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OS
AI OS架构JD
工作职责
1、负责移动终端软件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融合前沿 AI 技术栈,引领传统移动系统平台到下一代AI OS架构能力变革,支持产品创新目标;
2、负责拉通OS系统全栈从框架层,服务层,应用交互层与AI大模型能力的整体技术架构设计和演进;
3、负责AI OS软件系统架构中长期规划,构建技术地图、制订演进路线,打造支持业务特性和质量体验的前瞻性技术基础。
工作要求
1、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通信工程、人工智能等强相关专业背景,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通行的研究方法;
2、15 年以上软件产品的开发和系统设计经历,对OS操作系统有深入的理解,有成功的软件产品经验,对用户体验诉求有较好的理解,作为主设计师主导过大型软件系统和AI 项目的设计、实现并落地的成功业界实践;
3、精通Android 系统架构平台、常规云平台的体系架构,熟悉 AI 技术演进、尤其是大模型技术爆发以来的多模态理解与交互,对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发展有深入洞察;
4、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跨团队协作能力。
AI 和OS 架构融合点
AI大模型与移动架构的融合需从技术架构、能力整合、场景适配等层面系统性设计,以下是关键融合路径及实践方向:
一、技术架构层面:构建“端边云协同”的AI OS体系
1. 端侧轻量化部署与推理优化
- 模型压缩与异构计算:通过知识蒸馏、量化剪枝等技术将大模型轻量化(如压缩至10亿参数以下),适配移动终端GPU/TPU/NPU等异构算力,例如苹果在iOS中用Core ML优化LLM本地推理。
- 动态资源调度:根据终端算力(如手机CPU/GPU负载)动态切换模型精度(如FP32→FP16→INT8),平衡性能与功耗,类似Android的Adaptive Performance框架。
2. 边云协同的混合推理架构 - 任务拆分与卸载:将复杂推理(如多模态生成)卸载至边缘服务器,端侧仅处理实时交互(如语音唤醒、界面响应),例如三星Bixby通过边缘云加速大模型对话生成。
- 云边端数据闭环:端侧采集用户行为数据(如交互习惯、场景偏好),经边缘节点清洗后上传云端训练,再将优化后的模型增量下发至终端,形成“数据-训练-部署”闭环。
二、能力整合层面:OS全栈与大模型能力深度耦合
1. 框架层:大模型作为OS基础服务
- 系统API封装:在Android Framework层封装大模型接口(如文本理解、图像生成API),供应用直接调用,例如谷歌在Android 14中集成Gemini模型用于智能文本编辑。
- 事件驱动的智能调度:大模型基于用户场景(如“下班通勤”)预测需求(导航+音乐),联动OS的任务调度器优先分配资源,类似iOS的Siri Suggestions与系统服务的联动。
2. 服务层:AI重构系统核心能力 - 智能资源管理:大模型分析用户行为(如常用APP、使用时段),预测内存/存储需求,动态调整进程优先级,例如华为鸿蒙OS用AI优化后台应用保活策略。
- 多模态交互引擎:将语音、图像、手势等输入通过大模型统一理解,生成跨模态响应(如语音指令同步触发界面动画+设备控制),参考微软Windows Copilot的交互逻辑。
3. 应用交互层:重塑人机交互范式 - 自然语言驱动的系统操作:用户通过对话直接控制OS功能(如“将屏幕亮度调至70%并打开深色模式”),大模型解析意图后调用系统API执行,类似三星DeX的语音操控升级。
- 情境感知的主动服务:大模型结合传感器数据(位置、时间、电量)主动推送服务(如“电量低于20%,是否开启省电模式并呼叫网约车”),需OS开放传感器数据接口与事件监听能力。
三、场景适配层面:聚焦移动终端核心需求
1. 隐私与安全优先的架构设计
- 本地化隐私计算:敏感数据(如聊天记录、支付信息)在端侧完成大模型推理,结果加密上传,例如苹果在设备端处理Siri语音指令,不上传原始音频。
- 联邦学习框架:多终端数据在本地训练模型参数,仅上传梯度更新至云端聚合,避免数据泄露,适配企业级移动设备(如银行办公终端)。
2. 低功耗与实时性优化 - 休眠唤醒机制:大模型仅在用户触发关键词(如“Hey Siri”)时激活,平时处于低功耗监听状态,结合端侧小模型(如轻量化语音识别模型)降低待机功耗。
- 流式推理与增量更新:文本生成、语音合成等任务采用流式处理(边生成边展示),减少用户等待时间,类似ChatGPT的流式响应在移动场景的适配。
四、典型实践案例参考
1. 苹果iOS与大模型融合
- 通过Core ML将LLM部署至A系列芯片NPU,支持本地实时文本生成(如iMessage智能回复),复杂任务(如长文本总结)通过边缘云加速,同时用差分隐私保护用户数据。
2. 华为鸿蒙OS的AI架构 - 构建“端云协同大模型”:端侧部署轻量化模型处理实时交互(如语音助手小艺),云端大模型负责复杂推理(如多设备联动场景规划),通过分布式软总线实现算力调度。
3. 谷歌Android的AI集成 - 在System Server中集成大模型服务,为锁屏界面、通知中心等系统模块提供智能建议(如根据邮件内容推荐日程添加),并通过Google Play服务动态更新模型能力。
五、关键挑战与解决方案
- 挑战1:端侧算力与模型规模的矛盾
- 方案:采用“动态模型切换”策略——弱网或低电量时用端侧小模型维持基础功能,联网且算力充足时调用云端大模型增强体验,如微软Edge浏览器的AI助手架构。
- 挑战2:多模态数据的实时处理
- 方案:在OS中构建统一的多模态数据处理管道(如OpenCV+MediaPipe),大模型直接对接预处理后的标准化数据(如视频帧、语音特征向量),减少跨模块转换开销。
- 挑战3:系统稳定性与AI创新的平衡
- 方案:将大模型能力封装为独立Service,通过沙箱机制隔离异常(如模型推理崩溃不影响系统内核),并设置“AI功能降级开关”,保障基础OS功能可用性。
总结
AI大模型与移动架构的融合需打破传统OS分层边界,从“工具集成”转向“系统基因级重构”:通过端边云协同架构解决算力瓶颈,以OS全栈能力开放实现大模型与系统服务的深度联动,最终在隐私、功耗、实时性等移动场景约束下,打造“主动感知、自然交互、智能决策”的下一代AI OS。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