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词工程模板

五步框架

提示词工程的五步框架(5 Step Framework),是设计有效大模型提示词的核心流程。以下是每一步的翻译与详细解释:
为了方便记忆
image

1. TASK(明确任务)

  • 翻译:明确要让大模型完成的具体任务。
  • 解释:
    需精准定义“模型要做什么”,包括任务类型(如生成、总结、分类、问答等)和具体要求。
    示例:
    • 模糊任务:“写点关于科技的内容”;
    • 明确任务:“写一篇300字左右,介绍2025年AI在医疗影像诊断领域应用的科普短文”。

2. CONTEXT(提供上下文)

  • 翻译:为任务补充背景信息、前提条件或相关素材。
  • 解释:
    给大模型“额外信息”,帮助它基于更完整的场景生成符合预期的内容。
    示例:
    若任务是“生成产品推广文案”,需补充:
    • 产品:主打轻量化的折叠电动自行车;
    • 目标用户:都市通勤族;
    • 核心卖点:折叠后可放入电梯,续航80公里。

3. REFERENCES(添加参考资料)

  • 翻译:提供供模型参考的资料(如文本片段、文档、示例等)。
  • 解释:
    让模型基于“给定资料”生成内容,确保输出与参考信息一致(常见于检索增强生成,RAG场景)。
    示例:
    任务是“总结这份财报的核心观点”,则需附上“财报原文文档”或“关键数据片段”作为参考。

4. EVALUATE(评估结果)

  • 翻译:对大模型输出的结果进行评估。
  • 解释:
    检查输出是否符合“任务、上下文、参考资料”的要求,判断是否需要优化。
    评估维度可包括:
    • 相关性:内容是否切题;
    • 准确性:信息是否正确;
    • 格式:是否符合指定格式(如字数、排版)。

5. ITERATE(迭代优化)

  • 翻译: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提示词并重复流程。
  • 解释:
    若输出不符合预期,需修改提示词(如调整任务描述、补充更多上下文、更换参考资料),再次执行“任务→上下文→参考→评估”的流程,直到结果满意。

整体逻辑

这五步是一个循环过程:先明确任务并补充信息,再通过评估发现问题,最后迭代优化提示词——本质是通过“设计→测试→改进”的闭环,让大模型的输出越来越贴合需求。

提示词迭代

翻译

迭代方法

  • Ramen(拉面法):重新审视提示词框架
  • Saves(拆分法):将提示词拆分为更短的句子
  • Tragic(措辞转换法):尝试不同的措辞,或切换到类似的任务
  • Idiots(约束法):引入约束条件

解释

这四种是提示词工程中优化提示词效果的核心迭代策略,用于解决提示词初次效果不佳的情况,从不同维度调整以提升大模型输出质量:

  1. 重新审视提示词框架(Ramen)
    当提示词效果不好时,先从“整体结构”入手——检查提示词是否包含核心要素(如任务定义、上下文、格式要求等),或框架逻辑是否清晰(比如指令和示例的组合是否合理)。例如,若让模型“写产品文案”效果差,可重新梳理框架,明确“目标用户+核心卖点+文案风格”。

  2. 拆分提示词为更短的句子(Saves)
    大模型对长文本的理解易出现“注意力分散”,把复杂提示拆成短句能让模型更聚焦。比如原提示“写一篇关于AI且包含历史、应用、未来的500字科普文”,可拆为:“① 介绍AI的历史发展;② 列举3个典型应用场景;③ 预测未来10年趋势;总字数500字左右”。

  3. 尝试不同措辞或切换类似任务(Tragic)

    • 若原措辞太抽象(如“改进方案”→ 改为“优化方案的成本模块,降低10%预算”),模型更易理解;
    • 若任务太难(如“直接生成科幻小说”),可先让模型做“类似但简单的任务”(如“总结科幻小说常见元素”),再逐步过渡到创作。
  4. 引入约束条件(Idiots)
    给提示词增加“限制规则”,让模型输出更可控。比如:

    • 格式约束:“用Markdown列表,分3点说明”;
    • 风格约束:“模仿鲁迅的文风写一段关于科技的思考”;
    • 内容约束:“介绍大模型时,必须提到‘注意力机制’和‘微调’两个概念”。

简言之,这四种方法从“框架→长度→措辞→约束”四个维度,逐步优化提示词,让大模型的输出更符合预期。

参考资料

https://blog.csdn.net/2301_79455190/article/details/146311211

posted @ 2025-08-22 14:14  向着朝阳  阅读(35)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