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成长与规划
成长与规划
一、关于我
我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普通学生,平时不管是整理课程笔记,还是做作业里的数据表格,都忍不住想把内容弄整齐 —— 记笔记会用不同颜色的笔区分重点,做 Excel 表格时,列标题会统一字体,数值保留相同小数位,连单元格对齐方式都要调整好。同学总说我 “有点强迫症”,但我觉得整齐的内容看着舒服,后续复习或用数据时也更顺手。
这个小习惯是大一大二在院部门帮忙时养成的:当时要整理活动报名信息、统计会议出勤,部门要求文档格式统一,我每次都会花 1 小时左右核对信息、调整格式,确保没有错乱。两年下来,现在不管处理什么文档或表格,都能自然地做好细节把控,很少出现格式混乱的问题。
二、现状与学习规划
(一)当前技能与课程期待
已会的能力:能熟练用 Excel 做数据筛选、透视表,处理课程作业里的小数据集(比如班级成绩统计);掌握 SQL 基础查询,能写出简单的查询语句提取需要的数据;Python 基础语法学会了,能写些简单的小脚本,比如计算数据平均值、筛选特定条件的数据,之前还完成过简单的数据分析作业。
兴趣方向:对大数据处理方向有点兴趣,想多了解 Hadoop、Spark 这些框架的基础用法,好奇海量数据是怎么存储和处理的。
欠缺能力:Python 的数据分析库(比如 Pandas)还不会熟练使用;没接触过大数据框架的实际操作;面对复杂的数据分析问题,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课程期待:希望能把 Python 数据分析和大数据基础学扎实,在小组作业里能负责数据整理、文档汇总的工作,帮团队把基础工作做细致。
(二)未来与本学期规划
未来目标:以后想从事大数据相关的基础工作,比如数据处理或运维,现在每周会花 2 小时看大数据入门视频,边看边用表格整理知识点,方便后续复习。
优劣势:优势是有耐心、注重细节,整理数据或文档时能减少出错;劣势是编程基础不算好,遇到复杂代码容易卡壳,对专业深层知识理解不够。
本学期规划:每周花 3 小时练 Python 基础和数据分析库;完成 2 个专业小作业,比如校园消费数据整理、简单的数据分析报告;另外每周花 1 小时整理课程重点,用表格记录不懂的知识点,及时找老师或同学请教。
(三)代码量与时间投入
当前代码量:Python 代码大概 800 行,多是基础语法练习和简单数据处理脚本;SQL 代码约 300 行,都是课程作业里的查询语句,会写简单注释。
目标代码量:听学长说,想找专业相关工作,累计代码量得有 3 万行以上;这学期结束,想把 Python 和 SQL 代码总量写到 2000 行,每周大概写 120 行,尽量让代码缩进整齐、注释清晰。
时间投入:每周会花 10 小时在专业课程学习上(选 D,比以前花在其他课的时间多不少),其中 1 小时专门用来整理学习笔记和代码文档。
WOOP 计划:
愿望:这学期结束,能熟练用 Python 处理简单的数据分析任务,看懂大数据基础概念,期末专业课程成绩能及格往上。
结果:为后续专业学习打牢基础,以后面对复杂作业或知识时,能更有底气,也为找实习做些准备。
障碍:有时候学编程遇到报错,会烦躁不想继续;整理笔记或表格时,容易过度纠结细节,耽误学习进度。
计划:遇到代码报错,先自己查 10 分钟资料,实在不会就问同学或老师;整理内容时定个 1 小时时限,先完成核心内容,后续再慢慢优化细节。
三、课程反馈
选B: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比如 Python 语法、SQL 查询逻辑),会找老师问,但大部分能自己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