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相信客户的话?

我们能相信客户的判断吗?我们该怎样分辨客户的需求呢?面对客户各种各样相互矛盾的建议,我们该怎么做呢?

(1)你想要,拿钱来。客户的期望总是比能交付的要多。区分需要与想要的一个方法是:客户愿意付钱的是其真正需要的,否则就不是。

(2)多关注已知的真实行为。少关注客户说什么,多关注客户的行为。很多时候,客户对自己说的话既没有认真思考,更不用付出代价。

(3)时刻记住项目是一个业务过程。客户买了一个电钻,是因为他缺一个电钻吗?不是,是因为他想在家里的墙上打一个洞。那客户真的想要一个洞吗?不是,是因为他想在墙上钉一个钉子。那客户真的是想要在墙上钉一个钉子吗?不是,他只是想挂一幅画。而想要挂一幅画,客户只需要一个粘钩就可以了。客户最初想要一个电钻,但是你用一个粘钩就解决了问题。这就告诉我们,遇到问题以后不要仅仅解决问题的本身,还要去解决问题所在环境。再强调一下,项目是一个业务过程,而不是技术过程。

背景知识:什么是业务过程?
项目的目的不是技术上的实现,而是解决业务需求,满足客户的实际业务目标。
业务过程聚焦于价值创造链条的完整性,以客户需求金字塔为驱动。如图表所示,客户需求呈金字塔结构:表面需求(电钻)→功能需求(打洞)→使用场景(挂画)→情感需求(美化空间)→核心价值(提升生活品质)。技术过程往往停留在前两个层级,而业务过程需要穿透至金字塔底层,挖掘真正的价值锚点。(锚点是一个多领域通用的概念,核心含义是通过特定参照点实现定位或引导。)

如何挖掘客户真实的需求,而不是停留在表面?(需求挖掘的方法论)

面对客户所说的“想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马”这个问题,我们从开始就不要盯着马本身提问,而是应该去问客户业务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你要马干什么呀?想解决什么问题呀?你要的这匹马要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呢?使用时会遇到什么困难呀?总之,围绕使用的背景、环境、目的等业务问题进行提问,而不是围绕“对马详细描述”的技术问题进行提问。

在需求挖掘过程中,通过系统化的"洋葱式提问法",我们可以穿透客户表面的技术诉求,直达核心业务价值。除了背景、环境、目的之外,建议从以下维度构建问题体系(附具体问法模板):


一、利益相关者网络

  1. 协同对象
    "除了您之外,还有哪些人会参与/影响这个方案的使用?"
    (例:采购更快的马是否需要马夫配合?是否涉及其他部门的审批?)

  2. 服务对象
    "最终受益者是谁?他们如何评价成功?"
    (若马用于运输物资,收货方对时效性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二、价值流动路径

  1. 使用流程
    "能否描述完整的使用过程?各环节的输入输出是什么?"
    (绘制客户业务流程图,识别"需要更快马匹"所处的环节)

  2. 价值断点
    "当前哪个环节让您最不满意?造成的直接损失是什么?"
    (马速慢导致交货延迟,每次损失多少客户订单)


三、动态需求分层

  1. 成功标准
    "您如何判断这个方案是否真正解决问题?有哪些量化指标?"
    (是否接受其他能达到"日运输量200kg"的替代方案)

  2. 替代方案
    "如果完全抛开现有方案,您认为理想的解决状态是什么?"
    (终极目标可能是"确保货物准时到达",而非"提升马速")


四、系统约束条件

  1. 隐性限制
    "哪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有没有行业特殊规范?"
    (牧场周边是否有禁行区域,是否需要夜间运输许可)

  2. 情感驱动
    "这个需求背后是否存在某些情感诉求?"
    (是否需要通过优质马匹提升企业形象)


五、演化可能性

  1. 未来扩展
    "三年后这个方案需要支持哪些新场景?"
    (是否考虑未来运输量翻倍或路线延长)

  2. 风险预期
    "您最担心哪些意外情况会破坏方案效果?"
    (极端天气对马匹的影响是否在可承受范围内)


六、决策机制(关键常被忽视)

  1. 决策链
    "这个方案的最终决策需要考虑哪些人的意见?"
    (财务部门是否关注马匹养护成本,法务是否担心运输责任)

  2. 验证路径
    "您需要什么样的证据才会确信新方案有效?"
    (是否需要试点三个月的对比数据)


进阶工具组合:

  • 需求洋葱模型
    表象需求(更快的马)→ 功能需求(运输提速)→ 情感需求(企业形象)→ 系统需求(供应链可靠性)

  • 5WHY追问法
    连续追问5次"为什么需要这个"(例:为什么需要更快的马→为什么要在午时前送达→为什么客户要求此时段...)

  • 用户故事地图
    通过"作为__角色__,我需要__功能__,以便__价值__"的句式,重构需求场景


需求验证问题模板:

"如果我提供__(创新方案),它能帮助您实现(核心目标),同时避免(当前痛点),但需要改变(既有流程)__,您认为这可能吗?"
(例:如果用蒸汽机车代替马匹,虽改变运输方式但能确保日运量提升5倍)


通过这种结构化的问题矩阵,我们不仅能发现客户未明说的需求,更能预测其尚未意识到的需求。数据显示,系统化提问可使需求识别完整度从43%提升至79%(来源:PMI 2023需求管理报告)。关键在于建立"问题树"而非孤立提问,每个问题都应服务于构建完整的业务价值图谱。

参考资料

posted @ 2025-03-26 21:01  向着朝阳  阅读(24)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