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儒释道三家,都特别强调“静”在修身中的作用。
无论是儒家的心定,佛家的禅定,道家的身定,表达的都是同样的看法。
比如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道德经》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静”是内在的要求,“俭”是外在的要求。
心静了之后,就要通过行为上的“俭”来立德。
一个人如果心中充满杂念,总是容易被各种外物所诱惑,那他很可能走上腐化堕落之路。
物来则应,物去不留。
抱着这样的心态,淡定地看待名利得失,才能心静,这样才能成为道德上的君子。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