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缓存问题之缓存雪崩、缓存击穿和缓存穿透与布隆过滤器

缓存问题之缓存雪崩、缓存击穿和缓存穿透与布隆过滤器

一、缓存问题

缓存雪崩、缓存击穿和缓存穿透是缓存中有可能遇到的破坏性比较大的三个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三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对它们的概念或者说产生问题的场景搞清楚。

1.1 缓存雪崩(大面积失效)

缓存雪崩的核心是大量缓存数据在同一时间过期(失效)或者 Redis 故障宕机导致数据库压力暴增,进而导致整个系统崩溃。

可见,发生缓存雪崩有两个原因:大量数据同时过期、Redis 故障宕机。

诱因不同,应对的策略也不同。

1.1.1 大量数据过期

针对大量数据同时过期而引发缓存雪崩的问题,常见的应对方法有以下几种:

1、均匀设置过期时间*

在对缓存数据设置过期时间时,给这些数据的过期时间加上一个随机数,这样就保证数据不会在同一时间过期。

2、互斥锁

当业务线程在处理用户请求时,如果发现访问的数据不在 Redis 里,就加个互斥锁,保证同一时间内只有一个请求来构建缓存(从数据库读取数据,再将数据更新到 Redis 里),当缓存构建完成后,再释放锁。未能获取互斥锁的请求,要么等待锁释放后重新读取缓存,要么就返回空值或者默认值。

实现互斥锁的时候,最好设置超时时间,不然第一个请求拿到了锁,然后这个请求发生了某种意外而一直阻塞,一直不释放锁,这时其他请求也一直拿不到锁,整个系统就会出现无响应的现象。

3、后台更新缓存

业务线程不再负责更新缓存,缓存也不设置有效期,而是让缓存“永久有效”,并将更新缓存的工作交由后台线程定时更新

事实上,缓存数据不设置有效期,并不是意味着数据一直能在内存里,因为当系统内存紧张的时候,有些缓存数据会被“淘汰”,而在缓存被“淘汰”到下一次后台定时更新缓存的这段时间内,业务线程读取缓存失败就返回空值,业务的视角就以为是数据丢失了。

解决上面的问题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方式,后台线程不仅负责定时更新缓存,而且也负责频繁地检测缓存是否有效,检测到缓存失效了,原因可能是系统紧张而被淘汰的,于是就要马上从数据库读取数据,并更新到缓存。

这种方式的检测时间间隔不能太长,太长也导致用户获取的数据是一个空值而不是真正的数据,所以检测的间隔最好是毫秒级的,但是总归是有个间隔时间,用户体验一般。

第二种方式,在业务线程发现缓存数据失效后(缓存数据被淘汰),通过消息队列发送一条消息通知后台线程更新缓存,后台线程收到消息后,在更新缓存前可以判断缓存是否存在,存在就不执行更新缓存操作;不存在就读取数据库数据,并将数据加载到缓存。这种方式相比第一种方式缓存的更新会更及时,用户体验也比较好。

在业务刚上线的时候,我们最好提前把数据缓起来,而不是等待用户访问才来触发缓存构建,这就是所谓的缓存预热,后台更新缓存的机制刚好也适合干这个事情。

1.1.2 Redis 故障宕机

针对 Redis 故障宕机而引发的缓存雪崩问题,常见的应对方法有两种:服务熔断或请求限流机制、构建 Redis 缓存高可靠集群。

1、服务熔断或请求限流机制
因为 Redis 故障宕机而导致缓存雪崩问题时,我们可以启动服务熔断机制,暂停业务应用对缓存服务的访问,直接返回错误,不用再继续访问数据库,从而降低对数据库的访问压力,保证数据库系统的正常运行,然后等到 Redis 恢复正常后,再允许业务应用访问缓存服务。

服务熔断机制是保护数据库的正常允许,但是暂停了业务应用访问缓存服系统,全部业务都无法正常工作。

为了减少对业务的影响,我们可以启用请求限流机制,只将少部分请求发送到数据库进行处理,再多的请求就在入口直接拒绝服务,等到 Redis 恢复正常并把缓存预热完后,再解除请求限流的机制。

2、构建 Redis 缓存高可靠集群
服务熔断或请求限流机制是缓存雪崩发生后的应对方案,我们最好通过主从节点的方式构建 Redis 缓存高可靠集群。

如果 Redis 缓存的主节点故障宕机,从节点可以切换成为主节点,继续提供缓存服务,避免了由于 Redis 故障宕机而导致的缓存雪崩问题。

1.2 缓存击穿

我们的业务通常会有几个数据会被频繁地访问,比如秒杀活动,这类被频地访问的数据被称为热点数据

如果缓存中的某个热点数据过期了,此时大量的请求访问了该热点数据,就无法从缓存中读取,直接访问数据库,数据库很容易就被高并发的请求冲垮,这就是缓存击穿的问题。

可以发现缓存击穿跟缓存雪崩很相似,但缓存击穿强调的是热点数据。

应对缓存击穿可以采取前面说到两种方案:

  • 互斥锁方案,保证同一时间只有一个业务线程更新缓存,未能获取互斥锁的请求,要么等待锁释放后重新读取缓存,要么就返回空值或者默认值。
  • 不给热点数据设置过期时间,由后台异步更新缓存,或者在热点数据准备要过期前,提前通知后台线程更新缓存以及重新设置过期时间。

1.3 缓存穿透

当用户访问的数据,既不在缓存中,也不在数据库中,导致请求在访问缓存时,发现缓存缺失,再去访问数据库时,发现数据库中也没有要访问的数据,没办法构建缓存数据,来应对服务后续的请求。

那么当有大量这样的请求到来时,数据库的压力骤增,这就是缓存穿透的问题。

缓存穿透的发生一般有这两种情况:

  • 业务误操作,缓存中的数据和数据库中的数据都被误删除了,所以导致缓存和数据库中都没有数据;
  • 黑客恶意攻击,故意大量访问某些读取不存在数据的业务。

应对缓存穿透的方案,常见的方案有三种:

  • 限制非法请求:当有大量恶意请求访问不存在的数据的时候,也会发生缓存穿透,因此在 API 入口处我们要判断求请求参数是否合理,请求参数是否含有非法值、请求字段是否存在,如果判断出是恶意请求就直接返回错误,避免进一步访问缓存和数据库。
  • 缓存空值或默认值:当我们线上业务发现缓存穿透的现象时,可以针对查询的数据,在缓存中设置一个空值或者默认值,这样后续请求就可以从缓存中读取到空值或者默认值,返回给应用,而不会继续查询数据库。
  • 布隆过滤器:快速判断数据是否存在,避免通过查询数据库来判断数据是否存在。

二、布隆过滤器

上面提到解决缓存穿透问题时的三种解决方案,其中一种就是使用布隆过滤器,也是目前主流的一种解决方案。所以我们有必要单独拿出来对其进行介绍。

2.1 概念

布隆过滤器(英语,Bloom Filter)是1970年由布隆提出的。它实际是一个很长的二进制数组+多个随机Hash算法映射函数,主要用于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在集合中。

通常我们会遇到很多要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在某个集合中的业务场景,一般想到的是将集合中所有元素保存起来,然后通过比较确定。链表、树、散列表(又叫哈希表,HashTable)等等数据结构都是这种思路。但是随着集合中元素的增加,我们需要的存储空间也会线性增长,最终达到瓶颈。同时检索越来越慢,上述三种结构的检索时间复杂度分别为O(n), O(logn),O(1).这个时候,布隆过滤器应运而生。

布隆过滤器的特点:
1 高效地插入与查询,占用空间少,返回的结果是不确定性的。
2 一个元素如果判断为存在的时候不一定存在,但是如果判断为不存在时则一定不存在。
3 布隆过滤器可以添加元素,但是不能删除元素。因为删除元素会导致误判率增加。
4 误判只会发生在过滤器没有添加过的元素,对于添加过的元素不会发生误判。

2.2 原理

Java中传统hash 容易出现hash冲突。

布隆过滤器实质是一个大型为数组和几个不同的无偏(分布均匀)的hash函数。

添加key值时,使用多个hash函数对key进行hash运算得到一个整数索引值,对为数组长度进行取模运算得到一个位置。

每个hash函数会的带一个不同的位置,将这几个位置置1就完成了add操作。

查询key时,只要其中一位是0就表示这个key不存在,但如果都是1,则不一定存在对应的Key.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有变量被加入集合时,通过N个映射函数将这个变量映射成位图中的N个点。把他们位置置为1(假定有两个变量都通过3个映射函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查询某个变量的时候我们只要看看这些点是不是都是1,即可大概率知道集合中有没有这个变量了。

同时,我们布隆过滤器可以添加元素,但是不能删除元素。因为删除元素会导致误判率增加。比如图中,我们将obj1删除,则位置1 3 12都会变为0,但是Obj2共有位置3,这个时候查询obj2时发现位置3的值为0,就会判定不存在obj2,就会造成误判。

2.3 应用

那么而降过滤器是如何解决缓存穿透的问题呢?

其实业界已有先例,就是 google guava 解决方案,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以上场景为布隆过滤器做白名单使用:白名单里有的才让通过,没有直接返回,但是存在误判由于误判率很小,mysql可以接受。使用时需注: 所有key需要往redis和布隆过滤器里面放入。

布隆过滤器做黑名单使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问题来了,布隆过滤器具体是如何工作的呢?

接下来,我介绍下。布隆过滤器由「初始值都为 0 的位图数组」和「 N 个哈希函数」两部分组成。当我们在写入数据库数据时,在布隆过滤器里做个标记,这样下次查询数据是否在数据库时,只需要查询布隆过滤器,如果查询到数据没有被标记,说明不在数据库中。

布隆过滤器会通过 3 个操作完成标记:

  • 第一步,使用 N 个哈希函数分别对数据做哈希计算,得到 N 个哈希值;
  • 第二步,将第一步得到的 N 个哈希值对位图数组的长度取模,得到每个哈希值在位图数组的对应位置。
  • 第三步,将每个哈希值在位图数组的对应位置的值设置为 1;举个例子,假设有一个位图数组长度为 8,哈希函数 3 个的布隆过滤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数据库写入数据 x 后,把数据 x 标记在布隆过滤器时,数据 x 会被 3 个哈希函数分别计算出 3 个哈希值,然后在对这 3 个哈希值对 8 取模,假设取模的结果为 1、4、6,然后把位图数组的第 1、4、6 位置的值设置为 1。当应用要查询数据 x 是否数据库时,通过布隆过滤器只要查到位图数组的第 1、4、6 位置的值是否全为 1,只要有一个为 0,就认为数据 x 不在数据库中

布隆过滤器由于是基于哈希函数实现查找的,高效查找的同时存在哈希冲突的可能性,比如数据 x 和数据 y 可能都落在第 1、4、6 位置,而事实上,可能数据库中并不存在数据 y,存在误判的情况。

所以,查询布隆过滤器说数据存在,并不一定证明数据库中存在这个数据,但是查询到数据不存在,数据库中一定就不存在这个数据

三、总结

缓存异常会面临的三个问题:缓存雪崩、击穿和穿透。

其中,缓存雪崩和缓存击穿主要原因是数据不在缓存中,而导致大量请求访问了数据库,数据库压力骤增,容易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系统奔溃。不过,一旦数据被重新加载回缓存,应用又可以从缓存快速读取数据,不再继续访问数据库,数据库的压力也会瞬间降下来。因此,缓存雪崩和缓存击穿应对的方案比较类似。

而缓存穿透主要原因是数据既不在缓存也不在数据库中。因此,缓存穿透与缓存雪崩、击穿应对的方案不太一样。

我这里整理了表格,你可以从下面这张表格很好的知道缓存雪崩、击穿和穿透的区别以及应对方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osted @ 2025-03-11 20:54  凉皮也是菜  阅读(30)  评论(0)    收藏  举报  来源