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中心(三层库存模型)

目录

三层库存模型

WMS

一、货主(Owner)

作为独立的业务对象存在
货主是仓库中商品的「所有者」(可能是企业、品牌方、零售商等),在WMS中必须作为独立对象管理,核心原因是:

  • 第三方物流仓库(3PL)通常为多个客户(货主)提供仓储服务,需严格区分不同货主的商品和库存;
  • 即使是企业自建仓库,也可能存在「自有商品」和「代运营商品」(如品牌代发),需通过货主属性隔离管理。

货主(Owner)业务对象的核心属性:

属性 说明
货主ID(Owner ID) 唯一标识(如OW001),是关联商品、库存、单据的核心字段。
货主名称 企业/个人名称(如「苹果公司」「张三贸易商行」)。
货主类型 区分属性(如自有货主/外部客户/供应商,影响权限和结算逻辑)。
联系方式 联系人、电话、邮箱(用于业务对接和异常通知)。
结算信息 费率协议、结算周期(3PL场景中用于仓储费、操作费计算)。
状态 启用/禁用(如合作终止后标记为禁用,避免新业务产生)。

库位

WMS(仓库管理系统)中的库位,是指仓库内用于精准定位、存储和管理货物的最小物理空间单元,本质是给仓库里的 “每一个存储位置” 分配唯一标识,让货物能被快速找到、存取和盘点,避免混乱

二、库位的唯一编码规则:确保“一位一码”

定义库位的关键是给每个位置分配唯一编码(类似“身份证号”),WMS通过编码精准定位货物。编码规则需“简单易懂、可扩展”,常见结构为“多层级组合”,以手机制造企业的成品仓库为例:

  • 典型编码结构:仓库编号 + 区域编号 + 货架编号 + 层号 + 位号
  • 示例:1-ST-03-02-05
    • 1:仓库编号(如“1号成品仓”,区分多个仓库);
    • ST:区域编号(“Storage”的缩写,代表存储区,区分收货区“SH”、拣选区“PI”等);
    • 03:货架编号(第3号货架);
    • 02:层号(货架第2层,从下往上计数);
    • 05:位号(货架该层的第5个货位)。
  • 核心作用:通过编码,WMS能快速定位货物(如“查询型号A手机的库存,显示在1-ST-03-02-05库位”),拣货员按编码找货,避免“到处翻找”。

一个库位可以放多个sku吗

但需根据仓库管理目标、货物特性和WMS系统支持情况,在“效率”和“管理复杂度”之间做权衡,并非所有场景都适合一个库位放多个SKU。

一、适合一个库位放多个SKU的场景

当多个SKU满足“体积小、关联性强、出库频率低”等条件时,混放可提高库位利用率(避免小SKU占用整库位导致浪费),且不会显著增加管理难度。

  1. 场景1:小件、低值、出库频率低的配件类SKU
  2. 场景2:关联性极强、常被同时出库的SKU
  3. 场景3:临时暂存的待处理SKU

二、不建议一个库位放多个SKU的场景

当SKU具备“体积大、价值高、出库频率高、易混淆”等特性时,混放会显著增加库存错误率(如盘点时少算/多算)、拣货错误率(如错拿SKU),甚至导致货物损耗。

  1. 场景1:体积大、占用空间足的成品SKU
  2. 场景2:高价值、需精准管控的SKU
  3. 场景3:出库频率高、需快速拣货的SKU
  4. 场景4:特性易混淆的SKU

3. 库存记录:细化到「SKU+货主+库位」三维度

库存记录(Inventory)是核心载体,需通过“SKU+货主+库位”的组合唯一标识库存,确保同一SKU在同一库位下,不同货主的库存可区分。

核心属性 说明 设计逻辑
库存ID 唯一标识(如INV-001) 唯一记录一条库存数据
SKU编码 关联共享SKU(如OPPO find n3 128G) 绑定物理商品
货主ID 关联货主(如货主A) 明确该部分库存的归属(即使SKU相同,货主不同则库存独立)
库位编码 关联库位(如A-1-01) 记录库存的物理位置
数量 该货主在该库位的该SKU库存数量(如货主A在A-1-01有20台) 核心数据:区分同一SKU在同一库位下不同货主的库存
批次号 关联批次(如L20230601,同一批次可被多货主共享) 追溯时需同时关联货主(如批次L20230601中,货主A占10台,货主B占15台)
库存状态 合格/待检/锁定(如货主A的库存被锁定,不影响货主B的可用库存) 状态按货主隔离(同一SKU在同一库位,不同货主的状态独立)

逻辑库存

一、逻辑层核心业务对象设计

逻辑层的核心目标是:基于物理库存,结合业务规则(如预占、锁定、安全库存)计算「可售库存」,并记录全链路库存变动。其业务对象需覆盖「库存主体、状态维度、变动记录、规则配置」四大类,具体设计如下:

1. 库存主档(LogicalInventory):核心载体

逻辑层的最小库存管理单元,按「SKU+仓库+货主」唯一标识(多仓多货主场景下的核心维度),记录该维度下的各类库存状态汇总值。

核心属性 说明 业务意义
库存ID 唯一标识(如INV-123) 逻辑层库存记录的唯一键
商品SKU 关联商品的SKU编码(如SKU001) 明确管理的商品单元(最小可售单位)
所属仓库ID 关联仓库(如WH-BJ,北京仓) 绑定物理存储位置(逻辑库存需对应具体仓库的物理库存)
所属货主ID 关联货主(如OW001,品牌A) 区分库存归属(多货主场景下避免混淆)
可用库存(availableQty) 当前可被销售的库存数量(=物理库存-预占库存-锁定库存-安全库存) 前端销售展示的核心依据(直接影响是否允许下单)
预占库存(allocatedQty) 已被订单下单但未完成支付/履约的库存数量(如用户下单未支付时锁定的库存) 防止超卖(同一库存不会被多个订单同时占用)
锁定库存(lockedQty) 因异常/特殊业务被冻结的库存(如质检不合格、临期待处理、售后锁定) 限制这类库存参与销售(避免问题商品被卖出)
在途库存(inTransitQty) 从其他仓库/供应商运输中,尚未入库的库存(如调拨在途、采购在途) 用于中长期库存规划(可展示为「预售库存」)
物理库存基数(physicBaseQty) 同步自WMS的实际库存数量(基础数据源) 逻辑层所有计算的基准(需与WMS物理库存保持一致)
安全库存(safetyQty) 为应对突发需求设置的最低库存阈值(如设置10件,低于此值触发补货提醒) 避免库存售罄导致断货(平衡库存周转和服务体验)
最后同步时间 与WMS物理库存的最近同步时间 用于校验库存数据新鲜度(判断是否需要重新同步)

关键属性:物理库存基数(physicBaseQty)

是逻辑库存的“数据根基”,核心作用是锚定“仓库实际拥有的货物数量”,确保逻辑库存(用于前端展示、下单扣减)与物理库存(仓库真实库存)不脱节,避免超卖、少卖或库存数据混乱。

要理解其具体用途,需先明确电商三层库存的基本逻辑:物理库存(仓库真实货量)→ 逻辑库存(系统层面可分配的货量)→ 可用库存(前端用户可下单的货量)。而 physicBaseQty 正是连接“物理库存”与“逻辑库存”的关键桥梁,具体用途可拆解为3点:

一、定义逻辑库存的“上限边界”:避免逻辑库存“虚高”

逻辑库存是系统根据业务需求(如预留、调拨)从物理库存中划分出的“可管理货量”,而 physicBaseQty 直接决定了逻辑库存的最大可能值,防止逻辑库存超过仓库实际拥有的货量。

  • 举例:某电商仓库实际有1000台手机(物理库存),physicBaseQty 就设为1000。
    此时逻辑库存最多只能设为1000(如“预留200台给大促,可售逻辑库存800台”),无法设为1200——若没有 physicBaseQty 限制,逻辑库存可能被错误设置为超出物理库存的数值,导致后续下单后仓库无货可发,引发超卖。
  • 核心逻辑:逻辑库存 ≤ physicBaseQty(物理库存基数),确保逻辑库存始终有真实货物支撑。
二、作为逻辑库存“数据校准的基准”:解决“账实不符”

电商运营中,逻辑库存可能因订单取消、退货、盘点差异等原因与物理库存脱节(如逻辑库存显示800台,但仓库实际只剩750台),此时 physicBaseQty 就是校准逻辑库存的核心依据。

  • 具体场景:
    1. 定期盘点后,发现仓库实际库存(750台)与 physicBaseQty(原1000台)不一致,需先将 physicBaseQty 修正为750(匹配真实物理库存);
    2. 再以修正后的 physicBaseQty(750)为基准,调整逻辑库存(如原逻辑库存800台,需同步下调至750台以内),确保逻辑库存与真实货量对齐。
  • 核心价值:避免逻辑库存“悬浮”——若没有 physicBaseQty 作为基准,逻辑库存可能长期与物理库存脱节,导致前端展示的库存不准(如实际没货但仍显示可售),或仓库有货但逻辑库存已归零(导致少卖)。
三、支撑逻辑库存“多维度拆分”:满足复杂业务需求

电商逻辑库存常需按业务场景拆分(如“可售库存”“预留库存”“调拨中库存”),而所有拆分后的逻辑库存之和,必须以 physicBaseQty 为总量限制,确保拆分不混乱。

  • 举例:physicBaseQty 为1000台(物理库存),逻辑库存可拆分为:
    • 可售逻辑库存:700台(前端用户可直接下单);
    • 预留逻辑库存:200台(预留给即将开始的直播活动);
    • 调拨中逻辑库存:100台(已分配给异地仓库,待出库);
  • 关键约束:可售+预留+调拨中=1000台=physicBaseQty,确保各维度的逻辑库存拆分后,总量仍与物理库存一致,避免“重复分配”(如同一批货既算可售,又算预留)。

physicBaseQty数据维护

这是最主流的模式,适用于电商企业自有仓库(或与第三方仓储共用一套WMS)的场景,能最大程度减少数据中转环节,降低误差。

  1. 同步触发机制
    WMS会在“影响物理库存的关键动作”发生后,主动或被动将数据同步给电商库存系统(如ERP、SCM),进而更新 physicBaseQty:

    • 主动同步:当WMS完成“入库确认”(如采购到货、生产入库)、“出库确认”(如订单发货、调拨出库)、“盘点调整”(如盘盈/盘亏后修正库存)时,系统自动触发数据推送,实时更新 physicBaseQty。
    • 被动同步:电商库存系统按固定频率(如每5分钟、每小时)向WMS发起“库存查询请求”,拉取当前各SKU的物理库存数量,对比并更新 physicBaseQty(适用于WMS不支持主动推送的老旧系统)。
  2. 同步数据内容
    WMS同步给电商库存系统的,不仅是“数量”,还包括匹配 physicBaseQty 所需的关键维度,确保精准对应:

    • 基础信息:SKU编码(如“手机型号A-黑色-128G”)、仓库编码(如“北京仓”“上海仓”);
    • 库存数量:当前仓库该SKU的“实际可用物理库存”(需扣除已拣货但未出库的“锁定库存”,避免重复计算);
    • 库存状态:如“正常库存”“残次库存”(physicBaseQty 通常仅统计“正常可销售的物理库存”,残次库存需单独管理)。

关键属性:安全库存

关键场景:应对“突发需求”,抓住短期增量机会

电商常面临“临时流量爆发”(如直播带货、平台突然推流)或“需求应急”(如某SKU突然成为网红款),安全库存可作为“应急储备”,避免因库存不足错失增量。

  • 核心动作
    1. 提前预留“应急安全库存”:对有潜在爆品属性的SKU(如新品、节日相关配件),在常规安全库存外,额外预留10%-20%的“应急安全库存”(如常规300件,应急加60件,共360件)。
      示例:某新品耳机原本日均售50件,直播期间1小时售200件,常规安全库存150件(3天量)+应急60件,可支撑直播需求,无需临时下架。
    2. 手动触发安全库存释放:当突发需求导致可售库存售罄时,运营可快速手动释放部分或全部安全库存(如释放60件应急库存至可售层),延长销售窗口期,同时同步启动加急补货。
  • 业务价值:将“突发流量”转化为实际销量,避免“有流量没库存”的浪费,尤其适合直播、短视频带货等强时效性场景。
三、风险场景:抵御“供应链波动”,降低断货风险

电商供应链常面临“供应商延迟发货”“物流中断”“质检不合格”等风险,安全库存可作为“缓冲垫”,避免因供应链问题导致长期断货。

  • 核心动作
    1. 按供应链风险等级调整安全库存:对供应链不稳定的SKU(如海外采购配件、小厂供应商产品),将安全库存比例提高20%-50%(如常规3天量,提至4-5天量)。
      示例:某海外采购的手机镜头,正常补货需7天,若供应商常延迟2天,安全库存从700件(100件/天×7天)提至900件(100件/天×9天),覆盖延迟风险。
    2. 锁定安全库存避免误消耗:当供应链出现明确风险(如供应商告知“延迟5天发货”),运营可在系统中“锁定全部安全库存”,禁止释放至可售层,确保这部分库存仅用于“应急供应”(如维持核心渠道需求)。
  • 业务价值:降低供应链风险对销售的影响,避免因供应商问题导致“长期断货”,尤其对依赖单一供应商的SKU,安全库存是关键保障。
四、优化场景:结合销售数据复盘,动态调整安全库存

安全库存不是“固定值”,需通过业务数据复盘,避免“安全库存过高导致积压”或“过低无法防风险”,实现“成本与风险的平衡”。

  • 核心动作
    1. 定期复盘安全库存有效性:每周/每月统计“安全库存触发次数”(如本月某SKU触发了3次安全库存释放)、“缺货次数”(如仍断货1次)、“库存积压天数”(如安全库存长期未动,积压15天)。
      分析结论:若频繁触发释放且仍断货,说明安全库存过低;若长期未触发且积压,说明过高。
    2. 动态调整安全库存阈值:根据复盘结果调整比例,如“某SKU本月断货2次,安全库存从3天量提至5天量”;“某SKU积压20天,从5天量降至2天量”。
  • 业务价值:避免“无效安全库存”占用资金和仓储空间(如滞销款安全库存过高导致过期),同时确保安全库存能真实应对风险,降低整体库存成本。

库存联动

事件 可销售库 逻辑库存 物理库存
下单 占可销售库存
支付 扣可销售库存 占逻辑库存(如有库存)
给wms发货通知单 占库位库存
出库 扣库位库存

可销售库存

为什么需要销售库存?
1 满足销售侧业务需求,如预售,超卖, 渠道共享或者独享库存。
渠道共享:如我有100台手机,我希望天猫店和抖音店共享这100台
渠道独享。我有100台手机,我设置60台给抖音店,40台给天猫店
2 确保库存的一致性,避免超卖。
销售侧下单需要预占库存。 如果没有销售库存,仓库作业是无法支持销售侧的预占能力的(WMS 库内作业仅支持出库操作和入库操作) 容易导致下了单没有货发。 比如销售侧查询WMS库存有100台,下单100台.到订单评审通过给WMS发货指令的时候发现库存已经没了。
做法:所有场景(销售,供应链等)对库存的减少操作(占用和扣减)经过销售库存,占用成功后才能往下走流程。

一、面向渠道的可销售库存:业务对象与属性定义

面向渠道的可销售库存业务对象可定义为“渠道-可销售库存单元”,即“每个渠道下每个SKU的可销售库存独立核算”,其属性需覆盖“渠道标识、库存额度、规则约束、超卖配置”四大维度,具体如下:

属性分类 属性名称 数据类型 属性解释 业务作用
1. 基础标识属性 渠道可售库存ID 字符串(唯一) 全局唯一编码,如“JD-SKU001-BJ”(JD=京东渠道,SKU001=手机型号A,BJ=北京仓) 唯一识别每个渠道-SKU的可售库存单元,用于系统查询、对账和追溯
渠道编码 字符串 渠道唯一标识,如“JD”(京东)、“TM”(天猫)、“XM”(线下经销商XM) 关联具体渠道,确保库存仅归属该渠道,不与其他渠道混用
SKU编码 字符串 商品唯一标识,如“PHONE-A-BLK-128G”(手机A-黑色-128G) 绑定具体商品,确保库存与SKU精准对应
仓库编码 字符串 库存归属仓库,如“WH-BJ-01”(北京1号仓) 明确库存物理存储位置,支撑后续出库、调拨逻辑
2. 库存数量属性 渠道可售基础额度 整数 从逻辑库存中分配给该渠道的“基础可售量”,如“500台” 渠道常规销售的库存基数,不包含超卖额度
已售数量 整数 该渠道已下单且未取消的数量,如“300台” 实时计算“剩余可售量”(基础额度+超卖额度-已售数量),支撑前端库存展示
冻结数量 整数 因订单取消待恢复、售后退货待质检等原因冻结的数量,如“50台” 避免冻结库存被重复下单,确保库存计算准确
3. 渠道规则属性 渠道专属库存标识 布尔值(是/否) “是”表示该库存仅归该渠道使用,“否”表示可跨渠道调拨(如紧急时支援其他渠道) 控制库存灵活性,如核心渠道(京东)设为“专属”,避免库存被其他渠道占用
库存生效时间/失效时间 日期时间 如“2024-11-01 00:00”生效,“2024-11-11 23:59”失效 适配渠道短期活动(如双11),活动结束后自动回收未售库存至逻辑层
最低展示库存 整数 前端展示的“最低库存数”,如“10台”(即使实际剩余5台,仍显示10台) 避免因库存过低导致用户放弃购买,提升转化
4. 超卖支持属性 超卖阈值 整数/百分比 允许超卖的最大额度,如“50台”或“基础额度的10%”(500台基础额度则超卖50台) 定义超卖上限,避免无限制超卖导致履约风险
超卖启用状态 布尔值(是/否) “是”表示该渠道-SKU允许超卖,“否”表示禁止超卖 灵活控制超卖场景,如热销款启用超卖,滞销款禁止超卖
超卖订单锁定时间 整数(分钟) 超卖订单下单后需在规定时间内付款,否则自动取消,如“30分钟” 控制超卖订单履约风险,避免用户下单后不付款导致库存长期占用
超卖冻结库存数 整数
超卖可用库存数 整数

一、为什么可销售库存要包含“仓库信息”?

渠道可售库存绑定“仓库编码”,核心是为了打通“前端销售”与“后端履约”的直接关联,避免“渠道下单后找不到对应库存”或“跨仓调拨导致履约延迟”,具体原因有3个:

1. 支撑“渠道专属仓”的履约逻辑

很多电商会为核心渠道设置“专属仓库”(如京东自营仓、天猫优选仓),渠道订单需从专属仓发货(减少跨仓物流成本、提升时效)。此时“仓库信息”是“渠道可售库存”的核心约束——若不绑定仓库,系统无法判断“该渠道的可售库存对应哪个仓”,可能导致订单分配到无货的仓库,引发履约混乱。

  • 示例:京东渠道的“手机A”可售库存绑定“北京京东专属仓”,用户在京东下单后,系统直接分配北京仓的库存发货,无需从上海仓调拨,次日达时效才能保障。

2. 明确库存的“物理归属”,避免跨渠道库存混淆

同一SKU可能在多个仓库有库存,且不同仓库的库存归属不同渠道(如北京仓库存归京东,上海仓库存归天猫)。若可售库存不标仓库,会出现“总库存够但渠道对应仓库没货”的问题——比如“手机A”总库存1000台(北京仓500台归京东,上海仓500台归天猫),若京东渠道可售库存不绑仓库,可能显示“可售1000台”,但实际京东只能用北京仓的500台,用户下单后发现上海仓库存不能用,导致超卖。

3. 简化“库存调拨”的决策逻辑

当渠道可售库存不足(含超卖后),需从其他仓库调拨时,“仓库信息”能快速定位“可调拨的库存来源”。比如京东北京仓的“手机A”可售库存售罄,系统可通过“仓库编码”筛选“同渠道其他仓库”(如京东天津仓)或“可共享库存的仓库”(如企业备用仓),快速发起调拨,无需逐一排查所有仓库的归属关系。

复杂场景举例

1,在途库存

案例:某卖家A没货了。从B卖家调拨100台机器过来,预计3天到货,卖家希望在到货之前就可以在商场预售。
设计可销售库存和逻辑库存联动,避免重复增加库存。
【总结】逻辑层增加 在途库存(无需在途占用属性),可销售库存层增加 可用预售库存,冻结预售库存。

这种场景本质是“在途库存预售”,核心是通过拆分可售库存状态+锁定在途库存额度+到货后精准流转来实现,既要满足提前售卖的需求,又要杜绝库存重复计算和超卖风险。

1. 第一步:拆分“可销售库存”,单独设立“在途可售库存”

不能把“在途库存”直接混入常规可售库存,而是要给它单独的“身份标识”,让系统和用户都明确这是“预售库存”:

  • 可销售库存拆分为两类
    • 「现货可售库存」:已入库、能立即履约的库存(如A卖家原有的0台,到货后会从这里增加)。
    • 「在途可售库存」:调拨中、未入库但允许提前售卖的库存(如A从B调拨的100台,发起调拨时就计入这里)。
  • 用户端展示:商品详情页需标注“预售(3天后到货)”,下单时明确告知发货时间,避免误解;系统端则通过两个库存字段分别统计,互不干扰。

2. 第二步:明确各环节的库存“锁定”与“流转”规则

核心是让“在途可售库存”仅用于承接预售订单,到货后直接转为“现货库存”履约,不重复新增:

(1)调拨发起时:激活“在途可售库存”,限制仅承接预售订单

  • A卖家发起从B的100台调拨后,系统操作:
    • 逻辑库存下的「在途库存」+100(记录调拨事实)。
    • 可销售库存下的「在途可售库存」+100(开放预售权限)。
    • 「现货可售库存」仍为0(无货可立即发)。
  • 履约系统承接规则:用户下单时,若选择“预售”,系统自动扣减「在途可售库存」,生成“预售型履约承接单”,并标注“待在途到货履约”,进入专属的“预售订单池”(而非普通待履约池)。

(2)用户下单时:锁定“在途可售额度”,避免超卖

  • 比如用户C下单购买20台预售机器,系统同步做两件事:
    • 「在途可售库存」从100→80(锁定20台额度,防止其他用户再买这20台)。
    • 履约承接单中记录“占用在途库存20台”,明确这部分订单的库存来源是“调拨到货”,而非现货。

(3)3天后到货时:“在途库存”转“现货库存”,直接履约预售订单

这是避免重复增加的关键一步——到货后只做“状态转移”,不做“新增”:

  • WMS实物入库:A卖家实物库存+100,同步触发逻辑库存流转:
    • 逻辑库存下的「在途库存」从100→0(调拨完成,在途状态消失)。
    • 可销售库存下的「现货可售库存」从0→100(转为可立即履约的现货)。
  • 自动触发预售订单履约:
    • 系统找到“预售订单池”中占用这100台在途库存的订单(如用户C的20台)。
    • 从「现货可售库存」中锁定20台(100→80),将“预售型履约承接单”转为“正式履约订单”,开始拣货发货。
  • 此时「在途可售库存」已为80(因之前下单扣减20),到货后无需再增加,直接随着“在途库存”的清零而同步清零,彻底避免重复。

3. 第三步:异常场景兜底,防止库存混乱

  • 在途库存取消/延误:若B无法发货或到货延迟,需立即操作「在途可售库存」扣减(如100→0),并自动通知已下单用户“预售取消/延期”,同时关闭该商品的预售入口,避免超卖。
  • 部分到货:若只到80台,則「在途库存」100→20,「现货可售库存」0→80,优先履约已下单的80台(如用户C的20台+其他用户60台),剩余20台仍保留「在途可售库存」,直至全部到货。

渠道层的独享和共享

案例1:我物理库存有 1000 台,那我要求是 500 台做秒杀活动,另外 500 台作为普通销售,如何设计库存模型?
案例2:制造业,做一个线上线下打通的项目。 买家可以在商场买线下门店的货。门店有100个手机,其中留30台在门店渠道销售,70台放在电商平台放在线上销售。

方案1:在原逻辑库存主档(LogicalInventory)中,新增「库存用途(inventoryPurpose)」字段,作为核心拆分维度,使 “SKU + 仓库 + 货主 + 库存用途” 成为逻辑层的唯一库存单元。

方案2:
在逻辑库存层的「可售库存」下新增库存分类子层,叫销配层。为了渠道层做分配,不同的渠道设置独占,或者共享。销配层有独立的实体。销配层也有货主的概念

,本质是将逻辑层从 “单一层级” 拆分为 “总览层 + 分类子层”,形成「物理库存层→逻辑总览层→库存分类子层→渠道库存层」的四层结构。核心是通过 “子层” 承接具体业务场景(如秒杀、普通销售)的库存管控,既保留逻辑层对库存的整体把控,又让场景化控制更灵活。

方案2核心优势:比 “直接拆分逻辑库存主档” 更灵活,适合场景多(秒杀、普通、预售、大客户、员工内购等),需严格控制总量,灵活调整场景库存
与 WMS 的映射:仅需总览层对接,子层不直接关联物理层。

参考资料

posted @ 2025-10-06 11:02  向着朝阳  阅读(250)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