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链路层
本章内容:
1.数据链路层的点对点信道和广播信道的特点,以及着两种信道所使用的协议(ppp、csma/cd)协议。
2.三个基本问题: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差错检测
3.以太网MAC层的硬件地址
4.适配器、转发器、集线器、网桥、以太网交换机的作用和适用场合
1.使用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 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帧
- 封装成帧:在一段数据的前后分别添加首部和尾部。每一种链路层协议都规定了所能传送的帧的数据部分长度上限——最大传送单元MTU. SOH EOT
- 透明传输:在数据链路层透明传输数据,标识无论怎么样的比特组合的数据,都能按照原样没有差错地通过这个数据链路层。为了解决透明传输地问题,就必须设法使数据中可能出现的控制字符SOH EOT 在接收端不被解释为控制字符。(字节填充和字符填充)
- 差错检测:现实中地通信链路不会是理想的,比特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差错。为了保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在计算机网络传输数据时,必须采用各种差错检测措施。目前在数据链路层广泛使用了循环冗余检测CRC。能够实现无比特差错传输,不能保证可靠传输。
1.1 点对点协议PPP
用户——ISP——互联网
ISP:网络业务提供商,能提供拨号上网服务、网上浏览、下载文件、收发电子邮件等服务,是网络最终用户进入Internet的入口和桥梁。它包括Internet接入服务和Internet内容提供服务。这里主要是Internet接入服务,即通过电话线把你的计算机或其他终端设备连入Internet。
用户接入ISP使用PPP协议。
1.2 PPP协议的帧格式
1.3 PPP协议的工作状态 ⭐
P80
从设备之间无链路开始,到先建立物理链路,再建立链路控制协议LCP链路。经过鉴别后再建立网络控制协议NCP链路,然后才能交换数据,由此可见,PPP协议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数据链路层协议,还包含了物理层和网络层的内容。

2 使用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广播信道可以进行一对多的通信,下面要讨论的局域网使用的就是广播信道。
总线网以以太网最为著名,以太网已经再局域网市场中占据了绝对优势,现在以太网几乎成为了局域网的代名词。
局域网工作的层次跨越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由于局域网技术有关数据链路层的内容非常丰富,所以放到这一节讨论。
计算机通过适配器连接到互联网

2.1 CSMA/CD协议
为了再总线上实现一对一的通信,可以使每一台计算机的适配器拥有一个与其他适配器不同的地址。仅当数据帧中的目的地址与适配器中ROM中存放的邮件地址一致时,该适配器才能接受这个数据帧。
如果你听到有人发言,那么你必须等别人说完了才能发言,但有时碰巧两个人或更多的人发言了,那么一旦发现冲突,大家都必须立即停止发言,等听到没人发言你才能发言。
以太网使用的方法和上面的方法非常像,就是CSMA/CD,意思为: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
- 准备发送
- 检测信道
- 发送过程中仍不断检测信道
2.2 以太网的MAC地址
在局域网中,硬件地址又称为物理地址或MAC地址
2.3 在数据链路层扩展以太网
最初人们使用的是网桥。网桥对收到的帧根据其MAC帧的目的地址进行转发和过滤。查找网桥中的地址表,然后确定该帧转发到哪一个接口。
1990年问世的交换器集线器,淘汰了网桥。
交换式集线器称为以太网交换机或者第二层交换机。
以太网交换机实质上是一个多接口的网桥,通常有很多的接口,和工作在物理层的转发器、集线器有很大的差别。
全双工。
以太网交换机是一种即插即用的设备,其内部的交换表时通过自学习算法自动地逐渐建立起来的。
以太网交换机的性能远超过普通的集线器,而且价格不贵,这就使工作在物理层的集线器逐渐地退出了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