平均成本是40-50美元/桶,远远高于沙特阿美。

 

所以,即便是油价暴跌后,沙特阿美生产石油还是有赚头。但是,美国很多高成本的页岩油公司,直接亏到破产。

 

高ROE矿产公司

 

这就是矿产投资中,非常特殊的一类:拥有非常高ROE的矿产公司。这些公司的高ROE,主要来自于低开采成本等因素。

 

石油、黄金等不同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差不多,最后就是拼谁成本更低,盈利能力更*。 一般能源公司,ROE经常是个位数,甚至为负数。但沙特阿美的ROE经常高达30%,堪比茅台。
2019年,沙特阿美的ROE为31.9%,世界其他五大石油公司的ROE约8%,而中石油ROE只有1.6%。

 

巴菲特出手黄金股

 

巴菲特这次出手的,是一家生产黄金的公司:巴里*黄金。

巴里*黄金,就是一个典型的,类似沙特阿美的矿产企业:市盈率10倍,市净率2.18,ROE高达20%。这比一般的矿产企业的盈利能力好非常多。 巴里*黄金,也是开采成本非常低的矿产公司。
全球黄金平均开采成本,大约是1200-1300美元/盎司。但巴里*的开采成本仅600美元,加上其他成本也不过900美元左右。所以巴里*黄金的ROE能够达到20%。
当然,巴菲特还是秉承了一贯的低估买入的风格:10倍市盈率入手。
大多数时候,巴菲特都是很看重买入估值的。这样即便之后黄金价格下跌,以巴菲特的买入估值,承担的风险也不大。
不过,大家也不要太兴奋,巴菲特只买了5.6亿的黄金股。巴菲特旗下伯*希尔总资产几千亿,5.6亿只占总资产0.3%。这就好比有10000块的人,买了30块钱的黄金股。
这对于大佬来说只是零花钱,我们可不能太当真。

 

A股有黄金类*金么

 

有朋友问,A股有黄金股相关的指数*金么?
A股暂时还没有这么细分的指数*金,并且国内的黄金企业,整体开采成本也参差不齐,整体盈利能力远不如巴里*。
这就是资源禀赋的问题,就像中石油,没有沙特阿美天赋条件好一样。所以,对于国内普通投资者来说,这个作业暂时不太好抄。

 

总结

 

首先,商品投资(黄金、原油等)本身没有现金流。
但生产这些商品的公司股票,是可以产生现金流的。假设商品价格涨到一定程度,涨不动了,背后公司可能还是可以赚钱的。 其次,生产商品的公司,同质化比较严重。
大部分生产这类商品的行业,都具有*周期性,盈利能力并不太好。例如原油,就是全球收益最差的行业之一。
但这个行业中,存在极少数天赋异禀的公司,开采成本较低、运营能力较*,ROE能达到20-30%。这少部分公司是对应行业中,长期收益还是不错的。 当然,螺丝钉也再次提醒,商品类品种波动大、风险比一般品种高,并不适合作为家庭资产的主力品种。
 
 
 

 

大家知道中国创业的失败率吗?失败率高达95%

雷军也说了,这几年,会有90%以上的创业公司死掉。

但是任正非也说了一句话,一个企业只有死掉三次才能叫真正的成功,烧不死的鸟叫凤凰。

所以呢,大家要对创新工作中给你最大的宽容。

 

 

 

 

对于没有学习过金融的“*友”们来说,阿尔法(α)和贝塔(β)只是希腊字母中的两个字母,但在*金投资中,却变成了金融专业术语,那阿尔法(α)和贝塔(β)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就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一下。

阿尔法(α)

阿尔法系数是指投资或*金的绝对回报与按照β系数计算的预期风险回报之间的差额。简单来讲,阿尔法系数最普遍的意思就是超额回报。什么是超额回报?通俗来说,就是投资者将钱交给*金经理来管理,*金经理通过他的专业能力,实现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更高的回报。阿尔法系数反映的是投资回报率,阿尔法数值越高,说明*金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越*。

阿尔法系数是对*金经理投资能力的最真实的反映。一个合格的*金经理,他的阿尔法系数至少应当是大于零的,也就是这个*金经理有阿尔法。如果一个*金经理的阿尔法系数小于零,就说明他的投资回报还不如市场回报,超额收益为负数,那么就可以说这个*金经理没有阿尔法。

贝塔(β)

贝塔系数是一种风险指数,用来衡量个别股票或股票*金相对于整个股市的价格波动情况,是一种评估证券系统性风险的工具,可以理解成是相对于大盘的波动幅度,也可以表示与市场波动的相关性。

通常我们认为,市场的贝塔系数值为1,如果一只*金的贝塔系数大于1,就说明它的波动幅度相对市场而言更大,风险也就相对于市场更高;如果一只*金的贝塔系数小于1,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致认为它相对于市场有更*的抗波动性,其风险小于市场。贝塔系数越趋近于1,其波动情况就越与市场趋同。

例如,一只*金的贝塔系数如果是1.10,那么就表示其波动是市场的1.10倍,亦即上涨时比市场表现优10%,而下跌时则更差10%。

投资时,怎么运用α和β呢?

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不需要了解阿尔法系数和贝塔系数的具体计算方式,也不需要去做深入的研究,通常在*金评级网站上可以直接查到一只*金的阿尔法和贝塔系数,我们只需要运用这两个指标来作为投资参考即可。那怎么去运用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的收益构成(如下图)。我们购买一只*金,收益总回报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市场收益、超额收益和运气收益。

1、市场收益,也就是靠市场行情赚的钱。牛市中更容易赚钱,熊市中更容易亏钱,这就与这只*金的贝塔系数(β)相关了。贝塔系数越大的,就越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可以在市场底部的时候选择贝塔系数较大的*金,一旦市场开始上涨,这只*金可以表现出更快的上涨趋势;在市场高位时,可以选择贝塔系数较小的*金,市场下跌时能表现出更*的抗跌性。

2、超额收益,也就是靠*金经理专业能力所能获得的收益。阿尔法越大,说明*金经理的赚钱能力就越*,对于主动型*金来说,这是核心收益部分,在挑选*金时可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

3、运气收益部分就不需再赘言了,可遇不可求。

 

 

“齐纨鲁缟”的典故:历史上最早的贸易战,管仲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巧妙地击垮鲁国经济

班马文章BMWZ
2018-12-11 18:24
公元前684年春正月,齐桓公讨伐鲁庄公。鲁国由曹刿论战,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与齐师展开阵脚。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指挥下,“一鼓作气”,出其不意地将齐国军队击溃,由此,鲁国成为齐桓公称霸道路上的第一块绊脚石。
 
齐鲁大地的由来:春秋时期,齐、鲁两国接壤。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接壤。彼时的齐国刚由公子小白即位不久,是为齐桓公。齐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牙,励精图治,使齐国迅速由乱转治,由弱变*。随着不断的改革深化、*大的齐国开始展现出春秋霸主的苗头。但是齐国在称霸的道路上也非一帆风顺,邻国鲁国就是第一个难打倒的对手。当时鲁国发展较快,实力不容小觑,齐桓公担心来自邻国的威胁以及为成霸业不得不未雨绸缪,就向身边的管仲问计。
当时齐国和鲁国各自都生产丝绸,齐国生产的叫做齐纨,鲁国生产出来的则叫做鲁缟,这两种丝绸在当时都是闻名遐迩的商品,各国贵族们也都喜欢穿。为削弱鲁国实力,管仲给出的办法非常简单:他下令齐国上下把以前用齐纨为面料制作的衣服都收起来,不再穿了,只穿用鲁国布料制作的衣服。如此一道怪异的政令,让不明所以的鲁国看到了巨大商机,鲁国商贾们开始大量收购鲁缟,鲁国百姓也有很多人放弃种粮,积极加入纺织行业中。结果,这一年,鲁国粮食产量锐减。
 
“齐纨鲁缟”:管仲精心导演的贸易战。
一年后,管仲再出奇招,命令齐国百姓不得再向鲁国购买布料制作衣服,然后又大幅度抬高粮价。这下鲁国慌了,先前许多人囤积的鲁缟布料开始滞销,而国内粮食又陷入短缺的困境,只得拿出大量钱款向齐国高价购粮。经过如此一番折腾,鲁国经济近乎崩溃,从此再也不是齐国的对手。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纨鲁缟”的典故。齐相管仲要求全国官员、百姓的衣服由穿齐国的纨布改为穿鲁国的缟布,导致缟布涨价;同时禁止齐国百姓织缟布,却对鲁国开放,表面上鲁国大挣齐国的缟布钱,鲁国上下因此形成了全民织缟而放弃农业生产的跟风行动。一年后,齐国拒绝再用鲁国的缟布,而这时鲁国陷入粮食短缺,民以食为天,为了生计鲁国不得不高价向齐国购粮,由此经济被拖垮,导致国力也衰退了,最终被迫签订了屈从齐国的条约。
后来,在对付更为*大的楚国时,管仲故伎重施,以高价购鹿为诱饵,让楚国人荒于农时却忙于捉鹿——虽有鲁国的前车之鉴,但楚国仍重蹈覆辙,管仲再次大获全胜。
 
鹿的配图。
“买鹿制楚”——《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载:齐桓公欲伐楚又害怕楚国*大而不能获得成功,就向管仲请教办法。管仲让桓公以高价收购楚国的活鹿,幷且告诉楚国商人,贩鹿到齐国可以发大财。于是楚国的男女几乎全国总动员,全都为捕捉生鹿而奔忙,放弃了粮食生产;而齐国却早已“藏谷十之六”了。当楚国的百姓无粮可食时,管仲又关闭了国界,终止活鹿和粮食交易。结果,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楚国元气大伤,三年后向齐国屈服。
而管仲在对付实力稍逊的小国时,也没有心慈手软。春秋时期的代国是北方的一个小国,它与齐国的关系时好时坏。齐桓公时,代国渐渐*盛,开始与齐国对抗。齐桓公非常想削弱代国,让它臣服自己,但一直没找到好的计策。问及与管仲之后,管仲想了想说:代国有一定的势力,现在还不能对它动武,只能用计削弱它。于是管仲又开始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计谋,轻易地击垮了一个国家的经济防线。
 
狐狸配图。
“买狐降代”——《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载:代国出产狐皮,管仲劝桓公令人到代国去高价收购之,造成代人放弃农业生产,成天在山林之中去捉狐狸,但狐却少得可怜,“二十四月而不得一”。结果是狐皮没有弄到,农业生产也耽误了,没有粮食吃,导致北方的离枝国乘虚侵扰。在此情况下,代国国王只好投降齐国。齐国一兵未动而征服代国。这便是粮食战争的威力。
管仲可谓是春秋战国时期使用“贸易战”的开创者。在管仲的计策指引下,齐国巧用一只“看不见的手”,不战而屈人之兵,先后降服鲁、楚、代、衡山等国,均是以轻重之策催垮对手的经济。即以高价诱使敌国放弃本业,追求某种产业的畸形利润,使其变成单一经济,产业结构畸形,然后突然改变国际贸易规则,造成敌国经济瘫痪,最终迫使其完全臣服。管仲用计谋控制了别国的经济,最终也控制了别国的政治,齐国逐渐变得*大起来。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柱石也。”
那时还没有什么经济学理论可言,管仲之所以能将“经济武器”使用得如此得心应手,归根结底,还是看透了商人逐利的本质与人性的贪婪。时至今日,只重眼前利益者仍大有人在,他们就像被钓上岸的鱼,只看见鱼饵,而根本看不到钩——即使那钓钩足够明显。
在任何时代,一种商品价格暴涨都会带来巨额利润。高利润会吸引相当一批人冲进去,率先进入的一批人往往还会被称为商界的精英。而等到一个国家几乎全民干一件事情的时候,暴利就要终结了,而离悲剧上演也就不远了。
近十余年来,美国对加拿大的玉米,东南亚的大米都使用过这种轻重翻覆的粮食战的策略,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美国玉米、大豆、小麦产量虽然分别占世界产量的37.9%、36.6%和8.3%,但贸易量却占世界贸易量的58%、43%和22%,均居世界第一,美国已具备控制国际粮食市场的*本条件,农产品定价权将掌握在华尔街手里。
 
有形手,无形手,手拉手,向前走。
在我国,一个比较明显的全民热衷于追逐一件商品的例子,就是房价。
(完)
 

特朗普搞定了“世纪协议”的第一步

 

昨天夜里,特朗普宣布,以色列和阿联酋达成了一项“历史性和平协议”,双方同意实现“关系全面正常化”。

 

在联合声明当中,明确表明了是应“特朗普的要求”,以色列将暂停对美国“中东和平新计划”中提及的区域“实施主权”,将集中精力拓展与其他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的关系。各国将继续努力,以公正、全面和持久的方式解决巴以冲突。

 

一时之间,全球媒体分成了两个阵营,亲特朗普的表示这是一个跨时代的协议,而反特朗普阵营的则表示特朗普啥都拿出来吹嘘。

 

对此,政事堂认为,这会是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以阿联酋出卖巴勒斯坦为代表,以色列跟海湾各国的关系会持续升温,并逐步抛弃巴勒斯坦,整个中东的地缘格局将会出现巨变。

 

而特朗普也将在接下来的大选中,获得在美国政坛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犹太游说集团和海湾游说集团的支持。

 

甚至特朗普如果能够连任,不排除外援尽失的巴勒斯坦会签署特朗普主导巴以和解的“世纪协议”,终结中东的冲突。

 

 

说起来,海湾的王爷们放弃尊严舍弃巴勒斯坦的兄弟也是无奈之举。

 

一方面,伴随着特朗普任期内美国的战略收缩撤离中东,世俗力量的削弱导致伊斯兰宗教力量的扩张,从什叶派之弧伊朗到大突厥主义土耳其,先后取代了以色列在中东王爷们心目中的威胁。

 

毕竟,攘外必先安内。

 

另一方面, 希拉里在2010年一手挑起的阿拉伯之春,以穆兄会为代表的民粹主义横行,还没经历过“大革命”的海湾各国王室们都极为惶恐。

 

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既然穆兄会视以色列为死敌,那么王爷们自然就可以选择跟以色列联手。

 

 

我们不要低估这一场疫情对全球经济和政治的冲突,对危机的救援机制必然会引发贫富差距迅速扩大,导致国内矛盾迅速激化。

 

而疫情对财政带来的巨大冲突面前,海湾各国原本赖以为生的原油价格可以预见的是几年内都无法回归高位。

 

为啥鹅城的百姓会跟着张麻子造反?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被刮的没油水了。

 

因此,在油疫双杀面前,未来美国的舆论导向和以色列的情报机构,这些“郭旅长的骑兵”,才是海湾老爷们真正能依靠的生命线。

 

 

然后,咱们再回到特朗普。

 

所谓草蛇灰线,伏行千里,特朗普一上任,就摒弃了传统的访问加拿大或墨西哥,直接飞赴中东跟王爷们交谈甚欢,就已经为今天的这张牌打出开始筹备了。

 

考虑到*林姆林宫的沙皇和海湾的王爷们是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

 

可以预料的是,在九月底之前,以色列跟阿联酋的一系列正式协议都会签署,甚至沙特的海湾小弟,巴林阿曼科威特这些君主制国家也会很快跟以色列搞起和平协议,在中东拥有巨大地缘影响力的普京也不会干涉。

 

而这些在11月大选之前一连串的战力,都将成为特朗普在电视辩论时射向拜登的弹药。

 

民主党一直都抨击特朗普好斗,此时特朗普却可以摆出一副以战止战的姿态,既向他的白人选民展现了*大的肌肉,又通过"解斗”赢了的和平使者的美誉。

 

 

顺便说不定还能捞一个在朝鲜丢了的诺贝尔和平奖。

 

 

而且,不要觉得这是孤例。

 

特朗普在中东和半岛的思路都是如出一辙,通过美国的战略撤离带来的地缘筹码,为美国赚取经济利益,为自己赚取竞选利益,打赢九十月份的辩论赛。

 

跟俄罗斯的军控谈判,跟中国的贸易谈判,跟伊朗的核谈判,这些几乎谈了特朗普本届任期的谈判,关键的时间节点都是在大选之前。(只是疫情带来的意外冲击,让朝鲜跟伊朗的谈判有点来不及了。)

 

因此,特朗普要的就是9月的一系列大胜,根本不存在投降就能蒙混过关的,无论是提前跪了的Tiktok,还是跪早了的《美墨加协定》,跟死扛了特朗普两年多的华为一样,都会被特朗普在今年9月拖出来一顿收拾以立威。

 

用亚洲人的理解方式,就像玩游戏《三国无双》时,感受过吕布一个人在虎牢关横扫十八路诸侯的快感和代入感,就会明白特朗普一连串的外交胜利,会对他*本盘的白人男性带来什么样的冲击。

 

 

或者说,霸气地摆出一副“建制派管得了的我要管,建制派管不了的我更要管”,也能够吸引一票女粉。

 

 

可以说,“没有人比我更懂宠粉”的特朗普此举不仅把海湾的王爷们和以色列的犹太金主都绑上了自己的战车,还能不停的激发铁杆的支持者的狂热,将有利于其逆转疫情爆发以来的颓势。

 

最后,把镜头转向明天开始的谈判。

 

回想河内会谈的现场崩盘,使得原本特朗普亲自抓的半岛和平曙光被女婿库什纳主抓的中东和平进程取代,一时的爽快导致了窗口期的错失。

 

对于我们来说,如吕布般反复无常的特朗普,要的是胜利而不是对抗,从班农到博尔顿再到蓬佩奥,都不过是特朗普放出来咬我们的狗,向他的国内选民证明他的极限施压动作。

 

而面对特朗普的全球割草,我们此刻的最优解和损失最小的方式,是表现出是因特朗普的施压,不得不加大了大宗产品的采购。

 

随着中国率先控制疫情,中美之间的贸易量持续激增,太平洋上的货运规模和价格持续飙涨,中国一己之力吃下了美国大宗出口的近半壁江山,出口更是填补了美国疫情的生产空缺,再这么搞几个月,怕是都可以搞成中美经济内循环了。

 

因此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们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的避免黑天鹅。

 

毕竟,就像吕布的宿敌是曹操而不是刘备,到了九月中,特朗普就要跟拜登为代表的美国建制派来一场大决战,因此在过程中尽可能的保存力量和做交易,才是我们的最优解。

 

 

 

 

 


 

 

资本的一点逻辑(2)

 

 

 

 

主任我常常使用一个经典的开头。

 

伴着窗外的夜色,又到了一天中最为放松的时刻。喝一点东西,坐在电脑前,和我的读者朋友们聊聊天。

 

这个开头,是我生活状态的写照。无需质疑。

 

从上次和朋友小酌,有了给自媒体投稿的想法以后,时光飞逝。已经快要9个月了。

 

最近,我是有一点生气的。

 

主任我在《资本的一点逻辑》里,谈过给公众号投稿的初心和动机。

 

 

一开始,是一位朋友联系到我,吃吃喝喝间,谈起了如今中国的公共舆论场。


我们都觉得,堪忧。


一方面,是我们的群众,对于公共事务的敏感度和关注度比较低。


另一方面,关注这些人的,消息渠道都有限。


第三方面,官媒受制于条条框框,不能放开了说。

 

导致公共空间里虽然有精华,但糟粕更多一些。


谈着谈着,情怀发作,一个激动,决定搞个自媒体。


星火微茫,也有方寸的光。

 

能照亮一点,是一点。

 

但是呢,主任我碍于身份,不能从事盈利活动。点子多的朋友,给我想了个办法,以投稿的形式,给朋友的自媒体供稿。

 

但是,人家发头条也好,排次条也罢,主任我无权干预。

 

人家接洽商务,我自然无权反对。

 

没有杂志的作者,反对杂志接广告的道理。

 

但是呢,主任我最近有点生气。

 

因为朋友接了很多广告,我的很多文章,都没有给我排在头条。

 

炬火本就微茫,再给我放犄角旮旯里,这有违我的初心。

 

但是,人在江湖,就会身不由己。

 

特朗普的本意,是要把特朗普家族打造成政治家族。

 

而特朗普的大女儿,嫁给了一个犹太人。

 

如果特朗普,能够全力依靠俄罗斯,沙特,朝鲜,还有其他和犹太利益集团没什么瓜葛的老朋友来赢得大选,那么,这份“老朋友”的恩情,是可以顺利传给他的儿子的。

 

但是,库什纳消失的时间,已经很久了。

 

主任我,就不再提我是哪篇文章谈过库什纳。很多篇都谈过。

 

随着黎巴嫩一声炮响,库什纳粉末登场。

 

女婿姑爷,往往是有自己的私心的。有些写在*因里面的东西,不是人类可以扭转。

 

犹太金融集团,可以通过这条线搭上美国总统发财,何乐不为?

 

以色列国可以通过这笔大买卖,缓和和中东国家的关系,同时搭上美国总统获得保护,何乐而不为?

 

库什纳可以通过此事,祝选特朗普荣登大宝,何乐而不为?

 

论功行赏,库什纳也将是辅弼肱股。

 

如果特朗普的儿子不能在下一个任期有所建树……

 

接下来,库什纳就可以研读尧舜禅让的典故了,实在不行,还有石敬瑭的剧本可以参考。特朗普家搞不好,就要改旗易帜。

 

虽然,特朗普也不愿意见到这样的局面发生,但是,东方的老朋友,该尽力的,都已经尽力了。

 

没尽力的,还在等着明天的谈判,也就是主任我前几天一直在忙的工作。

 

所以,依靠库什纳盘活中东,也就成了不得不为

 

就像,虽然主任我,不愿意被排次条。

 

但是,朋友他把广告排头条,可以赚更多的钱。何乐而不为?

 

而主任我,除了他以外,也没有其他搞自媒体的靠谱朋友。

 

事情,便也不得不为……

 

经济学常识

 
 

 

今天主任在家呆着,给我的读者朋友们写一篇常识。请自行猜测和配图的关系。

 一、债券常识

 1、债券分两类,附息债券和贴现债券。 附息债券,指债券券面上附有息票,按照债券票面载明的利率及支付方式支付利息的债券。附息债券的利息支付方式包括在偿还期内按期付息,如每半年或一年付息一次,或者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我国发行的附息国债也分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国债和按年付息国债,1993年第二期国债是我国第一只附息国债。 贴现债券,指债券券面上不附有息票,发行时按规定的折扣率,以低于债券面值的价格发行,到期按面值支付本息的债券。贴现债券的发行价格与其面值的差额即为债券的利息。如投资者以70元的发行价格认购了面值为l00元的5年期债券,那么,在5年到期后,投资者可兑付到l00元的现金,其中30元的差价即为债券的利息,年息平均为8.57%[(100—70)÷70÷5×100%]。美国的短期国库券和日本的贴现国债,都是较为典型的贴现债券。我国1996年开始发行贴现国债,期限分别为3个月、6个月和1年。 

2、贴现债券的价格讨论 贴现债券价格P=M(1+rN)/(1+Rn) 其中M是债券的面值,r为债券的票面利率,N为债券的期限,n为待偿期,R为买方的获利预期收益,其中M和N是常数。影响债券价格的主要因素就是待偿期、票面利率、转让时的收益率。 待偿期:债券的待偿期愈短,债券的价格就愈接近其终值M(1+rN)(兑换价格),所以债券的待偿期愈长,其价格就愈低。另外,待偿期愈长,发债企业所要遭受的各种风险就可能愈大,所以债券的价格也就愈低。 票面利率:债券的票面利率也就是债券的名义利息率,债券的名义利率愈高,到期的收益就愈大,所以债券的售价也就愈高。 投资者的获利预期:债券投资者的获利预期(投资收益率R)是跟随市场利率而发生变化的,若市场利率高调,则投资者的获利预期R也高涨,债券的价格就下跌;若市场的利率调低,则债券的价格就会上涨。这一点表现在债券发行时最为明显。 一般是债券印制完毕离发行有一段间隔,若此时市场利率发生变动,即债券的名义利息率就会与市场的实际利息率出现差距,此时要重新调整已印好的票面利息已不可能,而为了使债券的利率和市场的现行利率相一致,就只能就债券溢价或折价发行了。 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导致债券价格的下跌。 

二、汇率与利率的关系 

1、利率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1)、利率政策通过影响经常项目对汇率产生影响 当利率上升时,信用紧缩,贷款减少,投资和消费减少,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进口,促进出口,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外汇供给,促使外汇汇率下降,本币汇率上升。 当利率下降时,信用扩张,货币供应量(M2)增加,刺激投资和消费,促使物价上涨,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在这种情况下会加大对外汇需求,促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

 (2)、通过影响国际资本流动间接地对汇率产生影响 当利率上升时,就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从而增加对本币的需求和外汇的供给,使本币汇率上升、外汇汇率下降。而且一旦利率提高,促进国际资本流入增加,而资本流出减少,使国际收支逆差减少,支持本币汇率升高。 当利率下降时,可能导致国际资本流出,增加对外汇的需求,减少国际收支顺差,促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

 2、汇率变动对利率的影响 

(1)、当一国货币汇率下降时,有利于促进出口、限制进口,进口商品成本上升,推动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引起国内物价水平的上升,从而导致实际利率下降。这种状况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从而造成借贷资本供求失衡,最终导致名义利率的上升。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上升,对利率的影响正好与上述情况相反。 

(2)、当一国货币汇率下降之后,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使人们产生该国货币汇率进一步下降的预期,在本币贬值预期的作用之下,引起短期资本外逃,国内资金供应的减少将推动本币利率的上升。如果本币汇率下降之后,人们存在汇率将会反弹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则可能出现与上述情况相反的变化,即短期资本流入增加,国内资金供应将随之增加,造成本币利率下降。 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下降之后能够改善该国的贸易条件,随着贸易条件的改善将促使该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外汇储备的增加意味着国内资金供应的增加,资金供应的增加将导致利率的降低。相反,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上升将造成该国外汇储备的减少,则有可能导致国内资金供应的减少,而资金供应的减少将影响利率使之上升。

 3、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传导机制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利率--汇率传导机制是通过国内经济间接影响货币政策效应,这种传导机制的主要内容是: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利率,通过国内经济间接的影响汇率,再由汇率变化反过来影响国内金融运行和经济活动,从而影响国内货币政策的效应。然而,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在改革进程中,国内大的经济环境还不完善,所以在我国利率-汇率传导机制发生作用的条件还很不成熟。尽管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但是我国目前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仍然受到严格的管制,外汇市场仍大体属于封闭型的外汇头寸市场仅限于银行间的外汇交易,而且国内货币市场不发达,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的直接联系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因此,利率作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却无法通过贸易和境内外资金流动影响汇率,只能通过影响国内经济的间接方式来影响汇率。反过来,汇率的变化又会引起国际收支和国内生产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又会作用于金融领域,从而对货币政策的效应产生影响。

 

为人处事,学学刘备

今天不忙,主任我读了一点书。想起了刘备。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人,整天在抱怨老天不公,命运不济,生不逢时,环境不好。 那我们可以肯定的判断,这个人一定是个生活的失败者,或者将来一定是个失败者。 因为他把所有时间都用于怨天尤人,和寻找投机取巧的机会了。 其实人一生,关键的往往就是那么几步,你赶上了,就继续前进,赶不上,就永远落伍。 举例来说。甲乙二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且齐头并进,但是当他们来到一条河边时,甲二话不说,脱下衣服,扑通一声下河,游过去,然后继续前进。 而乙首先在河岸梭巡,希望找到过河的桥,找不到,就开始抱怨:怨别人不架桥;怨自己命苦;怨为什么会有一条河…… 问他为什么不下河游游过去,理由就更多了:河水太冷,要生病;自己游泳技术不行,可能要淹死;河水可能还有污染,身上会发痒…… 在他抱怨的时候,甲可能已经在横渡第二条河了。 这样,甲乙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其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同班同学20年后,可以有天壤之别。 其实可能,甲的身体比乙还不好,游泳技术更差。他唯一的优势,就是在关键时候,能够豁得出去,并能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完成自己的所有行动。 主任我认为,这就是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所以主任我认为,积极的生活态度就是,不浪费自己一点一滴精力和体力在与自己目标不相干的事情上,坚定不移,只专注自己的目标,其他事情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在需要豁出去时,就勇敢的豁出去,没有任何犹豫。 一旦上手一件事情,无论如何都不半途而废,坚持不懈,坚韧不拔。 至于这个目标是什么,并不关键,是追求名利也好,是追求自我成就感也好,是舍己利人也好,只要是对社会进步有贡献,不损人利己的,都行。 世俗社会,是以成败论英雄。 我们离不开这个社会,所以我们必须考虑成败。 所以那种自诩高远而又不能落地实现的理想是没什么价值的。 社会只看你做到什么,而不看你说了什么。 所以少空谈,多行动。 主任我觉得,人生有目标的人,没有时间抱怨,也没有时间浪费。

 

 

1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你为毛不喜欢整估值有优势的大票?”老湿曰:“市场没钱了,你怎么办?跑,买个毛。市场有钱了,你怎么办?弹性大的使劲搞,大票1倍小票4倍。你怎么选?”

韭菜惑:“你这不是投机嘛?” 老湿笑曰:“这叫跟钱没仇。”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市场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没钱?”老湿曰:“小票有200只创历史新高了,就是有钱。大票都创新低了,就是没钱。潮涨,票小先浮,潮落,票大搁浅。” 

韭菜惑:“这也太简单,可为撒你还是天天做交易呢?”老湿笑曰:“舵不离船,船不离水”。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凭什么有信心认为你就是对的?” 老湿曰:“模糊正确精确错误,要观点就讲给你,反正我连自己说的都不信。” 

韭菜惑:“没观点,你每天怎么做交易?”老湿笑曰:“说对有屁用,关键要做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时候不做,就可以放手去做。”

 

2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怎样才能拿住大牛股呢?” 老湿曰:“靠成本啊!当你零成本的时候,自然就拿得住大牛股。比如股票赚翻倍,卖一半把本金拿出来呗!” 

 

韭菜惑:“别开玩笑了,这样我不就少赚好多钱吗?再说涨一倍多难啊!”老湿笑曰:“没一倍涨幅好意思叫牛股?钱生钱的无本买卖你的心态最好,拿不住牛股,主要是患得患失。调整心态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把减少本金,这比看价值投资的书或做心理按摩靠谱的多。”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怎样才能提高抓牛股的命中率呢?” 老湿曰:“靠撞啊!多撒网呗,我们这行天天都有机会,要是都抓住了,变首富也就一两年的事。” 

 

韭菜惑:“不要忽悠我啦,老湿,哪有那么容易?买的多,亏的几率不就高了吗?”老湿笑曰:“对啊,有十个机会,抓住一两个就该知足了,太想赢就会孤注一掷,一押宝就把赚的又输回去。所以,首先让自己健康的活着,抓牛股这事儿可以慢点来,否则全市场的钱都让你赚光了。”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别人都说是牛股,为什么我买了还会亏钱?” 老湿曰:“因为别人是三块买的,你是三十块买的,对他来说是牛股,对你来说就不一定咯!” 

 

韭菜惑:“牛股不就是一直涨应该长期持有吗?”老湿笑曰:“该不该长期持有,先等你赚好一倍了再考虑,而不是亏了一半还在劝自己要长期持有。人家三块买的,就算跌到六块还是赚一倍,长期持有的底气,别人靠成本低,你靠做梦,这结果能一样吗?”

3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我只买跌到底部的价值票,这样做是不是赚钱几率大一些?” 老湿曰:“你知道这些跌到所谓底部的股票为什么跌吗?你的智商在股市里排第几名?” 

 

韭菜惑:“便宜的股票当然比贵的股票安全咯,能跌到哪里去?”老湿笑曰:“你的便宜是因为过去贵,过了季才打折,谁知道下一季流行什么?可以肯定的是,绝不是你囤的这些。卖不出去的压箱货除了占位置浪费钱,最后连你自己都会嫌弃”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这个市场太阴险,割韭菜的主力、庄家太多了……” 老湿曰:“关你屁事,知道理由的尸体和不知道理由的尸体,都是尸体。” 

 

韭菜惑:“他们都是割韭菜的,为什么不关我事?”老湿笑曰:“只有输家赢家,既然没有赢面你为什么还要玩?不要为自己的失败找客观理由,这不会让你少输半毛钱。买股票就是买风险,买的是不确定性。新韭菜无知无畏胆大如牛,因而易撞大钱。怎么赢就怎么输之后,开始极端厌恶风险,老韭菜学习各种技能企图躲避。越躲避越赚不到大钱,小赢长输,死的慢而苟延残喘。极少数悟透风险之道,学会风险估价,开始大赢小输,这也是最难一关。只是逃避风险厌恶风险,你就不可能赚到钱”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怎么给风险估价呢?我能学会吗?” 老湿曰:“可以复杂也可以简单,简单说就是你打算付出多少成本去看结果?有把握就重一点,没把握就轻一点。”

 

韭菜惑:“明知可能输,为什么要买?”老湿笑曰:“没有开牌就知道自己会赢,你真厉害!要学会弃牌,如果第一天就亏了要警惕,第二天还亏就要放弃。如果一上来就赚钱,再考虑加仓或减仓,只坚持打有浮盈的票,不碰太冷或太热的票”

4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本面选股你最看重什么因素啊?” 

 

老湿曰:“大股东很高兴很愿意让股价节节高。当然,如果没有研究出几倍的市值空间,就没必要浪费时间看*本面” 

 

韭菜惑:“先生,你这牛吹得有点没边了?没听说谁研究*本面这么牛啊?”

 

老湿笑曰:“这是你没长见识,王亚伟徐翔起家都是做重组股,这种*本面研究的是不确定性的估值错位,而不是常见的确定性的估值修复。”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什么是不确定性的估值错位?”

 

老湿曰:“简单说,一个公司改头换面连主业都变了,怎么能用原来的行业估值来看呢?这种市场错位通常是事件触发,大多数人没有及时注意到,注意到了也因为不熟悉而选择回避。”

 

韭菜惑:“重组票一贯都涨跌很厉害,这不是风险很大嘛?”

 

老湿笑曰:“谁告诉你研究*本面就是为了回避风险?所有的研究都是为了看清风险而不是躲开风险。盈亏同源,没有风险就没有利润。能看清的风险,就是利润。小打小闹不如在家打麻将。”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选择风险更小收益更稳定的白马股,不好吗?”

 

老湿曰:“白马股意味着历史表现不错,不等于未来。每年涨幅翻番的票里面有多少是白马股?券商每年推荐的十大金股,个个白马,你买一买试试看?”

 

韭菜惑:“我已经糊涂了,白马股都没有保障,买什么才行?”

 

老湿笑曰:“游戏不是这么玩的。股票不保证收益,不是保本理财产品。股票就是风险本身,甚至风险与风险不好比较。买入股票就是承担风险的过程。不要因为风险低就下重注,不要因为风险高就一味躲避,而是要科学运用资金管理来掌握主动,风险高自然回报就高。这和做生意是一样道理。”

 

5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你觉得自己是不是高手啊?” 

 

老湿曰:“算是吧,我一直按照高手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韭菜惑:“高手的标准是什么呢?”

 

老湿笑曰:“其一,高手每天都在否定自己而适应市场,要能把烂牌打成全身而退。拿一把好牌,赢了没什么得瑟的。不管什么牌,都能尽可能打好,这需要练习。所以不要看高手如何赚钱,最好的学习机会是看他如何应对输钱,怎样止损和止盈。多数人没这个闲心,吐两口唾沫幸灾乐祸两句,就洗洗睡了”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高手的第二个标准是什么呢?” 

 

老湿曰:“高手不会抄底逃顶。老韭菜大部分死在底部,股市小白死在山顶,至于那些半懂不懂的韭菜,都是在一路的纠结中被割死的。” 

 

 

韭菜惑:“难道抄底逃顶的,都不是高手?”

 

老湿笑曰:“喜欢抄底逃顶,是“半瓢水”最明显的标签。不是说左侧交易不好,而是重仓来博早晚死,轻仓来试又赚不到钱,除了偶尔客串大神,别无他用 。老韭菜不会死在山顶上,因为猜错了只是少赚;死在底部,因为猜错了就爱面子装死,最后地板下面有地下室,就真死了。”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高手的第三个标准是什么呢?” 

 

老湿曰:“高手就不能做一般人,必须不要脸,敢服输。让一个人服输,是万难的事情。众人来到这个市场大部分都是希望通过证明自己正确来赚钱。” 

 

韭菜惑:“这话真不懂了,难道看错了也能做对赚钱?”

 

老湿笑曰:“当然,服输反手做呗。输赢根本不重要,盈亏才最重要。不求胜而胜之,只能在受尽挫折后方能体会,你不懂。”

 

6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你觉得怎么判断买入点啊?” 

 

老湿曰:“想好怎么卖就可以买了,会卖是师傅,没想好卖点,为什么要买?” 

 

韭菜惑:“当然是认为会涨才买啊?”

 

老湿笑曰:“你以为买小菜啊?觉得便宜好吃就买点。这是生意,如果不知道下家是谁会何时买,为什么要进货呢?

 

一个买点,起码对应着三个卖点,止盈价止损价目标价。

 

比如,今天买的,(明天)不涨就卖,(明天)跌破多少钱就卖,(明天)涨到多少钱就卖,这些都是在买之前就要考虑清楚的。”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你觉得止盈止损目标价怎么设会比较合理呢?” 

 

老湿曰:“看你有多少本钱咯,失败一次输多少是你能承受的咯,这个要先估出来” 

 

韭菜惑:“难道不是看这个票的阻力位或支撑位?”

 

老湿笑曰:“举个例子,比如你有五万块,打算买一只票,你该投多少钱去买呢?假设这票的支撑位在-10%的位置,也就是你有可能输10%,那么输5000,你能否承受?

 

假如你只愿意承受输1000,那么就买1万,而不是买5万。

 

至于阻力位,至少在20%位置,这样赔率就是1:2。你冒着输1000的风险去赚2000,明白?

 

如果你咣当全买,也许股价先涨10%,没到阻力位你不买,结果一下跌12%,你输了1000,这个时候你怎么办?再跌4%,又输了2000,你怎么办?

 

这票既没有碰阻力也没有碰支撑,只是无规则波动,但你赌太大了所以承受不了压力,就乱买卖了呗!

 

听懂了没?说到底,要会算帐,输不起就不要玩”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我就是这么做的,但怎么调整能提高成功率呢?” 

 

老湿曰:“你的意思就是到了阻力位就跌,到了支撑位就涨,是不是?如果真有这样百发百中的招式,全世界的钱早晚都是你的” 

 

韭菜惑:“高手难道不都是这样赚钱的?”

 

老湿笑曰:“止损价的意思是支撑位跌破了就卖光认赔,止盈位的意思是阻力位到了就先收点钱回来再看,目标价是一拍脑袋定个价涨到就收摊不玩了。这些都是应对不确定性的预案(策略)。

 

如果阻力位支撑位都一直有效,高抛低吸就赚成首富了。可是,谁听说过靠高抛低吸赚大钱的,反正我没听说过。

 

所以,成功率这事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阻力位被突破了,你能否让利润继续奔跑,如果支撑位跌破了,你能否果断中止住亏损。

 

如果一直在止损,你是不是应该把你每次投入的本金玩小一点,止损空间就可以设大一些,避开频繁止损?” 

 

7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你总说慢市场一步快别人一步,跟别人说快市场一步不一样啊?” 

 

老湿曰:“两句话。第一句,市场永远只有一个方向,跟着市场走正确的方向。第二句,预判的重要性低于对策,预期以内就不叫做风险。 ” 

 

韭菜惑:“道理明白的,还是不知道怎么做才算对啊?只做右侧交易?”

 

老湿笑曰:“举个例子,你预判周一会大跌,怎么做?主动清仓?我不会。

 

反正t+1,今天减仓可以,剩下的要等周一眼睛看到真的跌了才清仓。这就是个假设,你有预期但需要周一求证,而不是凭主观就干了。一只脚在里面,另一只脚在外面,让市场先证明你的判断是可能对再做跟进。这就是慢市场一步。

 

注意,你有预期所以你的损失就会可控,因为有准备。光有预期不做准备,输钱了再拍大腿,说我就知道会跌,这是没用的。等到市场跌了你才恍然大悟开始跑,这就是右侧,所以我经常说自己是右侧偏左,不是完全右侧,这就是个度的把握。

 

慢市场一步就可以了,不要快太多步。可以猜着玩,但操作一定是市场说了算,比别人出手快一步就可以了 。为什么比被别人快?这个别人是指右侧资金,你有预期有准备肯定比他快”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选择慢市场一步,这样会少赚钱啊?” 

 

老湿曰:“夜路走多总会撞鬼嘛!纯靠主观预判,纯做左侧实际上是挑战市场,而不是跟随市场。这个游戏的奥妙在于输比赢容易。这个输,不是指你判断的正确和错误。就算你判断的正确率高,掉一次坑要赢很多次才能爬起来,所以,中庸一点,长期看算帐是占便宜的。你又不需要证明自己是股神,对吧? ” 

 

韭菜惑:“可是,大神们都可以快市场一步啊?您不是经常说对市场走向嘛?怎么做到呢?”

 

老湿笑曰:“卖方程老湿才预判市场,买方程老湿从来都是右侧偏左。说和做是两件事,原因上面解释了。

 

至于重要拐点的预判,(不是天天猜那种)其实是可以有一定把握。因为趋势是个逐步形成的过程,从小周期逐渐过渡到大周期。好比地震要发生前,总会有很多前兆。当很多前兆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时候,地震发生的概率就高了。因为经历过,所以经验丰富的老油条对这些前兆会比较敏感。

 

不过,做,还只是在做准备的程度,而不是哐当就清仓了,毕竟你不是大机构,用不着担心跑不掉的问题。快,是你对于异常信号要敏感,慢,是你要跟着市场等它证明你对了再行动。”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我看k线组合明显是顶,为什么要再等呢?” 

 

老湿曰:“你这就是找骂了。这么牛你咋还是韭菜呢?拿着静态的K线猜,说到底还是猜,因为你不知道右边还没出现的K线是什么样的。m头可以走成w底吗?” 

 

韭菜惑:“先生,照你这样说,k线都不要看了,没神马用吗?”

 

老湿笑曰:“k线的作用是告诉你,投票的人现在是怎么想的。至于后面涨还是跌,不是由已经投票的人决定的,是还没有投票的人来决定结果。

 

为什么m头可以走成w底,因为你认为是m头,有人会觉得是w底,你卖但他们买,这就有交易咯!至于是m还是w,没有人知道,用钱投票最后看结果。

 

明白了这个道理,你是不是该等?等这些人把票都投完了再说?结果没看到或没看完,你就下注,这就是赌嘛!

 

动动嘴可以,这样做肯定不靠谱的。要知道,很多人是不看k线的,顶不顶,他们不管的,也许人家看年报预期或者并购重组,你愿意低价卖,人家当然都收了。所以,不要把自己的逻辑看的太重,你不是市场的全部,只是一份子。” 

8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传授一点选股的诀窍吗?” 

 

老湿曰:“阅人无数,懂吗?连找妞搭讪的贼胆都没有,这种单身狗奢谈什么女人捏? ” 

 

韭菜惑:“先生,我只是想学点炒股,为什么给我一万点伤害?”

 

老湿笑曰:“选股和选(男)女朋友是一样的啊?你搞那么多标准,也不照照镜子?

 

妖娆的,你受不了;文静的,你忍不住;有钱的,你嫌人家没文化;没钱的,你嫌人家冒土气;学历高的,你嫌人家没身材;学历低的,你嫌人家无脑子;

 

拿着万里挑一的牛股做参照,等于照着你幻想中的女神找女朋友,喂,搞搞清楚,你谁啊?

 

无论怎样,你能包容的,才是适合你的。这不是靠脑子YY,而是要试。剩男剩女都是眼高手低,缺乏行动力和试错的勇气。

 

总想一把就赚钱,只想赢不想输,跟你怕受到感情伤害有什么区别?经验是在失败中积累的,不多看看试试,咋知道哪一种类型适合你?读情感鸡汤和炒股鸡汤一样都很扯淡,不实践永远都是韭菜。

 

知道你错在哪里了?你的问题角度就错了,比如问庄股适合什么做,这才是正确姿势。”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庄股该怎么做呢?” 

 

老湿曰:“嘿,你小子倒挺会顺着杆子爬。庄股很难缠,只有在市场大环境不好的时候才去做它。好比性格冷僻的天蝎, 没事别招惹” 

 

韭菜惑:“先生,人家不都说与庄斗其乐无穷,很多人写书啊?”

 

老湿笑曰:“庄票是上个时代的玩意了,现在已经很少了,不是主流表弟。抱着《庄散论》写书的,多半是些被市场淘汰的老人或者资深黑嘴,不是真正一线玩票的。

 

庄票识别很简单,日成交量很平均,无论上行下行震荡都很少有脉冲量,盘中挂单莫名其妙的大,但很少成交。日k小阳小阴或者上下影多,一旦出现放量就是一个上升(下降)结构走到结束的标志,但从不连续放量,很快就缩量了。

 

庄票一般走势独立于大盘指数,所以没什么票可以做的时候(市场处于下跌或震荡波段),埋伏庄票有时候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忌讳放量拉升去追高。

 

这不是正路子,韭菜躲远一点。明知人家是采花贼,你个单身狗还想撩骚,这叫不知深浅。”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除了庄股,还有什么表弟可以撩?” 

 

老湿曰:“公墓的票、私募的票、柚子的票,民工的票。这是按照资金分。 ” 

 

韭菜惑:“先生,你说的这些,炒股软件里面没有啊?”

 

老湿笑曰:“废话,如果有,凭什么我是老湿?

 

有的人按照大票小票来分,这是流通盘的划分,所谓一九二八;

 

有的人按照行业主题来分,公墓说了算的时候一般做行业,私募柚子说了算的时候一般做主题;

 

有的人按照业绩来分,夹头说了算的时候饮料(白酒)医药(血友、中药)银行,人气来了的时候非银(券商保险)科技(tmt、黑科技)房地产(城投*建机械);

 

有的人按照游乐场(不需要逻辑)来分,市场弱玩军工黄金,市场*玩高送转刺心。

 

这些都是固定场子固定规矩固定资金。股市即故事,逻辑翻新,票总是这些。你能玩明白一种模式就可以了,什么台子都上,规矩不熟自然送钱咯!”

 

9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我找了个老师学复盘,您认为有用吗?” 

 

老湿曰:“不清楚复盘的意义,再会复盘还是复盘而已,可以转行写股评” 

 

韭菜惑:“先生,复盘的意义不就是发现投资机会预测第二天走势吗?”

 

老湿笑曰:“脱线。复盘,只是练马步打木桩。玩久了就是纸上谈兵刻舟求剑,写个股评做个下单员撒的可以。要明白复盘的真正目的是,查疑补漏让自己对市场全貌有个整体直观的认知。

 

如果日内观察到位根本不需要复盘。无论市场怎么动,都能*制,给出不坏的交易应对。这是复盘的意义,你看到了市场全貌才会有完备的准备,而不是花时间去猜市场会怎么走。”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有人说多复盘能够增*盘感,有道理吗?” 

 

老湿曰:“盘感,就是条件反射。你日复一日持续观察市场,总归会有工作记忆留存。做交易员,盘感是职业副产品,这需要时间积累。” 

 

韭菜惑:“先生,盘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能够预知涨跌?”

 

老湿笑曰:“就科学角度来说,跟你的肾上腺素有关。音乐电影股价都是可以通过节奏变化影响人的情绪,好像作手的盘感都似乎是极好的。通过复盘来*化,理论上是有可能的,不过我认为天赋必不可少。

 

比如关于节奏,没有人教过我,但市场脉动却真实能够感觉到。举个例子来说,上完音乐学院,你也不一定能写出世界名曲。有天赋,也要日复一日的练习,懂得欣赏就离赚钱不远了。毕竟,又不是让你谱曲,只是让你听音起舞。所以,这是很专业的事情…

 

 

不同的股票,不同的曲子,有的就是经典作品,有的就是垃圾片。你要找到适合你的,一知道自己要什么,二知道它要实现什么(懂她)。似曾相识的感觉,一而再,这就是属于你的。看起来是缘,其实是你熟悉了这种节奏,喜欢这个节奏,在潜意识。好像莫名喜欢一首歌,没有理由。

 

待的时间够久,你会听懂更多的节奏,知道那首曲子弹的不好,那首又是高人作品。股价是随机的,也是规律的,和音符一样。好的节奏,会让更多人有感觉,会喜欢。虽然他们会找很多客观理由来证明这种潜意识的动机,这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直觉,掩饰所谓主观…

 

这就是盘感。”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你说这么玄乎,我赶脚这不是可以学会的啊?” 

 

老湿曰:“那么多人学钢琴,又有几个人成为钢琴家?” 

 

韭菜惑:“先生,我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天赋呢?”

 

 

老湿笑曰:“多看历史经典走势,不是看价格而是感觉节奏。升段好像高潮,看多就习惯了,然后记住这种感觉。 多花点时间看盘,而不是复盘。

 

盘口才是正在进行中的博弈,可以学到人家的战术打法。盘口信息不是复盘能复出来的,目标票要观察几天甚至更长时间的盘口才能了解。

 

静态观察统计筛选这些功课的意义非常有限。别太在意技术指标,技术指标只是从不同角度反映趋势,k线已经展示了,不信?把电脑屏幕推远一点看。

 

没有盘感也无所谓,还可以干卖方。不要花时间在一个你不擅长的领域,这是无意义的坚持。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这句话都是有用的。你考什么证都没有用,这只是证明你学过,不代表你是市场里最优秀的。在一个一胜两平七负的市场,有自知非常重要。” 

10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学习技术分析有什么要注意的,有用吗?” 

 

老湿曰:“当然,有用。*础教育,但学习时间不应该超过3个月。知道k线是怎么形成的,代表什么意思。对于几种常见形态的识别。k线是图形化的价格,非常直观” 

 

韭菜惑:“先生,技术分析不是很精深的手艺吗?什么均线、波浪、缠论,大师都是用技术分析预测市场的。”

 

老湿笑曰:“学习技术分析的门槛很低,这是韭菜们热衷的原因,谈别的,他们搞不懂。你见过哪个知名的*金经理以技术分析为标榜?卖书卖软件的倒是很多人吹技术分析,因为买书的多半是韭菜嘛。

 

技术分析只是观察市场的方式之一,也是最简单直观看清趋势的方法。不过,如果你用技术分析来做预测,这叫做“误入歧途”,而且是很low的错误,也是有人一辈子做韭菜的根本原因,劝都劝不信,入了魔。

技术指标,只是价格的“变形”,加了参数的函数。概率上讲,变参越多,胜率越低,还不如直接拍脑袋掷硬币概率高。调参选牛股,都是骗人的把式。

懂这个道理的老手,一般都是直接看裸k。看指标,跟脱裤子放屁有什么区别?”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为什么你总在画图呢?这不是技术分析嘛?” 

 

老湿曰:“一般来说,研究k线的,研究价格的,都归为技术分析。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做的图,我画的线,算是技术分析。不过,你找个大师来看我的图,他肯定看不懂我在画什么” 

 

 

韭菜惑:“先生,难道你师出名门?还是乱画?”

 

老湿笑曰:“人人都能划线,但未必清楚为什么画?

 

画过线的图,是辅助行军作战,不是告诉你谁将赢谁将输,只是明确哪里是战场哪里是营地。仗还没打,画线就能预判输赢,不是神经病就是精神病…技术分析入魔的都是病人。

 

用最简单的而不是搞复杂的方式画,目的是将可能性清晰细分,你对股价结构没有概念,就是拿把刀在牛身上乱割。”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那么多人用技术分析赚钱是事实吧?” 

 

老湿曰:“丢硬币也能赚钱啊,只是你主观上觉得不可靠。很多人完全不懂技术分析也一样赚钱啊?而且真正赚大钱的,没多少人是靠技术分析抓牛股。” 

 

 

韭菜惑:“先生,技术分析可学可不学?”

 

老湿笑曰:“投资环节中,资金管理最重要,其次是交易逻辑(*本面、技术等等),最后才是标的。这是交易要素的重要性依次排序。大多数人刚好是反过来的,反过来这就是赌博,正过来这就是投资。

 

玩技术的是做看得见的趋势,玩价值的是做看不见的趋势,玩人心的是做别人的趋势。都只是一种玩法而已,无论你玩哪一种都可以,没必要都学。”

11.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我总是选不到牛票,是不是不适合做投资?” 

 

 

老湿曰:“投资是淘汰赛。明白?小组赛你队赢人家10:0,到了决赛阶段,人家就算1:0还是你输。关键是赢,大赢小赢都好过输。所以,投资而言,防守是第一位的。会选牛票的,通常死得快。” 

 

 

韭菜惑:“先生,你这道理我不服,人家赚的多,当然输的慢咯?”

 

 

老湿笑曰:“不管你赢了多少次,输的时候永远都是从100%开始算。输比赢容易,这是数学问题。上涨100%下跌只需要50%,因为上涨过程杠杆由低走高,下跌过程杠杆由高走低,不是均衡态。所以在赚钱之后手动维持均衡,减小了回撤,你自然就战胜了大部分人。

 

长期看,只要你持续赚钱,就是持续均衡,持续降杠杆的过程。解决了输比赢容易的自然法则,钱才真的落入你的口袋。你胜率再高,再会抓牛股,不会防守照样逃不过破产,所谓怎么赢怎么输,盈亏同源。”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你为什么总是能挑到牛票呢?” 

 

 

老湿曰:“我不是挑牛票,而是挑弹性大的票,所谓涨跌幅度都很大的活跃票。这是我资金管理策略非常保守造成的必然选择。” 

 

 

韭菜惑:“先生,我又蒙圈了,保守不是应该挑走势稳健的票吗?”

 

 

老湿笑曰:“举个例子:我用100块买票结果涨了1%,用10块买票结果涨10%,这两种情况都是赚1块钱,风险偏好是一样高的。那么,你用少量资金进行操作(分仓交易)时,就要选择高弹性票,这样才能保证净值的波动性。用大笔资金进行操作时,就要选择低弹性或弹性适中的票,这样才能降低净值波动性。

 

简单说,这就是一种风险均衡。做夹头一般仓位都很重,因为夹头票的波动性低;你天天打板仓位一般都轻且滚动,若选票波动性太低,赚的钱还不够手续费。

 

最蠢的,也是风险最大的玩法是,全仓进出押波动大的弹性票,老湿眼里的开碰碰车,净值波动完全就是电梯,这是找死的玩法。十赌九输,一定完蛋。”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你为什么不参加比赛拿名次呢?” 

 

老湿曰:“因为我拿不到名次啊?比赛的风偏和实战交易的风偏就是两回事。坚持活着才是我的比赛,炒股是淘汰率非常高的行业。我练习的是一直赚的能力,而不是一次赚很多的能力” 

 

 

韭菜惑:“先生,这不是夹头常说的话吗?看你的风格一点也不像夹头啊?”

 

 

老湿笑曰:“你们只看到我选的票非常有弹性,却看不到我的资金管理有多保守。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高弹性品种配低杠杆,低弹性品种配高杠杆,一旦做反了,管你是不是夹头,照样死得都很快。

 

所以,老湿永远都用不到融资,因为我一直降杠杆不断出金;

 

所以,一样玩高弹性票,你会玩挂了,老湿却在赚钱;

 

所以,老湿抓的牛票比你想象的要多,实际赚到的远比你想象的少;

 

这就是风险均衡,排除掉运气成分后的稳定盈利。你觉得我还需要参加比赛来证明自己吗?拖着这么重的包袱还能赢利,本身就是一种证明了。”

 

12.情绪控制的方法一二三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我做交易时总是不能控制好情绪,有没有好方法?” 

 

 

老湿曰:“交易计划、分仓交易、多听反面意见……都是锻炼情绪控制的方法。” 

 

 

韭菜惑:“先生,能具体讲详细一些嘛?”

 

 

老湿笑曰:“单方面对于盈利或正确的偏执思考会让自己面对亏损时,显得意外而惊慌失措,从而导致发生情绪交易。事前合理设定交易计划就尤为重要,特别是面对亏损的对策以及执行力。这是业余交易者的通病。

 

其二,资金分配的作用,主要是降低系统性风险和主观情绪风险。情绪上来了,但因为分仓计划的“硬约束”,这样负面影响会小很多。不过,设定了规则却不遵守,那么任何辅助方法都是无效的。

 

其三,业余者一旦持有头寸,就开始欺骗自己,用尽一切办法证明自己正在做正确的事情,相信任何可以*化“你是正确的”一切依据,甚至对于对立看法诉诸愤怒。这不只是没有涵养,而是你不适合做一名交易者。”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情绪交易本身就是市场的一部分,有没有利用它的方法呢?” 

 

老湿曰:“当然有咯,这就是博弈嘛,别人做情绪交易,你就有机会做超额。” 

 

韭菜惑:“先生,能指点一二嘛?”

 

老湿笑曰:“比如说厌恶坏消息,这是人性。不过,交易高低手的区分最重要的就是:给风险一个合适的报价。正常情况下的交易,多数人最终都很难跑赢指数*金。

 

一些高风险交易才有高回报,这才是要用脑子的地方。一味回避风险,你不可能取得超出平均水平的成绩。通俗解释就是所谓众人悲观的时候,你要贪婪。

 

这不是简单的赌一把。首先要求你有客观的风险估价能力,其次要有完备的交易计划和风险偏好较低的仓位管理计划,最后具有雷打不动的执行力。”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市场层面上有没有一些情绪特征可以利用呢?” 

 

 

老湿曰:“你就是来套干货的,比如情绪高时讲逻辑,情绪低时讲业绩。两分法,找市场的动机。” 

 

 

韭菜惑:“先生,这句话何解啊?”

 

 

老湿笑曰:“市场情绪高涨的时候,投资人一般讲故事,也就是*于一个逻辑衍生出一个故事来炒作。这个时候就不要纠结神马业绩不业绩,冲浪时有逻辑就行了;

 

市场情绪低落的时候,投资人会拼命抠业绩,所谓做蓝筹做高分红做防御,其实就是安全感缺失导致的风偏变化。你要注意观察这种情绪变化,从而判断市场情绪导致的风偏变化,这样才会不偏离能赚钱的范围。

 

简单说,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别脑子一轴认死理,要学会察言观色” 

 

13.“高抛低吸”赚不到大钱?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大家都说趋势很重要,有什么方法能精准判断趋势呢?” 

 

 

老湿曰:“很简单啊,打开K线图再把屏幕推远一点,难道你看不出趋势?(上涨、下跌、震荡)事实上,大多数人希望的是“在趋势发生前就能够准确预测趋势的转折点”,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 

 

 

韭菜惑:“先生,你不知道趋势如何转折,怎么赚钱啊?”

 

 

老湿笑曰:“你这个问题,要回答清楚就有点复杂了。不去预测趋势转折,也会有很多种玩法,而且都是可以赚钱的。

 

一般来说,分为顺势交易法和逆势交易法。

 

顺势交易*于一个假设:趋势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跟随已见趋势,发生变化后跟随新的趋势,胜率低于50%,但赔率会很高。

 

逆势交易*于一个假设:大多数市场在大多数时间里无法形成有效趋势。那么,在大部分时间里,和“已见趋势”作对手盘往往反而会领先“趋势”,胜率高于50%,但赔率会很低。

 

大白话,所谓高抛低吸做差价,就是逆势交易。所谓追涨杀跌博突破,就是顺势交易。

 

顺势交易依赖赔率,小输大赢来盈利;逆势交易依赖胜率,小赢大输来盈利;前者靠的是亏损次数的控制,避开震荡,后者靠的是亏损幅度的控制,避开主升主跌。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为什么有的人做顺势还能保持高胜率呢?” 

 

 

老湿曰:“很简单啊,不是伪神,就是有病。 ” 

 

 

韭菜惑:“先生,你能具体讲详细一些嘛?不要骂人嘛!总会有高人存在。”

 

 

老湿笑曰:“你在跟我讲地球可能是方的。顺势交易胜率低于50%是大数概率,从概率上突破,要么数据造假,要么尽可能减少交易次数。

 

可是,大家到市场来干嘛?当然是赚钱咯!盈亏同源,你为了提高胜率而降低交易次数,最后你赚到的钱,肯定远少于正常放开了做。不做交易你不会输但也不会赚钱啊?

 

所以,顺势交易要保持好看的胜率,要么就是伪神嘴盘,要么就是不懂盈亏同源,赚了吆喝(牺牲出手次数)没赚到应该赚到手的更多钱。

 

但凡做过量化交易的人,很容易就发现这种数据特征,这几乎等同于地球是圆的。”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为什么你那么抗拒高抛低吸呢?” 

 

 

老湿曰:“谁会拒绝赚钱?逆势交易和顺势交易不可能同时存在一个系统里。 ” 

 

 

韭菜惑:“先生,能指点一二嘛?”

 

 

老湿笑曰:“简单说,逆势交易的买卖点和顺势交易的买卖点刚好反过来,就是对手盘。如果顺逆同时做,你不是左右互搏?有什么意义呢?

 

高抛低吸,就是做箱体震荡效率最高,如果遇上主升或主跌趋势就吃屎了。简单说,一直小赢,但回撤一出来就会非常大。

 

优化起来也很麻烦,止损设小了会拖累胜率,而高抛低吸完全靠胜率赚钱,一旦胜率下来了就更经不起一次深度回撤。

 

这些都是数据验证过无数次的结论。所以,老湿以前说过,从来没有听说过谁靠高抛低吸赚到大钱。这句话,不是随便说说的。

 

与其做高抛低吸,不如找到市场局部的少量表弟继续做突破试错。当然,如果你没有条件做更多的表弟选择,围绕一只票在震荡趋势时做t来过渡下,也是可以的,但动用头寸及资金一定不能大,底仓不能丢,否则很容易赚了胜率没赚钱,不如躺着。

 

14.入门多少本钱才算合适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作为小韭菜我没有太多钱,有没有合适我的方法啊?” 

 

老湿曰:“很简单啊,攒钱。没钱你来玩撒?交易成本相对你的本金比例过高,靠胜率一把梭等于来赌运气,关键是,说不定你打麻将比炒股专业,何必呢?” 

 

韭菜惑:“先生,为撒钱少就是赌运气,难道钱多就不是赌啦?”

 

老湿笑曰:“钱少,你的玩法就受限,制约条件多了,这个游戏对你就是不公平的。公平的情况下你这韭菜都难赚钱,何况明摆着条件苛刻,就连一点赢的几率都没有了。简单说就是这样。

 

都是股票,但有很多种玩法,钱越多,可玩的方法越多,风险收益比越均衡。钱越少,风偏自然就高(不翻番你都没感觉),越会趋向资金周转率高的一些玩法。

 

当你并没有形成一定赢利模式的时候,加快资金周转就会输的很快。当然,钱少你也不会太在意,但输比赢容易的数学效应会很明显,导致你很难翻身,不断入金,这就是个坑。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那多少本钱才算合适呢?” 

 

老湿曰:“20-50一档算入门级吧,如果要做资金分布和滚动,否则策略是没有办法做到风险对冲的。做到50就比较宽松了。一般来说,钱不会用上,总会有闲置头寸在账上做流动或日内滚动,但这是安全保障。” 

 

韭菜惑:“不把钱都用上,不是挺浪费的,收益没法最大化啊?”

 

老湿笑曰:“多大为大?这就是个靠天吃饭的生意,赚钱不追加反而要出金,若亏钱要设定清盘线,不能无止境让自己一错再错。你到另外一个行业做点小投资,难道不是这样吗?

 

摸摸水,多请教,找到一个至少看上去可行的方法,用小钱先试一试,赚钱了慢慢加,发现不对就赶紧收手。不赚钱的单子,再有信心,也是梦,现实一点。

 

不用太着急,按照a股这尿性,20-50的级别,一年做20%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情,关键不要轻易下重手,而是要慢慢试水,连续赚钱了再慢慢追加。这和其它生意没神马本质区别,只是周期快一些而已。”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我现在就筹钱按照你说的标准去做,行不行?” 

 

老湿曰:“昏倒,首先这些本金需要是你可以自由支配的,50w本金,输掉7.5w,你就停一年再不入市,等从其它地方赚回这钱了,重新开始。” 

 

韭菜惑:“先生,大不了我再加7.5w,万一错过了行情怎么办?”

 

老湿笑曰:“行情跟你有个屁关系,要这样想,你该去买房,机会成本更划算。既然是生意,就是试一试,如果上手输掉15%,说明你的问题很多,根本不够资格继续玩下去。

 

没有好起手,后面只会压力越来越大,越输越难扳回来,最后舍不得放弃而铤而走险。

 

缓一年,多学习,反思一下,也给自己财务上有一个缓冲机会。股票这门生意,一旦上手后就是一辈子的生意,根本不在乎一年两年,什么行情之类的。只有把风险牢牢控制住,这才不会影响到你正常的人生。

 

年轻人,除非热爱这一行,否则我会建议到社会上去转一圈闯荡几年,而不是围绕着市场天天打牌。股票市场最终考验的是人心。情商智商太低,社会历验太浅,很难自控情绪,不懂察言观色。这种提升,通过社会实践的成本最低。

 

国外有很多*金经理都是后来转行,并且在30多岁才开始做专业投资,而且成功率远高于以优等生的身份走出校门就进入华尔街的这群孩子。

 

股票是长跑,也是有钱有闲才好正常发挥水平的游戏。尽可能给自己减负,尽可能多一些积累,比毛毛糙糙一脑袋扎下去每天博命更有利于你的成功。

 

当然,我也不知道这个总结是不是对的。老湿也是看了很多人的经历之后做的总结,给自己留下一条看上去更轻松的路,慢慢往前溜达。希望我的分享,能对你有意义。” 

 

15 价值投资是个球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你为什么鄙视价值投资?” 

 

老湿曰:“哦,价值投资只是一种自我标榜,真正踏实干投资的,都是做同一件事情 -投资价值” 

 

韭菜惑:“先生,投资价值、价值投资,这不是一回事吗?”

 

老湿笑曰:“胡说八道。价值投资的反义词是价格投机,投资价值的反义词是投资风险。举个例子你就知道所谓价值投资有多可笑。

 

世俗的价值投资,好比淘古玩,试图在一堆垃圾里面找珍宝,预设前提是别人瞎了眼不识货。他们努力学习如何鉴定赝品,如何看工艺查年代,如何看成色……等等方法,他们不愿醒的梦就是一个破碗突然价值上千万,那位名家死了后作品翻了几倍。

 

这种伪价值者的人性劣根其实很明显,抱着贪便宜赚大钱的信仰,无视一些非常客观的现实。宁愿相信小概率的神话,说白了,想钱想疯了。

 

所以,这方面布道的骗子特别多。

 

很简单的事情嘛,别人都是傻子?人家天天在市场里混的,会比你这刚翻两天书的菜鸟更傻?你不是买了过气潮品,就是买了赝品。错买可比错卖容易太多了,你上当的几率高还是捡便宜的几率高,稍微有点理性,压制一下贪念,这答案就很明显嘛!

 

价值投资的大神绝不会告诉你,他只是运气好淘到了一个价值千万的破碗,而家里后院里面还有一大堆一钱不值的破烂。

 

韭菜喜欢所谓价值投资,说白了,因为本性贪傻。不骗你,骗谁?”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难道价格不是应该围绕价值中轴上下波动吗?” 

 

老湿曰:“你想告诉我,价格低估了,早晚会回归价值,让你赚钱,对不?歇歇吧,这些书都可以烧了,事后解释怎么都对,拿这些你就打算来赚钱,大学教授、财经大拿都是炒股高手咯?” 

 

韭菜惑:“先生,难道我在大学里学的,我在价值大师书里学的都是没用的?”

 

老湿笑曰:“金融市场不是高估就是低估,从未合理。这句话能听懂吗?这是哲学。价值投资的故事结尾通常是价值得到实现,市场恢复理性云云。王子真的会和公主永远幸福生活在一起?你也是成年人了,有点脑子,故事和现实的区别在于,不完美才是完美的体现。

 

屁股决定脑袋,成本决定策略。脱离成本谈收益,都是大忽悠。所谓价值投资貌似稳赢,其实隐藏了时间成本。讲故事的时候,通常把时间成本,或有的机会成本,以及货币通胀都忽略为零,这样的故事才诱人。

 

也许最终它是对的,可是你的裤子还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这种没有时间限制的真理,有个毛用?”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难道投机是对的?” 

 

老湿曰:“世俗对于投资投机的定性,无非是持筹时间长短和估值高低这些近乎白痴的标准,根本就是瞎扯淡,以道德之名未审先判。好比黑白论,很弱智的,一个有成熟三观的成年人都应该知道,是非对错怎能用黑白来区分?唬人的鬼玩意” 

 

韭菜惑:“先生,你凭什么这样论断?”

 

老湿笑曰:“首先忘记投资投机这种说法。你是来赚钱的,不是当正义使者的。只要在三公原则下,遵守游戏规则,尽可能利用规则取得赢利,都是合理的正确的。

 

比如说,赚钱中的头寸无论快慢都是有价值并值得持有的,反之,亏钱中的头寸都是必须要马上踢掉的,既然错了,就不能一错再错。这无关投资投机。

 

韭菜总是把希望留在明天,无法坦然面对已经铸成的错误。认赌服输才是赌场里能活得久的根本原因。

也许,韭菜有足够运气反败为胜,但这绝不是先见之明,而是纯粹的运气。靠运气好比吸毒,一旦养成不认输的习惯,你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我不是说投机是对的,而是我的字典里压根就没有投资投机这种区分。”

 

16:出手前要想清楚的事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我看中了一只票,还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 

 

老湿曰:“这只票你打算亏多少钱走人想好了没?” 

 

韭菜惑:“先生,我是来赚钱的,干嘛先想亏多少?”

 

老湿笑曰:“ 来,一步步问你。

 

首先,你打算亏多少结束这笔可能赚钱的交易。比如这只票下一个支撑位距离现价有7%的距离,你决心拿10%幅度去搏,同时你又只打算输5000块,说明你只能接受买5w。哪怕你有100w的资金,你也只能买5w。明白?

 

其次,这只票是不是你一直选择的类型,比如说k线结构,比如说弹性,比如说催化剂类型,比如…… 如果你是第一次尝试这种类型,那么你就破坏了一致性,就没有规则可以遵循,这样你就要小心,用较小的亏损额度去试一试。

 

没想好输多少,没有自己交易的习惯(一致性),你就是来赌运气的。当然,撒都不用考虑了,反正结果是随机的。”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出手时机有什么样的规则呢?” 

 

老湿曰:“只有走势与你预期一致的时候,才出手” 

 

韭菜惑:“先生,什么叫做预期一致呢?”

 

老湿笑曰:“ 很简单嘛,根据你了解的情况,大致可以推测出它的一些波动形式。首先,它确实是这么波动的,价格区间也比较合适。这个时候,你就要等机会了。

 

通常要符合四个条件:

 

1.盘面上先有资金脉冲,你再跟进。

 

2.撤退空间小于你的止损空间。比如你只打算输3%,那么恐怕要等到下午快收盘才能上了。因为你今天没法卖出去。日内滚动t就可以严格控制止损。

 

3.保守一点就选择自己曾经转过钱或目前持有的票,这样心理优势更*。

 

4.资金调度上要提前准备好,不要为了买票先去卖票。”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你总说成本是什么意思啊?” 

 

老湿曰:“成本,就是你的持仓成本啊” 

 

韭菜惑:“先生,持仓成本不就是我的买入价吗?”

 

老湿笑曰:“ 当然不是。持仓成本,可以是你的买入价,也可以是你的摊薄价。

 

比如说,你买了一个票赚了10%,如果卖掉一半,你的浮盈就是20%。懂了没?

 

看上去好像是障眼法,你的盈利金额没有变化,但你扛风险的能力不一样了,万一跌回你的买入价,你还是赚钱的。

 

这是主动减仓来降成本。目的是为了能够抵御更大波动,一直处于浮盈状态才能有长时间持股的信心。

 

我做过很多牛票,牛票的波动性是非常大的,要想能够拿住,除了坐牢或忘记账户密码,唯一的理性方法就是把本金拿回来,玩浮盈,也就是成本做到零。

 

没有超低成本,你的情绪一定会干扰到交易决策。再好的眼光,也是过手云烟。所以,如果真的打算长期拿,那么你的交易目的就是把成本做出来才是终点。

 

也许你会想,是不是少赚了好多钱。作为职业来说,最终你肯定会持有不少股票,做出来一个成本为零,再拿同一成本去做下一个,道理是不是一样呢?

 

欲速不达。你不可能控制股价的波动,但可以控制的是你的成本波动。”

17:逻辑不等于确定性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投资逻辑是不是很重要?” 

 

老湿曰:“嗯,我说个绕口令:

 

讲逻辑能挣钱的时候就讲逻辑,

 

不讲逻辑能挣钱的时候就不讲逻辑。

 

不要在讲逻辑能挣钱的时候不讲逻辑,

 

也不要在不讲逻辑能挣钱的时候讲逻辑。

 

看不明白就不要指望讲逻辑赚钱” 

 

韭菜惑:“先生,我被绕晕了,能讲明白点嘛?”

 

老湿笑曰:“ 其实就是主次要搞清楚,逻辑是辅助投资赚钱的,不应该成为赚钱的障碍。不是所有时候都能够用逻辑来解释现象,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先有现象才有逻辑。因此,一个逻辑是否有效,赚钱是很重要的评估标准。

 

比如,近期很火的ppp,投资逻辑一直就有,但之前市场始终没有重视它。有逻辑没有资金关注的时候,你也没必要太在意。当市场关注ppp时,这就是讲逻辑能挣钱的时候,你就要迅速依据逻辑跟进。

 

也许有一天,逻辑还在,市场却不买帐了,你就不要硬讲道理。这种牺牲或坚持没有意义。

 

故事是用来讲给别人听的,不是用来让自己信仰的”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你就这么不看重投资依据?” 

 

老湿曰:“我看不看重,没有意义。别人看重的逻辑,才对我赚钱有意义。”

 

韭菜惑:“先生,如果没有观点没有立场,谁会相信你呢?”

 

老湿笑曰:“ 在股市里做神和做傻逼是同义词。有一坨一大坨的人怂恿你去做,这需要定力。做买方,有没有观点立场不重要,做流氓也行,赚钱是硬道理。卖方才要顾着脸面,不能有辱斯文。

 

炒个票,没必要搞那么多情怀。情怀是用来搞笑的,不是用来赚钱的。跟票谈感情(喜欢或厌恶),是你有病,不是票有病。

票,只有两种,赚钱的和赔钱的。既没有牛熊,没有神创,没有金三胖,没有成长,没有接盘侠,这一切都是情怀故事。你当了真,做为了买卖依据,那么…需要给智商充充值了。

不要陷入到逻辑啊,观点啊,立场啊,不能自拔的你会为面子付出高昂的学费,真的不值。”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没有逻辑没有观点没有立场,投资就没有确定性啊?” 

 

老湿曰:“本来就没有确定性啊?谁告诉你,投资有确定性?抽他,他的脸皮该有多厚才敢讲这故事”

 

韭菜惑:“先生,何必这样咄咄逼人呢?人家投资就是看确定性啊?”

 

老湿笑曰:“就算是内幕交易都不是百分百的确定性。靠逻辑推导就能推出确定性,这不科学。

 

你做研究可以讲线性逻辑,这样才会有(包含前提的)结论。你做投资如果完全依仗线性逻辑,而不是拥抱变化,被市场一顿痛揍是早晚的事情。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市场也好,社会也罢,都是遵循这个法则。

就拿泡沫来说,聪明人特别多,个个门儿清,动不动就拿泡沫说事,这就是嘴把式。

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泡沫的确是高风险所有才会有高收益,这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你玩不玩的起。给风险估价,这就是金融市场存在的意义。

所谓确定性根本不存在,你不可能知道泡沫何时破,所以其它的话都是废话。

投资赚钱,就是风险评估,风险大玩小一点,风险小玩大一点,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收益区间。

别指望你能找到漏洞,这么多聪明人在折腾,看上去让你把握到的低风险高收益表弟,只是因为你眼瞎,隐藏风险没有看清,胆子肥运气旺而已。”

 

18:左侧右侧只是风偏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左侧交易右侧交易怎么区分呢?” 

 

老湿曰:“ (趋势)变化发生前你就先动手,这是左侧;(趋势)变化发生后你才动手,这是右侧。”

 

韭菜惑:“先生,那么左侧交易好,还是右侧交易好呢?”

 

老湿笑曰:“ 最理想的做法就是左侧入右侧出。最常见的做法是右侧入左侧出。忠于规则的老手一般都是左侧入左侧出,右侧入右侧出。无所谓好坏,而是界定你的风偏。

 

左侧入右侧出,就是预测底部就上了,而等顶部走出来了才撤。这是很理想化的追求,风险偏好最高,也是利润预期最大化的一种做法。

 

右侧入左侧出,就是底部走出来了才上,然后预测顶部就撤了。这是很常见的行为方式,因为人性趋利避险,风险偏好很低才会这样敏感,也是利润预期最小化的一种做法。

 

左侧入左侧出,右侧入右侧出。前者靠主观预测决定进退(主观交易者),后者完全靠跟随市场再做反映(趋势交易者)。它们的风偏一样高,都是利润预期正常的做法。”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左侧右侧既然风偏相同,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老湿曰:“ 忠告只有一个,不要试图超越市场,刷小聪明最后会得不偿失,左侧入右侧,右侧入左侧出都是不可取的做法”

 

韭菜惑:“先生,为什么会有左侧入右侧出,右侧入左侧出的做法呢?”

 

老湿笑曰:“左侧入右侧出,通常是抄底成功内心膨胀,预期无限增长。肯右侧出就算不错了。大部分人宁可捂着做电梯上上下下。右侧入左侧出,通常是跟随成本较高,想赢怕输,只想赚快钱上手就很重又输不起,所以总怕见顶。

 

这都是对市场缺乏敬畏的表现,也是对自己定位不清晰的表现。”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你说自己是右侧偏左,这又是什么讲究?” 

 

老湿曰:“ 纯粹左侧是主观交易者,纯粹右侧是趋势交易者,右侧偏左其实就是趋势*础上稍微有点主观成分。” 

 

韭菜惑:“先生,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呢?”

 

老湿笑曰:“趋势交易者没有抄底逃顶的概念,只有主观交易者才会做抄底逃顶顶的事情。右侧交易,顶底都是市场走出来的,让我们来确认。不过,你知道老湿经常会做很多成本有限但值博率不错的交易,所谓试错,这其实是左侧交易方式。

 

趋势,是有周期特征的。即大小周期内的趋势方向可能截然相反。比如日k结构还是上升趋势,但30分钟k却是下降趋势,那么你该多还是空呢?右侧偏左,就是用大趋势锁定交易尺度和范围,做小趋势反向来试错。而不是和其他趋势交易者一样,等着大周期趋势走完确认,然后一刀了结。

 

好处是,我的净值波动率会比纯右侧要稳定,因为净值与市场并不是同步关系;坏处是,遇上单边市场就会落后于纯粹的右侧交易者,但会领先其他左侧交易者。这其实是中庸之道。”

 

19. 短中长线这话儿就是个忽悠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短线交易与中长线交易哪一个好?” 

 

老湿曰:“哦,你买个票拿多久是拍脑袋定时间啊?何谓短线?又何谓中长线?”

 

韭菜惑:“先生,大家都是这么说啊?天天交易就是短线,拿住不动就是中长线咯?您连这个都不懂啊?”

 

老湿笑曰:“我确实不懂啊!如果拿一天不赚钱甚至亏钱,你会卖吗?一个月呢?除非你用时间范围来做止损或止盈的评估*准,否则,讲个毛的短中长,搞得好像你知道自己一定赚钱一样。

我知道的所谓中长线苦瓜,多半是套深了舍不得割。

 

多数交易者压根就没有时间概念,完全靠价格波动来拍脑袋确定持股时间。所以,什么短中长都是扯鸟蛋的废话。你决定不了表弟的价格波动,就决定不了持股时间,谈短中长有毛用?”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交易不分短中长,那么应该怎么分呢?” 

 

老湿曰:“一个买入价,常理对应着三个价,止损价止盈价目标价。波动先碰到哪个价就按神马方式结束交易。你设置的幅度宽,自然相对持有时间就会长。”

 

韭菜惑:“先生,你经常早盘就并零乓啷换股,这可不是你说的方法啊?”

 

老湿笑曰:“还有一种止损止盈方式是按照时间来的。比如,明天开盘半小时,股价没有到达指定区间就要止盈或止损。这种方法是*于时间优先的方法来决定进出,而不是价格。

 

但这个时间肯定不能太长,比如设置一天后,甚至三天后,一周后。为什么?因为理论波动是一天就是一个板,谁能扛得住这么大的回撤?如果把价格优先了,这就不是时间止损。

 

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会发生冲突。道理嘛,很简单。一个条件实现概率是50%,两个条件实现概率就只有25%。同时执行两条规则,你的止损概率就加大了,这不科学。”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有的票你反复做,做一年多;有的票你拿一夜,再也不碰,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老湿曰:“赚钱的场子,多玩;亏钱的场子,少玩;赚了钱,才考虑如何做大浮盈;亏了钱,只考虑如何最小成本脱身。”

 

韭菜惑:“先生,这和你持股时间有什么关系呢?”

 

老湿笑曰:“很简单啊!第一笔单下去就亏了,止损出来。检查下是不是自己的问题,如果只是时机没把握好,就再找机会试一次。第二次还被赶出来,就不要再执着了。说明肯定有地方不对,只是你没看到。

如果第一笔单子下去就赚钱了。下次按照套路继续再下。如果继续赚钱,就可以考虑看看,票的卖相好不好?反正已经有了成本优势,就可以慢慢加仓逐步巩固胜果,放大浮盈。只要上行结构在,就不要去动底仓。平时加减的目的就是能多占点便宜就多占,风头不对就闪人(因为底仓所以有了t+0优势)。

 

只要有耐心,运气稍微好点,可以一直做到这票的上升结构证伪。

 

简单说,先赢,再不断赢,最后保证赢。套成长线,是最无法容忍的低级错误。” 

 

20. 反弹不是你想等就能等得到

老湿曰:“下跌趋势过程中的上涨波段,可以分为反转、反弹、反抽三种定性。这三种都是右侧判断(根据已经显示出的量级进行区分)。不过,大神们通常会喜欢放在嘴边预测,搞得很专业的样子。”

 

韭菜惑:“先生,反转、反弹、反抽的划分标准是什么呢?”

 

老湿笑曰:“股价超过了下跌趋势起跌点,这就是反转;股价超过前一浪的高点,这就是反弹;股价超过了前几(一)个k的高点,这就是反抽。简单说,反抽就是扑腾一下,反弹则持续长一些时间但过不了起跌点,如果过去了就是反转了。所以,反弹这个词的出镜率比较高(潜台词是下跌趋势没有改变)”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有没有抢反弹的技巧可以传授?” 

 

老湿曰:“韭菜不要抢反弹。既然是下跌趋势就老实呆着。重要的不是有没有反弹,而是你有没有命看到反弹。”

 

韭菜惑:“先生,没有命看到反弹是什么意思?”

 

老湿笑曰:“除了反转,反弹或反抽都是下跌趋势过程中价格的短暂上扬。换句话说,下跌趋势的定性是前提。

 

作为韭菜,上升趋势都玩不好,何况下跌趋势呢?预期回报为负的游戏少玩比较好,特别是左侧预判反弹,一旦仓位没有控制好就越陷越深。”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万一暴跌了被套,是不是该等反弹再卖出呢?” 

 

老湿曰:“你这讲法,我不懂如何回答。股票不是涨就是跌。”

 

韭菜惑:“先生,怎么问才是你可以回答的问题?”

 

老湿笑曰:“大盘指数新高后的第一次下跌,就算快速暴跌套住也不需要太紧张。参与第一次反弹,平安出局的概率占优。

 

不过,接下来的第二次、第三次反弹就要小心了,逃生机会每次减半。个股上也是这样。

 

反弹完了跌下来,还接着抄底,是自作孽不可活。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闯进来”

 

21. 逻辑是个小妖精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什么是逻辑啊?一讲逻辑,都是好专业的样子” 

 

老湿曰:“逻辑其实就是思维规律。放在股市上讲,就是你买卖股票的理由或动机。简单说,买什么?为什么买?高大上一点,就是你的逻辑是什么?逻辑及推导的合理性有没有?”

 

韭菜惑:“先生,是不是有逻辑就能够赚钱呢?”

 

老湿笑曰:“ 老湿语录里有这么一段话,初入市场,以为有些东西是确定的,所以有时赚钱。入市几年,长了见识什么都很确定,所以就总是亏钱。十年以后,什么都不能确定,所以常常赚钱。一个貌似拥有确定性的人,不可能在市场里赚到钱。这不是鸡汤,是客观事实,只是崇拜戏子的你,还没吃够苦而已…

 

意思就是,你不懂逻辑的时候,兴许还能赚点钱;完全依靠逻辑的时候,总是亏钱;用逻辑但不依靠逻辑的时候,才开始赚钱了。

 

逻辑不能包你赚钱,逻辑只是证明合理性。客观世界很复杂,要证明你是正确的逻辑和证明你是错误的逻辑,一样多。老湿擅长讲道理,但依然行事简单粗暴。反正,结果是一样的。

 

逻辑需要赚钱来验证,赚了钱自然有逻辑来佐证。关注你的逻辑,因为这关乎赚钱方式的一致性。但错将逻辑当作目标,那么注定一败涂地。”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做交易如何运用逻辑而不依靠逻辑呢?” 

 

老湿曰:“不是运用,是利用。逻辑分为两种,一种是因果逻辑,另一种是相关逻辑。

 

因果逻辑,就是因为……所以……。每只票都有自己的故事,只要上涨,总会有个逻辑在背后,用来说服更多人跟随。要弄清楚别人依据什么样的因果逻辑去交易它的,这样你才好设立比人家先跑的止盈点。

 

一个经验是,5秒讲明白的逻辑肯定比50分钟才讲明白的逻辑更容易赚钱。因果逻辑越简单越好,连白痴一听都明白并响应的逻辑最容易赚大钱。

 

不过,因果逻辑通常是事后解释出来的,怎么走都有逻辑,所以有逻辑不等于就能赚钱。

 

相关逻辑,这是交易员最常用的。比如A与B相关性达到了80%,那么如果A涨了,第一时间就买B。这种逻辑非常简单,近乎条件反射。这也是规律总结而成。

 

相对于因果逻辑而言,更直接更快,但考验的是经验积累,而不是逻辑推导能力。”

 

韭菜惑:“先生,为什么没有人讲相关逻辑啊?”

 

老湿笑曰:“ 谁说的?主题概念就是相关逻辑啊?龙二龙三就是相关逻辑啊?苦瓜买票总是习惯找一堆理由证明它会涨,交易员买票只是因为市场里A涨了然后跟随市场买B。前者就是找因果逻辑,后者就是运用相关逻辑。

 

因果逻辑,你会考虑买什么,为什么买。相关逻辑,你只考虑多少钱买,买多少,什么时候卖。

 

所以,卖方程老湿只是为买方程老湿提供判断逻辑和选择条件。买方程老湿从来都是“我即是市场,市场即是我”,并不会依据因果逻辑去完成交易,而是根据相关逻辑不断做调整。”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为什么您常常说自己不讲逻辑?” 

 

老湿曰:“作为买方是这样,听逻辑,但不坚持逻辑。我的工作是解决账户的增长问题,越简单粗暴越好。亏大钱了,没人关心你的逻辑是不是正确。赚大钱了,也不一定是逻辑正确造成的。” 

 

韭菜惑:“先生,到底做交易需不需要逻辑呢?”

 

老湿笑曰:“王八拳没有逻辑,想打那里打那里,输了认栽。截拳道也没有逻辑,对手用什么逻辑你就用什么逻辑应对,赢了算数。

绝不要因为“我认为”,就在已经被证明错误的投资上加杠杆。这种逻辑,需要。

把市场波动解释的123456,很扯淡而无意义的事情。这种逻辑,不需要。

 

现实中,不存在完全的客观交易,只有交易一致性(交易逻辑的唯一性)。有了一致性,概率才有意义。有了概率,才可以做量化分析,找到最适合的,不坏的交易方式,最终形成属于你的交易系统,重复再重复。

交易一致性的标准,是由逻辑或理念决定的。当交易系统确定了,就要确定所匹配的空间与时间,所谓知道什么时候休息。

这些逻辑都需要。

 

无用的逻辑是研究因果,研究谁为什么涨,谁为什么跌,谁会不会连板,谁会不会翻番。

 

取舍在你。”

 

22. 成交量没有方向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为什么你不讲成交量?” 

 

老湿曰:“成交量没什么好讲的,一知半解不如不懂。”

 

韭菜惑:“先生,很多人都讲量价关系啊?什么价涨量升价跌量缩,很有道理的样子”

 

老湿笑曰:“做交易赚钱就是跟随价格趋势。价格有方向,成交量没有方向,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讲,你是打算得出有方向的结论还是没方向的结论?

 

成交量为什么没有方向?有买就有卖,哪里来的方向?这么简单的道理,却没有多少人懂。

 

软件里面资金流入流出,这个说法(定义)就是混淆视听,换算公式简单的很,从方向角度去理解运用,就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记住老湿说的这些话,不懂也无所谓,反正没必要花时间去琢磨这些无用的东西。”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成交量不能解释多空力量对比?” 

 

老湿曰:“当然不能。成交量只是代表有多少分歧结束了。”

 

韭菜惑:“先生,分歧结束的意思是什么?”

 

老湿笑曰:“多空转换,成交量就是过程的记录。成交量大,说明完成多空角色转换的钱多,仅此而已。大白话就是很多人在这里投了票表达了意见。

 

至于方向,也就是投票之后的结果,拉出来溜溜就知道咯!涨了,说明多方赢了;跌了,说明空方赢了。

 

这就是个博弈过程,一个战场。最后还能有力量发起冲锋的一方,赢。哪里是看个k线就能算命的,哈哈”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你不看成交量,为什么还有成本线呢?” 

 

老湿曰:“哦,我只是记录转换点。所谓兵家必争之地,明白?”

 

韭菜惑:“先生,你讲的太玄乎了,什么意思啊?”

 

老湿笑曰:“理论上讲,分歧点到分歧点的价格波动一般是连贯的。分歧点就一定是价格折返点呢?当然不是。但折返点有很多都发生在曾经的分歧点。

 

标记下发生过的分歧点,好比行军地图上把多空争夺过的区域插个旗帜,提醒自己这里曾经是战场。下次多(空)头杀回来的时候,这里再次发生狙击战的几率就理所当然的高。

 

听不懂,我就没辙了,只可意会”

 

23. 钱少就是致命弱点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我钱少,有什么方法能让我赚到钱?” 

 

老湿曰:“你的问题错了。你不是赚不到钱,是嫌慢嫌少…关键你杠不了风险而不自知。这样你就离输钱不远了。”

 

韭菜惑:“先生,这有什么区别吗?”

 

老湿笑曰:“钱多未必赢,钱少一定输。小买卖有小买卖的做法,大买卖有大买卖的玩法。

 

钱多钱少,只和你防范风险的能力范围有关,所谓输得起。

钱少,你扛风险的能力就差,赚钱慢是合理且正常。用非常手段加速(加杠杆、高频换手),这是逼自己输得更快些。

钱多,本事就是优势,回旋余地更大。但你如果不会利用优势,只会一把梭,照样输得多。

韭菜总以为自己钱少只能一把梭,本钱多一些就可以赚大钱,这是非常愚蠢的想法。

钱少,更要谨慎。找自己能输得起的游戏玩(大部分游戏其实你都没有资格玩),不要硬上,慢慢积累浮盈攒本,若连这点耐心都没有,你不如去澳门更痛快。”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哪些游戏是我钱少输不起的?” 

 

老湿曰:“比如手续费对你来说很贵,交易成本比重会很高。比如一买就不得已满仓,你无法分散风险,无法降低波动。所以几万块的本钱你根本不够资格玩股票,只适合玩玩指数*金。”

 

韭菜惑:“先生,你这完全是鄙视韭菜嘛?”

 

老湿笑曰:“做任何生意都是一样的。你的运营(管理)成本比重太高,生意规模太小。做同样的买卖,人家规模大就能赚钱,你就只能打平。这是常识。

 

小生意有小生意的做法。重要的是,你承受的风险和收益预期要对称。不能因为你的本钱小,输光也不怕,所以就青睐一下高风险玩法。就算你赢了一次又如何?你能一直赢下去嘛?

 

如果只想小博大,不如直接玩商品期货去,本钱要求更低,赢起来更疯狂。这就是赌。

 

老湿只懂做生意,不懂赌。”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钱多是不是赢的机率高很多?” 

 

老湿曰:“理论上是这样。钱多,风险覆盖面就会大很多。概率上,更容易赢。”

 

韭菜惑:“先生,公募私募保险这些机构为撒还做不过小散股神呢?”

 

老湿笑曰:“有赌未必输。小概率事件,只是发生概率小。1万个散户里,总会有一两个幸运儿。机构嘛,也有水平好的水平差的。这和我前面讲的并不冲突。

 

蛮简单一个例子。万众创业,你天天看到那么多人都成功了,你看不见的是更多的人都失败了。十万块去创业和一千万去创业,哪一种存活下来的机率更高一些?别说不一定。

 

如果想不明白这个道理,劝你早点离开这个市场。因为你的无畏源于无知。

 

很多人把输钱归咎标的或市场或运气,其实他们输给了自己,明知输不起而为之,明明不会算赔率却抓住精神胜利法不放手,明明该减杠杆却升杠杆将自己拖入非胜不可的境地, 明明什么都不懂却押上自己的人生…

 

这真的只能说 —— 活该。”

 

24. 看盘口就是打麻将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我想学盘口技术,能教我吗?” 

 

老湿曰:“盘口那点事,辛苦,没花头,五年小成,打工混口饭吃可以,但指望赚钱发达,你就断了这个念头。”

 

韭菜惑:“先生,你这就是不想教吧?”

 

老湿笑曰:“盘口技术,和打麻将勾章子,斗地主抬牌一样,只是帮你多沾点优势,但决定不了胜负。

 

除非你想到私募去做个操盘手或交易员,否则,学这些东西,付出的精力和收益不成正比。

 

以为靠书店里买几本号称操盘手写的书,就可以上手练,这就是走弯路。这些书上写的都是过时东西。不如去江浙找个私募混混,也许机缘巧合,会有人提携点拨。

 

多问一句,你不会不知道打麻将勾章子,斗地主抬牌是什么意思吧?”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照你这么讲,看盘技术可有可无咯?” 

 

老湿曰:“扬长避短。不懂看盘,也一样可以下注。不会什么,这不重要。你会什么,才是重要的。就是我一直说的,你凭什么赢,自己是否清楚。”

 

韭菜惑:“先生,不懂看盘难道不是水平很差的韭菜?”

 

老湿笑曰:“博弈,比较长板。撒也不懂,撒都是半瓢水,才是韭菜。要发挥自己的长处,交易系统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回避自己的劣势。

 

拿老湿来说,*本面我也懂啊,技术分析我照样也算行家,但这都不是压倒性优势,不足以作为我能赢的绝对优势。

 

阅读市场评估资金性质,我积累了十多年,这是绝对优势。看盘口是我和市场交流的方式;看成本线是我和系统交流的方式;其它都不用看(优势不明显),这是*于我自身优势的“至简”,别人若想复制,难度不是一点点。

 

明白?这就是所谓:每个人的系统都是适合自己的,但不一定适合其他人。”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这就是-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了?” 

 

老湿曰:“是的。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投资这件事,并不是只有唯一解。所以我经常说,可以告诉你哪些是错的,至于什么是对的,我不会乱说。”

 

韭菜惑:“先生,你的意思是适合自己的方法最终是自己找出来?”

 

老湿笑曰:“就是这个意思。条条大路通罗马,其实每条路都可能是通的,如果没走通,说明你没走对,而不是路有问题,当然,前提是有人已经走通过了。

 

*础知识的积累,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往后走,就分道扬镳,老湿能指出的是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不需要尝试已经被前人验证过的错误。至于,哪些是对的,我也不知道,需要你自己去试。

 

要明白一点,投资这件事比你经历过的其他行业都要难,淘汰率说明一切。”

 

25. 用智商来编故事,用情商来听故事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为什么老手总是说股市就是编故事?” 

 

老湿曰:“买卖总要有理由。理由即逻辑,逻辑即故事,故事就是股市。”

 

韭菜惑:“先生,逻辑怎么就是故事,故事为撒就是股市?”

 

老湿笑曰:“好的销售员都是编故事的高手,比如让和尚买梳子之类。买卖股票,总是需要理由。市场上涨大家都会找理由,市场下跌大家也会找理由。所谓理由,就是逻辑的一部分。因为有了理由,大家就会猜接下来会如何,这就是因果逻辑。

 

一个因果逻辑就是一个故事。至于故事是否成真,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好的买方,就必须学会讲大家都认同相信的故事。这是手艺。

 

逻辑撒的,不一定每个人懂,但大家都懂什么是讲故事,所以自然就得出股市就是故事这个说法,实际上就是说股市买卖是一种预期体现,而不是反映已经发生的事实。”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我是学技术分析的,根本不听故事,算不算不受影响?” 

 

老湿曰:“技术分析,难道就不是故事?均线、macd所反映,虽然是事实,但你的预测结论却是因果逻辑,比如金叉买死叉卖,这也是故事啊?”

 

韭菜惑:“先生,按照你这样说,岂不是买卖依据都是故事?”

 

老湿笑曰:“因果逻辑都是故事。为国接盘是故事,债转股是故事,多均线金叉是故事,卖房买股是故事,突破半年线走牛也是故事。

 

相关逻辑不是故事。比如a与b相关性90%,所以a涨了,马上去买b。这就不是故事,只是条件反射。所以,用相关逻辑的交易员才算不听故事,用技术分析的你是在给自己编故事。

 

卖方主要负责讲故事,大家都信了就有一致性,智商高分析清楚可信,你才能讲出好故事。买方主要负责听故事,信不信不重要,靠情商判断这个故事有多少人信,信的人多就跟着买,没人信你也不用理。”

 

 

 


 

 

 

韭菜问程老湿:“先生,听故事有什么经验吗?” 

 

老湿曰:“当然有。比如故事(股市)里,大家最在意第一次。”

 

韭菜惑:“先生,这句话如何理解,是不是新故事最容易相信?”

 

老湿笑曰:“没错。一个故事反复讲,大家就没有兴趣了。新故事才容易在短期内引发最大的共鸣(一致性)。所以,如果一个新故事,一开头就没有多少市场反馈,后面就不要太在意了。

 

当然,有些故事,随着后续发生一些事件,可能产生新的变化。这就是新故事了。比如今年的ppp。

 

另外一个经验是,股市牛市时候讲一个故事,熊市时候会讲另外一个故事。牛市故事被证伪了,会有新的故事来取代,并不会导致变熊。熊市故事被证伪了,也会有新的故事来取代,并不会导致变牛。

很多年轻人不懂这个道理,就会导致因为过于在乎逻辑太较真而与行情失之交臂。

最后要提醒的是,故事就是故事,别注入情怀。搞夹头很容易讲感情,你当了真,做为了买卖依据,那么你真是…需要给智商充充值了。情怀是用来搞笑的,不是用来赚钱的。

跟票谈感情(喜欢或厌恶),是你有病,不是票有病。”

 

 

 

一、正确问题

前言

直到开始码字,有两个困惑依然无法解开:1.谁会是我的读者?2.读完对于他们投资生涯的意义何在?

这个市场并不存在绝对真理,即便你在这里赚到了很多钱,也不意味着你就是掌握真理的那个人。我是这样认为的,由始至终。因此,这本书写的很多忠告,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为你带来利益或盈利,甚至于你的盈利来自于对我的忠告在认知上产生的误解。

这本书记录了我在投资生涯所经历过的诸多错误。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错误,只是他们没有坚持到成功就早早被踢出了市场,而我,只是还不够倒霉而已。

谁会有兴趣看一个人如何经历失败的考验呢?不知道。几乎所有年轻人都希望向成功者学习,学习如何做到一次次盈利,如何通过一两次重要决策成为这个市场上呼风唤雨的赢家。

作为一位父亲,我希望,至少我的孩子能够成为这本书的读者,假如不够幸运,他也踏入到这个市场;通过我的讲述,他能够知道哪些事永远不要去做,哪些路只是在浪费他的豆蔻年华,哪些人没有必要去理睬。

就算最终依然无法在这个市场取得成功,但至少可以让他避免经历我已经犯过的错误。这不就是知识所应该起到的作用嘛?


股票交易,看上去非常简单。选择一家公司或者一个股票代码,把你的资金按照实时显示的买入价格购入股票,然后等待股价上涨或下跌,一旦卖出,要么收获利润要么承担亏损。

周而复始,这个游戏让无数人着迷。大多数人都不曾见过真正的股票长成什么样子,但这一点都不重要。屏幕上闪烁的数字,已经足够承载他们的期望与梦想。

"该买入什么?什么时候买?为什么涨?",它们是这个市场里最终极的三大哲学问题。99%的参与者,没日没夜都在研究这三个问题,试图找出正确答案。

用了十多年的时间遭受了无数次错误,我才算明白,此题无解。"无解"的原因是,这三个问题就"问错了"。

错误的问题,只会得出错误答案。因为运气,即便错误答案,也有机会品尝盈利,可一旦当我认为自己具备了找到正确答案的能力,就会被一次让人痛苦万分的错误一脚踹倒在泥潭之中,嘲笑与奚落洋溢在市场这个怪物狰狞的脸庞上。

不够聪明却又傻傻坚持的我尝试了几乎所有方法都无法破解,直到有一天,突然猛醒,难道……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孩子,这就是我要给予你的第一条忠告:每一笔股票交易之前,你需要提出的三个正确问题是"为什么买?什么时候卖?跌了怎么办?"

这条忠告的价值,差不多需要用十年以上的时间来交换,如果足够聪明,又运气好到没有早早被市场踢出局的话。

1.为什么买?

什么理由都可以,什么品种也无所谓,但一定要记住,当你的买入理由"消失"了,必须赶快结束掉这笔交易。

这不是爱情,值得你用一生去守候。这只是一笔交易,要么按照你的愿望实现,要么狠狠的揍你一顿。

没有时间限制的理由格外小心,没有期限代表着没有限制的不测,夜长梦多趁你还在赚钱的时候收手,肯定不会是个错误。

不能证明错误的真理也要格外小心,也许所坚持的真理是正确的,但它的正确导致了你的本金走向消逝殆尽,这种正确毫无价值。

当然,小心一点就可以了,交易理由可以"很随便",只要你知道如何在第一时间观察到"理由消失"就可以下单了。

2.什么时候卖?

买入理由"消失"了,坚决卖掉;没有时间限制的理由,趁赚钱时候分批卖掉;不能证明错误的理由,睡不着觉就该卖掉。

3.跌了怎么办?

理由还在,可是股价却跌了。如何处理浮亏(没有卖出前的账面亏损叫做浮亏)的办法,行话都叫做"止损"方法。

一百个人有一百零一种方法。尝试到现在,我认为最好的一种方法是,根据我在这笔交易中所预期的盈利幅度除以五甚至更多。

简单来说,如果我预期这个交易"至多"能够有50%的收益,那么就应该有"至多"10%的亏损预期。但如果我所使用的本金规模无法承受10%的亏损,那么这笔交易就应该果断放弃,根本不应该开始。

当然,最难做到的,并不是设置"止损",而是执行"止损"。一次次"止损"等于被市场一次次打败,这说明你需要停手或者反手。

每次都是因为止损而卖出,理由却还在或者压根买入就亏或者你都还没有来得及害怕,这充分说明你刚好站在了市场的对立面,要么回家睡觉要么把自己当明灯(逢赌必输的倒霉鬼)做反向交易。

想明白这件事,可以说甚至改变了我的人生 - 它改变了我面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所保持的态度。

"该买入什么?什么时候买?为什么涨?"是在寻找"最优"选择,在已经发生的历史中寻求借鉴,来为自己的决定增添信心,不停告诉自己"我是对的"

"为什么买?什么时候卖?跌了怎么办?"是在寻找"不坏"选择,审视自己为即将进行的选择所做的准备,不停追问自己"准备好了没?"

直到今天,我仍然在不断做选择不断犯错误。

以前摔倒后艰难爬起,需要心理抚慰,激励自己再次选择,真的好难。现在为了赢而不断试错,不会因为盲目相信自己而招致错误,而且有足够准备来承担错误。

这一点点区别,造就两种人生轨迹。

所以,我的孩子,不惧怕困难与失败,不是因为你天生勇敢,而是因为你已经做好了准备。这才是你要学习的正确处理方式,除了交易,你的人生也应该如此。

( 待续 )

 

 

二、赚简单钱

我读过不少华尔街老人写过的书,总会有几句记忆深刻。其中,"赚简单钱"这个道理始终只能参透字面意思,直至经历过足够多的错误。

对于市场一无所知直至积累到无所不晓无所不精,整个过程并没有为我带来与之对称的财富积累。这种挫折感非常伤人。要知道,这个市场需要学习的知识实在太多了,细分领域之复杂,以至于很难有绝对意义上的"专家"。当然,意见领袖则是另外一码事。

我的孩子,如果你只是想赚点钱,我就告诉你赚钱的简单方法,只需要你不嫌弃赚钱速度太慢。如果你希望掌握更快的方法,这意味着,需要做更难的题目,学习完全不了解的知识,即便你做到了这些,也无法保证你就能赚到这些钱。

这是关乎付出与收获的比例问题。

年轻的我是一个贪婪的傻瓜,以为人家说的专业知识就等于赚钱的能力。为了让自己更*,我学习了大量有用或没用的知识。问题是,当了解更多,发生错误的几率反而越高。

曾经以为是自己不够努力或不够专业,事实上并非如此,当然这是后来我才知道。

市场很复杂,复杂到没有办法用一种理论或多种理论交叉就完全解释。所谓专业解释,只能*于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并非对于未来有足够的胜算。

这好比瞎子摸象。每一种理论就是一个摸象的人,所以不同理论对于一头象会有不同的描述。就局部而言,他们都是"正确"的。当你掌握了多种理论,就能猜出大象真实的样子?不,你还是个瞎子。

举个例子:技术角度看当前市场会下跌,*本面角度看市场应该上升;接下来市场应该下跌还是上升?

一般人会在二者之中选择一个。狡猾一点的,下跌就谈技术,上涨就谈*本面。这有意义嘛?

当你掌握的理论越多,分歧就越多,反而更加看不清市场"真实的趋势"。

这就是把题目做复杂了。

为了寻求更简单的方法(技巧),我花费了很多年的时间。万万没有想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其实我早就读过,只是不愿意承认。

每一种方法,都不可能完全解释市场。可是,你是来赚钱的。这意味着,方法有效时,你就做交易;无效的时候,休息。了解你的方法在什么情况下可能无效,就已经足够让你赚钱了。

除非,你不愿放过每一个波动每一个赚钱的机会。

这就是做简单的题目。

孩子,在教你一些赚钱方法之前,我希望你能明白这个道理。方法是局限的,市场是无限变化的。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方法能够在任何时候都在市场里赚钱,行话叫做"圣杯"。据我所知,没有人哪怕曾经拥有它,除了梦想家和骗子。

我给予你的第二条忠告:敬畏市场,做简单的题目。只要你拥有时间,不断做这些简单题目,而不去"主动犯错",持续盈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小结

道理简单,其实很难做到。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错误。

试图"控制"市场,浪费了很多时间。如果能够再来一遍,我更愿意用最简单的方法一遍又一遍的积累。既不需要学习那些可能根本用不上的知识,也不需要承担无法预料的风险。

过高评估自己,曾经的我这样年轻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或者说青春的躁动,不服输,不怕付出,不甘心……,年轻人更容易招致失败。

孩子,如果要展现自我,就不要来这里。来这里的目的,除了赚钱,其它都不重要。赚钱应该很容易,不容易赚的钱千万小心,说明你没有找到简单题。

( 待续 )

 

三、学好起步

 

Smoke Without FireDuffy - An Education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成长教育电影原声带]

孩子,当你看完了前面两篇仍然想尝试一下,那么接下来我就给你第三个忠告:"没有一个赌徒可以一直战胜赌场,能够拿着钱离开才是人生赢家"。

当准备好第一次下注的时候,先要做好几件事情,这决定了你是赢家还是输家。

1.准备好足够的赌注

2.算好你能够输的"底线"

3.想清楚你凭什么能赢着离开

准备好足够的赌注 钱多,本身就是一种优势。

如果你钱不够多,很多时候就只能选择一些预期回报为负的游戏。简单说,长期玩肯定亏钱的游戏,通常门槛很低,这样才能吸引赌徒来"以小博大"。

金融市场有很多这种游戏。当你的本钱太少,为了博取高额收益就会被这种游戏所吸引。

孩子,如果你的本钱实在太少,就应该努力赚钱,而不是把辛苦赚来的钱通过赌运气来输给赌场。

当你的本钱足够大,你的选择余地就会大,通过不同类型的游戏组合来"相互补偿",从而获取相对稳定的收益,这才是持续盈利的原因。

这里和真实社会没有任何区别,不要以为它很公平,钱多一样可以欺负钱少,看不清这一点,要吃大亏。

算好你能够输的"底线" 市场里所有的游戏都是"风险回报"- 你帮别人承担了不确定性,所以得到了风险补偿。

如果不愿意承担任何风险,你不可能赚到钱。如果认为你没有承担风险而赚到了钱,这是很可怕的,因为你都不知道承担了什么风险,甚至于你都不知道自己花钱买回来的是"一堆风险"。

既然是风险回报,能够输多少是你唯一能够管理的。

比如说你投入1000元,能够承受亏500元。若只是预期能赚100元,这意味着,你就是市场里人人喜欢的大傻瓜。

一般而言,职业玩家不会允许自己承受这么深的亏损(风险太大)。因为如果亏掉50%,这意味着他要再赚回100%才能持平。这种经历实在太痛苦,对于心理打击过大,很多半职业玩家就是这样一蹶不振,为了扳平铤而走险选择了职业玩家根本就不会碰的玩法,进而泥足深陷越输越多。

按照"习惯",准备开始游戏前,你的净值为1,清算线一般在0.8,*平线设在0.85。换句话说,如果你输完了15%的本金,就应该离开市场回家努力赚钱了。

无论什么原因,一旦发生了这种幅度的亏损,都意味着你根本没有准备好,也不应该在继续玩下去。输掉的,就认了吧,只当试错,这种幅度的损失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轻松扳回,反正不是在市场里找回来。

孩子,"清零"起步是最难的阶段,如果不够慎重,从一开始就错了,就没必要坚持下去。否则,只会错的更远。不要给自己孤注一掷的机会,才能在市场里活的更久一些。在一次错误的决定下,把你的本金坚持亏到无法挽回的地步,这是愚蠢,也是自我放弃。

怎样能够不那么容易亏到清算线呢?算账。

起步阶段,行话叫做"做安全垫",意思是做一些垫子垫脚,远离清算线才足够安全。无论你用什么方法,一开始都需要用小头寸试水。

赚钱慢一些没有关系,积累浮盈做好安全垫,是每一次帐户清零后的必经环节。这好比汽车起步,肯定是从一档二档上三档,如果直接挂三档起步就会熄火。

多小的头寸呢?看你用什么方法或模型,算好预期亏损的幅度。比如,起步阶段我用两成仓位做交易,那么做到1.2,相当于要把两次仓位做翻番。如果我用五成仓位做交易,那么做到1.2,相当于要把五成仓位做40%浮盈。反之,两成仓位,输掉75%才会被赶出局;五成仓位,输掉30%你就出局了。

所以,还是能输多少的问题,你的方法能承受多大的弹性?对于职业玩家来说,都是很清楚的。所以个人都有自己的起步节奏。

一般来说,老湿的方法在极端情况下会有15%回撤,那么起步五成仓对我来说至少是重来两次的机会。

安全垫,做到1.2就可以了。35%的回撤空间,一般来说,就可以支撑净值1本金的极端回撤。如果一种方法动不动就回撤35%以上,根本就不应该用来上场。哪怕它偶尔能赚10倍,也是烂方法。

 

想清楚你凭什么能赢着离开

 

赌场里的赌客,很少有赚钱离开的,多半是输光了才走。只要口袋里还有一块钱,也会去玩一把。

职业玩家为什么是例外呢?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必胜的手段或技能,而是因为他知道什么时候要"暂停"游戏,而不是无休止的玩下去。

适时清零帐户重新起步,就是"暂停"游戏。

当你的浮盈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你所运用的杠杆率也会越来越高,复利效应非常可怕。比如你的净值为1,当积累到5的时候,哪怕只是回撤10%,就意味着你输掉了初始本金的一半。

不要忘了老湿的忠告:"没有一个赌徒可以一直战胜赌场,能够拿着钱离开才是人生赢家"。

所以,选择清零帐户,出金,主动把杠杆率降下来,把钱从户头拿走,这才是职业玩家的做法。

非职业玩家是无法理解这种做法的。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有办法持续从市场赚钱,何必要那么快?你需要防范的就是"万一"。这是敬畏市场的一种方式,也是持续盈利的法门。

A股是一个高弹性市场,"一年五倍的股神满街走,五年一倍的凡人不常见",不管曾经你赢了多少次,如果不出金,那么输钱永远都比你赚钱更快。翻倍更容易还是输50%更容易?答案显而易见。

这就是脱离地球引力的游戏。赚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坠落。只有在赚钱的时候,清零自己,持续主动减压和减杠杆,才可能持续赚钱。

让自己慢一点,慢即是快。

孩子,先从起步学起吧,尽管很难。如果连起步都不会,你凭什么就敢开着车上高速而不丢小命?

踩油门谁不会?飙到160(加杠杆翻几倍赚钱),除了能证明你是个幸运儿,还能证明你是个不要命的傻子,仅此而已。

这个游戏,没有人管你有没有驾照,可是,命是你自己的。

( 待续 )

 

四、面对风险

 

Whole Lotta LoveDuffy - Legend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当你看到这里,还有机会选择"退出"。

孩子,这个游戏远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如果你希望成为赢家离开,要么凭运气赢了就走,要么凭你比别人更了解这个游戏,没有其它可能。

然后,无论哪一种结果,90%的人都办不到,所以这是一个少数人赚钱的市场。

如果你一定要参加这个游戏,并且已经做好了准备(按照前三章的忠告整理好了自己的心态和资金),接下来我将会把"对手"介绍给你。

这个游戏有趣的地方在于,看上去从来都不止一个对手,却又"只有一个对手"。

能够影响股价变动的因素很多,大部分投资书籍都会教你如何战胜这些因素,了解并控制它们,从而掌握股价运行的规律,进而从价格变化中获得利益。

这些方法有用嘛?恩,在一定程度上有用,假如你的对手仅仅只是孤身一人,那么你学习的这些方法总会有一个是正确的。可是,这个假设不成立,从未成立过。

比如说:你学习了一套通过*本面来投资的正确方法,然而你只有指望桌子上的牌友都遵从这个方法的时候,才能知道他们下一步会做什么,假如他们依据的是技术分析法则,你就只能不断输钱再输钱,为什么?因为他们钱多,足以影响趋势不按照你的方法来运行。

所以,正确方法在错误的桌子上,得到的只会是错误结果。

如果……你学习技术方法呢?孩子,除非你了解市场所有方法,更重要的是,你提前知道市场明天喜欢哪种方法,否则你依然还是在不断输钱。

当然,足够幸运的话,在一段时间你所学习的技能与市场"合拍",那么你会如有神助赚上一大笔钱,可是,好日子总会到头。谁知道哪天一觉醒来,幸运女神就离你而去,选择了让另外一种方法赚钱呢?

市场不是死的,它是活物。它会演变,规则、方法永远是在教训中来适应市场。这一点你必须清楚,否则,即便学习了N种方法,也会有N+1种走势让你无计可施。

如何解决呢?学习多种舞步,并且等待,当市场走出了你熟悉的节奏,你就与她起舞,其它时间乖乖坐在场边,不要下场丢人现眼。

学习的过程很漫长,等待的过程很撩人。一旦试图逾越,结果很难让人开心接受,并且学习与等待也未必能让你得到你想要的结果。毕竟,市场才是主角,你只是配角,她总是那么难以琢磨,相似不等于一样,这种调戏经常发生。

我不管你已经学习了什么样的舞步,花费了多少时间,老湿给你的忠告是:"永远要和市场站着一边欺负别人,它是主角你不是"

换句话说,不要试图猜测市场,只是尽快与她的舞步合拍,也许她会踩你一脚,但毕竟你还在舞池里,其它人都会被踢出去,你就是赢家。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曾经有位高人描述过市场的"三重风险",老湿换一种表述方式,来告诉你如何与市场合拍。

系统风险

市场总会在一些特殊日子里发一些无来由的脾气,完全没有征兆,除非运气,否则无论你做什么都是错误。

发生这种事情,你就默默快速下场就对了。如果你根本不清楚市场为什么发脾气,不要急着去找理由解释,离开离开离开,重要事情说三遍。

她胡乱跳,不需要理由。没有人能够迎合,就让她自己玩,等她发完脾气就好了。

最忌讳的做法是,试图用你所学习的各种舞步去迎合,脚被踩肿怪不了别人。女人有时候发脾气真的不需要理由,你不信非要讨说法,倒霉只会是你自己。

股灾就是这样。事后解释,毫无意义。天晓得,股票会跌倒什么程度,它没有恢复理性之前,躲的越远越好,不要试图去抄底,显摆你的技巧。

一旦发生这种事情,亏损都是"必要"的。踩一脚就踩一脚,要认,市场往往会有所补偿,在发完脾气之后,送个香吻也说不定。最傻的是,不服,然后直到脚被踩肿,一瘸一拐回家睡觉。

主观风险

不要因为你能够控制她,就算你会很多舞种。明明知道市场已经变换了舞步,你不熟悉,但就是不想离开。这就是主观风险。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舞步,可是市场不管这些,要么你就好好跳跟随她,要么下场休息乖乖看。*行硬来,失控时间越长,你所付出的代价越大。

职业玩家最擅长的,不一定是精通所有舞步,而是能够在最短时间发现舞曲已经换了,毫无心理障碍的选择下场休息。

一旦不能够自控,只会带来亏损,不会带来盈利。多数人的亏钱经历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博弈风险

市场并不公平,总会有人用一些你不了解的方法来误导你,让你踏错节奏。毕竟场子里不是你一个人在陪着市场跳舞。比如市场要变化舞步节奏,却有人不断告诉你这只是暂时的。

如果你没有办法盯住市场,而却盯住的是故意制造错误的竞争者,那么你被踢出舞池只是时间问题。

没办法,谁让你不够了解这个游戏呢?

多数情况下,系统风险无法规避,一旦发生了不要乱动就行,说不准还有补偿;主观风险必须规避,这完全是你自己耍性子制造错误,自控越好用来对冲的盈利就会越少,留下来的利润就越多;博弈风险能躲就躲,玩不过还躲不起?多玩简单题,少输就是赢。

你已经选择了玩这个游戏,就不要害怕面对它。没有人能够完美迎合市场,你不行,别人也不行。所以,根本没必要担心做不到100分。

孩子,60分足够了。

了解她,不猜测,只迎合。绝不要让自己为耍性子的愚蠢交学费,尽量不要掉进别人给你挖好的坑,这两件事做好了,你就比这里90%的人要*。

简而言之,少犯错误不要脸,能赚钱不讲道理也行,亏钱讲道理是蠢猪。当你能做到这些,就能感觉到"和市场站着一边欺负别人",而不是一遍又一遍被市场踩……

( 待续 )

 

五、不确定性

 

这个市场有很多种玩法,但无论你玩哪一种,前面四章都是"通用"的,也是*础中的*础。打好*础了,后面的技巧才能有意义,否则该输一样输。

孩子,这不是危言耸听,要谨记 - 当你输钱的时候,再回头看看前四章。

今天我来教你认识市场。

 

赌徒与价值

 

市场很简单,就是筹码(股权)与钱的反复交换,做交易,不是买入就是卖出;

市场很复杂,不同的人*于不同理由在特定时间段做交易(买入卖出),买入可以有很多原因,卖出也可以有很多理由。

为什么会有这个市场呢?实业风险要转嫁。无论股权债权期权,它们是权利,也是风险。通过在市场挂牌,把实业经营的不确定风险,打包成权利凭证,在二级市场流通转让……

流通市场上的股票(股权),其实是"不确定性风险"。因为不确定性,所以股价才会时刻发生变化。大部分投资人都相信自己能够看到"确定性",也就是通过某一视角评估出"不确定性风险"中最确定的那一部分(所谓"价值"),进而给出自己的报价。

哪一种评估视角才是正确的?嘿嘿,孩子,从一百多年前市场诞生开始,人们就在纠结这个问题,然而直到今天,有人赚钱有人亏钱,但这个问题始终没有答案。

为什么没有答案?你傻啊,如果有正确的评估方法,这个市场还有存在的意义嘛?由于视角差异,报价会有差异。所以才会有成交有交易。试想,如果所有参与者都是用一种方法去看"价值",结论肯定是一样的。没有分歧,价格一定是直线。对不?

所以,为"不确定性"风险议价,才是这个市场存在的根本意义。假设参与者都是用一种定价方式去看待"价值"(且信息公开透明),那么这个市场就会很冷清,少有交易发生。没有人傻嘛!那么,这个市场关门算了。

换句话说,长期看"不确定性风险"本身肯定不存在"确定的公允价值",确定性越*,风险就没有了,也就没有了流通的必要,市场存在的意义就没有了。

讲了这么多,我就是告诉你,大部分人在玩什么游戏。无论*本面、技术面、甚至占星卜卦,他们都是在用自己的视角给"不确定风险"定价,给出自己理想中的"价值"标准。

至于盈亏,嘿嘿,天知道,一帮赌徒而已,总会有人赢有人输。

 

什么是交易者?

 

赌徒心里总有个预期价格,要么低估要么高估,同一群赌徒,买卖行为会很一致。如果市场里都是赌徒,这会导致价格波动没有弹性。要么不动,要么一口气到达另一个价位点。

当市场高度一致缺乏对手的时候就非常危险,流动性就没有了。

这个时候,交易者就非常重要,做交易的目的是撮合交易。他们是“风险”的搬运工,暂时买入卖出,把"不确定性风险"从一帮赌徒手里搬运到另一帮赌徒手里,并让这个价格变化的过程平滑。

过程中的差价,就是交易者的利润,承担这一小部分可评估的"确定风险"。

简单来说,赌徒看结果论输赢,交易者看过程赚苦力。

交易者,更像商贩,比赌徒们更了解市场供求,但并不关心"不确定性风险"的价值几何。

简而言之,赌徒没有差异,就没有市场;没有足够多的赌徒,就没有交易者。没有交易者,市场就没有流通性。

市场里从来不乏赌徒,一茬又一茬,割完又长,毕竟,这是人性所向。

孩子,我不是赌徒而是交易者。如果想学赌术(各种事前分析法),看完第五章你就可以离开。

所谓正邪不两立,赌徒与交易者的"求生之技"没有共通之处,甚至很多地方"反其道而行之"。若有一点共性,前四章已经讲完。

有赌未必输,肯定有人会成功,这是概率问题。但别说一辈子都赢的赌徒,两轮牛熊走完还能继续牛逼的赌徒,已经少之又少。聪明点的赌徒,大多一战成名就泡妞旅游了。这也是,这个行当淘汰率高的原因吧!

至于交易者,其实是苦力活。赚些小利,没有预期,只有应对。牛市来了,赚的比赌徒少,熊市来了,活的比赌徒久。一夜暴富肯定不是交易者,承担有限风险肯定没有暴利而且辛苦,不立潮头则更没有扬名立万的可能。

幸好,我大A股是个高弹性市场,交易者的稳定利润还过得去,毕竟赌徒众多,门派林立,不乏分歧。但这碗饭能吃多久,其实没有定数,孩子,你自己要想好。

( 待续 )

 

六、新说牛熊

 

牛熊市,可能是新人入门接触的第一个概念。牛市(多头市场),寓意市场节节盘升长期看好;熊市(空头市场),寓意市场连连下跌后市看淡。

如何鉴别牛熊?如何定义?这是有争议的地方。牛中有熊,熊中有牛,由于定义不同,最热闹的分歧莫过于牛熊争议。

牛熊定性,有什么意义?策略必定是截然相反的。倘若策略无变化,即意味着,你的方法是可以穿越牛熊的,牛熊相关性需要证伪。

多数情况下,趋势性策略都具有牛熊特征,即两套应对"合二为一才"是完整策略。这样一来,鉴别牛熊就尤为重要,涉及到策略切换成本的高低。

相对来说,交易性策略受影响幅度较小,这是时间维度不同造成的。交易性策略的区别主要是日内和隔夜,"合二为一"就可以构成完整策略。

至于牛熊,由于是日线级别以上的趋势性变化,渐变周期较长,对于交易性策略的影响是逐步变化,不会出现节点性的策略差异。

判牛熊,知多空

牛熊市的定义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我就不一一举例。你只要注意,某一定义只适用于同宗同源的技法。比如技术流看牛熊,20%指数涨跌幅就是理论牛熊点,或者年线(半年线);价值流看牛熊,则看企业利润增速……

老湿我是博弈流,所谓牛熊,除了多头市场、空头市场,还可以叫做"增量博弈"、"存量博弈"。

增量博弈,即意味着市场被不断递增的新玩家主导;存量博弈,即意味着市场被不断递减的老玩家主导。

可以理解为市场是一个水箱,指数即水位。箱顶有入水口,箱底有出水口。水位上升或下降,取决于入水口与出水口的流量差,而不是单一变量。

当入水口流量大于出水口,这就是增量博弈;当入水口流量小于出水口,这就是存量博弈。

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观察起来并不容易。市场资金来源复杂多样(水管很多条),没有一种统计方式或口径能够持续准确的监测流量,甚至流量差。

所以,老湿只能给疑似结论来证伪,而不能教授可以使用的方法。比如:去年底我给出的观测角度是沪市3K亿日交易量为分界点,低于就是存量博弈,高于就是增量博弈。

这个结论的有效性大概能有一年,在不出现"大扩容"的前提下。

"人抬人高"与"背后捅刀"

增量博弈,人抬人高;存量博弈,背后捅刀 - 这是收录在《程老湿语录》中的口诀

增量博弈,是共赢模式,钱多筹码少的金字塔堆积过程,盈利关键在敢于持有*势股,不要轻易放弃底仓。

存量博弈,是共输模式,钱少筹码多的倒金字塔堆积过程,盈利关键在快于对手下车,不要轻易放宽止损。

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思维(行为)模式。

增量博弈,放长线钓大鱼,要能忍能守不断加仓跟随市场(慢一拍)抬高持仓成本,通过资金规模放大杠杆提升抬高整体盈利。

存量博弈,眼疾手快打砸抢,要能割能跑不断减仓背离市场(快一拍)降低持仓成本,通过缩小风险头寸杠杆降低提高相对收益。

举例来说:

当前市场处于存量博弈证伪期,则整体头寸的50%投入固收产品;剩下50%即为可用资金全部额度(相当于自降杠杆或出金)

日内打法:1成-2成底仓,2成滚,1成机动(隔夜)

这意味着,正常情况下,持仓1成或2成,日内做T可以把筹码全部捣一遍来降低持仓成本。若市场不错,机动上隔夜,则头寸弹性可以升为3-5成。若市场太差,头寸弹性可以降为1-2成。

2.5倍的资金投入差,是比较合理弹性区间。

这个是标准策略。如果有存量博弈条件下仍然可以稳定规则套利的方法,则可以适度调整资金占用。

如果市场处于存量博弈与增量博弈的模糊地带,如何处理?

很简单嘛,机动调整为2成-3成,滚动1成,其它不变。

进入到增量博弈证伪初期,如何处理?

3成底仓,3成滚,2成机动。

交易员"后面的人"

资金、头寸的范围如何界定?是盘前的计划。

资金、头寸的投向如何确认?是盘中的应变。

多数人,都"做反"了。买什么,早早都计划好了,买多少,完全看心情和临场。

坏处是,你的交易风险不受控。你真的有能力通过选股来差异化风险?

不要拿大盘股和小票的差异来说事。浦发银行和南京银行它们的风险差异你怎么来控制?

比如你认为浦发比南京弹性小,所以少买南京多买浦发,万一错了呢?资金管理很简单,只买2成,各买1成,这个程度的差异就是屁大的事情。

计划,并不能帮助你盈利,而是帮助你控制交易中"不该出现"的风险。输,不可怕,怕输在自己没有心理准备的尺度上,没注意就输大了,后面要费好大劲才能把坑填上。

总结

脱离策略谈牛熊,就是嘴把式 - 牛也好,熊也罢,只是"一把梭"的精神寄托,和别人吵架时证明自己是"有观点的人"的底气,实际上屁用没有。

孩子,既然你是来做交易的,没必要争撒子牛熊,周期根本不同。交易者就是蹭饭的,无所谓牛熊。做就做,不做滚,废话多说明你沉浸在自慰的快感中,要醒。

每天都是崭新的。

( 待续 )

 

七、何谓错误

 

交易者根本不需要预测结果来下注

Goodnight MoonShivaree - I Oughtta Give You a Shot in the Head

交易者每天要做的事情并不复杂 - 不断否定自己来适应市场,而犯错误,是绝对无法容忍的事情。最终的失败,总是从一个微不足道的错误开始。

注意:错误,并不是指交易亏损。恰恰相反,"正确"的亏损,本身是走向持续盈利的一部分。

难道,亏钱是好事?不,亏钱当然不好,但亏钱是很正常的,没有人可以每笔交易都赚钱。只有,错误造成的亏损,才是要避免的。

什么是错误?

1.依据预期做交易

赌徒所有的交易,都是依据预期。换句话说:"不认为会涨"为什么要买入?这是他们面对交易者的买卖,最困惑的问题。

他们犯了一个错误,把预期当做即将出现的现实。预期,是指对于交易标的方向或价格(趋势)有前瞻判断。简单说,"我认为"将会涨OR跌。

交易者做交易时并没有做"事前判断",即假定前提是:我不知道会涨还是会跌。这样的预设立场,会在面对涨跌的时候非常从容做反应,而不是在猜对时兴奋不已,或者猜错时惊慌失措。

交易者依据什么做交易呢?赔率胜率与策略。

什么是赔率胜率?这好比,球赛开始之前网站会给出两队下注赔率。只有傻子才会认为,赔率就等于比赛结果。

如果你只是某队球迷会怎么干?因为"你认为"所拥护的球队会赢,所以不管赔率多少都会下注在己方。交易者则会根据赔率来确定下哪一边更合算。

至于策略,就是寻找一种下注方法,能够在无论出现什么结果的情况下,都保证赢就多赢输就少输一点。

所以,交易者根本不需要预测结果来下注。

如果不预期未来标的物价格的走势,你就不知道如何做交易,那么,可以很肯定的是,无论在这个市场待了多少年,你始终还是一名赌徒。

交易者是要从赌徒身上赚钱,就不能按照同一个规则。否则,你就是另一个赌徒,陪他们一起赌运气。

不赌也能赢,才是交易者。赌,就是错误之一。

2.孤注一掷做交易

当充满信心,十足把握的时候,最好给自己一嘴巴,冷静片刻。看不到的风险,才是带来实打实亏损的风险。

交易者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满仓或空仓,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在"孤注一掷"。

交易是"不确定性"的互换游戏,交易是用钱交换标的所蕴藏的内涵风险。

当"孤注一掷"时,往往意味着你眼前的"确定性"最大化,这恰恰是很危险的时候,是产生新的、反向"不确定性"的起点。

交易者不应该因为"确定性"而"孤注一掷"。反过来,只要赔率可观,试错成本够低,就可以驱动交易而无所畏惧 —— 不害怕眼前的"不确定性"。貌似"向死而生"的幸运,其实风险可控。 

因为确定性*而孤注一掷,就是错误之二。

3.服输

因为赌而输,因为孤注一掷而输,这都是错误,但更不能容忍的严重错误是:不服输。

股票市场是一个以搏奕为主,概率为辅的市场。一旦心态失控,无法维持心理平衡,或因为一个小概率事件招致重大亏损,甚至毁灭。

"不服输"意味着心态扭曲,即便一个能够持续稳定盈利的交易者,也难免因为情绪问题,外加种机缘巧合,最终参与到原本不该参与的,没有胜算的游戏中。而长期盈利所积累的*大自信,将反噬其身,最终被自己所毁灭,而非市场。

交易者,需要坚持不要脸。这既是敬畏市场,也是提醒自己保持心态平和。

因为要脸而不服输,这就是错误之三。

少犯错,自然就能得到来自市场的馈赠。因为犯错而招致亏损,都是需要反思自责的。而正常交易产生的亏损,恰恰是你以后盈利的原因。

( 待续 )

 

八、盈亏同源

 

"做短差,高波入低波出。做布局,低波入高波出。涨跌是命,杠杆是刀,成本是根。盈亏同源,多空一家"

这么些年,这几句话总结是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心法,足以立于不败,自当牢记于心。

盈亏同源,是未入道者最难体会的一条。

盈亏同源,是对待市场对于风险的一种认知态度。老湿经常讲"输的起才赢得到",就是盈亏同源的演化。

比如说用同样一种策略(某种信号出现)去打板,今天你或许会赢,明天你就或许会输,但总得来看,你还是能赚钱的。

可是,你并不满足这点盈利。怎么办?你想优化策略,如果减少打板次数尽可能找确定性*的机会再上,可不可以?当然可以。

不过,最后你的确输的次数会少,但赚的钱却更少了。因为你降低风险的同时,也把赚钱机会降低了。

这就是盈亏同源。

你并不知道哪一次会赚钱,所谓确定性*是无法证伪的,除非你试错。因此你在做无意义的事情。

如果在一定交易次数下,你所获得的利润稳定在一定区间(不一定是胜率),那么为了扩大利润,应该借助杠杆而不是优化策略。

风险与收益的稳定,是交易模式的天然确定性。盈亏同源,当一致性确立,主动回避风险的同时,你就等于在回避利润。也就是老湿常说的,"正确的亏损"是以后你持续盈利的原因。

在《左手》第四章我曾经讲过如何面对风险,这里再系统归纳一下。

风险共有三个层次:1.系统性风险 2.主观风险 3.策略风险

系统性风险就是市场施加给所有人的风险。从盈亏同源的角度,不能主动回避。也就是老湿总说:不抄底不逃顶。这就是懂盈亏同源的人才明白。

一个琢磨抄底逃顶的系统,是不可能赚到钱的。这不科学,都是骗子捏造出来哄人的,或者作者在骗自己,只是幸存者偏差的错觉。

概率上讲,顶、底的确认都是小概率事件,只有最后一次才是正确(胜率低赔率高),之前的尝试统统都是错的。

如果为了逃顶抄底,系统试错成本远远超过了你的预期回报,这就是长期看,这种系统为什么不可能赚钱的原因。

至于主观风险,理论上都可以避免,只会造成亏损不可能有盈利,完全源于自己的失误。

一般来说,就是一致性你已经知道,但情绪影响了你试图优化它,比如因为输了钱造成情绪上来了,违背计划按照主观判断去做情绪交易;或者因为有主观判断在前,不甘心打脸而承受不必要的亏损拒绝止损。

人总会有情绪,职业高手一般都会敏感发现情绪波动而暂停交易,直到恢复平静后再开始。情绪,对于交易根本没有任何帮助,只会让人有机可乘。

所以,主观风险不能用盈亏同源来解释,而要完全避免。因为它不具备一致性条件,处于非常态。我们所讲的盈亏同源,必须是*于行为一致性下的稳定收益。

至于策略风险,就是博弈风险,是对手特意*加给你的风险。与系统性风险不同,博弈风险发生的概率无法统计,而系统性风险是有概率的。

博弈风险一旦发生,就应该立即调整你的策略进行回避。因为它针对你的一致性,在不断侵蚀你的利润。盈亏同源是*于一致性的,如果系统风险加上博弈风险,你还有利润嘛?这要算算账。

还是用前面的例子,如果在一段特定时间,打板就有人砸,对手的策略一致性就是针对你,你的策略还能有稳定的利润嘛?回避,才是正确的选择。

综上,盈亏同源的前提是交易一致性的存在。了解它,就能*服对于系统性风险的恐惧,警惕主观风险带来的无谓损失,回避博弈风险造成的破坏。

博弈型交易者,是这个市场最难缠的对手。他的交易模式就是借助或破坏其它人的交易一致性来获取利润,*行施加风险给对手。作为捕猎者,他也可能成为其它博弈型交易者捕猎的对象。这一层,是这个市场里特殊的群体。

曾经有一个投顾跟我兴致勃勃讲他如何与庄家斗智斗勇,然后被我劈头盖脸训了一通。"你是来赚钱的还是来比智商的?"

做简单题,持*凌弱,是永远正确的法则。

( 完 )

 

2016-3-29 10:36 来自 微博 weibo.com

钱少能不能玩股票?能啊!赌嘛,没人拦着你,小赌怡情。大赌行不行?也可以,输了不哭就行。资金运用,本身是学问。没有足够多的资金来覆盖策略内可预见的风险,这交易系统压根就不能玩。不要说你的系统选股很牛逼,只提供买卖信号这玩意根本不配叫系统,满大街卖的都是这种破玩意,这叫水晶球。如果靠你的眼光就能赚钱,早就不是屌丝了,对不?

跟着市场做,不能指望天天都是艳阳天。开局,最重要是要慢切,用一波段行情打出安全垫。打不出来,要忍,这是命,一急就容易被动。这个游戏就是比谁犯错少,比谁会躲坑,闭眼赚钱的波段根本没有技巧性,胆子大就够了。问题是,命不好,上手就被打残,很难翻身。

错,输多少比重不同,心理承压是不一样的。只有机器可以完全没有情绪,运动员心理调整和竞技状态是密切关联的。投资就是竞技运动,输多了你就会拼,一旦拼了你就已经输了。永远不要孤注一掷的禁忌你肯定会破。没有底线玩游戏,输是早晚的事情,毕竟钱是有限的。

安全垫做好,仓位上限就可以提起来,有资格玩更大幅度的弹性,因为"输的起"。任何交易不参与不可能盈利,但输不起的交易肯定不能参与。当你可以承受的回撤能够覆盖标的正常状态下的弹性空间,那么你才可能在它身上赚钱。我在说什么?说的是"止损的合理性"。看对了输不起,最后还是输 ​​​​

我玩的打牌游戏是日结算模式,按时间止损不是按价格。简单说,我买的是一个时间格,盈亏都是不预期的,赚钱继续下一个时间格,一旦不符合预期就撤出来。一般人我不告诉,告诉了你们也不懂 [偷笑]所以,我只算总帐不算分账,输多少要控制,赢了就继续下到输为止,经常拖一板车的板就是这种策略的结果

比如说,今天莱茵就算跌停了,也是我"输的起"的范围。就算三只票都跌停了,这种最坏结果也不是我不可接受的。如果连这都不能算好,凭什么在今天开仓呢?对于日结算交易模式,把亏损算到这个程度就OK了,明天帐明天再说。

10%的头寸出现10%的波动,净值影响是1%;100%的头寸出现2%的波动,净值影响却是2%;但从视觉上,韭菜会认为10%波动的票风险很大,而不懂持仓后端的风险控制。

做好安全垫(一般20%),*本上仓位上限就可以放到80%-90%。为什么不是满仓?第一,好票总是下一个,早盘调仓手再快也会有来不及的时候,所以有资金总是对的。第二,万一有事需要调资金,卖不了票就傻了。第三,有时候标配仓与超配仓进行换手的时候需要补钱,没资金周转就傻了。 ​​​​

仓位本身,分为底仓,滚动仓,机动仓,这都是比例,不是特指某个票。底仓是指常规过夜的隔夜头寸比例,机动仓是指策略上临时执行战术需要过夜的头寸,就像加班车。滚动仓是日内交易用的。比如底3滚3,说明白天赚钱的时候是最多可以有6成仓在赚钱,晚上过夜却只有3成,比如今天。好处大家都懂

资金管理计划就是做这个。至于票,就是低配标配超配。比例是一定的不是随机的。组合起来,第二天你能出手几次反手几次都是可以算出来的。灵活在于票的选择,但资金流转比例是计划的,收益不确定但风险上限是控制的。做这些事的目的是约束自己的情绪交易,越是天才越喜欢悬崖边跳舞,这是人之天性

市场是随时变化的,我的交易频率而言,日K都没什么意义,你看日K一把梭对我来说就是恐龙,我剁你十刀明天你才知道疼。这个优势就是我的交易方式比你更细所决定的。好比咏春,我打十拳你只有一拳,你打到我几率小,但我有时间慢慢打你,十拳总会中几拳。万一你蠢不知道动,我十拳都中就是板车了

市场很多时候没有方向假动作多,我的优势就比大多数人大。盘中多空转换只要资金策略得当被对手抓住死K的几率小。当然,因为不是玩指数而是个股,所以老湿的经验多数时候能下注后耍赖就算做错了一把也不一定亏大钱,甚至赚小钱脱身。

老粉经常看我上午被市场K下午选只票翻盘,就是这个道理。每天是8个小节,不是1个小节,没有收盘总是有办法可以想的。这是个博弈过程而不是简单押大小。不到最后定盘,都要有反手的机动性,除非战术上放弃。我每天打好几拳,你跟着踢人家一脚,还以为我跟你一样被人追着打,谁蠢?

万一打中了,你们比我赚的狠,我一年下来经手来回做的翻番票很少低于十只,但实际收益并不惊人,我喜欢并擅长防守。这又不是比赛,我要的是赚进来就不再输出去,跟股神不好比,动不动就翻番。活下去稳定再稳定,这才是手艺。比赚钱快?你们玩

可能有人觉得这么复杂太影响赚钱了,没错,它也影响亏钱,盈亏同源。回撤不能精确控制的系统(或交易方式),在我看来都是不合格的系统。为什么?因为你每天交易的根本不是股票也不是机会,而是风险。不能控制的风险,等于你把炸弹抱得死死的,这是病。卖给别人了,你才是真赚钱了,否则只是在意淫。

韭菜之所以是韭菜,一是什么游戏都玩;二是无一例外,所有游戏里他都是赌运气那一个。因此,没有交易就没有伤害

posted @ 2021-04-21 08:30  Alphamusil  阅读(95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