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构建之法》所思
问题:
1. 文中强调程序工作者需要和强调团队协作能力,但就目前的学习授课方法来讲,这可能是不太现实的,在平时教学中是否应该添加一些学生之间互斗的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所有的优秀的程序员都是通过不断地写代码培养出来的,那么在学生阶段我们应该达成什摸样的代码量才算合格呢?
3.对于以后自身的发展我该如何衡量哪个职业更加适合自己呢?
4. 软件=程序员自身的修养+完成工作的素质;程序员自身的修养包括程序员的个人技能团队协作能力等必要技能。那完成工作的素质是否可以理解为变出的软件质量的好坏呢?
5.
学校里教的开发流程是这样的:需求分析 —> 设计阶段 —> 实现阶段 —> 稳定阶段 —> 发布阶段 —> 维护阶段 。
而实际工作中是这么干活的:
1. 刚进入公司,开始学习维护一些已有的软件(维护阶段),当然会有个前辈带你
2. 能够在项目中改些Bug,发布小规模的更新版本(稳定/发布阶段)
3. 有机会重写或者开发一些较小的模块(实现阶段)
4. 表现好的员工,有机会设计较大的模块,写一些文档(设计阶段)
5. 逐渐成长为团队的骨干,有机会计划新的项目(需求分析)
这样的反转是否会真正是程序员成长的更好,还是为了公司的利益要这样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