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与沟通》课程论文:孙悟空不是“斗战胜佛”——论紧箍咒象征功能的缺失及成因

孙悟空不是“斗战胜佛” ——论《西游记》紧箍咒象征功能的缺失及成因

摘要:紧箍咒是小说《西游记》的重要叙事工具。对于紧箍咒的象征功能,传统解读关注其“规范”和“驯化”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其背后的社会隐喻。文章通过对原著的研读发现紧箍咒的驯化作用的表达存在缺失:孙悟空在取经最后的表现与紧箍咒消失时“成佛”的描述不符。文章认为,这种缺失源于《西游记》的主题复杂性和紧箍咒的意象统一性的矛盾,受到了明代中后期的复杂的社会思潮的影响。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紧箍咒,象征功能,缺失。

一、 引言:孙悟空与紧箍咒之间的矛盾

矛盾是推进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工具。在吴承恩编著的百回本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与紧箍咒之间的矛盾并不多,但在完善故事逻辑和推动故事情节两个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引发了后人的关注和思考。关于该矛盾所体现出的紧箍咒的内涵,大部分研究可以概括为两个观点:

其一,紧箍咒使孙悟空有良知、明事理。孙悟空不羁的性格使他不服管教,甚至有时显得无理取闹。对此,赵志成认为,“孙悟空要追求超越社会的个性绝对自由则注定是不可以的。” 因此,需要有外在力量规范孙悟空的行为,而这正是紧箍咒的作用。其所蕴含的社会哲理是:个性自由需在社会意志下运行。紧箍咒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使个性自由转化为谋社会利益而起到维护和促进的作用,统一了个人自由和社会价值。

其二,紧箍咒禁锢了孙悟空的个性。在众多情节中,唐僧念动紧箍咒,并不是因为孙悟空不服管教,而是他惩恶扬善的个性触犯了唐僧的慈悲为怀的佛教思想,或是唐僧不辨是非地听信小人谗言。此外,唐僧和观音都曾以紧箍咒要挟孙悟空。此时的孙悟空就像一个做了错事被抓住把柄的孩子,连连求饶,着实令人唏嘘。可见紧箍咒对孙悟空个性的束缚。这不仅是吴承恩借唐僧念动紧箍咒的行为讽刺当权者颠倒黑白、不辨是非,更是他通过激发人们心中的不满来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社会制度、文明规范、组织纪律等纵然是正确的,那也要看掌握在什么人手里和如何去执行。”

研究表明,孙悟空在西行过程中因紧箍咒而收敛了个性,体现出修心的过程,符合阳明心学的时代思潮。例如,赵志成认为:“对于已经成佛的孙悟空,‘紧箍’自然消失。这直接演绎的逻辑是:对于一个有高度文明自觉的人来说,强制手段就没有必要了。”② 再例如,王平写到:“小说中的‘紧箍儿’和‘紧箍儿咒’作用十分明显,一方面对禁锢个性表示不满,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对‘求放心’的肯定。”

然而,赵志成对孙悟空的自由精神的分析局限于《西游记》的前七回,却疏于观察到孙悟空在紧箍咒的束缚下,依然表现出自由意志和反抗精神。王平虽然写到孙悟空对唐僧念动紧箍咒的行为“并不服气”,但并没有进一步展开论述。因此,对于紧箍咒象征功能的分析还缺少一块拼图。孙悟空依然表现出的自由精神让我们不禁想问:孙悟空真的成佛了吗?紧箍咒的目的真的达到了吗?

二、 紧箍咒的象征功能:管教、归顺与传教

一般认为,孙悟空头上戴的金箍称为“紧箍儿”,唐僧念的咒语称为“紧箍咒”或“紧箍儿咒”。文章不区分这两个概念,并将其统称为“紧箍咒”。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紧箍咒的象征功能具体有哪些。文章认为,紧箍咒在《西游记》中有“管教”、“归顺”和“传教”三个象征功能。

“管教”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的野蛮行径为紧箍咒的引入作出了铺垫:没有紧箍咒,手无缚鸡之力的唐僧如何“管教”的了孙悟空?不过,在原著第八回中,如来在把紧箍咒给予观音时,还说了这样一段话:

他若不服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疼,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

从“管教他入我门来”可以看出,这里的“服使唤”指的不仅是勤恳的唐僧的保镖,还是忠诚的佛教信徒。于是,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有了多种含义。物理上,唐僧以紧箍咒为要挟的手段,限制孙悟空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并护送自己前往西天取经。这是“管教”的功能。思想上,如来以身体上的疼痛达到精神控制的目的。一方面,如来想要改正孙悟空狂傲不羁的性格,使得其本领好为天庭所用,可以视作进入天庭前的“体制化”。 这是“归顺”功能。另一方面,如来以紧箍咒为载体,将佛界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的行为准则强加于孙悟空之上,希望在长期的思想控制下,孙悟空能诚心接受这套规则。这是“传教”功能。文章将思想层面的“归顺”和“传教”两个功能统称为驯化功能。

因为紧箍咒是孙悟空从五行山释放后受到的唯一约束,所以它极大地承担了以上三种功能。此外,在《西游记》中,紧箍咒又名“定心真言”,而“真言”和佛教密宗相关。同时,紧箍咒的前身是“行者” 头上的“铁戒箍” ,可见紧箍咒与佛教的密切联系。如来用佛教的手段对付孙悟空,进一步体现出紧箍咒的传教功能。

三、 紧箍咒的驯化含义未完全实现

1. 原著研读:孙悟空经过紧箍咒的长期驯化,依然反抗

通过对原著的研读,我们发现,孙悟空在取经之路的最后依然有着“反驯化”的表现,且在物理层面和精神层面上均有所体现。

如来给了观音三个金箍,其中一个用在了孙悟空身上。至于其它两个被箍儿收服的妖怪,熊罴怪做了落伽山的守山大神,红孩儿做了菩萨身边的善财童子,证明了如来的“管教他入我门来”的目的。虽然孙悟空修得“斗战胜佛”,也懂得许多佛法,看似和前两位有着相同的结局,但他没有因为紧箍咒的驯化而失去自己的个性。例如,在第九十七回中:

行者欲将这伙强盗一棍尽情打死,又恐唐僧怪他伤人性命,只得将身一抖,收上毫毛。

“一棍尽情打死”是物理层面的抗争。孙悟空没有把强盗打死,不是因为他普度众生,而是“恐唐僧怪他伤人性命”。可见,尽管孙悟空先前对天庭毕恭毕敬(在第八十四回中,“行者火眼金睛,其实认得好歹……慌得倒身下拜”),但这只是因为他忌惮头上的紧箍咒。在他心中,做了坏事的强盗应当受到惩罚,不能像唐僧一样把他们放走了。这证明他依然是嫉恶如仇的。哪里慈悲为怀?只是被胁迫罢了。至此,我们可以认为,孙悟空的内心没有被佛教思想所渗透,如来借紧箍咒让孙悟空皈依佛教的计划宣告失败。这一点在第九十五回孙悟空大战玉兔的情节中也可窥见一斑:“这行者愈发狠性,下切手,恨不得一棒打杀”。

此外,在第九十八回中:

行者见他讲口扭捏,不肯传经,忍不住叫噪道:“师傅,我们去告如来,教他自家来把经与老孙也。”

“我们去告如来”是精神层面的抗争。孙悟空在如来的地盘大声叫嚷,还以“老孙”自称,颇有种把天庭当成自己家的感觉。在修成正果后,孙悟空依然展现出不羁的性格和极为鲜明的个性,完全不同于取经路上见到的各路装腔作势的神仙。光是敢于挑战“权威”,就足以证明他没有被酷似现实官场的天庭所“体制化”。至此,如来借紧箍咒让孙悟空收敛个性并为天庭所用的计划也宣告失败了。

在第一百回中,孙悟空和唐僧进行了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这也是他们各自在原著中的最后一句话:

孙行者却又对唐僧道:“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甚么《紧箍儿咒》掯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

唐僧将紧箍咒的消失归因于紧箍咒实现了其功能,再戴着也没用。对此,我们要打上一个问号。忘记规则的存在即是融入规则,但孙悟空自始至终没有忘记他头顶上悬吊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甚至还扬言要将其打得粉碎。“莫教菩萨捉弄人”说明孙悟空将紧箍咒看成如来的把戏,其中尽是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紧箍咒的不满与嘲弄,哪里像一个被驯化了的猴子?

至此,全书结束。紧箍咒所承载着的诸多象征功能,最终只实现了最简单也是最表面的一个:护送唐僧取经。在驯化方面,无论是归顺天庭,还是皈依佛教,根据前文的说明,都有着未完成的迹象。李军认为,“纵观全书,虽然孙悟空在加入取经队伍后颇有种改邪归正的意味,但他并不以“向善”而改变其“专倚自强”的英雄手段和放弃除恶务尽的理念。” 专倚自强体现放浪不羁的精神,和归于天庭的体制内相对立;除恶务尽则是善恶分明的价值观,和佛教普度众生、求贤做圣的理念相对立。

2. 对照论证:后世更完备的塑造是什么样的

如果一个文学元素的意象被完美地刻画了,那么,对这个元素的再次创作就需要大量的创造力,因为我们需要跳出原有的框架,否则只会相形见绌。相反,如果这个意象本身就存在着不完整甚至矛盾的地方,那便是后人可以挥洒笔墨之处了。因为紧箍咒意象的不完全表达,对其的补全和重塑一直是后世的关于《西游记》的再次创作中的一大重点,甚至部分作品的核心思想就在于体现孙悟空和紧箍咒及其背后所代表的神佛势力的对立。本文将列举两个《西游记》在后世的相关创作,以尝试通过对比的方式,反衬出原著的紧箍咒的象征功能的缺失。

游戏《黑神话·悟空》以孙悟空辞去佛位回到花果山,却被天庭剿灭为背景。孙悟空在大战二郎神时,头上的紧箍咒忽然出现,使他输掉了这场争斗,以至于失去了性命。对紧箍咒意象的补全是整款游戏的内涵之一。虽然孙悟空的本性没有改变,但在原著中消失的紧箍咒重新出现了,因为孙悟空不再是天庭的一员,并要和天庭相对抗。原著的紧箍咒没有完成的任务,《黑神话·悟空》的紧箍咒帮它完成了。结合唐僧在孙悟空成佛时对他说的“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和《黑神话·悟空》的游戏情节,可知紧箍咒象征着天庭对孙悟空的“永久控制权”:一旦孙悟空戴上紧箍咒,他就再也摘不下来了;一旦孙悟空出现了忤逆天庭的想法,紧箍咒就会把他折磨得痛不欲生。

小说《悟空传》将紧箍咒的驯化意味以及孙悟空和天庭的对立推向了高潮。我们认为紧箍咒的意象不完整,是因为它消失得太突然了:如果孙悟空屈服了,就和他最后的表现矛盾;如果孙悟空没有屈服,那紧箍咒岂不成了笑话?究竟是无止境地反抗绝对的权威,还是懦弱地妥协?原著的孙悟空看似选择了后者,但作者在字里行间留给我们反抗的迹象,这就是矛盾之处。而《悟空传》的孙悟空彻底地选择了前者,哪怕他预料到这会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于是,原著中少有出现的孙悟空与紧箍咒之间的冲突,在《悟空传》中彻底爆发了出来。紧箍咒也不再是一个笑话,而是真正的“紧箍”,箍在了孙悟空的灵魂深处。

四、 成因:主题复杂性与意象统一性的矛盾

在考虑紧箍咒象征功能的缺失时,需注意其涉及到两点:一是紧箍咒因孙悟空成佛而消失,二是孙悟空在取经最终阶段通过前文提到的各种细节所表现出的个性。

1. 为何紧箍消失:意象统一性的需求

紧箍咒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线索,贯穿着整部小说。孙悟空从跟随唐僧取经到戴上紧箍咒的整个故事都发生在原著的十四回,再结合紧箍咒的“管教”作用,我们可以认为,孙悟空带上紧箍咒象征着取经的开端。自然地,为了保持小说情节的完整性,在取经完成时,需要给紧箍咒一个交代,最直接的想法就是“摘下”紧箍咒象征取经的结束。

紧箍咒表面意象的统一与其象征功能的完整性存在矛盾,因为孙悟空不但完成了取经,还保留着反抗精神。这就导致无论紧箍咒是消失还是留在孙悟空头上,都会存在无法自圆其说的问题。当然,表面意象的统一对整部著作的观感影响更大。试想一下,如果紧箍咒依然留在孙悟空头上,将会有多少读者对这样的结局感到不满意——他们心目中的大英雄为唐僧做牛做马十几年,可直到最后也没有摆脱紧箍咒。所以吴承恩选择了让紧箍咒消失,为整部小说画上了看似完整的句号。

这引出了新的问题——为何直到取经的最后,孙悟空依然保留着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反抗精神而不被驯化?解答这个问题,则需要回到吴承恩所处的时代,看看他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思潮。

2. 为何依然反抗:社会思潮的影响

明代中期,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后来又演化出左派王学“泰州学派”。吴承恩受到泰州学派影响的极大可能性,在许多研究中早已论述。 在吴承恩生活的年代,泰州学派蓬勃发展,而吴承恩的家乡淮安和泰州相隔很近。再者,吴承恩早年在科举中屡遭挫折,中年时宦途困顿,所以他在泰州学派的主张蔑视权威、追求个性的冲击下,“从复杂的社会变动中感到最不堪忍受的,莫过于朝政的黑暗和士林风气的败坏”。 孙悟空和紧箍咒之间的冲突,则是表现这一社会批判的重要工具。

蔡铁鹰认为,《西游记》是吴承恩刻意反映当时社会的结果,整部书浸透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因子。②于是,从始至终一直压迫着孙悟空的紧箍咒,便成为了当时社会对民众的所有压迫与束缚的统一符号,而其令人难以接受的驯化目的,则是封建政治的思想控制的缩影。这样,孙悟空的反抗现象就能解释清了:孙悟空个性的保留不但是心学中“自由意志”的体现, 而且使得其英雄形象更为立体。

应当指出的是,“《西游记》的创作主旨带有鲜明的心学色彩。全书通过孙悟空由‘放心’到定心,从定心而‘修心’,形象化地表明了心学的主张。” 一边是前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的阳明心学,另一边是“蔑视权威、追求个性”的泰州学派和明代中后期腐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社会思潮的复杂性直接导致了《西游记》的主题复杂性,进一步引发了孙悟空行为的复杂性。因此,孙悟空既要看似被驯化地完成整个取经过程,又不能真正的被驯化,于是就有了《西游记》的主题复杂性和紧箍咒的意象统一性的矛盾,最终导致紧箍咒象征功能的缺失。

五、结语

文章认为,取经成功的孙悟空在本质上没有成佛,这导致紧箍咒的消失显得有些勉强,使其象征功能的表达存在缺失。不过,笔者认为,紧箍咒的象征功能的缺失不是《西游记》的缺陷,反而是其亮点,是这部小说成为文学经典的因素之一。这背后体现了吴承恩力求在保持小说完整性的前提下,对个人思想和社会思潮当中的自由、反抗要素的刻画。这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富有强大感染力的经典形象。《〈西游记〉的自由意识》等众多研究认为孙悟空彻底皈依佛教,体现出其悲剧性。 文章的观点是对该论断在根本上的否定。

紧箍咒的象征功能的缺失的直接原因是《西游记》的主题复杂性与紧箍咒的意象统一性的矛盾,由作者个人生平和所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思潮的复杂性所导致。“留白”式的表达缺失反而强化了其背后的社会隐喻,也为后世的相关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是吴承恩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 赵志成:《紧箍咒:一个有意味的文化符号——〈西游记〉主旨探微》,《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 宁稼雨:《〈西游记〉主人公形象的原型精神》,《南开学报》1999年第4期。
  • 王平:《〈西游记〉“紧箍儿咒”考论》,《明清小说研究》2013年第4期。
  • 李军:《论〈西游记〉叙事中孙悟空的能力表现矛盾——以现象、成因与艺术作用为中心》,《明清小说研究》2019年第2期。
    周利生:《从泰州学派看吴承恩的创作思想》,《云南学术探索》1997年第4期。
  • 吴淑玲:《〈西游记〉的自由意识》,《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4期。
  • 蔡铁鹰:《再看〈西游记〉:吴承恩眼中的现实社会》,《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 高瑞泉:《隐显之间:心学历程中的“自由意志”》,《学术月刊》第54卷第11期,2022年11月。
  • 刘凤:《从紧箍儿看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posted @ 2025-06-01 12:15  qAlex_Weiq  阅读(446)  评论(1)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