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史铁生之文学风范

论史铁生之文学风范

漫漫长夏,卸去所有负担,在静谧的午后,一个窗明几净的房间,一片蓊郁葱翠的小景,一道闪烁着碎银的阳光,一杯沁人心脾的茶,一本演绎着精神史诗的史铁生文选……便足以抚慰一夏的燥热。那种精神的洗礼,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喜悦,更是洞透心灵的震撼。

纵观一代大师史铁生先生的文章,不管是散文,亦或是小说,甚至是诗歌,都透着一种对生与死的哲思。他不同于鲁迅的冷峻,不同于李汉荣的乡土情怀,不同于丁立梅的温婉亲切。我倒觉得,他的文学风格和王开玲、周国平的有相似之处,但内容上偏重对生死观、宿命论、人生疾苦的论述。

他的著作《我与地坛》是“向死而生”的典范。所谓向死而生,就是理解和认识死亡的含义,进而无论人生中遇到何等挫折,都能心怀希望,乐观地面对,乐观地生活。

史铁生之所以有如此深刻而又独特的思想,我认为和他的不幸的人生际遇是分不开的。他二十出头就双腿残废,从此一生就被禁锢在轮椅上;在他风华正茂之时,又逢母亲辞世。苦难将他的身体击垮,但也将他的思想推到更高的一层境界:看待生死。

他的众多散文如《扶轮问路》《我二十一岁那年》《人间智慧必在某处汇合》,小说如《原罪》《命若琴弦》,我读出的思想其实是类似的:

1. 人生之路上充满着种种曲折与磨难,不可避免(这明显是一种宿命论的观点)

2. 表达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参悟

3. 表达了虽然知道人生充满疾苦,又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去追寻美与善的无限之途”。(《人间智慧必在某处汇合》)

用史铁生的一段话来说:期待着人不要在魔障般的红尘中输掉灵魂,而要在永恒的路上把灵魂锤炼得美丽,听懂那慈爱的天音,并以你稚拙的演奏加入其中。静下心来,仔细听吧,人间智慧都在那儿汇合——尼采、玻尔、老子、爱因斯坦、歌德……他们既知虚无之苦,又懂得怎样应对一条永无终止的路

这些思想,是悲观与乐观交织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是极深刻而独一无二的,这必将确立他在文坛上史诗般的地位,也正是我敬佩他的原因。史铁生先生虽然已经走了,但他的精神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如一盏明灯,指引着前行的人,燃烧自己,照亮前路。

 

posted @ 2019-05-14 12:37  surpassion  阅读(412)  评论(2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